人人小说网 > 刘瑞明文史述林 > 方言“拍马屁”词语家族及研究失误

方言“拍马屁”词语家族及研究失误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人人小说网 www.rrxs.net,最快更新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

    古汉语词语研究中有同源词一项,与此类似的是方言词语还有家族谱系。不同方言的许多字面同中有异的同义词,可以说是个词语家族,其间有辈分谱系关系。这方面的研究,未被注意。其实它的内容广泛,可以解决涉及的许多问题,很有意义。本文以“拍马屁”词语家族为例来申说,所举示的方言词是从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汉语大词典》的地方分卷调查的。为节约篇幅,把词典全名做简称,如《洛阳》指《洛阳方言词典》之类,也不交代编纂者与出版时间。引《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也简称《汉大》、《现汉》。

    词典对“拍马屁”等词的释义大致是“谄媚奉迎”、“指谄媚奉迎”、“比喻谄媚奉迎”三类,本文一般不作引述。这三类解释共同的是都避言“拍马屁”字面为什么能表示谄媚奉迎的词义。“指”字透漏出词义与字面是有距离的,而“比喻”也就是直接指明距离就是比喻,而不是用“拍马屁”本身来表示词义。但“拍马屁”的动作绝对不能比喻谄媚奉迎。比喻的解释错误。

    《南方周末》2004年12月9日刘炯朗专栏《拍马说》:“文字和语言是一种工具,到了文人、作家的手上,大师、名嘴的口中,它就升华到艺术的境界。扼要或详尽,精确或模糊,直述或含蓄,严肃或风趣;究根穷源,玩味品赏,模仿师法,变化创新,的确是乐在其中。”这概括得很传神,而对“拍马屁”的具体解释却是错误的:“在中国盛产马的草原地带,人们牵马相遇时会拍拍对方的马屁股,敷衍说‘好马、好马’,博取马主人欢心。‘拍马屁’与我们今天摸小孩头说‘好聪明、好聪明’是一样的。”

    然而这个词并不是产马的草原地带群众创造的。《汉语大词典》“拍马屁”的最早例子是《官场现形记》和秋瑾文章中的。“拍马”的例子是鲁迅文章。1924年刊行的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交际》有“拍马屁”词,却是江苏南通话。可见这个词语恰是马很少的南方人创造的。

    再说,马的性子是比较暴烈的,特有“烈马”一词,旧时侠义小说的英雄坐骑被称为红鬃烈马。马是不让生人摸它的屁股的,摸者往往被马踢,何况拍马的屁股。而且,“屁股”也不能说成“屁”;“屁”又是既不能拍也不能摸的。宁波话杭州话都不说“拍马屁”,却是另说“马屁”;“马屁精”、“马屁鬼”是骂善于拍马屁的人。《汉语大词典》:“拍马:拍马屁。”扬州话既说“拍马屁”,也说“拍马山”。武汉话也不说“拍马屁”,另说成“拍麻皮”。湖南娄底话说“捧马屁”。这些同义词语证明它们都不是从拍马的屁股来说的,所以,或者不说“拍”、“马”、“屁”的某一个字。

    看来,从“拍马屁”的字面的无从知道之所以有谄媚奉迎词义的理据,必须从它的词语家族考察。

    与“拍马屁”词义对应的书面词语是:阿谀、阿从、阿附、阿曲、阿好、阿奉、阿循、阿谀逢迎、谄媚奉承等等。见字明义。与此不同的是典故式的“舔痔”。

    《庄子.列御寇》:“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悦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紙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这是用舔痔疮来讽刺阿谀逢迎,由此产生了“舔痔”以及“吮痈舐痔”之类书面词语。

    方言也有它的同义词,却要复杂而趣难得多,词的用字与词义不一致,知词义之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词典都回避词的理据解释,或释为比喻义而误。它们数量多,都有以谐音形成趣难的特点,大致可分为五个区系。

    第一区系是“舔沟子”类。

    《牟平》、《乌鲁木齐》、《银川》、《西宁》、《哈尔滨》等有此词。《武汉》又有“舔屁股”。《太原》、《忻州》、《扬州》有“舔屁眼”。《成都》、《贵阳》有“舔(肥)屁眼”。据后者可知“舔沟子”的“沟子”即指屁股,即可以认为这是与“舐痔”相承的说法。清道光十四年刊本高某(静亭)为广东人学官话编写的《正音撮要》卷二《笑人.骂人》已有“舔眼子、溜沟子”二词。“眼子”指屁眼。这是早期文献例证。

    《西宁》又有“舔沟油”。油,自然不是实指,当是“由”的谐音趣说,同于“从”,指顺从。自然也可是“游”的谐音,游处、交往义。本是“舔沟.由(或:游)”的深层结构,趣假为“舔.沟油”表面结构。

    第二区系,是“舔沟子”的变体“溜沟子”。

    《太原》、《忻州》、《乌鲁木齐》、《西宁》、《哈尔滨》等有此词。也有异形词“溜勾子”、“溜钩子”。如《汉语大词典》言“溜钩子:亦作‘溜沟子’、‘溜勾子’。”用例为《官场现形记》第四回:“他这人专门替人家拉皮条,溜钩子。”康濯《春种秋收.腊梅花》:“我老三溜勾子,给财主家当狗腿。”而于“溜勾子”、‘溜沟子’条都简作:“见‘溜钩子’。”即把“溜钩子”当做正体,处理为主条,另二者为异体,为副条,恰恰把实际事理弄相反了。“溜沟子”才应是正体,应处理为主条,这是本文讨论的第一个小收获。

    《忻州》:“溜(达)=溜舔=溜沟子=爬沟子=溜沟涮棒。”这是动词,相应的指人的名词是:“溜沟子货=舔屁眼货=爬沟子货”。其中“爬沟子”的“爬”字应不是字面常义而费解。但该词典:“爬:骂人品行不好。”这是有音无字的记音字,应当就是“爬沟子”中的意思,对此行为表示批判。如此,则“爬沟子”的“沟子”就不是指屁股了,而另是“沟、够”的谐音隐曲。《现汉》“够:(3)(用手等)伸向不易达到的地方去接触或拿来。”拍马屁、巴结,就是向某人靠拢攀附。陈刚《北京方言词典》:“狗气:好谄媚的贱气。”“狗事:巴结差使。”陈刚、宋孝才、张秀珍《现代北京口语词典》:“狗:1趋炎附势,阿谀奉承,巴结。狗颠儿屁股三儿:形容为了巴结人而东奔西跑地献殷勤的样子。狗性:有献媚的性格。”

    如果不作如此理解,则“溜沟子”的“溜”无法解释。它不是“舔沟子”的“舔”的同义词,在“溜”的义项中只有“随顺”义合宜,指随顺其人。“溜达”应写成“溜搭”:随顺、搭配。溜够,即:随顺而攀附。试比较:“随顺屁股”、“用石灰等抹屁股缝”,诸如此类的解释都不成义。《牟平》:“溜沟子:溜须拍马。”该词典:“柳(按,同音同调的同音代替字):跟着别人学说、学唱。够(同音同调):用手向不易达到的地方去接触或拿来。”牟平此词,一般说来,也是“溜够”,即“随顺而攀附”的理据。由牟平话特殊说来,是“柳够”的事理。

    第三区系,是“溜须”之类。

    《汉语大词典》:“拍马溜须:比喻谄媚奉迎。草明《乘风破浪》六:‘新社会拍马溜须根本吃不开。’”又“溜须拍马:谓谄媚奉承。”例子取于萧军《六月的矿山》、《暴风骤雨》。又“溜须:见‘溜须拍马’。”对难点的“须”回避解释词义与胡须有什么关涉。

    《济南》:“溜须=溜须舔腚=舔腚。”陈刚《北京方言词典》:“溜须:献媚,拍马屁。常连说(‘胜’是牲口的**)。”《哈尔滨》有“溜”、“溜须”、“溜须舔腚”、“溜须捧胜”的系列词,也都对“须”字无解释。

    笔者根据这个词语家族的共同性以及其它大量的谐音趣难词,确知“须”是由“戌”同音同调或异调的谐音,是“戌狗”的省说因而指狗。民俗把十二属相与十二地支搭配体系中,戌与狗对应。而此“狗”又实际是上述“溜沟子”中“沟”所隐曲的“够”。即同是“随顺”与“够(巴结)”复说的隐蔽结构。否则,“随顺胡须”成何意思?

    够一狗—戌一须,这类几经曲折而表达意思,是民间“市语”常见的特殊方法。宋代曾慥《类说》卷四引唐无名氏《秦京杂记》:“长安市人语各不同,有葫芦语、锁子语、纽语、三折摺语,通名市语。”这些名字说明唐代时隐语已有多种曲折方法,其中“三折语”就是多种曲折类型。方言谐音趣难词多有如此的。

    第四区系,是“拍马屁”系列词。

    《现汉》:“拍马屁:〈口>指谄媚奉迎。也说拍马。”又“溜须拍马:〈口>比喻谄媚奉承。”《汉语大词典》:“拍马:(1)拍马使前;纵马。(按,例略)(2)拍马屁。”又,“拍马屁:比喻谄媚奉迎。”显然,“拍马屁”中的“拍马”不是“拍马使前;纵马”的意思。

    也可说成“拍马”,说明“屁”必非实意而可无;又可说为“马屁”(见后文),说明“拍”也必非实意而可无。

    从前面讨论“溜须(戌)”、“溜沟(够)子”可得到提示,“拍马屁”也不是字面意思,而理据应当与“随顺、攀附”相类似。方言词语多有以“马”言“码”的连接意思,如立即义的“马上”,即“(与说话的时候)相接连的时候”。有以“皮”、“屄”、“屁”言“脾”的脾性意思的,如“顽皮”即“顽的脾性”;南昌等地话的“啬屄”即“吝啬的脾性”;贵阳话“淡皮拉沙:颜色淡”、“淡屁拿沙:味道淡”即“淡性”。“拍马屁”中正是如此。“码脾”:与某人脾性连接,即指投合,谄媚奉迎。“拍”的情况较复杂。下面从有此词的不同方言一一做具体论证。各方言的“马、码”不是同音同调,就是同音异调,非常整齐,所以下文省言此点,只及“拍”、“屁”两个字的曲折。

    《东莞》“拍”本身有相合的意思,如“拍硬档:紧密合作,紧密配合。”“拍档=夹档:(1)合伙儿。(2)合伙人。”“屁、脾”,同音异调。如此,拍马屁,实是“合码脾”的事理。

    《海口》“拍”,本身义为“做”。“屁、脾”读音相差很大,但“屁、陪”同音异调。“做码陪:对某人做连接陪同。

    《福州》“百”,不送气清声母;“拍(:做)”,送气清声母。“屁、鄙”同音异调。“脾”,不送气清声母广屁”,相应的送气声母。词的理据:多次与某人连接靠拢的脾性是可鄙的。

    《上海》:“拍拍屁股:很轻松地丢开不管。”显然,“拍马屁”不会是如此字面意思。“拍、百”,是送气与否的区别,近音谐音。“屁”,送气清声母;“脾”,相应的浊声母。百码脾:百次投合脾性。“马”有两读,词中读音与“码”同音同调,而另音与“码”韵母不同。这充分说明是专门选择可谐音的一种读音。

    《宁波》又说“马屁”、“马屁精=马屁鬼:骂擅拍马屁的人。”谐音完全同上。“码屁”:连接脾性。“码屁精”:对连接脾性精通。

    《哈尔滨》“百、拍”,送气与否的区别。“屁、脾”,同音异调。

    《苏州》“拍、百”,送气与否的区别。“脾、屁”,清浊声母之别。

    《丹阳》“拍、百”;“脾、屁”,都是送气与否的区别。

    《崇明》“拍、百”;“脾、屁”,都是清浊声母之别。

    《金华》“拍、百”,送气与否的区别。“脾、屁”,清浊声母之别。

    《杭州》无“拍马屁”,而有“马屁”、“马屁精”。“屁”送气清声母;脾,相应浊声母。

    《娄底》“拍马屁=捧马屁。”“拍、巴(粘住义广,清浊声母之别。“屁、脾”,清浊声母之别。马屁也不可捧。“捧、帮”,送气与否的区别。该词典,“帮:形容词前缀,表示程度深。”如此,帮码脾:很紧连的投合脾性。或,“捧、傍”清浊声母之别,“依傍”与“连接”同指。

    《乌鲁木齐》“拍”与“陪、配”同音异调。“屁、脾”,同音异调。

    《贵阳》“百、拍”,送气与否的区别。“屁、脾”,同音异调。

    《柳州》“百、拍”,送气与否的区别。词典中未见“脾”字音。

    《武汉》:“拍:(1)用手掌打。(2)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粗话叫‘拍麻皮’。”“麻皮”标同音代替号。“百、拍”,送气与否的区别。“麻、码”同音同异;“皮、脾”,同音同调。

    《南京》“百、拍”,送气与否的区别。词典无“脾”字注音。

    《扬州》:“也说成‘拍马屁’、‘拍马山’。”“百、拍”,送气与否的区别。“屁、脾”,同音异调。方言俗语从城乡差别的角度用“山、村、乡、土、沙、尘”等字,对人的各种不好情况表示贬斥,传示贬义感**彩。详见本书《详释“两头蛇、三脚猫、乌眼鸡”等系列词语》。

    《太原》“拍”字两读,词中与“百”送气与否的区别。另音则不可谐音。“屁、脾”,同音异调。

    《黎川》“拍、百”送气与否的区别。而“百”另有黏附义。“屁、脾”,同音异调。

    《萍乡》有“拍马屁”词,但该词典:“拍(标同音代替号)马:前缀形容词,形容严格合缝。参见‘马’。”“拍散:前缀形容词,形容结构松散。”由此可知“拍马”实即谐音“拍码”指连接,与“拍散”恰相反。参见的“马”是去声,有专条:“马:用‘马子’等联接、固定。”“马子:联接、加固木器用的小金属件,一般如马钉。”其实,是“码”变调的异写。又有:“马子:锄头等农具的附件,铁制,‘凹’字形,装木柄时垫在孔内,再在马子和柄之间打入木楔。也叫‘铁马(子)。’”而这个“马”却与“码”同音同调。“拍马”与“拍散”中的“拍”标同音代替号,即不是字面意思,则“拍马屁”中应该相同。自然也可以是“拍、百”送气与否的区别。屁、脾,同音异调。

    第五区系,其它杂类,指与“拍马屁”字面虽不同,但也是谐音趣难的同义词。

    福建建瓯说“穿花鞋”,甚为奇特。是由“穿、串(同调)”,“花、伙(异调)”,“鞋、挨(异调)”谐音。倒序为“挨串伙”:挨靠串成一伙。

    《忻州》:“溜(达)=走上水=溜舔=溜沟子=爬沟子=溜沟涮棒:巴结,逢迎。”又“涮搅=涮棒子=涮坛子=喝泔水=扶上水=扶下颏:比喻用语言巴结逢迎上司。”

    这一组共十二个词语都不是字面意思,只有弄清楚谐音才可知词义的由来。而词典全都以比喻解释,并不合宜。比如,走上水即走在水的上游,如何能比喻用语言巴结逢迎上司呢?而“扶上水”,上水怎样可扶呢?“溜沟子”等四个前面已经解释,这里解释其余八个。

    其中,“涮、酸”;“棒、傍”都同音异调。“搅、交”同音同调。“涮棒”即酸傍:依傍(某人)的行为令人反感作酸。“涮搅”即酸交:令人反感作酸的交往。“坛、挡”,送气与否的区别。该词典:“挡:搭,架。”则“涮坛”即酸挡:使人反感作酸的结合、搭靠关系。按,成都方言“涮坛子=讪谈

    子:开玩笑。”很显然,“涮坛子”的谜底曲折正是谐音“汕谈子”。这两个同名异实的“涮坛子”可互证趣假。“喝泔水”是“合(同音同调).赶(同音同调).随(同音异调)”的谐音:趋赶、合同、追随某人。“走上水”、“扶上水”各是“走随上”、“附随上”的理据。“扶下颏”是“附靠肮”谐音:附靠人是肮脏的。“颏、靠”,前者有喉入声尾,后者无。“下”字有两读,词中与“肮”音近,而另一读音则相差很大。又,“涮淘:(1)比喻哄骗。(2)涮搅。”很显然,两义间不是同一理据的引申关系。次义时是“酸套(同音同调)”的谐音:与那人相套合令人反感作酸。

    《金华》“拍马屁=塔麻油:指谄媚奉承。”按,“塔、踏”,清浊声母之别。“麻、码”,同音异调。“油、由”,同音同调。踏码由:同步连接而从。《杭州》“浇麻油:比喻拍马屁,谄媚奉承。”又“搨麻油:谄媚奉承。”前者是“交码由”,后者是“搭码由”的曲折。而故意用“搨油”之义为涂抹油的趣难。为什么“浇麻油”是比喻,而“搨麻油”又不是呢?后者非比喻为确,则前者也非比喻。参见《西宁》“舔沟油”条。

    《萍乡》:“犓卵坨子:不惜降低自己人格地谄媚奉承。”但该词典,“卵坨子:骂人的话,指做不来事偏要去搀乎,反而碍事添乱的人。”正与词义相反。“犓,凑”;“卵、圞(圆)”;“坨、垛(架、叠)”,都同音异调。理据:凑合、圆合、架合(脾性)。

    “呵卵”。《汉语大词典》:“比喻谄媚奉承,达到下流地步。卵,睾丸。明郎瑛《七修类稿.奇谑三.系虎阴》:‘予初闻之,不能掩口,深思为人呵卵而受害者众矣,岂独虎也哉!’”又有“呵卵脖”。《汉语大词典》:“犹呵卵。《金瓶梅词话》第五三回:‘自家又没得养,别人养的儿子,又去襁遭魂的桠相和,呵卵脖’。”对“呵”字都注音是he,它的义项是:(1)责骂;呵斥。(2)喝道,喝令行人让路。(3)护卫。(4)嘘气;哈气。(5)笑声。(6)犹如喝,饮。但这些意思都不能搭配成“呵卵”“呵卵脖”,“呵卵”“呵卵脖”也都不可能有此比喻意思。

    《扬州》也说成“呵捧”、“呵大卵子”。但“呵”不应是“呵责”字面意思,而是“和”字同音异调谐音。该词典,“和人:能团结人;与别人很好地相处。”“卵、攜”同音异调。该词典:“搠:(2)使人不能离开。(3)笼络人。”《柳州》:“拍马屁=捧大脚=捧卵脖:奉承;谄媚。”即“捧、朋(:朋党)”同音异调。“卵、圞(圆)”同音异调;“脖、泡”同音同调,“一泡屎,,的“泡”。“朋”与“圆”复说:臭味相投的一伙。《崇明》:“捧马屁=捧卵胞:指谄媚奉承。”即“捧、帮”送气与否区别。“卵、圞(圆、合)”同音异调。“胞、包”同音同调。理据:合为一帮一团。《丹阳》就作“和捧”“和卵脖”。而“和”与“呵”同音同调。宜兴县张渚话说“呵奉”“呵卵脖”。前者是平实说法,后者是谐音趣说。可见“呵卵”“呵卵脖”是吴语词。方言词中的字与普通话读音不同,很容易按普通话理解而大误,由此例可见《汉语大词典》这类方言词条,必须交代方言读音及意思。

    北京及哈尔滨说“溜须捧胜”。《哈尔滨》:“捧胜:为有势力的人捧场。”又,“捧臭脚:谄媚奉承。”“捧、朋”;“胜、生”,都同音异调。朋生,朋党之人。生,指人的词尾。古语如“友生”,今语如:先生、学生、男生、女生,词例甚多。“捧臭脚”即“朋凑交”趣说。被捧的都是显赫者,不能以“臭”来评价。

    《徐州》:“吸喋(标同音代替号)子=吸:趋炎附势,巴结奉承。也说‘舔’、‘舔腚(眼子)’;青少年也说‘偷吸’。”按,“吸喋”应是由“喜(异调)叠(同调)”谐音:喜欢重叠相合。“偷吸”是“投习”谐音,即投合习惯。

    “撮鬼脚”“虚撮脚”“鬼撮脚”。《野叟曝言》第26回:“别人会献殷勤,撮鬼脚,你说他是功臣。”《型世言》第18回:“又见哥哥与刘、曹两姐夫,说笑倶有,主做一团。就是亲友与童仆,都向他两人虚撮脚。”《警世阴阳梦》第一卷第三回:“他也帮着进忠兜揽这事,鬼扯腿,虚撮脚,也着他混了四五十两银子。”《醋葫芦》第十回:“那都院君偏不喜侄儿别的,刚只喜的是虚奉承。”按,“撮”即撮合。“鬼、归”谐音:归附。“却、交”谐音:交结。虚一戌一狗一苟,四曲折。表示对谄媚奉迎的斥责。

    《建瓯》:“揽裤骹:拍马屁。”而“揽:招揽;拍马屁。”“裤”与“範”同音异调谐音,意思是动词:箍。骹,意思是脚与小腿相连的部分。显然与词义不合,因对拍马屁的直接说法是抱大腿、抱粗腿。则“骹”是“交”的谐音。

    以上所辑释“拍马屁”家族词语共54个,其间的蕃衍异同,大宗小支,理据趣难,都得彰显。与同义的书面词语比较,它们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内涵丰富、细腻多味。

    然而,众多词典清一色不知它们谐音趣难的关键,或避言理据,或以比喻为释。而比喻却是要用直接、显明的共同性来说明间接、不明显的共同性。所谓的比喻都违反了这个常识。

    所以,这批因为惯用而仅知道词义的词语,连方言专家实在都是“不求甚解”的。它们对方言乃至一般词语研究都有很大的启发。

    (原载《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补说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石汝杰、(曰)宫田一郎主编《明清吴语词典》对“掇臀捧屁”、“掇臀放屁”、“掇臀呵卵”都解释成:“形容拍马屁的丑态。”其实词义只是拍马屁。“掇”是“得”或“德”的谐音:粘。“臀”是“屯”或“囤”谐音:聚合。“捧”是“逢”的谐音:合。“屁”是“脾”的谐音:脾性。“呵”是“扈”或“和”的谐音。“卵”是“孪”的谐音:以孪生比喻。词中没有表示“丑态”一层的语素。“丑态”云云,是释者把虚假的“掇臀捧屁”等误认为真实,而不可能有这样的动作。

    又,“呵卵脬:不择手段的拍马屁。又作:呵卵、呵脬、呵卵捧脬、呵卵捧屁、呵脬捧腿、呵脬捧卵、呼卵脬。”词义也只是拍马屁。“呵”“卵”“捧”“屁”的谐音已经见于上条。“脬”是“胞”的谐音。“呼”是“呵”的别写。词中没有表示“不择手段”一层的语素。“不择手段”云云,是释者把虚假的“呵卵脬”等误认为真实,而不可能有这样的动作。

    这两组词语又说明“拍马屁”词语家族理据的共同性。

    帛书《五十二病方》“人病马不痫”考证——癲痫病方言谐音趣难名称系列

    1974年初,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是现知最早的古代医方书,其中有对52种病的270多个医方。第146行残留的文字是病马不间(痫)者”。

    文物出版社1979年出版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五十二病方》确切的校勘,“间”是“痫”的通假字。对此句,设注(后文对此注称“原注”):

    “此题后尚有‘人病□不痫’、‘人病羊不痫’、‘人病蛇不痫’三题,四种病名与《千金要方》卷五所载六畜痫,即马痫、牛痫、羊痫、猪痫、犬痫、鸡痫相似。这一类疾病系以发作时患者所发声音及所呈状态命名,如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云:‘马痫,作马嘶鸣。’‘羊痫,作羊叫声。’‘牛痫,作牛叫声。’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卷三十四《癫狂痴呆论证》:‘马痫、牛痫……此不过因其声之相似,遂立此名。’……所谓‘人病马不痫’,可能是不使马痫发作的意思。至于马痫的症状,见《千金要方》卷十四:‘马痫发时,反目,口噤,手足相引,身皆热,坐小时膏气脑热不和得之。

    《五十二病方》附录的马继兴、李学勤《我国现已发现的最古医方一帛书〈五十二病方>》也说:“本书有‘癫痫’和各种痫。……痫有马痫、口痫、羊痫、蛇痫,都是根据发病时所呈异常的体位姿态与某种动物相似而命名的。以后就再也没有对这个疑难问题作讨论的论著。本文对此试申考证管见,以求指正。

    一、“人病马不痫”应再校勘为“人病马丕痫”

    首先需要研究此句中的“不”字。原注解释为“不使马痫发作”,应该说是不对的。因为“不使马痫发作”的话不能说成“马不痫”。全书对各种医方都是以某种病名开始的,没有“人不发作某病的”说法。只因为题目中有“马”“羊”“蛇”等字,容易被误解成是说这些动物的病,所以特殊的在这几个题目前面加个“人”字。

    结合先秦到汉朝时“不”字的使用情况考虑,它应该是“丕”的通假字。《说文》:“丕,大也。从一,不声。”段注:“丕与不,音同,故古多用‘不’为‘丕’,如‘不显’即‘丕显’之类。于六书为假借。《汉语大词典》“不”义项之六:“通‘丕’。大。”引据《诗经.周颂.清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段玉裁曰:“丕与不音同,故古多用不为丕。如‘不显’即‘丕显’之类。”高亨注:“不,通丕,大也。”《逸周书.小开》:“呜呼,敬之哉!汝恭闻不命。”朱右曾校释:“不读为丕,大也。”《管子.宙合》:“君臣各能其分,则国宁矣,故名之曰不德。”郭沫若等集校引丁士涵云:“古字多以‘不’为‘丕’,此‘不’字当读为丕,‘丕’大也。” (394)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十《不、丕、否》用六十三条例证来说明“不”“丕”是无词汇意义的“助词”,其实完全是错误的。有二十七例都是“不”通“丕”,而意思为“大”,被误说成发声,约占总例的一半。详见拙文《〈经传释词〉“不”“丕”助词说辨误》 (192-207)。

    所以,“人病马不痫”实际应是说:“人病马丕痫”。意思是:人病马大痫。即“人大马痫病” 的倒序:人患大病即痫病。《五十二病方》中再没有“不”字用为“丕”的通假的,这可能因为这四个医方是从别的医方资料汇集的,而原资料中是“不”字是用为“丕”的通假的。

    二、马痫、羊痫、蛇痫等名称中各是“麻”“样”“折”的谐音

    原注所说的“这一类疾病系以发作时患者所发声音及所呈状态命名”,马继兴、李学勤文章也说:“痫有马痫、口痫、羊痫、蛇痫,都是根据发病时所呈异常的体位姿态与某种动物相似而命名的。”这样的解释非常不合事理。

    让相声演员模仿马、牛、羊、猪、犬、鸡的鸣声,也要经过一定的练习,人得病决不可能自然的发出它们的鸣声。马、牛、羊、猪、犬,姿态没有什么区别,所谓金鸡独立倒是特殊姿态,但癫痫患者都是倒地的。人得病也不可能自然的呈动物的某种姿态。而当代辞书的解释或不一致。

    《辞海》“癫痫”条的症状之一:“口吐泡沫,发出怪声,类似羊啼”。(5k1784)《汉语大词典》:“癫痫:突然发作的暂时性大脑机能紊乱。俗称羊痫风或羊癫风。”又,“羊角风:见‘羊痫风’。”“羊痫风:癫痫的俗称。亦称‘羊癫风’、‘羊角风’。病发时,突然昏倒,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声似羊鸣,故名。”既然“发出怪声,类似羊啼”是特殊的症状,却不以“羊鸣”称名,却以大不相同的“羊角”称名?《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癫痫”条却没有“类似羊啼”这样的意思。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年出版、张鸣和、柴锡庆主编《内科学》“癫痫”节言临床表现:“抽搐期:病人突然尖叫一声,意识丧失而趺倒。”病人突然尖叫一声,与羊鸣是大大不同的。完全可以肯定,宋代严用和《济生方》“马痫,作马嘶鸣。”“羊痫,作羊叫声。”“牛痫,作牛叫声。”这样的解释,都是仅从字面作牵强的附会。应当从最初详细的症状叙述中来寻找破解疑难的线索。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少小婴孺方上》说:“痫有五脏之痫,六畜之痫。或在四肢,或在腹内。”所谓“六畜痫”是:“马痫之为病,张口摇头。马鸣欲反折。灸项风府脐中二壮。病在腹中,烧马蹄末服之,良。牛痫之为病,目正直视。腹胀。灸……。烧牛蹄末服之,良。羊痫之为病,喜扬目吐舌。灸……。猪痫之为病,喜吐沫。灸……。犬痫之为病,手屈痉挛。灸……。鸡痫之为病,摇头反折。喜惊自摇。灸……。”引文中所省略的是所炙的穴位名。也都没有说明为什么那样命名,但行文显然有“伏笔”值得玩味。

    “马痫之为病,张口摇头。马鸣欲反折”,其中“马鸣”绝对不是说发病时有像马鸣的叫声。因为其他五畜痫,却都没有“牛(或:羊、猪、鸡)鸣”的话。这就雄辩的证明:“马鸣”不是指发病时有如马鸣的叫声。

    那么“马鸣”是什么意思呢?据我对谐音隐实示虚、设难成趣称名方法的大量研究,可以确说,它必定是“麻、鸣”的结构而谐音。麻,就是失去知觉;鸣,就是尖叫一声。

    所谓“羊鸣”,实际是“鸣样”的谐音而倒序:鸣一样的声音。即声音大而没有意义。鸣,本是鸟声,是没有意义的。鸣一样的声音,与有意义的语言对比。所谓“牛鸣”中是谐音“扭”,指身体蜷曲、痉挛。“鸡鸣”中是谐音“急”,即突然尖叫一声。所谓“犬鸣”中是谐音“蜷”,指身体蜷曲、痉挛。所谓“猪鸣中”是谐音“搐”,指身体蜷曲、痉挛。鸣,都指大叫一声。

    而所谓“六畜痫”的统名,是“搐流”的谐音而倒序:抽搐之类的症状,不是六种病。

    《五十二病方》“人病蛇不痫”的“蛇”字也有文章。因为蛇不能鸣,不能从实际有的“牛鸣”之类而模仿成“蛇鸣”的说法,所以后世也没有“蛇痫”的名字。这个“蛇”字是“折”的谐音,即以曲折指身体蜷曲、痉挛的症状。也就是前面引文中的“摇头反折”“马鸣欲反折”。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又说:“治小儿暴癫者,身躯正直如死人,及腹中雷鸣。若腹满短气转鸣……”。同书《候痫法》说了二十条症候,其中“凡八条,痫之剧者也”,就有“腹满转鸣”的一种。这里平实的说“腹鸣”,不是什么动物鸣。小儿腹中岂能如雷鸣,是从“累鸣”而谐音,也是说鸣声连连。

    《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肠腑.风癫第五》:“癫病有五。一曰阳癫。发时如死人,遗尿。有顷乃解。二曰阴癫,坐初生小时脐疮未愈,数洗浴,因此得之。三曰风癫,发时眼目相引,牵纵反急强羊鸣。食顷方解。由执作汗出当风,因以房室过度,醉饮饱满行事。令心气逼迫,短气脉悸得之。四曰湿癫,眉头痛身重。坐热沐发,湿结脑,汗未止。得之。五曰马癫,发时,反目口噤,手足相引,身皆热,坐小时膏气脑热不和得之。”发病时如死人,遗尿,为什么就是“阳癫”?初生小时脐疮未愈,数洗浴而得病,为什么就是“阴癫”呢?“反目口噤,手足相引”,为什么就是“马癫”呢?也应是从“麻木”而谐音的。而“阳癫”应当是“癫样”的倒叙,后来又变化成“羊癫”说法。

    三、借助当代许多方言的称名,也可以得到同样的证明

    癫痫,方言一般叫羊痫风、羊癫风、羊角风。“羊角”的理据是“厥样”,谐音而倒序为风马牛不相及的“羊角”。“厥”是中医对症状的概括称名。《汉语大词典》:“厥证:中医学病症名。泛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逾时苏醒的病症。”这与此病的“突然神志丧失”、“突然昏倒”、“历时数分钟,发作后昏睡数十分钟”完全一致。“厥样风”即中风而厥的症状。“样”犹“状”。由趣假的“羊角jiao”,再谐音趣变为“似羊叫”的俗说而趣说。羊痫风、羊癫风、羊角风的“风”字指中风,但方言名称中或写成“疯”字,也是谐音的趣说。

    方言对癫痫的谜语式的谐音趣难名称很多,辞书都不知理据而避难不释。本文以50个趣难称名归纳为8个系列来做辨析。词语取于《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各分卷的,以《上海》等指《上海方言词典》等。《东北》指马思周、姜光辉《东北方言词典》。《北京》指徐世荣《北京土语辞典》。其他不交代出处的一律据《汉语方言大词典》。以下按系列叙述。

    1-1-1羊角风

    一般来说,“羊角”的理据是“厥样”,谐音而倒序为风马牛不相及的“羊角”。“厥”是中医对症状的概括称名。如此解释,不仅文从字顺,既纠正了“似羊叫”的不合实际的错误,而且原来寓含的以假为趣也彰显了。

    《徐州》作“羊角风”。《哈尔滨》作“羊角风(儿)”。《牟平》作“羊角(儿)风”。各词典都未见“厥”字的读音,因为它是书面语,方言口语不说。但为了求趣,却也可以特别利用它。《徐州》“角”与“厥、噘、橛”等同音,则与“厥”也应同音而可谐音。哈尔滨话“角”与“厥、噘、橛”等不同音,但与“觉”同音同调。“羊角风儿”便是“觉风样儿”的理据:感觉到风邪的样儿。牟平话“角”字音有两读,都与“厥、噘、橛”等不同音,但也与“觉”同音同调而是理据。

    1-1.2《银川》:“羊角疯:癫痫。由脑部疾患或脑外伤引起。发作时突然昏倒,全身痉挛,意识丧失,有的口吐泡沫。”完全是照《现代汉语词典》“癫痫”条而抄录。也就是只有医学内容的解释,而缺乏应有的语言学解释。不但不对“羊角”解释,而且避释“疯”与“风”的差别(其他词典照《现代汉语词典》“癫痫”条而抄录的很多,后文不再引录)。按,“疯”也是谐音成趣。该词典“角”与“橛”、“噘”同音异调,则与“厥”也当是同音而可谐音。《扬州》也作“羊角疯”。《北京》作“羊角儿疯”。

    1-2-1羊癫风

    《娄底》如此。《柳州》、《贵阳》都作“羊癫疯”。按,都是“癫样风”的理据。《娄底》又说“扯懵风”。“懵”指“突然神志丧失”、“突然昏倒”。从这种平实的名字可见“羊癫疯”中的“羊”与“疯”为趣假。又,《柳州》发羊癫(疯):1癫痫病发作。2贬称异常的言行,用作詈词,等于‘发神经’、‘发癫’。”正是从“癫样风”的理据而可另指。即能指相同,而所指不同。《柳州》:“发狗头疯:1头脑发热,言行异常。2撒泼,大哭大闹。”实际与“狗”风马牛不相及。是“苟”的谐音,指斥其不正常。而“苟”是书面词,口语也不说,但为了求趣而特意使用。可为参证。

    1-3-1羊儿风

    《成都》此条在抄录《现代汉语词典》“癫痫”条后,又有“有的学羊叫”的解释。按,理据是“风样儿”。“风”,名词动用:中风。《贵阳》、《扬州》作“羊儿疯”。

    1-3-2羊羔儿风

    《乌鲁木齐》、《洛阳》、《太原》、《忻州》、《西安》、《徐州》同此名。《西宁》同,但对“羔”字标同音代替号,表示与词义无关,这是对的。但以为“羊”字合宜则错,显然是以为“羊角(儿)风”是合宜的理据,而感觉“羔”字不妥。《济南》作“羊羔子风”。按,“羔”字的由来是从“羊儿风”再作生发的趣假。本是“风样儿”的理据,“儿”是词尾。有意按虚假的字面“羊儿风”再别解为:羊的儿子的风。又把“羊的儿子”换为同意思的“羊羔”。据《汉语方言大词典》,以“羊羔儿风(疯)”为名的地方,还有:陕西宝鸡、山西吉县、曲沃、岚县、长子、石楼、文水、静乐、河南郑州、山东郯城、甘肃兰州等。山西沁县叫“羊羔羔风”。

    1-3-3羊哥儿风

    山西五寨的叫法。未见五寨同音字谱,难以确说“哥”的来历(其他词例也有这种情况)。但口语把小孩或叫“哥儿”。羊羔是小羊,即羊的“孩儿”,或许因此而把“羔儿”换说为“哥儿”。佳木斯、临汾叫“羊个风”类似。

    1-3-4羊伢子风。湖北天门的叫法。“伢子”是小孩。也是对“儿”的同义置换。

    1-3-5河南林县:羊根儿风。可议或许是“根、哽”谐音:从嘴部痉挛而哽塞不语取名。

    1-3-6河南信阳:羊迷风儿。是“迷样儿风”的理据。迷,指丧失意识、昏倒。

    1-3-7山东诸城:羊骨子风。或许“骨、箍”谐音,指痉挛的拘束状态。

    1-4-1羊耳风。南京、云南昆明、保山、昭通话。

    按,“耳、儿”同音异调。仍是“风样儿”理据,谐音而倒序。云南昆明、昭通、陕西绥德同名。明代已有此名。《西游记》第二十一回,黄风铃的妖怪变出狂风,孙悟空不能得胜。猪八戒趣侃说:“想必是夹脑风、羊耳风、大麻风、偏正头风?”

    1-4-2羊二风。江苏连云港的叫法。“二、儿”谐音。

    1-5-1羊眩。福州的叫法。按,即“眩样”的谐音并倒序。

    1-5-2羊屎眩。福建仙游的叫法。参照《福州》,“屎、使”同音同调,应是“使眩样”的理据。

    1-6-1羊牵疯。上海、苏州、无锡的叫法。“牵风样”的理据。牵,犹“抽”。

    1-6-2羊老风。江苏赣榆的叫法。似由“脑风样”谐音:脑中风。

    1-7-1羊圈病、圈病。见《崇明》。按,“圈、蜷”同音异调,蜷曲指痉挛。“蜷样病”、“蜷病”的理据。后者不言“羊”,证明前者的“羊”是虚假的。

    1-8-1《东北》:“羊杆儿疯。”《哈尔滨》:“羊杆儿风。”按,哈尔滨话“杆、感”谐音:感受风的样子。此与哈尔滨、牟平的“羊角风”是“觉风样”的理据完全相同。可以互证。

    1-9-1《广州》、《南宁》:羊吊。按,“吊、掉”谐音,“尾大不掉”的“掉”:旋转。指发病者头眩晕而昏倒。

    1-10-1《海口》:发羊采。按,“采、筅”同音同调谐音。该词典,“筅:掸。”即摆动的情状,可指眩晕。广东潮阳正说:猪母筅。

    1《武汉》:牙牙疯。按,应是“牙轧”的谐音。指牙齿紧咬嘴唇的痉挛。

    1-1-1《杭州》:“猪癫风:=猪癫病。癫痫。患者发病时,经常是大叫一声,有如猪叫,昏倒于地,全身痉挛,口吐白沫。参见‘羊癫病’。”而“羊癫病:=羊癫风。癫痫。参见‘猪癫风’。”奇怪的是却也不以“猪叫”取名。而对“羊癫病”解释却没有“大叫一声,有如羊叫”的症状。按,“猪、疰”同音异调。疰,在中医有“中恶”的意思,癫痫也是一种中恶。《汉语大词典》:“中恶:中医病名。由于冒犯不正之气所引起。其症状或为错言妄语,牙紧口噤;或为头眩晕倒,昏迷不醒。俗称中邪。”

    3-1-2《长沙》者头风”。但此条及下面带“猪”字的名称都没有“如猪叫”的解释,也避言“猪”字的意思。按,“猪、拘”同音异调,指拘挛。“头、抖”同音异调,指摇摆,与拘挛复说。福建福安说“发猪头额”。参照福州话,“额、孽”同音同调,意思是:邪。发邪指中风。

    3-1-3《成都》、《贵阳》都作“母猪风”。按,由“做木”即丧失意识的理据谐音而倒序为“母猪”。云南思茅说“老母猪风”。

    3-1-4《于都》:“猪婆癫=闷痰症:癫痫。也说‘猪婆疯’。”按,该词典所见“猪”的同音字仅“栀、煮”两个,还不知“猪”实际谐音的本字。而“婆”则可确说是“颇”的谐音,指程度甚。该词典,“猪血李子:李树的一种,果实成熟时外皮呈鲜红色。”但是,并非仅猪血是鲜红色,“猪”也应是虚假的。“猪婆鳜:鳜鱼。”则“猪婆”二字都是虚假的。也不知曲折。“闷痰症”之名则是事理性的。《南昌》“猪婆癫”,《萍乡》“婆风”,都是“颇拘”的理据。《黎川》者麽疯”,应是“拘模”谐音:拘挛的模样。“颇”在口语也不说,但谐音造词却往往用到它。

    1.5《宁波》做“猪癫病”,可知是“猪、嘴”同音同调,或“猪、疰”同音异调谐音。该词典,“疰车=晕车;坐车时头晕甚至呕吐。”宁波也说“羊癫风”。

    1.6《建瓯》作“豨嬤眩”。豨嬤,是配种的母猪,显然与词义无关。“豨、躯”同音异调;“嬷、麻”同音同调。是躯体麻木、眩晕的理据。

    1-1《温州》“鸡抽风”,是“鸡、嘴”同音异调谐音。

    1-2福建建宁说“鸡软病”。参照福州话,似由“鸡、羁”谐音,犹“拘”指痉挛。

    1.1《温州》又作“鬼抽风”,是“鬼、转”同音同调谐音。

    6小1《东莞》又作“鲤鱼疯”。按,“鲤、厉”同音异调。本词典,“厉:扭转。本字当做‘戾’,《广韵.霁韵.郎计切》:‘《说文》:曲也。’”而“鱼、淤”同音异调谐音。本词典,“淤:出淤血。”即指痉挛性咬嘴唇未破的淤血。

    1-1广东斗门、新会:发狗仔疽。

    1-2山东利津:羊狗子疯。

    都是“狗、苟”谐音,指不正常。辽宁丹东:羊勾风。“勾”也是“苟”的记音而泯失趣意。

    1武汉叫:牙牙疯。《武汉方言词典》也没有解释理据。应当是“哑”的谐音,指中风不语。

    其他类似的名字不再列举。

    人的同一种病,竟然用羊、猪、牙、鸡、鬼、鲤鱼、狗等大不相同的许多动物来称名,而“羊”和“猪”两类,又有多种不同。这些矛盾充分反映出都不是从实际事理来取名,而是有意做趣难。然而连有的医学书籍也受骟而相信。人民卫生出版社1969年《农村医生手册》在“癫痫”条就说:“发作时,患者突然大叫一声(如羊鸣或猪叫),猝倒在地。”经过本文的研究,这些称名却都是从症状来说的。其中的动物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趣假。

    谐音隐实示虚,设难从趣,是方言俗语极常见的一种造词方法。以“鸡”、“猪”“羊”的趣假而言,顺便再举几个例子。宋代就把妓女叫“鸡”,承用到现在。汉代紧急公文插鸡毛谐音示“急”,后来有“鸡毛文书鸡毛信”的称名。吝啬的人被说成“铁公鸡,一毛不拔”,难道铁母鸡、铜公鸡可以拔毛吗?是“贴供给”谐音:他还想叫你贴赔而供给他呢!胎胞中的“羊水”是就“养护”婴儿的作用而为说的。掷色子也叫“赶猪”,实际是从追赶“朱”色的六点来说。又叫“赶老羊”,谐音指:追求大数字的花样。江西黎川把扑满叫“钱猪崽”,即“钱储在(此)”的理据。

    四、中医病名与药名的趣味性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肠腑.风癫第五》:“癫病有五。一曰阳癫。发时如死人,遗尿。有顷乃解。二曰阴癫,坐初生小时脐疮未愈,数洗浴,因此得之。三曰风癫,发时眼目相引,牵纵反急强羊鸣。食顷方解。由执作汗出当风,因以房室过度,醉饮饱满行事。令心气逼迫,短气脉悸得之。四曰湿癫,眉头痛身重。坐热沐发,湿结脑,汗未止。得之。五曰马癫,发时,反目口噤,手足相弓i,身皆热,坐小时膏气脑热不和得之。这里仅有“马癫”,却没有“羊痫”等六畜配套的说法,也是从“麻木”而谐音的。只有说“羊鸣”,却没有说“马鸣”,也都透漏出不是字面意思。

    汉代时“人病马不痫”等说法,已经开始了谐音的趣难称名,但还没有“似马鸣”的说法。唐代也只有“马鸣”“羊鸣”的两种说法。宋代又系统化为“马痫,作马嘶鸣”、“羊痫,作羊叫声”、“牛痫,作牛叫声”等等。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相因。马继兴、李学勤的文章说:“都是根据发病时所呈异常的体位姿态与某种动物相似而命名的。”不取是按“作马嘶鸣”等命名的旧说,是正确的。但新说“根据发病时所呈异常的体位姿态与某种动物相似而命名”,则又是新的望文生义。

    旧时中医的错误理论是:吃动物的某一部位可以补人的同一部位,可以治此处的病。《千金要方》:“马痫烧马蹄末服之,良。”等等说法就是如此来的。《本早纲目.主治.癫痫》也说某种动物的某部分可以治疗某种癫痫:“凤凰台(明按:即鸟卵虽孵化成形而死在壳内。‘台’是‘胎’的谐音趣写字):鸡痫,癫痫发狂。水磨服。狗齿及粪中骨、白狗血:并狗痫。豚卵、猪屎:并猪痫。羊齿、羊头骨:羊痫。牛齿、牛屎中豆、牛桊木:并牛痫。马齿、马目、马悬蹄、马绳索、野马肉:并马痫。”这些都是从《千金要方》的所谓治疗方法仿说的。影响所至,民俗就有“吃什么能补什么”的说法。

    托名黄帝的《内经》已有“癫痫”病名,是平实的术语性的“学名”。而“六畜之痫”之名,则是群众创造的趣难称名。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83年出版的《中国名著精华全集》选有《五十二病方》,在题解中说:“至于医疗方面,就千奇百怪,有许多迷信成分,非常有趣。六畜之痫”的系列名称,既是紧扣癫痫的拘挛等症状,也是刻意追求趣难的。而追求趣难正是群众性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中医吸收了这个特点,往往在病名药名及药效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当时的人可以心领神会,因而不立文字,不作说明。但是,事过境迁,由于学术研究没有跟上群众的创造,没有把那些曲折原委记载下来,致使被淹没不传,从而出现“如马鸣”之类的望文生义,和马痫用烧马蹄治疗这样的迷信方法。

    我国俗文化中这种情况多得不计其数,如妓女就有以“鸡”“凤”“兔”“猫”“马”“骒”“猱”等众多动物称名的。由于趣巧,喧宾夺主,“六畜之痫”之名进入了正宗的医学经典。而在方言俗语中,继续繁衍它们的家族,如本文所汇集的8个系列共50个趣难名称。可见谐音趣难造词方法的大有影响。这可以说是群众语言的生动活泼,有积极性。

    另一方面,由于语言研究没有跟上群众的创造,不知道为什么会是那么奇怪而那么多的名字。从而竟然也导致过去的医学认假成真,解释成“如马鸣”之类。在西医对此病已经正确认识了原因的今日,也有医学书籍解释成“如羊(猪)鸣”。也有学者新增加的“根据发病时所呈异常的体位姿态与某种动物相似”的更错误的解释。而且导致过去的医学天真的用马蹄灰等来治疗此病,这却是事与愿违的负面影响。

    “六畜之痫”的病名是一组高难度的谜语,经过两千年,笔者才解破它们的谜底。这说明我们的语言研究非常需要与群众方言口语结合,解决各学科中与古语有关的疑难。这种研究固然是很困难的,却也是广有天地,大有作为的。

本站推荐:误惹妖孽王爷:废材逆天四小姐我老婆是冰山女总裁总裁大人,要够了没!霸情恶少:调教小逃妻修仙高手混花都一号红人无相仙诀校园绝品狂神神级龙卫狼与兄弟

刘瑞明文史述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人人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刘瑞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刘瑞明并收藏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