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小说网 > 刘瑞明文史述林 > 《古汉语虚词》的沿误

《古汉语虚词》的沿误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人人小说网 www.rrxs.net,最快更新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

    杨伯峻《古汉语虚词》(1981年中华书局)基本是承《词诠》的,也略有改变。

    6.1它把《词诠》说的所谓指示代词“如此”,改称为“兼词”,以弥补一个“云”字不可能有“如此”两个字的意思的矛盾。其实不在名字,而在实质。“兼词”是指两个字拼合成一个音节而写成一个字,但仍然是那两个字的意思。如“之于”拼合成“诸”,“之焉”拼合成“旃”,如北京方言的“甭”。然而“如此”不可能拼合成“云”。

    6.2《古汉语虚词》:“‘云’字可作‘如’字用,用为假设连词。至于‘云何’等于‘如何’则是疑问词。…‘云胡’‘云何’‘云台’都作‘如何’用。”

    按,既说“云”是“如此”的合音,又说“云”就是“如”的意思,两者矛盾。所谓假设连词的例句仍然是《经传释词》与《词诠》共用的孤例“云至于大病”。二百多年的时间,三位语言学家只能找到唯一的孤例,岂能成为一项词义?

    “云”既然没有“如”(如果)的意思,也就不可能有“如何”的意思。“云何”“云胡”“云台”,这三个词中的“云”实际上是疑问副词“庸”的通假,与“何”“胡”复说。

    至于“云台”,仅有张衡《思玄赋》一例:“蹶白门而东驰兮,云台行乎中野。”但李善《文选》对此句注:“《尔雅》曰:‘台,我也。”’可见“云”仍然是“说”。句言:(我)说要奔驰于中野。把“云台”捆绑成一个词是错误的。《思玄赋》是仿《离骚》而写上达天宇,遍及全境四方的。把例句再略为扩引而可证:“思九土之殊风兮,从蓐收而遂徂。欽神化而蝉蜕兮,朋精粹而为徒。蹶白门而东驰兮,云台行乎中野。乱弱水只潺湲兮,华阴之湍渚。”《古汉语虚词》却标点成:“云台行乎中野?”又翻译成:“怎么在郊野中行?”是十分错误的。包括《经传释词》在内,许多例句都是据粗疏的先入之见而使用的,并没有认真推敲。

    《古汉语虚词》“云尔”的三个例句:

    《孟子.尽心上》:“是犹或沴其兄之臂,子谓之姑徐徐云尔。”实际是说:这好比有人扭他哥哥的胳膊,你对扭者说:姑且漫漫的扭吧,是这样说吗?

    《孟子.离娄下》:“薄乎云尔,恶得无罪?”是说:(罪)薄呀,是这样说的。

    《孟子.万章下》:“缪公亟见于子思,曰:‘古千乘之国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悦,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其中是说:事奉他们,是这样说吗?那里是说与他们做朋友,是这样说吗?可见,仔细的理解,“……云乎”实际是把“……,云乎?”凝固在一起了。把“云乎”翻译成“罢了”是可以的,但不能代替词义。

    《古汉语虚词》也有“宾语颠倒时用之”的义项,但仍然仅是《经传释词》《词诠》共用的那三个例句。如果有审慎的态度,本可以由此感到是不能成立的说法。

    7.《汉语大词典》对望文生义的集大成

    《汉语大词典》对“云”字解释的错误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继续增加新义项而误,或对旧说的错误义项增加新例仍误,新旧错误义项汇为大成。下面全部引出义项系统,而辨析误义与误例。义项及例句均合宜的,即不引录例句。

    “雲”的古字。

    7.1.2周旋;回旋。(40)“昏姻孔云”,毛传.广云,旋也。”

    《管子.戒》:“故天不动,四时云下而万物化。”尹知章注:“云,运动貌也。”刘勣补注:“云,周旋也。”也指旋归,归附。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晋不邻矣,其谁云之?”杜预注:“云,犹旋,旋归之。”

    按,义项误,实际是“运”的通假。从运转而指周旋。“旋归”是回归,“归附”是依附。这样的表述很不恰切。“其谁云之?”是说谁与晋国周旋,实际指有外交来往关系。《广雅》把此例误解释成“有”,已见前文。

    新例,晋袁宏《后汉纪.桓帝纪下》:“三月,洛阳城中夜无故云火光,人声正喧,于占皆不出。”按,通假“运火光”:行火光,即动荡运行的火光。

    7.1.5为;是。按,是增加的新义而误。共3例。

    《墨子.耕柱》:“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我不爱天下,未云贼也。”其实是通假“运利”、“运贼”:行有利、有害的事。

    韩愈《归彭城》:“食芹虽云美,献御固已痴。”按,食芹虽说美,是明明白白的话。无须把“云”另讲成“是”。

    《后汉书.袁术传》:“虽云匹夫,霸王可也。”本文前面已说,实际是“虽说(是)匹夫”的意思,《词诠》误解释成“作”。

    7.1.6 新义项。由“说”怎么会产生“能”的新义项呢?

    《国语.鲁语下》:“大雔以惮小国,其谁云待之?”韦昭注:“以楚大雔为鲁作难,其谁能待之?”按,这是疏通句义,并不是解释词义而说“云,能也”。本文前面已辨析,例句本是说:谁说等待他呢?《经传释词》却解释成“或”。《词诠》却解释成无义的语中助词。

    《楚辞.离骚》:“世幽昧以炫耀兮,孰云察余之善恶?”是说:谁说察余之善恶?

    晋卢谌《赠崔温》:“苟云免罪戾,何暇收民誉。”是说:如果说(能)免罪戾。“能”仍然可以置入。

    杜甫《奉赠卢五丈参谋》:“孤负沧洲愿,谁云晚见招?”谁说晚(能)见招?

    7.1.7如此。有新例:

    《吕氏春秋.观表》:“圣人上知千岁,下知千岁,非意之也,盖有自云也。”是说:因为有所从来而说的。

    南朝宋傅亮《为宋公修张良庙教》:“拟之若人,亦足以云。”此例苟简,笔者未能查到原文而细致复核,但仅此也可以理解句意是:比拟成若人,也完全是可以说的。

    7.1.8或有新例:

    唐杨敬之《华山赋》:“古有封禅,今读书者,云得其传,云失其传。”是说:有的说得其传,有的说失其传。

    7.1.9连词。假如。

    《庄子.徐无鬼》:“管仲有病,桓公问之曰: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谓。云至于大病,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其实就是《经传释词》、《词诠》、杨伯峻《古汉语虚词》等共同的《列子.力命》例。二百年间,几位语言学家只能找到一个例句,还不能成立。《古汉语虚词》说“作假设连词,极罕见。”其实不是极罕见,即令能成立,也是仅一见。

    1助词。用于句首,无义。有新例:

    刘向《九叹.逢纷》:“云余肇祖于高阳兮,惟楚怀之婵连。”但这分明是从《离骚》而仿拟屈原自述,所以“云”就是(屈原)说。

    2助词。用于句中,提前宾语。按,这又与《经传释词》《词诠》《古汉语虚词》说“用于句中,无义”不同。而所谓提前宾语,仍然是《经传释词》等仅有的三例。

    3助词。用于句末,无义。有新例:

    《后汉书.延笃传》:“所著诗、论、铭、书,凡二十篇云。”按,“云”是“说”。句尾的“云”字都是“云尔”的省略,都是与话语、论述相关的,而叙事、描写景物的句尾绝对没有“云”字。

    “犹如‘所’。与后面的动词等组成名词性结构。”

    汉应劭《风俗通.十反序》不期相反,各有云尚而已。”实际是说:各有说尚,即各有说得贵上的。

    晋傅咸《赠何劭王济》:“进则无云补,退则恤其私。”实际是说:无说补,不能说是有补益的进取。

    《后汉书.应劭传》:“贪少云补,辄撰《律本章句》……,凡二百五十篇。”按,本文前文叙《词诠》把同样的“云补”解释为:做补。这与把此例解释成“所补”都仅是疏通句子意思而已,不是词的义项。任何动词都能组成所字结构,而这些例句却仅是与写或说相关的。所字结构是极普遍的,不能把“所”换成“云”(如把“所想”换成“云想”),就因为“云”没有“所”的意思。

    可见,把更多见的通“运”与“庸”的用法,却缺失了。

    7.2 《汉语大词典》对“云”字解释错误的另一方面,是一些词条的释义既不恰切,也不能统在“云”字的释义中,也需要辨析。

    “云亡:1逃亡。2死亡。”(18)“人之云亡,心之忧也。”郑玄笺“贤者奔亡。”

    《文选.王俭〈褚渊碑文>》:“子产云亡,宣尼泣其遗爱。”亡,指死亡。避难没有解释“云”字,就是通假“运”,犹如“行”。逃跑是行,俗语把人死也说:走了。清代把刚死皇帝叫:大行皇帝。

    “云已”:1而已,罢了。2完了,休止。

    “罢了”的例句,《汉书.叙传下》:“敞、义依霍,庶几云已。”是说:庶几说说而已。如淳注:“若此人等无益于治,可为庶几而已也。”即只有依照霍光的大话,而无实际行动。

    班固《幽通赋》:“恐魍麵之责景兮,羌未得其云已。”但李善注:“未得其实言也。”即“云”是“说”的意思。

    “休止”的例句,阮籍《咏怀诗》之三:“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此例是通假“运”:节序也运行到结束的时候了。

    南朝宋袁淑《效古》:“勤役未云已,壮年徒为空。”实际是说:只是勤役,从不说停止。

    3“云乱:纷乱;大乱。”按,即通“纭”:纷纭而乱。

    4“云者:助词。用于句末,表提顿,以引起下文。”

    《墨子.非命中》:“夫曰有命云者,亦不然矣。”按,“云”是“说”的意思。句子是说:那样说有命运的说法,也是不对的。即前之“曰”与后之“云”复说,但也有不再重复“曰”字的。如《谷梁传.昭公八年》:“世子云者,唯君之贰也。”世子的称名,(表示)是君的副手。可见“云”字不是无义。

    5“云若”:1假若。2如同。

    “假如”的例句,《国语.晋语三》:“欲杀内主,背其外赂,彼塞我施,若无天乎?云若有天,我必胜之。”按,断词错误,没有“云若”这个词,而是“云.若有天”的层次结构。实际是说:说如果有天。释义把“云”的一层丢失了。

    “如同”的例句,《汉书.萧望之传》:“今将军规撫云若管晏而休,遂行日仄至周召乃留乎?”颜注:“问望之立意当趣如管晏而止,为欲恢廓其道,日昃不食,追周召之蹟然后巳乎?”也是断词错误,也是“云.若管晏”的层次。实际是说:说(做到)若管晏(那样)而休。“云”与“若”各是一个词,而被错误捆绑成“云若”,因而词义解释也错误,其中没有“同”的一层语素。从颜注也可证明所解释的词义是错误的。

    6“云是:如此。”

    《文选.陆厥〈奉答内兄希叔>》:“徂落固云是,寂蔑终始斯。”张铣注:“言人死固亦如是寂寞。”张铣的解释错误。诗共五首,这是第二首。第一首:“嘉惠承帝子,躧履奉王孙。属叨金马署,又点铜龙门。出入平津邸,一见孟尝尊。归来翳桑柘,朝夕异凉温。”可见是说由罢休当大官而归家。可见“徂落”是指内兄地位低落,而不是说他已经死。此句实际是说:地位低落后,确实是人们所说的,就始终冷落寂寞了。例句后面的原诗是:“督门清三迳,坐槛临曲池。凫鹄啸俦侣,荷芰始参差。虽无田田叶,及尔泛涟漪。”可见是写内兄清闲如隐居的生活。

    7对“云为”解释成三个义项。义项一:言论行为。按,即“云”是“说”的意思。例略。义项二:所为。

    班固《东都赋》:“乌睹大汉之云为乎?”错误以为“云”是“所”的意思。实际是说:哪里看到大汉朝的所作所为呢?此例是通假“运”。“运为”:运转;作为。

    《汉书.李寻传》:“君不修道,则日失其度,晻昧无光,各有云为。”按,例句苟简而词义错误。例句引足应是:“……各有云为。其于东方作……有所畏难;日出后,为近臣乱政;日中,为大臣欺诬;日且入,为妻妾役使所营。”可见,是说:太阳不正常的失光有各种运行时间,因而有各种不同人的祸乱。“云为”通假“运为”:运行。王先谦补注:“云犹所也。”这是错误的’没有“太阳所为”的说法。

    明宋濂《傅幼学字说》:“三代,圣人之所学者,大参乎天地,而小不遗乎事物;妙可以赞化机,而近不离云为。”也是“作为”义。远可以赞助自然界的变化,近可以指导人的作为。

    义项三:变化。(112)唐李商隐《井泥四十韵》:“顾于冥冥内,为问秉者谁?我恐更万世,此事愈云为。”按,此例是通假“运”。诗的前面用许多历史事实说明穷与通,升与落的互变。从而总结说:“大均运群有,难以一理推。顾于冥冥内……”前面的“运”就是后面的“云”。

    可比较《汉语大词典》:“运为:犹作为。”例句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戒翻奖,应诃反笑。”唐施肩吾《春日美新绿词》:“天公不语能运为,驱遣羲和染新绿。”前例“运”指“行”,所以词义是作为。而后例“运”却指“转”,所以词义另是“变化”。

    8“云然”:1如此。(113)《书.秦誓》:“惟古之谋人,则曰未就予忌;惟今之谋人,姑将以为亲。虽则云然,尚猷询兹黄发。”其实“云”是“说”的意思:虽然说得这样。把“云然”解释为如此,是根据错误的“云”有“如”的意思。《经传释词》另解释成“有”。2如此说。(114)明叶子奇《草木子.管窥》:“五星在天,高则景小,低则景大。《素问》云然。”另有二例。按,“如此说”的解释是准确的。“说”与“云”对应。可见,另解释成“如此”就把“云”的意思丢失了。

    8.《经传释词札记》以望文生义纠望文生义

    俞敏《经传释词札记》(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对《经传释词》“云”的义项除了“曰”之外,逐条一一否定。不盲目信从,是难能可贵的。但也是从预感认定错误,而没有认识到致错的原因,不能对症下药。同时对例句的疑难症结不知,因而是以己之望文生义纠彼之望文生义,很值得一说。

    8.1对于“犹‘是’也”,俞敏就例句“伊谁云憎”说:原文是“宾语十副动词十主动词”,王氏改成“宾语十指示代词十动词”。翻得压根儿不准。因为两句话大致一样就一口咬定它们可以字对字翻译,这是随文解义的训诂家的短处。比方北京人“吃了碗小米儿粥”等于“喝了碗小米儿粥”,鲁西南人“吃面条儿”可以说“喝面条儿”(他们的面一般地说是汤面)。谁要得出个“吃”、“喝也”是结论,并且往干炸丸子上使用就胡闹了。这里的“云”字等于“爰”……“爰”可以代替“于”字。那么“伊谁云憎”就是“憎于伊谁”。

    按,《经传释词》以为是前置宾语的助词,而俞敏也认为例句是前置宾语的,就没有吃透错误所在,而自己倒也是错误的。伊谁云憎:是谁说憎恨(你)呢:宾语并没有前置。至于说“云”字等于“爰”,又是新的望文生义认定而误。

    8.2对“犹‘有’也”的例句《公羊传》“大旱之日短而云灾”,俞敏说:《公羊传》根本就没有“有灾”的说法。对例句“云能而害无能”,俞敏说:是因为汉代“有”字音,再把“能”字的(音吸收过来,就成了的读音而写成了“云”。即“有能”两字在语流音变中合并成“云”字。这却是在结论上肯定了《经传释词》“有”的义项。这当然也是想当然。因为如果可以发生那样的音变,那“有能”两字在一起的也应有变成“云”的,为什么却不能再举出例句。汉代“有”字音,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就不可能再把“能”字的(音吸收过来。

    8.3对于“犹‘或’也”,是从例句(11)“莫予云覲”来反驳的:“莫予云覲”就是“莫予爰覲”,也就是“莫予于覲”。这种没有任何根据的论证实在是翻手为云覆手雨,方法比《经传释词》更离奇古怪。

    8.4对“犹‘如’也”的例句“不可讳,云至于大病”,俞敏说:“云”等于“爰”,就是“于”,意思是“于是乎”。要是翻译成“如”,倒是叠床架屋。“不可讳,云至于大病”就是“不幸于是(爰)至于不起”。按,就拿他的这个表述来说也是很不通的。“于是发生了大病”,这样的话,“于是”是承上文而指原因的。但“不可讳”并不是原因。即这里本不该有“于是”的因果连词。介词结构的“于是”也不能省略成“于”。

    8.5对“犹‘然’也”的例句“获若石云于陈仓……其音殷云”,俞敏说:两个“云”字可能是“谓然”两个字压缩成的。可以说“获石”或“获若石者”,而《经传释词》解释的“获若石然”则根本不成话。这个“云”可能当“于”讲。“于”也许是旁注误入正文的。“殷云”可能是联绵词。

    按,“谓然”两个字怎么会压缩成两个“云”字,而又分散在两个分句中,成为“获若石云于陈仓……其音殷云”呢?却又说《经传释词》解释的“获若石然”根本不成话,即不应当有“然”字。既说“云”是“于”的意思;又说是旁注误入正文的,又说“殷云”可能是联绵词,却不能说它的词义。种种自我矛盾。他说句子应该有“谓”字,这是对的,岂不是正好证明“云”就是“谓”,就是“说”。

    8.6对于“语已词”,俞敏说“聊乐我员”的“员”也是“于焉”压缩的,句子意思是:好歹在这儿使我快乐。但是并没有“于焉”压缩成“员”的例证。而且“员”只能读“云”音才押韵,可见并不是“于焉”压缩成“员”的例证。

    8.7对于“云尔”,俞敏说:就是“云然”,即:这么说。反正这条里“云”都是“言”。按,这是完全正确的指正。

    8.8对于“发语词”一说,俞敏说:例句的“云”作“言”讲得通,就不必“更张太甚”。其实多数是“庸”的通假。俞敏又说“岁云秋矣”“日云莫矣”就是“岁于今秋矣”“日于今暮矣”。仅从他加“今”字,就暴露出是错误的方法。

    9.再详说“岁云秋矣”“日云莫矣”的“云”

    9.1《汉语大词典》:“岁聿其莫:谓一年将尽。聿,语助;莫,‘暮’的古字。《诗经.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亦作‘岁聿云莫’。《魏书.乐志》:‘既岁聿云莫,三朝无远,请共本曹尚书及郎中部率呈试。”’便回避了“云”的难点。“聿”,也不是语助,而是“律”的通假。本文前面已经把《小雅.小明》“岁聿云莫”解释成:岁律“运行”到年暮了,即岁时节令运转到年终。解释得完全文从字顺。《汉语大词典》:“岁律:岁时;节令。”可见“云”就是“运”的通假。

    《经传释词》卷二:“欥(音聿):《说文》曰:‘欥,诠词也。’字或做‘聿’。”并批评毛传把“聿”解释成“遂”是“缘词生训”之“非”,其实《经传释词》也是“缘词生训”之“非”。《词诠》:“聿:语中助词,无义。”有例句“岁聿云莫”是错误的。

    《左传.僖公十五年》:“岁云秋矣。”

    《左传.成公十二年》:“日云莫矣。”古人对此两例都无注,杨伯峻《春秋左传词典》都把这两个“云”字解释成无义的助词。谢灵运《命学士讲书》:“时往岁易周,聿来政无成。”是“时”与“聿”对言,都指岁月的运行。有“岁云”词,也是“岁运”的通假:岁月运行。沈约《晨征听晓鸿》:“怵春归之未几,惊此岁之云半。”元稹诗:“昼夜欣所适,安知岁云除。”可见“聿”与“云”都不是助词。

    9.2《中国语文》1999年第5期王云路《中古诗歌附加式双音词举例》对古汉语词头新说“伊”“於为”“试”;对词尾新说“应”“已”“云”“来”“其取”等,总共十个。这虽然是非常新人耳目的,却也是很让人有疑而难信从的。《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曾有文章对王文“取”是词尾说作否定。本文对王文所谓“云”是副词词尾的全部例句,再论证都不能成立。

    谢灵运《入东道路上》:“心胸既云披,意得咸在斯。”按,《入东道路》中没有这两句诗,而是《酬从弟惠连》之二的首两句。诗是顶针体。第一首末句“开颜披心胸”,最后两字是“心胸”,所以第二首首句开头也就是“心胸即云披”。但“云”是“说”的意思,与“披”复说。有“披陈”、“披情”、“披诚”、“披述”、“披肝胆”等系列词,都是开诚相见的述说。所以“云”不是词尾。还可对比谢灵运《命学士讲书》:“烁金既云刃,凝土亦能铡。”其中“既云”也是“既说”的意思。这又是承《周礼.冬官.考工记序》“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铡”而言的。等于说:古人已经说过。

    鲍照《松柏篇》:“祖葬既云及,圹隧亦已开。”是说:我已经吩咐把我的坟与祖葬相连,于是就开土动工了。本当说“既云及祖葬”,为求与“亦已开”对偶而变序。诗有《序》:“于危病中见长逝词,恻然酸怀抱。如此重病,弥时不差,呼吸乏喘,举目悲矣。火药间阙而拟之。”可见这个“云”字是指吩咐葬地,绝对不能说是虚义的。“既云”与“已开”是因果、先后关系。如果“云”字没有意义,那“亦”字就没有所承,而仅“祖葬既及,圹隧亦开”,就会误导读者,以为是把祖葬再挖开。

    刑邵《七夕》:“秋期忽云至,停梭理容色。”是说:秋天已经到七夕了。“云”是“运”的通假记写,犹如说时令运行。《诗经.小雅.正月》:“婚姻孔云。”毛传:“云,旋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晋不邻矣,其谁云之?”杜预注:“云,犹旋也。”《吕览.圜道》:“雲气西行云云然。”高诱注:“云,运也。周旋运布。”《管子.戒》:“故天不动,四时云下,而万物化。”注:“云,运动貌也。”都是通假“运”。“云”是“运”的通假,是很多见的。

    庾信《拟咏怀诗》:“吉士长为吉,善人终日善。大道忽云乖,生民随事蹇。”是说:大道忽然运行得乖戾了。“云”是“运”的通假。

    陶渊明《杂志》:“我行未云远,回顾惨风凉。”是说:我行走得并不远。“云”通假“运”而指行。

    庾肩吾《岁尽应令》:“岁序已云殚,春心不自安。”是说:一年的节序运行已经要完了。“云”是“运”的通假。

    王俭《春日家园》:“徙倚未云暮,阳光忽已收。”是说时光还未运行到晚暮,而阳光已经收敛。“云”是“运”的通假。

    谢灵运《初往新安至桐庐口》:“感节良已深,怀古亦云思。”通假说“运思”,犹如所进行思考。“亦云”二字异文作“徒役”,而“役思”犹如“运思”。王文说此例“良已”“亦云”都是后缀构词。其实“已深”是强调“已经深”。

    谢腓《忝役湘州与宣城吏民别》:“疲马方云驱,铅刀安可操。”是说:正说让疲劳的马再奔跑,而这把铅刀还能再用吗?“云”是说。是对“指令”的委婉说法。

    沈约《长歌行》:“衔恨岂云忘,天道无甄别。”是说:岂能说把衔恨忘记了。

    沈约《和左丞庾杲之移病》:“岁暮岂云聊,参差忧与疾。”是说:岂能说是快乐的。

    谢瞻《答谢康乐秋霁》:“独夜无物役,寝者亦云宁。”是说:也能说是安宁的。

    刘孝绰《酬陆长史倕》:“幽谷虽云阻,烦君计吏过。”是说:虽说道路阻碍。

    共13例,“云”没有一例是无义的词尾,都是它的常义“说”或通假“运”。

    可见从《助字辨略》到《汉语大词典》,都是一方面把前人的望文生义集中,一方面又有自己新的望文生义。又不能辨析通假义,同一例句便有几种不同的望文生义而互相打架。词在本义的基础上,通过引申、扩大、缩小、转移等方式演变成多义词。因而多义之间是有事理因果关系,是有机的组合,而不是杂乱的堆积。而从《助字辨略》到《汉语大词典》,越来越多的新义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与“说”的本义没有丝毫的事理瓜葛。这样的词义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不存在的。

    笔者辨析“云”的本义与通假义,坚持本义与通假义,仍然能把所有例句解释清楚而合理,从而否定没有根据的所有新义项。

    从古到今一脉相承的望文生义,实际是比较多见的。笔者已经有文章对“为”、“所”、“自”的因望文生义而大量误增新义作了否定性清理,本文再对“云”的同类情况作否定性清理。

本站推荐:误惹妖孽王爷:废材逆天四小姐我老婆是冰山女总裁总裁大人,要够了没!霸情恶少:调教小逃妻修仙高手混花都一号红人无相仙诀校园绝品狂神神级龙卫狼与兄弟

刘瑞明文史述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人人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刘瑞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刘瑞明并收藏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