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小说网 > 刘瑞明文史述林 > 趣难词“赵老送灯台”考释

趣难词“赵老送灯台”考释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人人小说网 www.rrxs.net,最快更新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

    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俚谚云:‘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不知是何等语,虽士大夫亦往往道之。天圣中有尚书郎赵世长者,常以滑稽自负,其老也求为西京留台御史,有轻薄子送以诗云:‘此回真是送灯台。’世长深恶之,亦以不能酬酢为恨。其后竟卒于留台也。”元剧中五见此语及变说。《黄粱梦》第二折《双雁儿》:“哥哥也,恰如赵杲送灯台。”《薛仁贵》第二折《双雁儿》:“恰便似送曾哀,赵藁不回来。”同剧元刊本第二折《柳叶儿》:“只想你送灯哀,一去了却早回来。”《墙头马上》第二折《牧羊关》:“你道为甚着你个丫鬟迎少俊,我则怕似赵杲送曾哀。”《儿女团圆》第二折《贺新郎》:“每日家问春梅无消息,哎!他也恰便似赵杲送曾哀。”

    由于欧阳修“不知是何等语”的疑问,引得许多学者接连做探讨。

    《陈垣学术论文集》第二集《关于谚语赵老送灯台》是1925年答一位读者询问出处而作。在指出欧阳修文后,言:“翟晴江谓‘赵杲送曾哀’为‘赵老送灯台’音之讹(《通俗编》卷二六)然安知‘赵老送灯台’非‘赵杲送曾哀’之讹耶?则赵杲、曾哀何人,正可一并研究也。”

    叶德均(1911一1956)《戏曲小说丛考》上册(1979年中华书局)《元明杂剧琐记.‘赵老送灯台’》引《黄粱梦》等例说:“五例中虽有‘赵杲’和‘赵藁灯台’与‘灯哀曾哀’的不同,但都是记音字,故字无定形,也犹如‘木藤’或作‘没腾’,‘葫芦提’又作‘鹘露蹄’。……易‘赵老’为‘赵杲’或‘赵藁’,易‘灯台’为‘曾哀’,就和原意不同,变为人格化了。”但,“送灯哀”“送曾哀”各应是“送灯(台)(而)哀”“送(灯台)曾哀”的节缩,并非和原意不同而人格化。人格化之说也与记音字无定形说法矛盾。

    孙楷第《沧州集》以为由《北史.窦泰传》“泰行台,去不回”之谣而变(据王季思文,见后)。《辞源》采取此说。查《北史.窦泰传》:“天平三年,神武西讨,令泰自潼关入。四年,泰至小关,为周文帝所袭,众尽没,泰自杀。初,泰将发邺,邺有惠化尼,谣云:‘泰行台,去不回。’未行之前夜,三更,忽有朱衣冠帻数千人入台,云收窦中尉。宿直兵吏皆惊。其人入数屋,俄顷而去。旦视关键不异。方知非人,皆知其必败。”那谣是惠化尼个人编造的,《辞源》说成“民谣”是不妥的。“泰行台”即言窦泰,不会变成大大不同的“赵老送灯台”。

    钱锺书《管锥编》第一册《史记会注考证五八则》之五《项羽本纪》‘鸿门宴记事”条增订中说:“‘赵老’二句似始见欧阳修《归田录》卷二,后世常用之。《孤本元明杂剧》阙名《破风诗》第四折则作:‘恰便似赵藁送曾哀,因此上一去不回来。’均不知所言何事。”

    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赵老送灯台:老或作巧。宋欧阳修《归田录》……按民间有赵巧送灯台之说,云赵系鲁班弟子,以巧自负,所以称‘赵巧’。鲁班造桥,龙王兴波,工不能施。鲁班命赵送木制避水灯至龙宫镇之。赵以师灯陋拙,不称己意,于送灯台至龙宫时,潜以己所豫作精巧灯台易之,冀邀龙王之好。孰知忽然油漏灯灭,江涛大作,赵遂葬身水窟。民间因之有‘赵巧送灯台,一去永不来’之谚。”

    温端政主编《中国俗语大词典》(1989年):“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民间传说,鲁班弟子赵巧代鲁般送他制作的灯台给做百岁大寿的龙王,灯台共两座,一座漂亮的内藏夜明珠,一座简朴普通的灯台内藏一颗避水神珠。赵巧把后一座献给龙王,把漂亮的灯台藏在怀里,私带回家,谁知刚出大门,海涛扑天而来,赵巧被淹死。民间因有‘赵巧送灯台,一去不回来’之语。指有去无回。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俚谚云:“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完全可以肯定这类传说是就赵老送灯台谚语做花样翻新的再创作。主题变为惩罚自私卑鄙而辜负师恩的人。所以它们不是“赵老送灯台”的语言学的解释,而是倒果为因的民间文学。

    王季思《玉轮轩曲论三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中《翠叶庵读曲续记.薛仁贵》:“近读孙楷第《沧州集》,引《北史.窦泰传》‘泰行台,去不回’谣,谓“窦”之与“赵‘行”之与“灯”,音有讹变。’亦觉牵强。此语在近代温州地区偶有所闻。少时听一老秀才说:南山白额虎,吃人成精,为猎人所伤,化为白衣勇士,自称曾哀。向赵老求医。赵老替他医治,还护送他回山。这一去就再也回不来了。按,《北史.綦连猛传》载北齐武平间童谣,有‘本欲寻山射虎,激箭旁中赵老’语。这故事当是从那里演化出来的。”

    查《北史.綦连猛传》:“祖挺奏言猛与彦深前推琅讶王,事有意故。于是出猛为定州剌史……即日首途。先是,谣曰:‘七月刈禾太早,九月瞰糕未好。本欲寻山射虎,激箭旁中赵老。’至是,其言乃验。猛行至牛兰,有人告和士开被害时,猛亦知情,遂被追还,削王爵,以开府赴州。”谣中赵老是被箭射中的,温州“偶有所闻”的故事的赵老另是医虎的,可见并不是由系于綦连猛的谣演化,实际仍是就赵老送灯台的再创作。牵就出曾哀和赵老的名字,但无法落实“送灯台”一层。

    陆谵安《戏曲词语汇释》、《汉语大词典》“赵老送灯台”条无新内容。

    学者们对“赵老送灯台”一语虽有浓厚的兴趣,却始终不知底实。

    此谚语难点是赵老果有其人吗?他向何地的何人为什么送灯台?因何未回来?这些都孤悬无着,因而可以认为并无其人其事,而是个谐音示假的趣难说法。“赵”应不是指姓。

    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麻嗪笼统赵》:“今人以虚罔不实而斥其妄行者,则曰‘赵’。《尔雅》‘休,无实李。’郭璞云:‘一名赵李。’盖无实者虚也,疑即此赵字。”清顾张思《土风录》卷十四“诓语曰赵”条:“语言不实曰赵。”也以郭璞语为例。闵家骥等《简明吴方言词典》:“赵:动词。编造谎言:讲闲话要实事求是,勿好赵格。《昆山新阳合志》:‘妄语曰赵。’”《汉语大词典》:“赵:虚妄不实;瞎说。”引李诩书及以下例证。明冯梦龙《新灌园传奇.灌园邂逅》:“有时节使腿牵拳,燥个寡皮胃。无腔笛吹介两声,自道有趣。用起村学问,乱嚼蛆赵介两句。”《何典》第三回“赵珠花”,潘慎注:“妄语曰赵。俗语有七珠八赵,即胡说八道。”最后再解释理据说:“按,吴方言中,‘赵’与‘造’谐音。”许宝华、(日)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赵:<动>编造谎言。吴语。上海青浦。浙江象山。清道光十四年《象山县志》:‘今人以虚妄不实斥之曰赵。’江苏太仓、昆山。清乾隆十五年《昆山新阳合志》:‘妄语曰赵。’”

    “赵老送灯台”中的“赵”应是指虚妄不实。《汉语大词典》以下两词中的“赵”字也如此。“赵夫子:对善于说趣话、喜欢胡编乱造者的谑称。宋王十朋《陞补上舍谢宰相启》:‘不束高阁,兼取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之长;未得美泉,姑为啖先生、赵夫子、陆文通之凿。’”“赵谈春:方言。胡编乱造;说趣话。明冯梦龙《山歌.鱼船妇打生人相骂》:‘并弗是羹碗里鱼头拨拨转,支花野味赵谈春。’注:‘昔年有赵谈春者,善谑谈。吴语谓没正经曰“赵”,因曰“赵谈春云。’”

    笔者还可以再补充两个词例。马致远《青衫泪》第二折《四煞》我虚度三旬,是者婆娘亲女;受用了十年,是这赵妈妈金莲。”但开场时,“老身姓李,是这教坊司裴五之妻……只生下一个女儿,叫做兴奴。”她为什么又变为姓赵了呢?这里大有曲折,应做追究。原来,“赵”也不是指姓,“赵妈妈”即谎妈妈、假妈妈。也就是说她们并不是亲生的母女关系。探明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从人情世故说,鸨母让亲女儿做妓女的也只是少数,鸨母绝大多数是妓女的养母。但是元剧中的鸨母都说某名妓是她的亲女,《青衫泪》此例证明那都是“赵妈妈”而已。

    《缀百裘》第十一集梆子腔《宿关》中刘唐建哄骟番关兵士的唱词:“家住支州脱空县,天涯府里有家园。我父名唤谎(黄)员外,母亲赵氏老夫人。要知我的名和姓,云里说话雾里听。”其中的“黄”指虚假。“脱空”“云雾”指虚浮缥渺。“赵”自然也是指虚假。

    “赵老送灯台”中“老、劳丫送、松”、“灯台、等待”各谐音。吴语上海、苏州、宁波等地“台”与“待”同音。“赵”表示所谓“送灯台”是假意的趣侃。“劳松等待”是整体:有劳你宽松(慢慢)地等待去罢。“一去更不来”是复说。谚语的基本意思是:所久久期望等待的不会实现。《归田录》说赵世长求为西京留台御史,轻薄子送诗云“此回真是送灯台”,应正是说他不能实现愿望,所以他“深恶之”。“赵老”不是指人,异变的“赵杲”“赵藁”似乎是隐指赵高,以他指鹿为马来透漏“赵”是虚假意思。

    “灯台”在北方话就是“灯盏”,而“灯盏”恰可谐音“等站”而倒序为:站着等待罢。

    关汉卿《金线池》第一折:“母亲,吃甚么茶饭那?灶窝里烧了几个灯盏,吃甚么饭来?”其中“灶窝里烧了几个灯盏”极难理解。王学奇主编《元曲选校注》第三册下卷3161页注:“灶窝,灶洞,灶堂。灯盏,今河北有一种食品名‘灯盏’,其作法是:将粘米面烫熟,搓成直径约八、九分的条,再截成二寸左右的段,然后在每一段的一端插入用香油浸泡的纸捻,正月十五夜放灯时点燃,称‘祭灯’;祭灯后,可将此物加热食之。这句话的大意是:灶里烧着‘灯盏’,谓家里穷,不正式做饭了,随便吃点‘灯盏’之类的东西。鸨儿以此来表示对杜蕊娘不与韩辅臣断绝关系的不满。”但“吃甚么饭来?”就是未吃,正与“随便吃点‘灯盏’之类的东西”结解释矛盾。此灯盏并非经常而有,仅正月十五夜放灯时点燃,也不会是在灶里烧着灯盏。自然也就没有用“灶窝里烧了几个灯盏”表示穷的这种说法。这里另提供一种解释。

    在陕甘一些地方也有这种祭品,代替蜡烛,叫“面灯”、“面灯盏”。只在送葬时沿路摆放,但并不食用,只有乞丐拾取充饥。甘肃陇东地区,俗语把事情等不住或耽误了,趣说成“吃了耽果”,即谐音“耽过”。又说成“吃灯盏”,是谐音“吃等、站”,即站着等待吧。去找人而门锁着,站着等了许久,也如此说而自嘲。但“吃灯盏”是以一般的灯盏为说,因为只取“等站”的谐音。所以,《金线池》剧中也应是如此意思。具体说来,“灶窝”谐音“早饿”,方言或“饿、窝”同音。“里”用为助词,同“的”。“烧、少”;“灯盏、等站”谐音。而“站”即“立”,却别解为立刻的意思。全句意思是:早饿的立等(要吃饭)的情况还少吗?元剧习用谐音作趣语,有简单的,更有复杂的。“赵老送灯台”、“灶窝里烧了几个灯盏”就是复杂而典型的例子。

    对于“等不到、遥遥无期”的意思,民间还另有谐音趣难词,可为参证。《现代汉语词典》:“驴年马月:指不可知的年月(就事情遥遥无期,不能实现说)。”《汉语大词典》:“驴年:指不可知的年月。《古尊宿语录》:‘这痴汉汝与么搅驴年去,任经尘沙劫,无有见期。’《景德传灯录.古灵神赞禅师》:‘钻他故纸驴年去。”’又“驴年马月:不可知的年月。梁斌《红旗谱》二九:‘即便有点希望,又在那个驴年马月呢?’《新华文摘》1981年第4期:‘研究研究,研究到驴年马月!”,这是从民俗用十二生肖指称年代来做趣。生肖中无驴,因而“驴年”指不能实现。但不用生肖说月份,生肖中有马。“马”就是假的,谐音“吗”,口语中是“什吗”的省说。《现代汉语词典》:“吗:干吗?干吗事?你说吗?要吗有吗。”“吗月”即何月,指不可能有那个时间。《古尊宿语录》例证明它是较早的近代汉语俗语词,是方言词。

    下面是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几种地方分卷中的有关词条。《乌鲁木齐方言词典》:“驴年马月:比喻根本没有指望来到的将来。”《西安方言词典》:“猴年马月=牛年马月:指不可知的年月。”《银川方言词典》:“猴年马月:1遥遥无期。2比喻希望渺茫。”《哈尔滨方言词典》:“猴儿年:指不可知的年份。”“猴儿年腊月:指不可知的年月。”其中的“猴”与“候”;“牛”与“扭丫腊”与“哪”各谐音:等候到什么年月;扭即转到什么年月;等候到哪个年月。此种趣难说法与“赵老送灯台”的谐音曲折机抒相同。所有那些词典却都未能指明,甚或错误的解释为比喻。

    “赵老送灯台”趣假的“赵”,又是近代汉语趣难词的一个多见的类型,即把“性属”意义谐音或双关为“姓氏”字称说,从而造成把那种“性属”当做人的暂时错觉,启发人知误而反。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道逢一翁,自称袁公。……袁公则飞上树,变为白猿。”实际是猿变成人,谐音为姓袁。此后民间故事、文人传奇小说,把猿猴变的人即以袁、侯、孙(猢狲)等做姓。孙悟空即是如此。从流沙河名得“沙和尚”之名同类。为了故做区别,“猪八戒”没有作“朱”。狐狸变人就姓胡、李。对猪或说姓黑、乌、朱。《醒世姻缘传》第100回:“人见从空中掉下一个大蝎,照他嘴上蛰得相朱太尉一般。自己糊疼不迭,那里还会骂人。”说像猪嘴肥厚。从虎皮的斑纹谐音,把虎叫“班子”。《太平广记》卷426《刘荐》(出《广异记》):“遂于下树枝上立,呼班子。有顷虎至。”宋洪迈《夷坚戊志.观坑虎》:“见一虎蹲踞草中,惧不得免,立而呼之曰:‘班哥,我今省侍爷娘,与尔无仇,且速去。’”《聊斋志异》卷十二《二班》:“二人自言班姓,一为班爪,一为班牙。……始悟两虎即二班也。”《太平广记》卷445《张铤》(出《广异记》):“有一巨猿状如人,……盖所谓巴西侯也。又见巨熊卧于前者,所谓六雄将军也。又一虎顶白……所谓白额侯也。又一狼,所谓沧浪君也。又有文豹,所谓五豹(此字当误)将军也。又一巨鹿、一狐……盖所谓鉅鹿侯、玄丘校尉也。……又一龟……乃向所杀洞玄先生也。”后例可谓特意卖弄此伎。

    《汉书.食货志下》:“钱圜函方。”晋鲁褒《钱神论》:“亲之如兄,字曰孔方。”进而言“孔方兄”,有如人名。韩愈《毛颖传》把笔叫毛颖、管城子(管成字)。盛水供磨墨的器皿叫“水中丞(盛)”。拜匣叫“方(访)君”。此类词语不计其数,由于不知机制,辞书往往避释理据或有可笑的误释。

    《汉语大词典》:“黄六:方言。泛指欺骗、行诈的人。明张萱《疑耀》卷三:‘今京师勾栏中诨语,言绐人者皆言‘黄六’。余初不解其义,后闻一小说,乃指黄巢兄弟六人,巢为第六而多诈,故诈骗人者为黄六也。”然而《旧唐书.黄巢传》:“黄巢、黄揆昆仲八人,率盗数千依(尚君)让。”“巢将林言斩巢及二弟邺、揆等七人首。”《新唐书》言“巢喜乱,即与群从八人……应仙芝”,“(林)言因斩之(指巢),及兄存、弟邺、揆、钦、秉、万通、思厚”。可见黄巢是老二,从兄弟共八人。兄弟六人,黄巢是老六的说法,完全是想当然的无稽之谈。“黄六”是吴语词。“黄,,与“晃、荒、谎”等谐音。“六”是“落”的谐音。可以是“掉”义,指消失、没有。也可以是时态助词,同于“了”。而上海话直接作“黄落”。吴语“黄牛肩胛”、“黄牛贩子”中的“黄”,或单说而同义的“黄”,都是如此谐音理据。苏州话“黄、王”同音,所以又趣说为“黄伯伯”、“王伯伯”。“伯、百”谐音,指百次说谎。

    《汉语大词典》:“小李:扒手名。后引申谓扒手。”引明叶盛《水东日记.小李》:“蜀人以交子贸易,藏腰间,盗善以小刀取之稠人中如己物,此即今京师小李之类。‘小李’云者,意为昔时此贼之首,犹健讼所云邓思贤耳。”清沈涛《瑟榭丛谈》卷下:“近世窃钩之徒窜身都市,潜于人丛中割取佩物,俗呼剪绺……京师则称为小李。”而“‘小李’云者,意为昔时此贼之首”,是没有什么根据的。由此再落实为扒手的名字,更是无据。其实“小”是指暗,与公开对言,如小广播、小道消息、小动作、小房子(与姘妇同居)等词中。(参见《辞书研究》1989年6月拙文《“小”字的一个特殊义项》)“李、鋳”谐音:割。本是专指割衣服、佩物的偷法,与“剪绺”相同。

    刘村汉《柳州方言词典》:“王老五:‘单身汉’的谑称。”避言为什么如此谑称。其实就是“亡老伍”的谐音:没有配伍即伴侣。陈刚《北京方言词典》:“张先生:<陈>爱用脏话骂人的人。(‘张’音近‘脏’)。”近代对英语“科学”、“民主”的译音词而做既简又趣的处理,成为“德先生”、“赛先生”。也是这种机抒,只不过恰是两种极少见的姓,所以特加“先生”以足义。改革开放之初,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经济办法,如股票、股份公司、房地产买卖等,人们多不敢采用,有它们“姓资”或“姓社”的疑虑。也还是“性、姓”的巧趣说法。可见它的能产性。

    《敦煌变文集.捜神记.田昆仑》:“其天女得脱到家,被两个阿姊皆骂老。”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老搞:骂人的话,犹如说‘呆大’。”引《方言》卷三:“檯,农夫之丑称也。南楚凡骂庸贱,谓之檯。”郭璞注:“淋檯,驽钝貌。”又言:“‘老拖’犹如说‘呆大’,大概是骂她不中用、没志气之意。现代嘉兴形容人呆笨之状曰,上海人骂人曰阿木林。”

    上面旁征博引而言的词义是正确的,但从郭璞直到今天的论著,都避言各组同音生僻字的理据是什么。笔者可言“檯”应是“呆”指傻的记音早期写法。而“掐”的理据却正就是上海话“阿木林”的“林”,也就是:木而又木。《金瓶梅》第21回,潘金莲讽剌李瓶儿:“当初因为你的事起来,你做了老林,怎么恁木木的?”《醒世姻缘传》第80回:“狄希呈倒还是‘林大哥木木的’。”又,“狄爷姓林,木木的合他说不得话。”姓林,即性木而又木的,糊里糊涂至极。

    从讨论“赵老送灯台”联系到的这许多词语看,谐音趣难词是近代汉语词汇中大有特色而且数量较多的一种类型。是语言研究薄弱的一环,却又是重要的一环。它们有丰富的内涵,可以看出古代、近代、现代汉语;书面语与口头语;通语与方言研究之间的联系。

本站推荐:误惹妖孽王爷:废材逆天四小姐我老婆是冰山女总裁总裁大人,要够了没!霸情恶少:调教小逃妻修仙高手混花都一号红人无相仙诀校园绝品狂神神级龙卫狼与兄弟

刘瑞明文史述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人人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刘瑞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刘瑞明并收藏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