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小说网 > 刘瑞明文史述林 > 上海话“瘪三”为什么能通行全国

上海话“瘪三”为什么能通行全国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人人小说网 www.rrxs.net,最快更新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

    鲁迅《且介亭杂文集.说面子》不是有一个笑话么?……有一个专爱夸耀的小瘪三,一天高兴地告诉别人道:‘四大人和我讲过话了。’人问他:‘说什么呢?’答道:‘我站在他门口,四大人出来了,对我说,“滚开去!”

    **《反对党八股》:“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

    上海方言词“瘪三”,经鲁迅、**等的使用,广为人知,已经成为普通话词语,著录于多种著名辞书。最早著录在《新华字典》:“瘪三:〈方>上海人称城市中无正当职业而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游民为瘪三,他们通常是极痩的。”《现代汉语词典》“瘪三”条解释全同。《辞海》:“瘪三:上海方言。旧时指城市中无正当职业而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游民。一般都很痩,形状猥琐,衣衫褴褛。”《汉语大词典》:“瘪三:上海人称无正当职业而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城市游民。他们通常是极痩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对“瘪三”意思的解释,是逐字照录《**选集》的注释。《汉语大词典》《辞海》仅是文字略有变动罢了。

    “瘪三”词的难而有趣的地方,是为什么说到“三”。那些辞书却都偏偏避难而不作解释。方言词典应该有解释吧。但是1986年闵家驹、范晓、朱川、张嵩岳《简明吴方言词典》:“称城市中无正当职业而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游民为瘪三,他们通常是极痩的(多用作骂人的话):瘪三,修不来好要嘴老!(评弹《江南春潮》)。”1997年许宝华、陶寰《上海方言词典》:“瘪三:1乞丐或其他无业游民。2詈语,朋友之间则为昵称。”也居然没有解释。

    《上海方言词典》还有以下几条:

    “垃圾瘪三:1拾垃圾为生的人。2骂语,骂人贱或做事不合情理。”

    “小瘪三:1年幼的乞丐。2骂语,骂小孩用,常为昵称。”

    “洋装瘪三:穿着仅有一套西装摆阔的人。”

    “垃三:1乱搞男女关系的女流氓。也指不务正业混迹社会的女青年。2骂语,骂女性用。”

    “肮三:1令人不快或失望、糟糕。2品质差。”

    “呱三:1人品差。2事情变糟,秘密被发现。”

    “老鬼三=老鬼:1言谈双方心照不宣的人或物,也代称难以言表的事物。2‘月经’的讳称。”

    “三吓头:色厉内荏的人。”

    “烂污三鲜汤:比喻乱搞两性关系,淫荡成性的女人。”

    《简明吴方言词典》又有:

    “吹牛三:吹牛,说大话:哙人相信侬,依是个吹牛三大王。想眼点子,勿吹牛三。(评剧《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也作‘吹牛讪’。”

    “吹牛汕:同‘吹牛三’。姜阿六,真混蛋,瞎三话四吹牛汕。(沪剧《黄浦怒潮》)”

    “腔三:样子;姿态(含贬义)。”

    “缩三:骂人话,指交际能力差。”

    对于这么多词中的“三”都没有解释。可见,一个极平常的“三”字,把几位上海方言专家都难住了。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有陈五云《方俗语源杂释》,其中对“瘪三”有如下的解释:“瘪三”即“笔山”的同音代写,即“笔架山”。吴语同音。“所以在书写时容易以前者代后者,而现实中‘瘪三’用以指人,‘笔山’指物。写成‘瘪三’可以更明确意义所指,这是‘瘪三’在书写上所以定型的原因。”这个解释没有丝毫道理。“笔架山”是“山”字形的笔架,“架”字不能省略,而不能说成“笔山”。“笔架山”与痩也没有关系,与那么多的含“三”字的词语都没有什么联系。既然“瘪三”是“笔山”的同音代写,就也应该有直接写成“笔山”的,却一例也没有。充分说明不是“笔山”的代写。

    陈文对“吹牛三”也有解释:“吹牛”是西北高原的方言词,“吹牛三”仅上海俗语才有,不是同一语源。“牛三”是英语“news”(新闻)的洋泾滨的意译,只是把把最后一个字母s加元音,拼成“三”了。就像“stick”(手杖)的音译为“司的克”一样。按,这也是错误的。“新闻”是中性词,与“说大话”的意思大为不同。字母s为什么要加元音,拼成“三”呢?“news”并没有“牛三”的音译,从何而说是所谓洋泾滨的音译?“stick”音译成“司的克”,其中的s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读成si音,因为实际上没有独立的纯粹的辅音。

    前面所说的“瘪三”及含“三”字的词语有明显的共同性,成为一个系列。就是都是贬义词,词干都是明显的贬义语素,难点都在“三”字。词干不同,而“三”字相同,所以“三”字必定都是应表示对词干共同的贬义。因此必须探求二者的具体联系。

    笔直可以绝对肯定地说:“三”是以“山”的谐音示假作趣难说法。即以山村的落后表示对所说的那种人或事物的鄙视和嫌弃感情。钱锺书《管锥编?毛诗正义.有女同车》对这种机制有论:

    “(宋)程大昌《演繁露》续集卷四:‘古无村名,今之村,即古之鄙也;凡地在国中邑中则名之为“都”,都,美也。’(明按,此句之后有未引的原文,今续引以补文意:“凡地在郊外,则名之曰鄙,言质朴无文也。隋世乃有村名。唐令在田野者为村,故世之鄙陋者,人因以‘村’目之。”)杨慎《升菴太史全集》卷四二、七八本此意说《诗》曰:‘山姬野妇,美而不都’,又据《左传》‘都鄙有章’等语申之曰:‘闲雅之态生,今谚云“京样”,即古之所谓“都”。……村陋之状出,今谚云“野样”,即古之所谓“鄙”。’;赵翼《陔馀丛考》卷二二亦曰:‘都美本于国邑,鄙朴本于郊野。’窃有取焉。人之分‘都v鄙’,亦即城乡、贵贱之判。”

    这是以城乡差别在语言中造词的一种机制,也有系列用字。如:山、村、乡、土、屯、沙。

    《汉语大词典》:“山:山野,村俗。多用作谦辞。”“山夯子:方言。山里的粗笨人。”“山吏:偏僻地区的小吏。”“山妻:自称其妻的谦称。”“山鄙:犹鄙陋。自谦之辞。”

    《汉语大词典》释“村”有“蠢,笨”;“粗俗”;“粗劣;恶劣”;“狠,凶”等意思。以“村”字起头的词,表示自谦和村俗的,多达八十几个。

    《汉语大词典》对“乡下人”、“乡下老”、“乡下气”、“乡下脑袋”、“乡巴老”、“乡瓜子”等词,都指出:含轻蔑语气。又如,“乡原:指乡里中貌似谨厚,而实与流俗合污的伪善者。”《论语.阳货》“子曰:‘乡原,德之贼者也。”’朱熹注乡者,鄙俗之意。”可见历史悠久。《上海方言词典》:“阿乡=乡巴子:乡下人(表示轻蔑)。新词,新派多用。”

    农村中一望都是土地,房屋都是土建。因此以“土”“灰”指农村的简陋、落后。竟然首先出现在隐语中。明代《行院声嗽.人事》:“村汉:灰徕。”近代《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盗贼类.杆匪》:“灰窝子:村庄也。”明代《金陵六院汇选江湖方语》:“土老:不知方情。”《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赌博类.做三四》:“土老:乡下人也。”又,《星相类.隔夜算命者》:“土狗:命客之有乡下土气者。”《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盗贼类.杆匪》:“土狗子:乡间之财主也。”近代有“土”“洋”的对比说法。进口的鸦片叫“洋烟”,土产的叫“土烟”,后来倒过来叫“烟土”。又有“土巴老”“土包子”(或趣写成“土豹子”)词。《上海方言词典》:“阿土孙:讥骂没见过世面的乡下人。”

    东北话把“村子”说成“屯子”。所以“屯”就也是贬义用法。尹世超《哈尔滨方言词典》:“屯:土;土气。”“屯迷糊儿:对乡下人的蔑称。”“屯里屯气:土里土气。”“屯乎乎:形容土气。”“屯了巴吼:形容土气。屯嗑儿:乡下话。特指粗俗的乡下话。屯老二:对乡下人的蔑称。”“屯头屯脑:形容土气。”

    在其他方言也有一大批含“三”字的贬义词。为节约篇幅,下面的举例,一般不说明文献出处。

    北京,三青子:无赖汉。三孙子:受欺压而不敢反抗的人。浪张三:举止轻狂的男人。涮三儿:故意失约,使人上当。

    宁波,万三:夸夸其谈的人。老三:说话不恭。桥头老三、桥头三叔公:农村中年长好事的人。旺三无程:骄傲自大(枉:骄傲)。赖三:同上海话“垃三”。丹阳,缩三:骂人交际能力不强。

    长沙,贱三爷:骂人贱骨头。

    武汉,贱三爷:骂人不自重。

    哈尔滨,浪三儿:轻佻的女性。三吹六哨:吹牛。

    陕西绥德,日瞎三:无能、儒弱。

    山西河东地区,吹三:吹牛。谎三:说谎的人。浪三:爱出风头的人。鳖三:窝囊无能的人。毬三:骂不知姓名的人。

    甘肃平凉,争三:冒失、逞强、爱出风头的人。谝三:夸夸其谈的人。慌三:慌张的人。谎三:说谎的人。说三:乱扯的人。

    徐州,硬头三:冒失、爱出风头的人。

    惠焕章《关中方言趣谈》:“骄傲自满叫张三;耍半吊子叫争三。爱吹大话叫摞三;行动轻浮叫飘三。”

    江苏南通,大脚三:旧时不缠脚的妇女。清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有“大脚三儿”条,引《儒林外史》第42回:“敲开门,一个大脚三带了进去。”又引《金陵杂志》:“大脚三,步履轻飘,亦足摄人魂灵。”即南京也有此词。《汉语大词典》:“大脚三:方言。旧时称未缠足的女仆。”

    有的词语指同一事物,而有“三”与“山”的异写。“山”是本字,“三”便是谐音的趣假字。《汉语大词典》:“山儿:猕猴的别称。《俚言解》卷二:‘释氏《传灯录》呼猕猴为山儿。俗呼三儿,音讹也。”猴子生活在山中,所谓“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古代有山猴、山猿、山猱等词。“三儿:第三个儿”,便是有意先让人产生错误。北京叫“三儿”、“三子”。上海及一些地方叫“阿

    三”,也是“老三”的意思。

    蒲松龄《聊斋俚曲集.富贵神仙.第七回》:“(张春)见他骂的太不堪,便说:‘我劝你省着些罢。’那老婆不识起倒,便说:‘张春,你出来撑什么山呢?”’甘肃话“争三”与蒲松龄的“撑山”实际是相同的。

    东北方言,说山:吹牛。有俗语:“先说山,后说天,说完大海,说旗杆。”但,“说山”,“说天”,“说海”,“说旗杆”,都不能表示吹牛。天、海,都是因虚假的“山”而再陪衬的虚假。那“说旗杆”却是“说齐干”的谐音:总有说完的时候。“说山”与甘肃的“说三”是同义词。北京方言,山砍:无边无际的述说。砍大山:高谈阔论,带有吹牛的意味。“砍”是“侃”的谐音,等于“侃侃而谈”。说山:说荒诞不经的事。摇晃山:大话。家伙山:专门鼓动干坏事的人。是“嫁祸”的谐音。鼓动干坏事就是让人着祸。“山”都是对贬义事物来说。北京方言,山愣子:外地来的容易上当的人。外地也可以是城市,甚至可以是大城市,而不是乡村。充分说明“山”是表示讥讽。

    《汉语大词典》:“说山:旧时拉车的与雇主闲聊,希图博得好感,增加工资。老舍《赵子曰》:‘如遇上爱说话的坐车的,拉车的就可以和他一问一答的而跑得慢一些,而且因言语的感动,拉到了地方,还可以有多挣两个铜子的希望……所以他们管这个叫‘说山’,意思是:坐车的人们的心,和山上的石头一样硬。”其实,“说山”可以指闲聊。但闲聊不限于车夫与雇主之间,不存在另一方的心“和山上的石头一样硬”的事理。那样解释,只是车夫的“趣侃”罢了,并不是语言学的词义。

    上海话还有:“瞎三话四=瞎话三千=瞎话八讲:胡说八道。比‘瞎话’语气更强。”“老茄:摆老资格,自以为了不起。也说老茄三千。”但是,为什么一定要用“三千”来夸大呢?瞎话多,也不以“句”为单位来计。摆老资格,自以为了不起,往往也是一种态度,更不能以“句”为单位来计。“三”也是“山”的曲折。表示贬义。由于趣假的“三”,于是再来趣假的“千”。“老茄”并不是以茄子比喻。“茄”是“嘎”的谐音作趣。而“嘎”是“个”和“啊”的合音。“老茄”的意思就是:老个啊。指老资格。“三千”也是如上述。

    《上海方言词典》:“茄三胡:聊天。”对“茄”字标同音代替号。按,“茄”实际是“懈”字同音同调谐音:松懈。聊天就是漫无边际,很不严谨的说话。这与“胡”指胡乱而言相一致。

    从上面的论证来看,不仅“三”是“山”的趣假,而且词中往往还同时也有其他的虚假字。可以对前面介绍的那些词语再作这种论证。

    “烂污三鲜汤”,“烂”与“鲜”的矛盾就提示着“鲜汤”属假。词的真实用字及结构应当是:“烂污山先躺。”而“先躺”犹如古语“横陈”,指性诱惑。所以才可以表示淫荡。词典用比喻解释是错误的。阿土孙、三孙子:“孙”谐音“稀松”的“松”,即不坚强。贱三爷:“爷”谐音“也”。等于文言“贱也!”的感叹。

    上海话及别处方言词语的其他数字,也可能是谐音的虚假。详见《方言俗语词的数字谐音趣假》。

    上面用大量的例子证明上海话的“瘪三”等一大批词语中的“三”是“山”的谐音。不仅上海,许多方言都有同样的词语。也有其他许多字的这种谐音造词。所有这些例子,以及本文未及的更多的这种词语,说明我们汉语,特别是方言,独有一种奇特的造词法:用谐音的虚假字隐蔽真实用字,形成趣难。犹如谜语,有巧智、艺术、情趣的特点。古语:“言之无文,其行不远。”说话没有文气,就不会流传开来。这种趣难词有浓厚的文气,而这种文气尤其表现为趣而难的新颖,贼怪,因此在方言区内被群众喜闻乐见,也会扩散到临近地区。受到名作家的青睐,采用到作品中,更会成为通语而进入普通话。**当年在延安窑洞写《反对党八股》,“瘪三”词就在陕北扎了根,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学习这篇文章,于是“瘪三”便进入普通话。

    这种趣难词大多数都历史悠久,为什么辞书避难或错误解释呢?由于不看重民间文化和方言研究;从事方言研究的,不注意与更多的方言对比,尤其不注意探求词的理据。所以,一旦解释起来,就不知谐音趣难机制,而成这样或那样错误。如《运城师专学报》1988年第2期王雪樵《河东方言词语辑考》,对本文前面举的山西那些方言词解释说:“骂语何以以‘三’名之?盖‘三’有卑小之义。称其‘三’者,轻贱之也。”但“三”并没有卑小之义。若有,“二”“一”“零”岂不是有更卑小之义,为什么反而不用它们表示轻贱呢?

    试再解释“瘪三”为什么用在朋友之间,成为昵称。“小瘪三”为什么骂小孩用,也常为昵称。词典也居然没有解释。也许是“别散”的谐音:别见外,别疏远。即不见外,不疏远,指关系亲近,所以成为昵称。

    最后,再对“吹牛皮”作解释。前面提到陈文说:“吹牛”是西北高原的方言词。这也是想当然。《汉语大词典》:“吹牛:夸口,说大话。清李伯元《南亭笔记》卷十:‘翁叔两番访鹤,吴清卿一味吹牛。’茅盾《子夜》五:‘管车王金贞和稽查李麻子本来不过是流氓,吹牛,吃醋,打工人,拿津贴,是他们的本领。”’而“吹牛皮”条是萧军和丁玲的例句。《明清吴语词典》有“吹牛皮”“吹牛屁”“吹牛屄”词条。可见,并不只是西北高原的方言词,南方有水牛,因而词与“牛”,与西北高原,并没有实际事理关系。“牛”是“扭”的谐音,犹如“转”,而再谐音“赚”,即那些大话是骗人的。“皮”是“脾”的谐音,指“性”。吹牛皮。细致意思是:吹嘘而骗人性质(的话)。

    有人解释说“吹牛皮”是从“吹猪皮”而说的:杀猪后在皮下吹气,使褶皱隐曲处都绷起以便刮毛。但如果是这样,就可以直接说“吹猪皮”。因为“猪”可以谐音“朱”,而“朱”即“赤”,可以是“空”的意思,也能是说夸大性空话的词义。又有人解释说“吹牛皮”是从“吹羊皮”而说的:黄河上游兰州上下用连接多个的羊皮气囊渡河或向下游运输。但如果是这样,就可以直接说“吹羊皮”。因为“羊”可以谐音“佯”,而可以是“空”的意思,也能是说夸大性空话的词义。但并没有说成“吹猪皮”与“吹羊皮”。这是可能性没有得到实现的机遇。相反的,没有实际事体的“吹牛皮”却成为这样的词义。事物正就有“有因而无缘”的不能实现,与“无因而有缘”能实现这两种类型。

    补说:

    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的易中天《西北风,东南雨——方言与文化》。其中有《外语与方言》一篇,说到“瘪三”。

    “洋泾浜如此这般一普及,有些词就变成了上海话,不再是英语了。比如英语管乞丐叫deg,管乞讨叫degfor,洋泾浜则称作degsay,写成汉字变是‘瘪三'。瘪,则容貌枯黄干瘪;三,指衣食住三者全无。”

    但这种解释是不能成立的牵强附会而哗众取宠。degsay,按音写成汉字只能是“的个塞”之类,绝对不可能是“瘪三”。“三”虽然可以指三者,但无从衣食住三者。“全无”又是凭空填加的。

本站推荐:误惹妖孽王爷:废材逆天四小姐我老婆是冰山女总裁总裁大人,要够了没!霸情恶少:调教小逃妻修仙高手混花都一号红人无相仙诀校园绝品狂神神级龙卫狼与兄弟

刘瑞明文史述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人人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刘瑞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刘瑞明并收藏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