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小说网 > 刘瑞明文史述林 > “明月别枝惊鹊”及其他

“明月别枝惊鹊”及其他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人人小说网 www.rrxs.net,最快更新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

    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明月别枝惊鹊”句,20世纪50年代曾对“别枝”一词的歧解作过讨论。俞平伯先生认为是“另一枝”,朱光潜先生认为是“离别树枝”。这是有代表性的两种看法。延续到目前,在各种选本或欣赏解说文章中,这种歧解仍然存在。此外,讨论中还涉及其他五首诗词,也有类似的问题。

    我认为准确理解辛词的关键,在于应当重新考虑“明月”与“惊鹊”的关系,即“明月”是不是此句的主语。

    人们大都认为是明月惊动了鹊,即“明月”是主语。俞平伯在近著《唐宋词选释》中说:“词意谓鹊因月明,惊飞不定,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别’乃形容词,若作动词,释为离别之意,意虽亦近,却与下文‘半夜’不对偶。”胡云翼《宋词选》说:“月的亮光惊起了睡在斜枝上的乌鹊。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月明惊鹊未安枝。’此用其意。别枝,另一枝,斜枝。”

    明月有惊鹊的可能,但此处惊鹊的却是夜行的作者,而非明月。词中扣紧题目“夜行”一意的契机正是在首句。“我在明月下赶路,脚步声惊扰了栖鹊,它忽地飞离树枝,反把我吓了一跳。”静夜悄行变为鹊飞人惊,诗人乍惊之后反觉有趣。由于首句就点明夜行一意,所以以下各句就是一路之景,几幅图景便组成动态相连的一组夜行图,直到末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诗人要歇息了,夜行图也终卷了。如果没有首句这一锤定音的“明月下”一意点明夜行,那以下各句只能是一幅从固定角度拍摄的静态之景,既没有时间的推移,也没有地点的转换,而末句就会使人感到是为照应题目的仓促补笔。

    首句实写鹊惊,却寓含着虚写行人亦惊,这是本词谋篇立意的奇巧所在,自应细审。词的语言从表面看,是写夜行之景,从内容详析,主旨仍在写夜行情趣。诗人有两惊三喜。鹊惊反使己惊,这是一惊。“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村前。”骤雨要来了,能赶到客店吗?这是二惊。初惊之后会意过来,觉得有趣,也许还有打扰了栖鹊的歉意,又是诙谐之趣。两趣汇为一喜,是行程中偶得之趣,可解乏助兴。“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全程之喜,也是大于夜行之喜的岁喜。而忽而见到前次住过的茅店,不用愁遇雨了,又是惊而转喜。这两惊三喜既写了丰收在望时夜行,人人共有之喜,也写了诗人此夜此行独有的乐趣。如果是明月惊扰了栖鹊,这些细腻而丰富的诗意就会被削弱冲淡。

    周邦彦《蝶恋花》上阕:“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阑,辘轳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首句与辛词的“明月”句相近。《宋词选》说:“月色太明亮,常常惊醒乌鸦。这里暗示人也睡不着。”我理解,这仅是枕上离人的想象,是虚拟而非实写。词的意思是,天明将要离别,因此情人整夜未曾入眠;屋前树上栖鸟却也不安定,时动时鸣,离人听得清楚。鸟儿明晨仍可以比翼双飞,不该有离愁别恨呀,为什么也栖不定呢?大约是明月惊扰了它们的安宁。这样写惊乌,本是为了写离人,并非实写月光惊动了乌鸦。所以,“明月别枝惊鹊”与“月皎惊乌栖不定”两句并不完全相同。

    欧阳修《蝶恋花》有句为:“花里莺声时一弄,日斜惊起相思梦。”显然不是说因太阳偏斜而把人从梦中惊醒,“莺声时一弄”才是原因。欧阳修此句与辛词的“明月别枝惊鹊”、周词的“月皎惊乌栖不定”,极为近似。“日斜”不是主语,而是状语,可说明辛词中“明月”应当作相同的解释,也可佐证周词中“月皎”不必是实写惊乌的原因。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讲“月皎惊乌栖不定”句,说是“用曹操《短歌行》意”。这说法似可商榷。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这几句诗虽写乌鹊飞绕未栖,却不是因为受惊,更不是受明月的惊扰。诗分明是说乌鹊不愿栖,因无理想的可栖之处,由此表达求友求贤之思,表达缺少赞助者的孤独。“星稀”应解为天快亮之时,由此表现乌鹊整夜未栖,以寓长期求才之切。因而“月明”只能是月儿还在天边即将落下,而不是月光明亮,与一般说的“明月”义有别,因此就更不是惊乌扰鹊的原因。

    曹操《短歌行》这一节诗与苏轼《卜算子》有相近的取景和寓意。“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定。时有幽人独来往,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首词与曹操那几句诗的立意很相似,但何事而惊?诗人不言,看来总不是“缺月”。这是上弦月或下弦月,时在“人初定”之后,亮度应当比“月明星稀”为甚。这可帮助我们理解曹诗不是受月光之惊。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解说“明月别枝惊鹊”时,引用苏轼两处“月明惊鹊未安枝”句作助。胡云翼虽只引其一处,看法仍相同。苏轼《次韵蒋颖叔》诗为:“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江山秋风无限浪,枕中春梦不多时。琼林花草闻前语,罨画溪山指后期。岂敢便为鸡委约,玉堂金殿要论思。”此诗也写自己孤独之感,“未安枝”句仍用《短歌行》“何枝可依”一节的寓意,又和苏轼的《卜算子》相同,点明鹊因受惊而未安枝。这惊,当是惊弓之惊,这才与自己不平之遇的孤独之感有思想性政治性的联系,如是受明月之惊就失去了此种旨意。至于与此诗有关的苏轼生平,此处就无需征引叙及了。首联说:明月下的栖鹊犹记惊弓之险而不能安栖,我也是有坎坷之遇而舟行他乡形影相吊。如果理解成诗人把自己与受了月光虚惊的乌鹊作比,那是不切诗意的,乌鹊应是受了致命之虞的巨惊。看来此句与辛词不类。

    另一首是《次韵送杭州周令赴阙》(按:俞书作《次周令韵送赴阙》,有误)之二:“莫负黄花九日期,人生穷达可无时?十年且就《三都赋》,万户终轻千首诗。天静伤鸿犹软翼,月明惊鹊未安枝。君看六月河无水,万斛龙骧到自迟。”这一首,由于有“伤鸿”句,“惊鹤”就更意明,两者应为同义复说。“伤鸿”不是因为“天静”,“惊鹊”不是因为“月明”。天静之时没有猛鹜暗箭,鸿本可展翅却软翼;月明之夜没有风吹雨打,鹊本能安眠而虚惊。这意境与《卜算子》相同。

    综合以上似可证,上述作品中“明月”之设不是专为惊鹊说明原因,而是为全诗点明环境。

    还有王维的《鸟鸣涧》诗,也有类似的歧解。

    “人闲桂华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似为浅显,许多选本均无注。今年被选为初中语文第一册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学参考书》说:“山鸟的受惊却是由透过云层的月光照射而引起的”。《中学语文教学》1982年第8期有洪静渊的讲析文章《敕勒歌和唐诗三首浅释》。它说这“月出”就是“出云之月”,认为是月入云层时光线暗淡,再出云层,突然明亮,因而惊醒了山鸟。这似乎也是受了“明月别枝惊鹊”等句传统理解的影响。

    那么,“出云之月”是从怎样的云中出来,前后会有怎样的变化呢?从诗意的静谧、安适的情调看,不当是乌云、密云,充其量不过是浮云、纤云。月亮从这种云中入而复出,为时甚短,亮度不会有很大的改变,就不致惊醒山鸟,而透过云层的月光则更不会惊山鸟了。细想,“月出”就是“月升”,而且是初升的下弦月。这时山鸟已眠歇半夜,月亮初升,误以为天亮,因而鸣啼。王维不用“月升”,而用了“月出”,应该说不是用词不准确、不明快。诗人不屑让读者对自己的诗一眼看穿,浅尝即止,而要你多作咀嚼回味,要你先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彷徨,再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坦途。这种和读者逗智的写法,是名家古诗文主题之外的语言情趣之一,虽不多见,但也不为绝有。

    前面六首诗词虽都有明月惊鹊的异解,但实际上只有王维诗一句才真是如此。名家诗作,语句虽多相似,甚或就是互相脱化,但全意并不蹈袭雷同,而是谋求变新。我们对这些用语相似内容有异的诗句,如果视为一律,就有把艺术精品简单化之嫌。

    对于月光惊乌这事实本身还可作些讨论。固然乌鸦无巢,栖于枝头可算是露宿,而明月则是常有的。如果月光可惊鹊,那就是必然的常见的现象了,那乌鹊就会是常常受惊不安了。可见这月光惊鹊只能是偶发的,偶就偶在它必得伴有别的因素。并且这种惊也只能是短暂的。如此来看,曹操的“乌鹊南飞”、苏轼的“月明惊鹊未安枝”、周邦彦的“月皎惊乌栖不定”,都是要比喻长时期的处境或心情,因而用作比喻的也应是有较长时间(整夜)的。可知这种种惊的原因都不是明月。

    (原载《文学评论》1983年第1期)

本站推荐:误惹妖孽王爷:废材逆天四小姐我老婆是冰山女总裁总裁大人,要够了没!霸情恶少:调教小逃妻修仙高手混花都一号红人无相仙诀校园绝品狂神神级龙卫狼与兄弟

刘瑞明文史述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人人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刘瑞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刘瑞明并收藏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