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小说网 > 刘瑞明文史述林 > 再说“做……不着”确义并梳理“着”的义项

再说“做……不着”确义并梳理“着”的义项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人人小说网 www.rrxs.net,最快更新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

    《古汉语研究》1997年第2期刊发笔者《“做……不着”新释》。要点是:旧释的拼舍、担当、牺牲、豁出去,不顾、冒险等歧义,都是从句意作宽泛的推测,把相关的事理作为词义,是错误的。必须从语素即理据准确分析。“做”是当做、认为义;“着”是合宜义,犹如“中”“对”。“做……不着”就是认为此事不合宜;“做……着”就是认为此事合宜。旧释“做……不着”与“做……着”同义,更是错误的。1999年第1期徐之明《<“做……不着”新释>商榷》(后文简称“徐文”)是否定我的看法的。2009年第1期杨会永《<《“做……不着”新释》商榷>献疑》(后文简称“杨文一”)是否定徐文的。《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杨会永《再释“做……不着”》(后文简称“杨文二”)也是否定我的看法的。这三文的研究方法同样都是错误的随文释义。

    奇怪的是徐文不直接否定“着”的“中”“对”义,而间接说把“不着”解释为“不对”是“牵强曲解,误释”,又不申说理由。徐文既另说“着”是贪恋;顾及义。又说“着”的含义有五种情况:

    1、拿(或拼舍);2、吝惜、顾惜;3、计较;4、在意;5、豁出去。自我矛盾。徐文回避“做”字的意义。

    “做……不着”,“做”是谓语,它的宾语“……不着”是主谓结构。而徐文则改变此语法结构,把“做……不着”讲成“做不着……”。即成为一般的述补结构。“……”本是“不着”的主语,被改变成是“不着”的宾语。

    《喻世明言》卷二七:“我今老了,又无用处……做我着,教你两个发迹快活。”是说我若做对了,你们就发迹快活。《错斩崔宁》:“做这老性命着,与你兑了吧。”是说老性命与你年轻性命兑了也值得。我说可见把“做……不着”与“做……着”解释成同义词是错误的。徐文回避此两例。而按徐文的解释,“做这老性命着”,就是拿这老性命顾及,但顾及性命就不那样做,正与实际文意相反,可见用顾及解释是错误的。

    杨文另说“做”是“拼”义。例证是《古今小说》卷三:“若还敢来应我,做这条老性命结识他。”“见张公恁地说道,做着只得去。”就是拼着性命、拼着只得去。又另说“做”是花费义,如《鼓掌绝尘》:“做两日撑”。但这些仍然是随文释义,不是普遍性的词义。对此可用最简单方法来否定,就是“拼命用了一千元”决不能说成“做命做了一千元”。“做这条老性命结识他”应是“做这条老性命(着)结识他”而掉字。“做着只得去”意思应是认为对而只得去,即先准备不去是不应该的。此例恰好证明我对“做”与“着”的解释是正确的。至于“做两日撑”的“做”是我所论述的泛义动词前附复指“撑”的用法。类似的又如“作一日游”、“作一笔写”、“作非非想”、“作海阔天空想”、“作别论”、“作罢休”、“作斗争”,详见《论“打、作、为”的泛义动词性质及其使用特点》(《湖北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与其他关于泛义动词的文章。

    杨文一又说:“做……着”“做……不着”的“着”“不着”是句尾语气助词,没有固定意义,有时可以省略。这话就更不合基本常识了。句尾语气词有叙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四种,都是虚词,普遍用于各种意思的句子。而“着”“不”都是实词,只用于“做……不着”。

    杨两文都据袁宾先生关于“好不”的论述而说“做……不着”的“不”也是无意义的。这是不妥的。否定式的“好不xx”是个别性约定俗成说法,没有普遍的类推性,与“做……不着”结构也大为不同。

    杨文说“做……不着”或作“苦……不着”。《二刻拍案惊奇》卷十:“苦你儿子不着,与他滴起血来,怕道不是真的?”卷十二:“徐家盲子退(婚)便罢,退不得,苦一个丫头不着,还他罢了”。在此“苦害”的基础上引申出麻烦的意思。首例是元曲《留鞋记》的“做……不着”,这实在莫名其妙。元代的词义竟然是由明代例句引申来的!其实“苦……不着”正是:让其人苦是不该的。还可以比较三种说法。

    “百做百不着”。《拍案惊奇》卷一:“看见别人经商图利的,时常获利几倍,便也思量做些生意,却又百做百不着。”即百做百不中。

    “当着不着”。《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世事莫有成心,成心专会认错。任是大圣大贤,也要当着不着。”即,按一般道理来说,大圣大贤必是当中的,而也有不中的。

    “做着不着”。《风流悟》第2回:“常言道:‘妻大二,米铺地’。绝妙的了。待我做着不着去说说看。”是做对了还是不对,且看实际结果。冯梦龙编《山歌》卷三《一边爱》:“你做着弗着做个大人情,放我在脚跟头睏介夜。”即做或不做人情。即让不让睡在脚跟头。

    徐文把“做……不着”解释为上述的五义,杨文则解释成三义:1,拼着,牺牲;2,花费。3,麻烦。都犯了同样的错误:把随文释义当做词义。陕西人民出版社《喻世明言》卷三十三:“你们做老拙传话谏议,道张公教送这瓜来。”设注:“做:此处为、代的意思。”为我传话、代我传话,确实把句子意思讲通了,但“着”没有这样的词义,仍是随文释义。

    徐文、杨文都是用随文释义的方法,但这只能通句意,不能确说词义。王力先生在《关于古代汉语的学习和教学》中说:“什么叫做‘望文生义’?就是看到一句话,其中的某个字用这个意思解释它,好像讲得通,以为讲对了。其实这个意思并不是那个字所固有的意思,在其他地方从来没有这么用过,只不过是在这个地方这样讲似乎讲得通。但是‘通’不等于‘对’,不等于‘正确’。你要说这样解释就通了,那就有各种解释都能通的。”对“做……不着”原有与徐文、杨文的众说纷纭,正就是这种情况。

    崔山佳《近代汉语法考察》(崇文书局2004年)、《近代汉语论稿》(巴蜀书社2005年)、《宁波方言词语考释》(巴蜀书社2007年)共同否定我的看法,说“做……不着”是“拿某人或某事物作牺牲”或“把……舍弃不顾”的意思。但仍然回避“做”与“着”的语素意思。

    案,舍弃意思的“牺牲”词是近代才有的,《汉语大词典》的例子最早是《孽海花》,其次是老舍与沙汀作品。而“做……不着”在宋元的《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中已经有了,可见不是舍弃不顾的意思。凡说舍弃不顾,都是对有重大价值的事物而言,而《鼓掌绝尘》第六回:“妹子,适才我已把老爷房中灯吹灭了,做你不着,到你房里看看,有灯再点一个来。”都是说让对方跑一趟并不长或险的路,犹如说劳驾,完全说不到舍弃、牺牲。

    崔山佳举《温州方言词典》“做”字第十六个义项:“拿某人或某事物作牺牲。以‘……不着’的形式表示,‘做’字后面跟名词、名词性词组或人称代词。”例句是:“做我该条老命不着,伉渠妆哪。”“到拉该个地步,只好做钞票不着,尽力用落去吧。”但都只是说牺牲年轻宝贵的生命,而不说牺牲衰老的生命。查《温州方言词典》却没有“做……不着”的词条。而“着”有两首。一是d a,词义正是:1应该;必须。2合适;得益。另一是tpa,就是穿着的着。该词典虽然没有给“做……不着”的“着”字注音,但可以肯定不是“穿着”词的音,则“着”正是应该;必须,或合适的意思。则“做……不着”的意思正是:那样作本是不应该的。这与我的论证完全吻合。因为当事人刻意要那样做,才被迂曲错误的解释成为舍弃、牺牲云云。

    崔山佳说“做……不着”是吴语词,这没有错误,但不严密周全。因为《汉语方言大词典》与《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都没有此词条。可见仅是温州方言有此词。则许多吴语作品中的“做……不着”应是从宋元话本仿说的,并非吴语许多地方都有此词。例如《醒世姻缘传》也有此词,但并非吴语作品。崔山佳说今日宁波方言还有此词,但两本《宁波方言词典》却都没有此词条。

    错误解释的各家,都只是认定词义,而不核对例句的具体事为。例如《西湖二集》卷六:“不要投水,只说我将来跌坏了,做我老性命不着。”媳妇把儿子跌伤,怕丈夫打,要自杀。婆婆言向自己身上推:我的老命不中用了,打死也没关系。把例句引全,应是:“……只说我将来跌坏了,做我老性命不着。我且权躲在小姑娘家里,等他怒过了头,回来便是。”可见,并不是不顾性命。

    辞书的解释往往也是随文释义,而不是独立性的词义。对“着”也是如此,因而有梳理的必要。“着”是由“著”分化来的。《汉语大词典》“著chu”:1依附;附着。2接触;贴近。3穿;戴。4放置,安置。6着落;归属。?酒器名。这些都是合宜的。其他的都是随文释义,辩正如下。

    5排列。杜甫《鄭城西原送李判官兄》:“野花随处发,官柳著行新。”苏轼《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病中闻汝免来商,旅雁何时更著行?”其实仍然是依附或贴近义。“著”仅一个动词语素,怎么会成为两个语素的动宾结构“排列”的意思呢?

    7生长;增添。《齐民要术.插梨》:“若櫓生及种而不载者,则著子迟。”韩愈《感春》:“画蛇著足无处用。”陈亮《贺新郎.怀辛幼安》:“新著了,几茎华发。”其实仍然是附着义。“生长”是两个语素,与“著”都不搭界。生孩子,不能说:著孩子。长大了,不能说:著大了。

    8贪恋。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念昔少年著游燕。”《赠张籍》:“吾老著读书。”其实仍然是依附或贴近义。“著”仅一个动词语素,怎么会成为两个语素的偏正结构“贪恋”的意思呢?

    9表示使令。王建《和蒋学士新授章服》:“看宣赐处惊回眼,著谢恩时便转身。”张耒《秋蕊香》:“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痩。”其实仍然是着落义。

    10花费。白居易《府酒五绝.自劝》:“十千一斗犹赊饮,何况官供不著钱。”其实仍然是放置义。把钱放置在酒家。随文释义,也可以说是“用”“需要”“给”。而“钱花费了”不能说成:钱著了。

    ?指著籍而常住不迁移。其实仍然是附着义。也可随文释义为“住”。

    10助动词。犹得。表示客观上或情理上的需要,应该,能够等。王安中《小重山.相州荣归池上作》:“触事著思量。”张炎《绮罗香.席间代人赋情》:“才忘了,还著旧思。”其实仍然是归属义。附加上“表示客观上或情理上的需要”等条件,就说明不是直接性词义。

    ?介词。(1)用;拿。白居易《祭社宵》:“欲将闲送老,须著病辞官。”其实仍然依附义。(2)被。袁去华《雨中花》:“两鬓青青,尽著吴霜偷换。”其实仍然是附着义。按随文释义,岂不是也可以说是生长、增添义吗?(3)把。苏轼《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之六:“君知早落坐先开?莫著新诗句句催。”其实应是著述义。(4)向,朝。袁去华《安公子》:“庾信愁如许,为谁都著眉端聚?”陈亮《最高楼.咏梅》:“话不向沉香亭上看,树不著唐昌宫里馆。”其实仍然是依附义。语法专著从来没有说“著”是介词的,可见错误之甚。

    再看“着、1穿。2接触。3遭受。5着落。这些都是独立的义项,而这正是对原来“著”字的分化俗写。而其余的都是随文释义。

    4在。唐元稹《定僧》落魄闲行不着家,遍寻春寺赏年华。”元姚守中《粉蝶儿.牛》套曲:“闪得我丑尸不着坟墓。”其实仍然是接触义。而“在今年”“他不在了”“在天上”等中不能换为“着”,充分可证。

    6带有。元尚仲贤《气英布》第四折:“虚里着实,实里着虚。”元贯云石《清江引.咏梅》:“未曾着子时,先酿调羹味。”仍然是着落义。如果随文释义,前者也可以说是“夹杂”义;后者也可以说是“结”义。

    7关切,体贴。元汪元亨《醉太平.警世》:“结知心朋友着疼热。”元李致远《还牢末》第三折:“怎想他知疼着热。”仍然是接触义。他关切我,不能说成:他着我。

    8可惜;贪恋。元曾瑞《留鞋记》楔子:“做我铜钱不着,日日来买胭脂。”清李渔《蜃中楼.述异》:“作几日工夫不着,就去试一试。”即是“合宜”“中”义,它是由接触义而引申的。

    9花费。《拍案惊奇》卷二十:“反着重本钱。”《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只要快些完事,就多着些也罢了。”仍然是放置义。

    10能够;应该。表示客观上或情理上的需要。《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姐姐着配此人,也不辱没了。”仍然是着落义。给外加“表示客观上或情理上的需要”的条件,就说明不是独立性词义。

    用,凭。《西厢记诸宫调》卷一:“着甚消磨永日?”卷二:“着绫幡做甲。”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我着几句言语安伏他咱。”《醒世恒言.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如何着个道理和他说话?”其实仍然是依附义。犹如说靠什么。

    教;使。《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只着你夜去明来。”元石德玉《秋胡戏妻》第二折:“我既为了张郎妇,又着我做李郎妻。”元本高明《琵琶记》:“没饭吃便着饿死,没衣穿便着冻死。”仍然是着落义。

    即使有。《西厢记诸宫调》卷三:“着一个文君,怎比莺莺?”仍然是着落义。“着”仅一个语素,决不可能有“即使有”三个语素的意思。

    命令之辞。旧时公文中用语。如“着即试行”。仍然是着落义。按随文释义也可以说是教、使义。

    再看“着”:1受到,感到。仍然是遭受义。2中;恰好合上。3合适,值得。4燃烧。但这是“着火”的省说。5入睡。唐元稹《景申秋》:“强眠终不着,闲卧暗消魂。”又如:困得很,一上床就着了。但“着”是“着实”的省说。6方言:最。《拍案惊奇》卷一:往袖里乱塞,落在着外面一层袖中。”但“着外面”是穿在外面的意思。只有两层,无所谓“最”。又如:着后头。但实际是“着落在后头”的意思,指最后。

    黄侃说:“小学之训诂贵圆,而经学家之训诂贵专。”圆,就是每一义项要高度概括,各义间有合理的联系而成系统。专,就是更为灵活具体,对语境更有针对适应性。圆,是词的义项,是词的语言意义,是词的能指。专,是随文释义,是词的言语意义,是词的所指。圆,是根据;专,是变通。圆,是无数次使用和研究之后的结论;专,可以是某一次使用和研究时的变通实践,带有个别的适应性。圆则难,专却易。因而遇到不容易明白的句意,就随文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黄色:象征腐化堕落,特指色情的:黄色小说、黄色歌曲。”“黄色文学:没落的资产阶级文学,内容庸俗猥亵,有严重的色情倾向。”《汉语大词典》及其他辞书解释相同。台湾《中文大辞典》:“今谓低级趣味,涉及男女猥亵也。”都避免解释“黄”是从何说起。所以不断有讨论它的词源的文章,认为是“舶来语词”而主张停用。

    在我国开展“扫黄”工作后,香港《明报》1993年6月10日发表石琪《“扫黄”何时了》说:“我多年反对把‘黄色’用作淫秽的代名词,今日西方也没有这样‘辱黄’。全世界偏偏仅有身为炎黄子孙和黄种的中国人,对黄色极其贬低,实在是自取其辱。”“这是五四后某些新文艺人从外国翻译回来的。旧时西方有些廉价通俗小说以黄色为封面,可能当时哗众取宠的小报、小杂志亦采用带黄的粗质纸张,所以十九世纪西方善用‘黄色’来形容低俗读物。但这是百年前的事情,而且不是专指色情淫秽,更不会用来形容娼妓。……无论从国际角度或中国角度,都不宜把‘黄色’丑化、**化。”

    《明报》6月27日又发表古德明《反对炎黄子孙用“扫黄”》支持这种意见。它说:“据著名的brewer's dictionary of phrase and fable记载,十九世纪的时候,美国《纽约报》为了跟《纽约世界》争读者,推出了一个叫《黄孩儿》的漫画专栏,结果给对手讥为媚俗、低级,‘黄色报纸’一时间成为‘下等报纸’同义词。当然,这个‘下等’并不表示淫秽;把黄色当做淫秽是近代中国那些崇拜外国词语,却对外国词语一知半解的所谓文人干的好事。”

    香港《词库建设通讯》1993年7月第1期作为“文摘”转载了上述石琪、古德明的文章。1993年11月的第2期有陈培基《善与恶岂可同名?——也谈“扫黄”》文章,说:“我们用以表示色情,形容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的颜色,不是黄色,而是桃色。因此,从促进汉语(或称中文)规范化的角度考虑,我以为对于‘黄色’是指低级趣味,特指色情的这个义项,中文辞书是不该收的;如要收列,在注释中,应该指出这个观点是来自西方,我国与这个义项相近的词是‘桃色’等等。这样始可避免误用,而有益于我们语言的纯洁与健康。”

    《文史杂志》2005年第2期南疆《勿以“黄色”代“色情”》说:“黄色是中华民族最亲近的颜色之一。人文初祖一黄帝,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一黄土高原,神州大动脉一奔腾的黄河,炎黄子孙所拥有的肤色一黄皮肤,还有黄陵、黄龙、黄花、黄釧、黄雀、黄海、黄山、黄酒、黄豆、黄昏、黄酒、黄泉、黄桥、黄金、黄瓜、黄鹂、黄莺、黄梅戏、黄鹤楼、黄浦江、黄花菜、黄骠马、黄道吉日、黄毛丫头、黄花闺女、黄钟大吕等。从中国国情出发,我们有必要抛弃‘黄色’的‘色情’、‘象征腐化堕落’等外来含义,以净化当代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请国人不要继续将‘淫秽’‘色情’与黄色相联系,别再使用‘黄色书刊’一类伤害我们传统人格的舶来语词了。”

    南疆并引用了《应用汉语词典》的解释:“按中国传统,黄色独尊,为何把淫秽书刊同黄色挂上钩呢?原来‘黄色书刊’一词是外来的。19世纪末,美国纽约《世界报》为了取悦读者,扩大销路,以黄色为版面,大量印刷一些低级趣味的漫画,四处发行,从此,‘黄色书刊’成了色情、淫秽出版物的同义语。”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出版樊胜民主编《性学词典》:“黄色(decadent,obscene,pornog?raphy):中国习惯用语。指淫秽、色情的事物。如黄色电影、黄色小说、黄色音乐、黄色报刊等。黄色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用来指色情事物,相反却用来表示令人敬畏的事物,是皇帝的专用色,如‘黄袍加身’。后来受到国外的影响,尤其是受美国影响。美国报业大王赫斯特办《新闻报》与另一家《世界报》竞争时,用刊有穿黄色衣服的儿童的连环画‘黄色幼童’作为广告,于是该报耸人听闻的报道就有了‘黄色新闻’的称呼,但黄色新闻并不一定是色情新闻,而由于中国人在翻译时的误传,黄色渐渐成为色情的指代名词,并得到了社会的公认。”

    这些论著都说“黄色”的这个词义是从英语来的,是一知半解的误译。然而对英语的语源的所谓“黄色”却有四种不同说法:《黄孩儿》漫画专栏;黄色衣服儿童的连环画广告;以黄色为版面;用带黄的粗质纸张印刷的。对究竟是哪家报纸那样作,也有美国《纽约报》、《世界报》、《新闻报》等不同的说法。而且都避言英语的原词是什么。

    上海译文出版社《新英汉词典》(增订本):“pornography:色情描写;色情文学;色情画。”但此词与“黄色”并没有关系。“yellow:1黄色的;黄皮肤的。2(因病等)发黄的;(因陈旧)泛黄的。3(报刊等)采用耸人听闻手法的;作低级渲染的。”但并没有说与美国纽约《世界报》或《新闻报》有关系。而“yellow back:十九世纪流行的黄封面的廉价通俗小说;法国廉价小说。”却是廉价通俗小说,而非淫秽低级。英语decadent,是颓废者的意思。obscene,是猥亵、淫秽的意思。pornography是色情描写的意思。词中却都没有“黄色”的语素。

    既然英语yellow词义并不是色情,那么中国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著作中有了错误的翻译呢?所有论著也没有具体说明。所以我以为:说“黄色”的这个词义从英语来的,并没有提出可以成立的根据,是不可信的。

    许多文章举例说我国传统文化历来崇尚黄色。但是,崇尚黄色并不等于不能用“黄”字说被贬义的事物。例如《上海方言词典》:“黄: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黄牛:1恃力抢购物质、车票、门票或外币等,进行倒卖而牟取暴利的人。2说话等不负责任、油腔滑调的人。”“黄牛肩胛:不负责任,靠不住。”“黄鱼脑子:指笨脑袋。”“黄二胖:入赘女婿。”《苏州方言词典》:“黄伯伯:不负责任的人。也作王伯伯。”“黄六:落空。”而“黄六”的这个词义至少明代已经如此。不必再举更多例子。因此,说“黄色”的这个词义与传统文化不合,是“辱黄”,也不符合实际。

    对建议停用“黄色”的这个词义,也有相反意见。《词库建设通讯》在陈培基文章后面附载了(上海)夏允贻的“讨论”短文如下。

    “石琪、古德明两位先生的文章拜读了,对两位的观点不敢苟同。在大陆的‘史无前例’的年代,有的人提出‘红灯是革命的传家宝,为什么亮了红灯,车辆要停止通行呢?’他们要求把红灯与绿灯表示的意义调换一下。结果没行得通。

    社会形成的语词符号的所指的意义,不要随便地拉上到爱国、爱民族的高度。大陆有的地方很早就用‘黄了’表示‘失败’,当地人决无想到此话的‘反动性’。”

    《词库建设通讯》1994年3月的第3期有李铭建《“扫黄”与颜色敏感症》,把反对炎黄子孙用“扫黄”的建议,谑称为“颜色敏感症”,而开了两个治疗“药方”。“西药”是列举西方文化“黄”(yellow)的一些用法:

    1,纹章学中象征正义、坚定、智慧、光荣。基督教艺术中,圣彼得穿黄色衣服。

    2,基督教艺术中,犹大穿黄色衣服,象征嫉妒、反叛、儒弱。“yellow dog”意为卑鄙之徒。

    3,“yellow back”、“the yellow press”指哗众取宠的书刊。

    4,“yellow book”是法国等政府或议会发表的报告书、文件(封面黄色,故名),“yellow pages”是工商企业电话号码簿。

    该文又说:我们叫成“黄色电影”的,英语却说“蓝色电影”。而英语“贵族血统”、“名人录”的意思也是用“蓝色”表示的。英语中“蓝绶带”表示最高荣誉。天使和圣母都穿蓝袍象征忠诚、信义、谦虚。而“蓝袍”又表示妓女。“blueruin”意思是大丑闻,而正是用了blue(蓝色)组成。褒贬大为不同的事物可以共用“蓝色”组词称说。

    所开的“中药药方”是供作比较的三组词语:a,黄袍加身、炎黄子孙、黄道吉日;b,黄瓜、蛋黄、黄牛;c,人老珠黄、黄脸婆、脸朝黄土背朝天。没有人把“黄道吉日”当成**之日,把“蛋黄”当成春药,把“脸朝黄土背朝天”想象成王公贵族的生活。

    文章最后说:“词语(词素)的组合是有机的,人们对颜色的分辨(指词汇含义上的)不是根据孤立的字、词来作出判断的。我不担心‘黄’的命运,也不担心国人心理上竟承受不起‘黄’的这种含义差别。中国曾有过穿件红毛衣就被当做赤化分子的时代,也曾有过穿件红裙子就被当成臭资产阶级分子的时代。这种颜色敏感症的时代我也不担心会再来。”

    笔者本文要论证的是:实际上“黄色”指**的这个词义是我国文化固有的,它应是由“粉戏”的称呼而来。

    《全国各界切口大词典.优伶类.伶人》:“粉:演戏亵媒也。”此书1924年出版,但有“癸亥初冬缶老人”写的《序》。1924年以前第一个癸亥年是1863年,即清朝同治二年。这是此书写成的下限,比所谓“五四后某些新文艺人从外国翻译回来的”的时间要早得多,可见“翻译”的说法没有丝毫根据。《汉语大词典》:“粉戏:淫荡的色情戏。老舍《四世同堂》三十:“最使他们失败的是点少了‘粉戏’。日本上司希望看淫荡的东西,而他们没能照样供给。好多的粉戏已经禁演了二三十年,他们连戏名都说不上来,也不晓得哪个角色会演。”而徐世荣《北京土语辞典》:“粉:指小说、戏曲中的色情描写。”“粉戏:指表演色情的戏。”陈刚《北京方言词典》:“粉:〈行〉淫秽。/粉段子/不用粉字眼儿/别说粉的。”

    “粉”本身不能指淫秽内容,却能那样指称,另有曲折性的原因。就是“粉”是“粪”的谐音,用它的极臭来指斥淫秽内容。可以对比《认金梳》第三折:“你正是个老粉嘴,没的说。”《金瓶梅》第七回:“你这老花根、老奴才、老粉嘴,你恁骟口张舌的好淡扯。”例句的“粉”也是“粪”的谐音,因对方恶语骂自己,便也骂对方是臭嘴。

    而且方言俗语直接以“臭”来说**。厦门话把好色的人叫“臭臊神”。《汉语方言大词典》载:李安福《合肥方言考》:“今合肥谓行为丑秽曰臭。”汪东《方言》:“今江南谓行为丑秽曰臭。”1919年山西《解县志》:“男女淫奔者谓之臭。”山西运城把男女私奔叫“臭门风”。广东从化把脏话叫“臭口”。广东增城把**的人叫“臭狗馳”、“臭猪馳”。广东阳江把女人与人私通叫“臭佬”。《俚语隐语行话词典》载清末以来京津等地江湖诸行把好色者叫“臭子点”,相声行业把下流的笑话叫“臭包袱”。

    而以“黄”指大便的历史更要久长。《灵枢经.师传》:“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

    是说大便如稀糜。南朝梁陶宏景《神农本草经》:“近城市人以空罌塞口,纳粪中,积年得汁,甚黑而苦,名曰黄龙汤。治温病垂死者,皆瘥。”后世中药另叫“人中黄”,与指小便的“人中白”相对。

    可见,我国民间普遍用如“粪”之“臭”来指斥色情淫秽,近代北京戏曲界承此而谐音成“粉”。后来的文人又变化成“黄”,而以“色”作补充和限制为专指色情,来区别于一般的黄色。即专指色情的“黄色”,是“黄”与“色”的联合复指结构,而指一般的黄色则是偏正修饰结构。可见,“黄色”的这个特殊词义完全是汉语词,而不是外来词,在两方面都有充足的根据。这个例子也说明汉语词汇中沉淀着汉语文化的内涵,应当细致、准确地研究认识。

    至于把**用“桃色”来说,并不是用桃的颜色比喻,因为桃有红、黄、白色的不同品种。没有用“红色”来说的,反证了不是用桃来比喻。而是用“套”的谐音作趣味说法,指**。

    很早就以“桃花癸水”指妇女月经来潮。五代张泌《妆楼记.红潮》:“红潮,谓桃花癸水也,又名入月。”不是以桃花的颜色比喻,仅以“花”比喻。“套”的谐音,指女阴。受此趣说影响,产生了许多词语。

    元曲所谓“碧桃花下死,做鬼也风流‘桃”是“套”的谐音,指女阴与**。元孙仲章《勘头巾》第三折:“是好是好,一了说碧桃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烂桃”指妇女**。《金瓶梅》第七十二回:“你这波答子烂桃行货子,豆芽菜有甚正条儿也怎的!”又,“这等你饿眼见瓜皮,不管了好歹的,你收揽答下,原来是一个眼里火烂桃行货子。”《醒世姻缘传》第八回:“他那做戏子妆旦时节,不拘什么人,挦他的毛,捣他的孤拐……淫妇窠子长,烂桃歪啦骨短,他偏受的。”第七十二回:“魏三封道:‘只叫他叫出那烂桃小科子来,剥了裤子,劈拉开腿,叫列位看得明白,我才饶他。’”白维国《金瓶梅词典》:“比喻作风败坏的人。”非比喻。

    “桃花运”可以指女子涉淫行为。《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也是他桃花运尽,合当变更,一年之后,生出一段事端来。”老舍《四世同堂》四四:“你苟着日本人,得了官儿,弄了钱,哼,你的女儿走桃花运。”也可以指男子得到女子的爱恋。艾芜《百炼成钢》第十一章:“张福全这小子,真走桃花运了,又是娘儿们来的电话。”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十:“这个家伙,这样厉害,偏偏有好多女子追他。他走桃花运。”

    迷信说有“桃花星”,是凶星,主淫荡。《文明小史》第四回:‘逢之的母亲央一位合婚的先生占了一占,批的是女八字极好,也没有桃花星、扫帚星诸般恶煞。”实际是从“套花刑”(对爱情、婚姻、**的刑克即妨碍)的意思而谐音为根本不存在的“桃花星”。

    这样的谐音说法也并非是文人的发明,而应是人民群众的创造。《哈尔滨方言词典》:“烂桃儿了:1乱了次序或秩序。2指女性乱搞男女关系。”按,乱了次序或秩序,平实的说法就是:乱套。这充分证明2义时也是“套”的谐音。

    《海口方言词典》:“落桃:爱好女人。通俗的说法是:落妰娝囡(女人)窍。”按,“桃、套”谐音。与“窍”对应。

本站推荐:误惹妖孽王爷:废材逆天四小姐我老婆是冰山女总裁总裁大人,要够了没!霸情恶少:调教小逃妻修仙高手混花都一号红人无相仙诀校园绝品狂神神级龙卫狼与兄弟

刘瑞明文史述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人人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刘瑞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刘瑞明并收藏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