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小说网 > 刘瑞明文史述林 > “圣人异相”考释

“圣人异相”考释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人人小说网 www.rrxs.net,最快更新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

    传说的远古领袖三皇五帝之类,后世人们对他们有多方面的歌颂说法,其中一个分支命题是“圣人异相”。

    汉班固《白虎通义.圣人》圣人皆有异表。”

    王充《论衡.初禀》:“王者一受命,内以为性,外以为体。体者,面辅骨法,生而禀之。”又,“王者尊贵之率,高大之最也。生有高大之命,其时身有尊贵之奇”。

    圣人异相的口耳传闻说法,必然古远,最初的具体情况不得而知。而文献典籍多见的,却是迟久之后的纬书,而且相当集中,异相有了系列性,有异相的圣人也有了系列性。

    以所谓“三皇”中的“天皇”言,《洛书.灵准听》:“天皇,颀羸,三舌,骧首,鳞身、碧驴,秃揭。”《河图》:“天皇氏十二头。天皇九翼”。

    又如《春秋纬.合诚图》:“伏羲龙身牛首……龙唇龟齿。”《孝经纬.援神契》言神农氏“弘身而牛头”。《河图.握矩纪》“帝喾骈齿”。《春秋纬.元命包》“尧眉八采”。

    异相的种种说法荒诞离奇,并非实有,是不待言的。但是,它们完全是无稽的谎言谬说吗?有无某种合理的内核?如有,又各是什么?这进一步的认识,从古至今的学者从未作探究,似乎以为它们太原始、低级、无聊,没有进入学术研究的价值,不屑一顾。

    但是,圣人异相毕竟是古史传说,而且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对它熟视无睹,没有研究解说,应是未感知它的奥秘和价值。借用孟子的话,这“不为”后面的是“不能”。不能,又因为有许多困难,并且未看到丝毫端倪。

    本文首次试对圣人异相的一些具体说法探究它们的文化内涵。刍议之言,愿得讨论而批评指正。

    圣人异相的具体说法太多,有的也是昙花一现,并不经见,无代表性,可以先置而不论。

    《论衡.骨相》一开篇就举了十二位圣人异相的典型例子:“传言黄帝龙颜,颛顼戴干,帝喾骈齿,尧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汤臂再肘,王文四乳,武王望阳,周公背倭,皋陶马口,孔子反羽。斯十二圣者,皆在帝王之位,或辅主忧世,世所共闻,儒所共说,在经传者较著可信。”

    这十二位圣人的异相是古代文史著作中常作称说的,本文专对此作研究。

    这十二种异相,从字面所述之意可以相对粗分为两类。第一类,属于或许可能有的异相,或一般夸大说法的异相。如皋陶马口、黄帝龙颜、周公背倭之类。马口,指如马口之大。龙颜,指眉骨高。所谓天皇颀羸(痩而高)、骧首(马首)、鳞身之类,与此相同。

    另一类,奇异性非常大,如人眼仅一瞳,而舜目重瞳。人耳皆一孔,禹耳却三漏。人只两乳,文王则四乳。可以说这些完全是不可能的。这类异相荒谬性更大,应更有内含的隐秘。所说天皇十二头、九翼、三舌也属于此类。

    一、可能的异相

    (一)黄帝龙颜

    1.1.1龙颜说法是从纬书开始的。《春秋纬.元命包》说“黄帝龙颜”,《洛书.准命听》又说尧龙颜,《孝经纬.援神契》又说舜龙颜。

    汉代以前的文献对黄帝、尧、舜,都无这种或类似说法,迟后许久的汉人从何而知呢?只能是仿继而补言。

    1.1.2龙颜,指额骨饱满。

    汉应劭曰:“颜,额颡也。齐人谓之‘颡’,汝南、汉泗之间曰‘颜’。”《诗经.庸风.君子偕老》:“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毛传:“扬且之颜者,广扬而颜用丰满也。”段注《说文》“颜”字:“毛云颜角,盖指全额而言。中谓之颜,旁谓之角。由两眉间以直上,皆得谓之颜。《医经》额曰颜、曰庭是也。”

    刘邦,沛人。汉改泗水为沛郡。沛地把额称为颜。龙颜,是沛人对刘邦的颂语。额部饱满,是头颅体积大,脑容量多,人可能聪明,易有作为而成事业。相面术所谓“天庭饱满”指此,视为贵相,有一定道理。

    1.1.3《汉语大词典》:“龙颜:谓眉骨圆起。”这却是后代相面术的诡变。眉骨即眉部即眼上框骨,俗称眉棱骨。此骨凸起,则额骨后倾,不饱满。这样就大脑不发达。马牛羊动物如此,北京猿人如此。远远不是贵相。眉是额的下缘;额如门之楣。把“楣”谐音暗度陈仓,换成“眉”。于是相面术便轻而易举地把不是贵相的眉骨高,也扩大为贵相,迎人所好,骗人钱财。这就是《汉语大词典》以眉骨圆起释“龙颜”所未能明白而隐蔽的曲折。

    《史记索隐》引文颖曰:“高祖感龙而生,故其颜貌似龙,长颈而高鼻。”这却是虚泛的不确误说,把“颜”讲成整个面部。但龙是以蛇为原型而假拟的,蛇没有鼻。

    “龙”非实有动物,它的原型蛇是低级动物,脑极不发达,额极度后倾。“龙额”不是以龙为喻,而是“隆”的谐音隐实示虚,设难成趣。平实说法只是隆颜。

    “龙颜”的说法先用于刘邦。《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龙颜”指额高是沛人对刘邦的说法。鼻高、额高,都可以是实情。神异之处在“龙”字。前文已言,古人不可能以无实体的龙的额骨喻人。“龙”实际是“隆”的谐音隐实示虚,设难成趣。就如同后代以“鸡”言“妓(妓女)”,又言书法技艺一样。(《太平御览》卷九一八引《晋书》:“〔庾翼〕书,少时与右军齐名。右军后进,庾犹不分,在荆州与都下人书云:‘小儿辈贱家鸡爱野雉,皆学逸少书,须吾下,当比之。’”柳宗元《殷贤戏批书后寄刘连州并示孟仓二童》:“闻道近来诸弟子,临池寻己厌家鸡。”家鸡,即家传的(书法)技艺。)不是以龙喻人,以鸡喻妓、技艺。

    后代相面术把天庭即额部饱满叫龙颜,或叫“伏犀”,仍传示着淮泗方言的本指,应可证明。《晋书.王湛传》:“身长七尺八寸,龙颡大鼻,少言语。”便以“颡”代“颜”而指额。天庭隆起叫“龙庭”,不是龙的庭院,而是隆起的天庭。也可证龙颜指额高。

    可见“黄帝龙颜”实是仿刘邦龙颜的后起说法,不是早时已有的如实传说,最初本指额高。人们把此视为一种贵相,是有事理性的。迷信把此绝对化:额高必聪明,必能作大官而富贵。由此而说黄帝隆颜,也有表达的合理性。但,隆颜的人多得不计其数,于是就谐音趣假成为“龙颜”,而示异。

    把“隆”趣假为“龙”的例子多有,可举些例证以助理解。

    《史记.高祖本纪》说刘邦“隆准”即高鼻子。梁简文帝《南郊颂》也变说“龙准”。

    《现代汉语词典》:“龙门刨:刨床的一种,机床的立柱和横梁结构形状像门。”又“龙门吊:一种大型起重机,横梁和立柱的结构成‘门’字形。”未释“龙”,而龙门指两岸夹水而出的地形。龙门刨、龙门吊名中即“隆”的谐音,指高。又如鸟的胸骨突起叫“龙骨”。

    “龙”也可是其它一些字的谐音。宁波等地把自行车的头叫“龙把”,把闪电叫“龙光闪”。都谐音“弄”。车头是可弄(指操纵)即用手把握的。弄光闪即天做光闪。香港话把以甲物偷换乙物叫“偷龙转凤”,即“偷弄转奉”。宁波把用空心砖砌的墙叫“龙骨墙”。谐音“窿箍”,用有窟窿的砖箍成的墙。多数地方把一只眼瞎的人叫单眼龙,实言只一只眼是窟窿通明而可视物,另只眼睹实不通明。托人交钱而被吞没,香港话叫“托水龙”,即把钱(水指钱)托到黑窟窿中去了。“龙卷风”实言旋风中间成漏斗即窟窿状。南京话“朝天龙”指鼻窟窿朝上。大坜合龙实言两端合拢在一起。轮船、飞机、建筑物的主架结构叫“龙骨”,又都由“拢”谐音。都不是以龙比喻。大坜必直,而龙曲折蜿蜒。飞机等主架也与龙形大为不同。

    (二)帝喾戴干

    1.2.1《春秋纬.合诚图》:“帝喾方颐,庞,珠庭,仳齿,戴干。”《春秋纬.元命包》、《河图.握矩纪》共有“帝喾戴干”说法。

    1.2.2古人对“戴干”有各种歧说。

    《竹书纪年上》“帝颛顼高阳氏”,南朝梁沈约注:“生颛顼于若水上,首戴干戈。”《辞源》“戴干”条引此释言:“指头部有肉突起如角。”《白虎通义.圣人》作“戴午”。清卢文弨校本指言“午”由“干”而误。《汉语大词典》同条未及沈约注,而另言:“指头部有肉突起如干戈对立。”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小组《论衡注释.骨相》注:“‘干’字原本作‘午’,形近而误,今改。干,盾牌。戴干:形容前额宽广,像顶着一块盾牌。”陈永正主编《中国方术大辞典》同条:“头部突起肉角如盾牌上的叉形。”引沈约注。又言:“一说‘戴干’即‘鸢肩’。吴检斋《论衡校录》:‘首戴干戈,谓不雅驯,似未足信,疑‘戴干’当作‘戴干’。‘戴’为‘鸢’之异文,‘干’即‘肩’之假字也。”

    1.2.3鸢肩即两肩头耸起如鸱,与头合起来如“山”字形,是瘦削难看之相。《国语.晋语八》:“叔鱼生,其母视之曰:‘是虎目而豕喙,鸢肩而牛腹,溪壑可盈,是不可餍也,必以赂死。’遂不视。”韦昭注:“鸢肩,肩井斗出。”被认为是贪而凶相,不会成为圣人异相,此释误。

    沈约把“戴干”加字讲成“戴干戈”,而戈长柄,有刃,人不会头上有此长相。“有肉突起如角,有肉突起如干戈对立,突起肉角如盾牌上的叉形”诸释应都不确。

    上述解释中,《论衡》注释言“前额宽大,像顶着一块盾牌”,此释紧扣原文,平实当确。盾牌,宽大,圆形或方形,中间突起。头面如戴干,仍是说天庭饱满,面形方正,是人们认为男性端正之相,是贵相,但特异性不明显。

    (三)周公背倭

    倭,弯曲,指驼背,事更属可能。但这是病态,应不是特别要讲的圣人的贵相。应是由周公日夜辛劳而成驼背为言,民间对其他圣人也有类似说法。《韩非子.五蠹》:“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甫以为民先,股无跋(按,不长细毛),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也。”史有周公“一饭三吐哺”之说。《论衡.语增》:“传语曰:圣人忧世深,思事勤,愁扰精神,感动形体,

    故称尧若腊,舜若腯。”是说尧舜忧愁忙累,消瘦得身体像干肉一样,而对比桀纣消闲享乐,腹肉“垂腴尺余”。这些说法当与“背倭”对比。

    1.3.2《孔丛子.居卫》:“禹、汤、文、武及周公,勤思劳体,或折臂望视,或秃肝背倭亦圣。”袁枚《随园随笔.今疾病见古书》:“《论衡》言周公背倭,即今之弯背也。”

    背倭,是唯一平易表述的,便不会有歧解。也没有再说成其他圣人的异相。但此说法的实质在于称颂辛劳,被因果颠倒,成为天生的圣人异相,就不符合实际了。

    (四)皋陶马口

    1.4.1尧的司法大臣皋陶马口的说法不多见。字面意思是嘴如马口而大。一般说来应是夸大说法。但不以牛、虎、獅等的大口作夸大,也应有原因。今时把人口大说成“蛤蚂口”,似乎以青蛙口为喻。其实,青蛙口与蛇口类似,还不如人口大,并非比喻。它应是“皋陶马口”的遗留,已不知原始,便由“马”而成“蚂”。

    1.4.2从深层来说,确实非比喻,上古“马”自有“大”义。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马蓼》:“〔时珍曰〕凡物之大者,皆以马名之,俗呼‘大蓼’是也。高四五尺,有大小二种。”又《草三.马兰》:“〔时珍曰〕其叶似兰而大……俗称物之大者为‘马’也。”

    章炳麟《新方言.释言》:“古人于大物辄冠‘马’字:马蓝、马蓼、马薤、马蜩、马蛀是也。今淮南、山东谓大枣为马枣。”

    又如《古今注》:“马豆一名马沙,似虎豆而小,实大如指,亦可食也。”章炳麟《新方言》:“今四月大豆通言蚕豆,广东曰马豆,四川谓之胡豆。”今西北多处地方直接叫大豆。

    1.4.3皋陶口大事属可能,却也未必,也可能是后人分配即编造给这位圣人的异相。从又一个深层看,马口是虎口的变说。汉代人的神话,他是母亲受虎孕而生。

    《春秋纬.元命包》:“尧为天子,季秋下旬,梦白虎遗吾马啄(按,《太平御览》卷三百九十七,引此作‘喙’,确,当据改)子。其母曰扶始,升高丘,睹白虎,上有云,感已生皋陶。按扶始问之,如尧言,明于刑法,罪次终始。故立皋陶为大理。”皋陶诞生的神话说他是母亲感白虎成孕而生。这是“圣人无父”,感天瑞而生的类型。虎之子的口自然如虎口而大,基于“马”有“大”义,又变成了马口而大。

    1.4.4又有他是哑子的说法。

    《淮南子.主术训》:“待目而照见,待言而使令,其于为治难矣。蘧伯玉为相,子贡往观之,曰:‘何以治国?’曰:‘以弗治治之。’简子欲伐卫,使史黯往觌焉。还报曰:‘蘧伯玉为相,未可以加兵。固塞险阻,何足以致之?’故皋陶痦而为大理,天下无虐刑,有贵于言者也。师旷瞽而为太宰,晋无乱政,有贵于见者也。故不言之令,不视之见,此伏羲神农之所以为师也。”

    1.4.5这里又说皋陶生而痦,即哑,应是皋陶神话的另一片断。似应由婴儿开始说话太迟反而为好作生发。项托七岁为孔子师,旋即早逝。此类情况,古人感叹系之。《三国志.杨卓传》注引《列女传》:“夫相橐、颜渊,岂复百年?”《抱朴子.内篇.微子》:“愚人复以项托,伯年辈,谓天地之不能辨臧否。”又,《塞难》:“天地不能使项、杨无春雕之悲。”又,《外篇.自叙》:“故项子有含穗之叹,杨乌有夙折之哀。”《弘明集.正诬论》:“颜、项夙夭,夷、叔馁死。”《颜氏家训.归心》:“项橐、颜回之短折,伯夷、原宪之冻馁。”受此影响,旧时民间有认为早语早颖便消耗心血而早夭,迟语儿童反而会聪明而长命的说法。这与“大智若愚”、“大器晚成”的哲理近似。

    1.4.6皋陶生而语喑本是寓指长大后聪慧,又被《淮南子》用为宣扬“无为而治”,所谓“无言而贵于有言者也”。这是又一层古文化内含。一个不能说话的人,怎样却成为判狱神明而正直的司法大臣呢?把它作神话式处理,于是产生了借助神兽判案的说法。

    《论衡.是应》:“儒者说云:鮭觥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斯盖天生一角神兽,助狱为验。”此兽名的“觥”字从虎,显然由白虎致孕神话而来。字又从“角”,当由“觉”字谐音趣变。如此,皋陶天生有白虎神觉神知之性,故判狱神明,与皋陶语喑寓含的大智若愚,这两层借助神兽便神话式的统一了。

    但由白虎为什么却异变为一角羊呢?。此神兽之名有多种写法:解豸、獬豸、解薦。其实都是把“解知”的意思要变为兽的拟名。蔡邕《独断下》:“獬豸,兽名,盖一角。”《说文》:“薦:解薦兽也,似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者。”《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推蜚廉,弄解豸”句,集解引《汉书音义》:“解豸似鹿一角。人君刑罚得中则生于朝廷,主触不直者。”因“觉”与“角”谐音,所以泛说为似牛、鹿,并无特殊含义。因而也可以说为似羊,却可以隐含“详”的谐音趣变,指详知曲直。这与“羊”经常谐音“祥”一样。

    汉杨孚《异物志》:“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这是从皋陶异相故事独立出来的,失去特定时代性和主人,地点也变到泛说的东北荒。

    又有演化。《捜神记》卷二:“扶南王范寻养虎于山,有犯罪者,投与虎,不噬,乃宥之。故山名大虫,亦名大灵。又养鳄鱼十头,若犯罪者,投与鳄鱼,不噬,乃赦之。故有鳄鱼池。”此传说在《吴时外国传》、《异苑》、《南齐书》及《梁书》的《扶南传》、《南史.夷貊传》都有记载。学者无释。今可言,所言“虎”即皋陶出生神话与母交的神虎,与“獬豸”等名比较,倒是承源而反朴归真了。所言鳄鱼,实又由“语恶”谐音倒序趣说。判狱即道出作恶者是谁。

    由动物判狱又模拟衍化出神草知佞。

    晋张华《博物志.异草木》:“尧时有屈佚草生于庭,佞人入朝,则屈而指之。”《玉函山房轶佚书》卷二七《田俅子》:“黄帝时有草生于庭阶。有佞人入朝,则草指之,名曰屈轶。是以佞人不敢进也。”由“屈而指之”意,拟名“屈佚”,但“佚”谐音“诣”,草屈折到佞人所在的方位。

    民间神秘文化记录已迟,便有变异。遵主旨,变称说。诸如此类,向无人研究指证,如有个正确的切口,便能顺藤摸根,综理条贯,见其规律。

    1.4.7《白虎通.圣人》有“皋陶鸟喙”的异说。此异说无文献意义,“鸟”当是“马”字之误。鸟喙是凶恶之相。其它圣人或有“鸟喙”的异相,都是如此错误。

    (五)武王望阳

    1.5.1《礼纬.含文嘉》:“武王望羊,是谓摄汤,盱目陈兵,天下富昌。”《白虎通.圣人》句同,仅“是谓摄扬”字有异。而《春秋纬.元命包》:“文王龙颜,柔肩望阳。”

    1.5.2可见词有“望羊”、“望阳”的异写,另又作“望洋”、“望佯”。从字面不易知词义。但此词又用于形容其它人,应从对比中理解词义。

    《庄子.秋水》:“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司马彪等旧注释为仰视貌,马叙伦释为远视貌。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言:“然‘望洋’作常义解即可’。‘洋’即海洋,上文云北海可证(李勉说)。”此当确。从事理言,海面辽阔广大,可指远视,而必不会是仰视。《释名.释姿容》望佯:佯,阳也。言阳气在上,举头高,似若望之然也。”自然是望文生义之误。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其中当言,孔子从《文王操》曲中体会到文王眼光远大。好像管理着四个国家,劳累得黑痩而显得高。《孔子家语》引此,王肃注:“望羊,远视也。”南朝梁元帝《金楼子.兴王》:“周武王发,望羊高视,骈齿。”此“高视”指高瞻远瞩。

    所以,“武王望阳”,实指抽象的眼光远大。这并非异相。北京大学《论衡注释》:“望阳:形容眼睛的位置高,不用抬头就可以看到天。”就是想当然的大误了。《汉语大词典》“望羊:仰视貌;远视貌。”大致近是。可见“望阳”并非言异相,而是指才能。

    (六)孔子反羽

    “羽”是“宇”字别写。反宇,即屋顶倒翻过来的样子,四檐高,中部低凹。《史记.孔子世家》:“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丘云。”《索隐》:“圩音乌,顶音鼎。圩顶言顶上窳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

    1.6.2从平实的情理推论,当是叙孔子生下后囟门口久久不合。现代医学的研究,这是婴儿胎期缺钙的结果。婴儿营养不良,先天性原因之一是父母体弱。《孔子家语》详言:“梁纥娶鲁氏,生九女,其妾生孟皮,孟皮病足,乃求婚于颜氏征在,从父命为婚。”但《孔子世家》言:“纥与颜氏女野合生孔子。”野合,粗俗的说法指在野外交合。《索隐》另言:“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征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这是平实的合理解释。妻子连生九女,妾生了宝贝儿子,又是跛子。不得已又纳少女为妾以求生个健康儿子。《家语》说“颜氏有三女,小女征在”,《正义》据此推算,孔子“婚过六十四矣”。六十多岁种子,因而缺钙而反宇。

    反宇是发育不正常,不健康的异相,古人不能从医学上解释,孔子又成了伟人,于是本来是负面的反宇,也成为称誉性的异相。这是有条件的是非颠倒。我国俗谚“情人眼里出西施“心相怜,马首圆”,西方古谚“所爱之妇,矢不臭秽”,大致也说的是这种人情世故。

    二、绝对不可能的异相

    (一)舜目重瞳

    2.1.1此说首见《尸子》卷下:“舜二瞳子,是谓重明。作事法成,出言成章。”《淮南子.修务训》引此,高诱注:“重明,言能知人,举十六相。”重瞳的好处是有知人之明,曾推举出十六位贤相。据刘向《别录》,商鞅为秦孝公推行法制时,尸子是有多助的门客。商鞅卒于公元前338年,是尸子年代的参数。也就是此种奇异说法产生时代下限的参数。

    《荀子.非相》继言:“尧舜参牟子。”王先谦《集解》:“牟与眸同。参眸子,谓有二瞳子相参也。当时传闻,今书传亦难尽详究所出也。”

    纬书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更有奇特性的说法。《春秋纬.元命包》:“舜重瞳子,是谓滋凉,上应摄提,以象三元。”《孝经纬.援神契》:“舜龙颜重瞳,大口,手握褒。”

    2.1.2试认真考虑一下,一只眼中若有两个瞳仁,是怎样布局的呢?是上下或左右各一,还是前后各一的重迭?原文献都避而不言。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小组《论衡注释》(中华书局,1979年)言:“两个重叠的瞳人。”但这不经眼解剖,谁也不知会是如此。只能是相信古代文献而想当然。不知年代和作者的一本《杂记》说:“舜目重瞳上下生,项羽重瞳左右生。”可对此作推论。

    说一眼双瞳,以为如多开一扇窗,增加了采光面积,看到的多而清楚。其实未必如此,因为眼框大小是固定的。两瞳人会有两种情况。

    如是上下两个瞳仁,则两个瞳仁的总面积反比一个瞳仁的面积小一半。假设眼睛的上下高度为10mm,这也是一个瞳仁时的最大直径。此瞳仁的面积即采光面积为nx102=100>n。若是上下两个瞳仁,直径最大只能各是5mm。两个瞳仁面积总和是2xnx52=50>n。即比一个瞳仁时减少一半。如是左右两个瞳仁,每个瞳仁直径都必小于10mm,两个瞳仁的总面积比一个瞳仁时可以增加不足一倍,但效果与上下两瞳仁一致,反而看不清楚了。

    窗子的作用仅是进入光线,使屋内明亮,却不能把外面景物在屋内照像。眼睛不是为采光,而是要成像,与眼睛或瞳仁的大小无关,只与眼球晶体的形状相关,远视、近视、散光的眼病原因都在晶体凸度不正常。无论是上下或左右两个瞳仁,如同散光眼一样,平行光线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焦点,视物不清,一个东西会看成是相连的好几个东西。双瞳,是无知而天真的误说。

    2.1.3既不可能双瞳,必是曲折神异说法。有两个附会原因。

    《尸子》:“舜二瞳子,是谓重明。作事法成,出言成章。”应不言看细小物体的具体视力好,而必指考虑问题的抽象性的有眼光,与瞳或眼并无关系。“重明”词义即如此。《易经.离卦》:“重明以丽乎正,及化成天下,……。明两作,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这正是《尸子》“重明”的所自。

    《尚书.舜典》:“舜则侧微,尧闻之聪明,将使嗣往,历试诸难。”又,“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咨十有二牧。”孔传:“广视听于四方,使天下无壅塞。”孔疏:“明四方之目,使为己远视四方;达四方之聪,使为己远听闻四方也。”

    “四目”、“四聪”不是有四只眼,四只耳。是明察四方之目,明听四方之耳。则“重瞳”非言两瞳子,而言“重明”之意。也就是把“重明”、“明四目”之意,趣化为“两瞳子”的故作歧误奇说。具体来说,是把“明四目”原来的“明四.目”结构(即用“明看四方”来修饰“目”),有意趣变为“明.四目”的结构(即用“明亮”来修饰“四目”)。

    重瞳奇说的产生也利用了文字写法作为附会的机缘。“舜”本是草名。《说文.舜部》:“舜,舜草也。楚谓之菖,秦谓之萱。蔓地生而连华,象形。”即木槿华。《诗经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传:“舜,木槿也。”所以舜的名字叫重华。

    “瞬”是眨眼、转眼义。其中的“舜”是声旁,与舜帝本无关系,有意趣说成舜,以为舜的“目”有特点,即眼光灵活。而“目”字中正好有两横。《说文》:“§:人眼也。象形。重,童子也。”段注:“嫌人不解‘二’(明按,即篆体中间的两横),故释之曰:重其童子也。《释名》曰:‘瞳,重也。肤幕相裹重也。’……按,人目有白而卢,童而子,层层包裹,故重画以象之。非如《项羽本纪》所云重瞳子也。”

    恐怕人们对“目”字中两横不理解,许慎特作解说。说“重”的两横,就是象征瞳仁。瞳仁在眼球之中,眼球又在上下眼皮之中,是双重包围,所以用两横表示。可对比,如果把瞳孔用小圆圈或圆点表示,“目”就与“日”没有区别了。这是古人造字的苦心。

    不巧不成书。传说舜的父亲是瞎子,史书上叫“瞽叟”。舜母早死,父娶后妻叫握登。父亲听从后妻之言,对舜多次迫害,想要致死。孔安国说:“无目曰瞽,舜父有目不能分别好恶,故时人谓之瞽,配字曰叟。叟,无目之称也。”即舜父本不瞎,被比喻为瞎。

    父亲愚无主见,舜远见卓识,成为大大差比,于是好事者从“目”、“瞬”、“瞽”三个字的形和义生发,趣说舜是重瞳子。

    “重瞳”还可以有一个附会机缘:三目民。

    《周易.睽卦.六三》:“其人天且劓。”虞翻注:“黥额为天,割鼻为劓。”前者实际指额上刻痕涂墨,是远古一种纹额民俗,史称“开题”即“雕题”。《山海经.海内南经》:“匈奴、开题之国……并在西北。”《礼记.王制》郑玄注:“雕题,刻其肌,以丹青涅之。”

    额上纹痕略如一眼,便趣说成有三目。《楚辞.招魂》叙地下鬼吏:“土伯……参目虎首,其身若牛些。”此“参目”即是通假“三目”,把奇异的民俗移用于地府恶吏形象。

    《山海经.海外西经》:“奇股之国在其北,其人一臂三目,有阴有阳。……其人善为机巧,以取百禽;能作飞车,从风远行。”郭璞注:“阴在上,阳在下。”所注是,但不透彻明白。额上纹饰实不是目,不通明,无视力,故为阴。正常的二目通明,故为阳。

    那只阴目是纵刻的,故叫“纵目”。《楚辞.大招》叙土伯“豕首纵目”。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以石棺石椁为纵目人冢也。”这透露出远古蜀人有开题习俗。

    三目人聪慧,发明机械。聪明的联想者由此变说舜双瞳。舜双瞳是多种渠道重迭形成的。

    2.1.4无独有偶,纬书这种手法又在仓颉身上重演一次。《春秋纬.元命包》:“仓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冈。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只是把重瞳变说为四目,更有奇异性。

    《论衡.骨相》:“仓颉四目,为黄帝史。”并且针对人们对有四目的普遍不相信,还作振振有词的辩解:“以尺书所载,世所共见。准况古今,不闻者必众非一,皆有其实。禀气于天,立形于地,察在地之形,以知在天之命,莫不得其实也。”人们亲眼所见到的事物只是少数,未曾见到而实有的却是众多。这虽然是对的,这里暗中用它的逆推却是一种诡辩,《抱朴子》往往用这种方法反证神仙的存在并非虚言。所说的奇异的事物,人们未见,可能实有,但不能反过来说:凡是别人说的奇怪的事物都是真的。也有是谎言的,而且还不少。

    《春秋纬.演孔图》:“苍颉四目,是谓并明;又舜重瞳,是谓重明。”可见,仿《尸子》早有的舜两瞳的趣说,迟后才有苍颉四目的旧技重演。

    《史记》在《五帝本纪》不言舜两瞳子。《项羽本纪》正文也不言两瞳子,而在传尾说:“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显然是对重瞳不相信,借传闻之言对比而讽剌项羽不识时务。

    舜明治天下,仓颉造字,可附会为重瞳。一介武夫的项羽“学书不成”,从何也被如此誉说呢?应当是从“重听”指听觉迟顿来作反说。“重听”中是轻重的“重”,“重明”中是重复的“重”,音义不同,但字形相同。项羽往往不采纳高明之见,眼光短浅,人们仿“重听”词而歧解“重明”词。于是以反话说项羽“重明”作讽剌,说他视觉迟顿,无高见而平庸。后人不明曲折,把此贬义又以为与重明的舜相同,于是误说项羽也“重瞳”。

    《论衡.讲瑞》“王莽亦重瞳”,大约与言项羽的讽剌性一样。此说流传不广。

    《梁书.沈约传》:“约左目重瞳子……聪明过人。”《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煜》:“煜字重光……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后者显然是从“重光”作附会的机缘。

    沈约、李煜也是名人,编造神话谎言,也注意了分寸,只说仅一只眼是双瞳。有的凡人却也贪天之功,说双目都双瞳。

    《五灯会元.六祖大鉴禅师法嗣.道场如讷禅师》:“师目有重瞳,手过垂膝。”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文》:“夫人黄氏先大夫之长女。生重瞳子,眉目如画。”从实质上说,两例中此词已经成为“聪明”义的典故词,不理会它的字面义了。

    后来,又仿出双瞳神鸟、三瞳国。晋王嘉《拾遗记》卷一:“尧在位七十年,……有柢支之国,献重明之鸟,一名双睛,言双睛在目。……能博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是编造奇异故事歌颂尧是重瞳而重明之帝,因而能感召重睛异能之鸟而至。

    《古今图书集成.边裔典》卷八引《述异记》(今本已佚):“三瞳在轩渠国西南千里,人皆有三睛珠;或有四舌者,能为一种声,亦能倶语。”三睛就是三个瞳人,古代“睛”专指眼珠。由三睛而又四舌,仍是玩弄语言游戏。清陆次云《八绂荒史》:“三瞳国,其民四舌而三瞳。”

    “重舌”本指能翻译少数民族语言的人,夸誉他们好像有两个不同的舌头,一个说本族本国话,一个说外族外国话。这种人又叫“舌人”。张衡《东京赋》:“重舌之人九译,签稽首而来王。”把重舌翻一倍成为四舌,而指子虚乌有的中国远外的外国人。这个说法实际上是要卖弄自己的趣巧文思,由“重译”而拟想出“四舌”,并没有什么意义负载。

    《聊斋志异》卷一《瞳人语》叙一人双目生厚翳,不能视物。后听目中有小人蝇语:说要把翳障打开。右目中人说:我的翳厚,不易打开。左目中人说:我试打开我的翳,打开的话,你就住到我这里来。果然觉得左眼似被抓裂,也就突然可视见物。让妻子来看:“细视,竟重瞳也,但右目旋螺如故,乃知两瞳人合居一眶矣。”受舜目双瞳的影响,笔下生华的蒲松龄又创造了如此奇异的情节。

    由此可反思,最初创造“重瞳”说法的人并非说实际情况,是借此显示自己才华,既是颂圣,也是扬己。后来迷信天命的人却受了欺骗而信以为真了。另一方面,不信它的人反而再作各种仿变演绎,知假再作假。

    (二)汤臂再肘

    《春秋纬.元命包》:“汤臂四肘,是谓神刚。”

    “再肘”字面意思是每个手臂有两个肘关节,这又有两种可能。或者指一个小臂有两个肘关节,或指有连续的两个小臂部,每个小臂有一个肘关节。结合其它数据,当属后者。《春秋纬.演孔图》言孔子“手垂过膝”,即手臂总长超过凡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言刘备“垂手下膝”。有两个小臂相接,手便可达膝。这应与汤臂再肘的说法相同,即:再肘指有连续的两个小臂,各有一肘。“再肘”实际是说比常人多了一节小臂。

    但人实不会如此,另有曲折。是从有的人是“六指子”而趣仿:也可多一节小臂。又从人的“重下巴”作类似的实指。“重下巴”,指下巴肌肉丰满,拥成上下两个台台;并不是说有两个下巴骨各附着各的肌肉。“重下巴”只是个求简说法。中医有“重舌”说法。《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初生门下》:“重舌:舌下肿突似舌形,心脾积热上攻冲。”注:“因舌下近根处,其肿形似舌,故名重舌。”这也是傅会的中介。

    由此比较可受启发而获正解。“再肘”实指肘部肌肉丰满,臂垂时肘部肌肉放松而拥起两个折皱团。这是肥胖人可有的,但不是天生的异相,更不是圣人异相。但也很可能由另一种实际情况附会而异变。《荀子.非相》:“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楚霸。”王先谦集解:长左指左腿长过右腿。可能是商汤一臂长过另一臂。两手、两脚、两眼大小不一,两臂、两腿长短略有参差,是实有的情况。把一臂较长说成有两个小臂,而变说成两肘。也就是说,以重下巴和一臂略长的实有情况趣说成神异朦胧的再肘。

    (三)帝喾骄齿

    2.3.1《竹书纪年》卷上:“帝喾高辛氏,生而骈齿,有圣德。”

    《春秋纬.元命包》:“武王骈齿,是谓刚强。”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煜》:“煜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

    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小组《论衡注释》:“骈齿:牙齿连成一片。”《辞源》释为“前齿并两为一”而《汉语大词典》释为“谓牙齿重迭”。

    所释的三种情况,都无可能,也无寓含意义。应另有曲折。

    2.3.2婴儿乳牙在六个月到二至三岁长全。仅说生下即长了牙,而且长全,已有神奇性,可表示早熟。今方言俗语有婴儿出“马牙”之病的说法。《汉语大词典》:“马牙:俗称婴儿口腔里的白色斑点为‘马牙’。”陈刚《北京方言词典》:“马牙子:婴儿生的口疮。”牙龈内外白色病态斑点,初起时较硬,无经验的人以为是出牙。白斑在红色牙龈上,可称为“麻点点”。如果麻点密集,即码连在一起。“麻”和“码”都可谐音隐实示虚为“马”。两相结合,便趣说成“马牙”。但从指密集来说,便把“码牙”用书面说法换为“骈齿”。

    2.3.3汉代之前,“马”本有后世“码”的推积、接连义,此义后来分化出来,另造“码”字以区别。《汉语大词典》:“马:“码”的古字。1筹码。《礼记.投壶》:‘请为胜者立马。’郑玄注:‘马’胜算也。’2量词。相当于堆。明无名氏《单刀劈四寇》头折:‘董卓在日,成马家金银段匹宋与他,今日故来索战,替董卓报仇。’”但是,“相当于堆”实际首先是动词连接义,语言界尚未有识,此简作论证。

    《周礼.天官.掌舍》:“掌舍掌王之会同之舍,设樫梪再重。”郑玄注引杜子春释“樫梪谓行马”。贾公彦疏“樫梪是周卫之具”。《说文.木部》:“樫,樫梪,行马也。”《说文通训定声》“马”字“转注”项下:“《说文》:‘梪,行马也。’今俗谓之‘档众’。”即认为“马”不是字面常义。《汉语大词典》:“樫梪:用木条交叉制成的栅栏,置于宫署前遮拦人马。又称行马。”又,“行马:阻挡人马通行的木架。一木横中,两木互穿以成四角,施之于官署前,以为路障。俗亦称鹿角,古谓桂梪。清末民初时,衙署及大第宅门旁犹有设者,俗呼拒马叉子。……参阅宋程大昌《演繁露.行马》。”释义中有从唐到清的“行马”词书证,本文上述引录中节略。书目文献出版社《周礼今译今注》注:“桂梪:杜子春云:行马也。按行马系以木条交互而相连之,所以为障碍而禁人之行者。”

    以上解释可以说把行马的形制讲清楚了,实与马无关。但都避言为什么以马称名。实际上正是“码”的意思,把木条之类交叉接连,成为叉角状。“行”指路,路上码木成碍。汉代“行马”词证明当时民间俗语把连接义的“码”借用“马”字趣说。所以,“马牙”也就是“码牙”而指骈齿。

    前文言指口疮的“马牙”中由“麻”谐音,对此再举些例证。

    “马马虎虎”便是“麻麻糊糊”的谐音趣说。外有芝麻的烧饼,北京叫马蹄儿,济南叫马蹄饼。“马”是谐音“芝麻”而省说,也指触摸之感。蹄,喻形状。南宁、柳州糕点类小吃,在豆粉中滚过,外表粉粒不光滑,叫“马打滚”,谐音“麻”。蜥蜴色灰麻,西宁、乌鲁木齐等方言叫麻蛇子,济南、哈尔滨、牟平等地叫马蛇子。南宁、柳州叫马鬃蛇,由“麻棕”色谐音。

    再举今时“码”趣假为“马”的例子。建筑工地上的木架子叫“木马”,古代营阵前布设以防敌骑的木架子叫“木马子”,见《汉语大词典》。可折迭的小凳子、躺椅,多处方言叫马扎子,指可码合起来。两头成直角的大铁钉可把两件大木料码在一起,广东东莞平实叫码钉,而柳州等地趣叫马钉。哈尔滨、北京方言,“五马换六羊:互相交换一些东西”,是“五码换六样”的趣谐。

    所以,骈齿的生发原型当是婴儿口疮,是病态,不是异相。

    附带对古书盛传的“骈胁”作考索而可以是同向对比。

    晋文公重耳骈胁而有名,逃难到曹国,惹得曹共公想看到底是怎样个情况。请他洗澡,而隔着围幛偷看。可惜《左传》、《国语》共记此事,偏偏不交代看的结果。韦昭注为“并干”,杜预注为“合干”。后人据而释为:肋骨紧密地连接为一。《汉语大词典》并言“是生理上的畸形。”

    《论衡.讲瑞》:“张仪亦骈胁。”不详原始出处何在。

    八条肋骨不可能连成一片,这是遗传决定的。假设连成一片,胸部的活动必不方便。“骈胁”另有一义,指身体健壮,不显胁骨。《文选.左思〈吴都赋〉》李周翰注:“骈胁,亦壮士也。”此应确。《春秋纬.演孔图》言孔子“参膺圩顶,山脉林背”。“参膺”显系仿“骈胁”,因胸与胁相类,自然就不是说胁骨连成一片。“林背”中则是“临”字之误,句言背部如背了一座山。即仿“周公背倭”的说法(参见后文)。今语“大腹便便”说法汉代已有,辞书释为“腹部肥满貌”而确,但不能与“便”字联系起来。笔者今言它与“骈”字同音而通假。“便便”即“骈骈”,繁盛或联缀义。如此,骈胁、骈胸、骈腹可共指。今俗语把大腹便便说成“重肚子”,与“重下巴”一律。则骈胁即重肚,与“再肘”又一致,故可再仿而言“参膺”:胸腹肉拥成三台。即并非肋骨连成一片。

    《三国志.魏志.管辂传》:“背无三甲,腹无三壬,此皆不寿之验。”《诗经.小雅.宾之初宴》:“百礼既至,有壬有林。”毛传,壬:大。即“大腹便便”的“大”。《神相全编》:“腹如三壬,脐下肉长,两腿边肉长。”但腿非腹。袁珙《人像赋》另释:“腹圆厚如圆箕兮,有三壬之超伦。”张行简《人伦大统赋》:“腹,圆厚富安……势如垂囊,风雷四方之震。”可证“三壬”当言胖大肥满之腹拥成三层鼓囊。“背无三甲”应与孔子“山脉林(临)背”相同,则“三甲”应是“山加”的故意隐曲(按,相面术往往用诡秘隐蔽说法以骟人)。

    “骈胁”实际指大腹便便,也可左证“骈齿”是由婴儿“马牙”的病态原型讹变为“码牙”指婴儿始生即长全牙齿的趣假。

    (四)尧眉八采

    尧眉八采最早见于纬书《春秋纬.演孔图》、《春秋纬.元命包》等说“尧眉八采《淮南子.修务训》作“八彩”。但详细的说法见《春秋纬.合诚图》:“有赤龙负图出,庆都读之云:赤龙受天运,下有图人,衣赤,光面八采。……奄然阴雨,赤龙与庆都合婚,有娠,龙消不见。既乳,视尧貌如图表。”

    2.4.2本来说的是符图上的神人“光面八采”,八,指多。如俗语说红光满面,神采飞扬。采,指神采,并未专意说到眉。原文对与神龙交合所生的尧,也只泛说“貌如图表”,即“光面八采”,也未说到眉。别的纬书变改成眉八采了。这实际上也是玩文字游戏。把“光面”的“面”变成同义的“貌”,又谐音作“毛”,再转换成是毛的“眉”。从深层追究,纬书所言尧眉八采,不是字面如实之义,是隐语式。

    再作一层事理推究,如真是八采眉,就必有哪八种颜色的具体说法而无。人类肉眼可辨的也只有七色。“八采”词前未见,由所谓尧眉八采说法,它才成为一个固定词语,但指五彩缤纷之意,或泛言多采。如沈约《内典序》:“莫不龙章八采,琼花九色。”

    八采眉不可理解,汉代的《尚书大传.略记》就已另作解释,以为眉如“八”字。连虔信神仙的葛洪在《抱朴子内篇.怯惑》中也同意此说:“世云尧舜八采,不然也,直两眉头甚竖,似‘八’字耳。”从实际事理说,也可能先有传说尧是八字眉,后有尧是赤龙之子的神话,神人光面八采。二者交会成尧眉八采。民间说的八字眉,特指两眉外端竖起,如倒八字,俗称“立眉”。“立”与“厉”谐音,民俗言此种人有威严,做事雷厉风行而不苟。这应是旨意所在。

    《春秋纬.演孔图》言孔子“眉十二采,目六十四理”,便是拙劣的仿说。

    (五)文王四乳

    最早是《尸子》言:“文王四乳,是为大仁。天下所归,百姓所亲。”

    《春秋纬.元命包》:“文王四乳,是谓含良。”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文王龙颜虎肩,身长十尺,胸有四乳。”

    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小组《论衡注释.初禀》:“四乳:四个**,传说文王有四个**。”但并无如此具体的传说。是注释者以为不可能有四个**,便作迂曲异解:一个**上有四个**。其实也不可能有。

    《汉语大词典》及多数论著都如字面释为“四个**”。

    《淮南子.修务训》“文王四乳,是谓大仁。”高诱注:“乳,所以养人,故曰大仁也。”不言“养儿女”,而言“养人”,透露出“乳”非具体指**。男性的乳连儿女都不能哺养,何况用它乳哺人民。

    今言“乳”必非名词,而是动词,哺养、养育义。“四”不言四个,而是指四方,犹言广。句言以天下人民为自己子民而哺养。

    《史记.周本纪》:“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

    “四乳”应当指的就是这个情况。后人不明其中隐曲,以为所言属实。

    《论衡.骨相》对所言十二圣的异相,一言以蔽之:“皆有其实。”《初禀》对四乳特作论证:“王者……生有高大之命,其时身有尊贵之奇,古公知之,见四乳之怪也。夫四乳,圣人证也。在母身中,禀天圣命,岂长大之后,修行道德,四乳乃生?以四乳论望羊,亦知为胎之时,已受之矣。”

    王充说祖父太古亲见到文王生下来就有四乳的怪异,便知他有尊贵之命。这是对《史记.周本记》所言的错误附会。《周本纪》相关的话仅是:“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

    这里并未明言“圣瑞”是什么,文中也未及四乳。《正义》引《尚书纬.帝命验》:“季秋甲子之月,赤爵衔丹书入于酆,止于昌户。其书云:‘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不敬则不正。枉者废灭,敬者万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此盖圣瑞。”《正义》所释为确,王充实在是把自己的迷信观念错误地代替原文的所指。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文王龙颜虎肩,身长十尺,胸有四乳。”是补加了“胸有”二字。便把巧智趣说变成拙劣误说,变神奇为腐朽,点金为石。

    《新唐书.高祖纪》:“仁公生高祖于长安,体有三乳,性宽仁。”仿文王神异,但自觉地由四乳而减为三乳。

    《宋史.范镇传》:“兄糍无子,卒于陇城,闻有遗腹子在外。镇时未仕,徒步求之两蜀间,二年乃得之。曰:‘吾兄异于人,体有四乳,是儿亦必然,已而果然。”’父亲竟把四乳遗传给儿子,更是谬说。

    《南史.王敬则传》:“敬则年长,两腋下生乳,各长数寸。”要神异抬高自己,倒暴露出他们连文王四乳也是不相信的。知道是假,从而为己作假。

    (六)禹耳二漏

    2.6.1《淮南子.修务训》:“禹耳参漏,是为大通,兴利除害,疏河决江。”高注:“参,三也。漏,穴也。大通天下,摧下滞之物也。”

    《尚书纬.帝命验》:“禹长九尺有六,虎鼻河目,骈齿鸟啄(按,“马喙”之误),耳三漏,载勾钤,怀玉斗。”

    耳三漏即耳有三洞,显然由舜重瞳仿成,颂大禹能兼听,一耳如三耳。

    但又有老子耳三门的说法。

    葛洪《神仙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外字聃。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鼻有双柱,耳有三门。”三门即三洞,三漏。

    对于老子的说法是从名和字而起意的。名“耳”,是一个耳字;字“聃”,其中有个耳朵旁,又是一耳。合起来是两耳,于是又有一名“重耳”。如果把名“重耳”与字“聃”合起来就成三耳。如此也可指广听兼听。因对舜不言三眼,言双瞳,于是也不说“三耳”,而仿说老子耳三漏,以言可兼听。

    但是,《史记.老子列传》并无“一名重耳”一意,这应是后人仿晋文公名叫“重耳”作编造,成为“耳三漏”的暗隐前提。

    耳三漏说法另一层附会缘由:以为古人名或字用“耳”,是指人耳,旨在说听力好。其实这个“耳”指车耳,是车厢两旁反出用以遮挡尘泥的设施,如人耳在两旁,故名。正门两旁之门,正房两旁之房,叫耳门、耳房,罐瓮两旁串绳便于提起的附设也叫耳,都是这种用法。日月两旁的光晕叫“珥”,也是此种用法。《汉书.天文志》“晕适背穴”,如淳云:“凡气在日上为冠为戴,在旁直对为珥。”《隋书.天文志下》:“青赤气圆而小,在日左右为珥。”

    古人取名有担当重任的一个主题,往往以车船及相关事物为喻。如孟轲、荆轲、先轸、管辂、权德舆等。以“耳(车耳)”为名犹以“车”为名。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名字解诂下》分析了一些这种人名。如:襄九年《左传》郑公孙辄字子耳、晋公子重耳、仲尼弟子秦冉字开、老子名耳,“冉”与“耳”都指车耳。

    崔豹《古今注》:“重耳,古重较也。文官青耳,武官赤耳(按,王引之言:“青”与“赤”位置颠倒而误)。或曰重较,在军车藩上,重起如牛角,故云重较耳。”王引之引此而言:“晋文公名重耳,晋大夫有梁益耳,此重较为重耳之义也。”《说文》:“聃:耳曼也。”段注:“曼,引也。耳曼者,耳如引之而大也。”《神仙传》言老子“长耳大目”正与此相同。也就是说,老子名耳字聃,主题本是要像有长大车耳的车子,负载人或物而不受尘泥之污。好事者不知此理,以为指人耳,因此从老子名耳,有耳三漏的异相说法。

    禹比老子的时代要早得多,禹耳三漏见于汉纬书,老子耳三门见于葛洪书。一般来说,是仿夏禹而言老子。但汉初老子已被神化,他的名与字与“耳”字有具体联系,也许民间这种说法为早,大禹的说法倒是仿言。

    三、推论

    基于以上的考释可以作一些理论阐述。

    3.1圣人异相之说目的是誉扬圣人的品德和业绩,但二者之间或一致,或不一致,可分为四种情况。

    甲种,完全一致。舜目重瞳,武王望阳,寓远见卓识。禹耳三漏寓兼听则明。文王四乳寓广爱人民。周公背倭寓辛劳。皋陶马口寓无为而治或大智若愚。尧眉八采即“立眉”寓果断、雷厉风行。七项占多数,是异相说的核心内容,代表了积极主题。

    乙种,黄帝龙颜,颛顼戴干寓天资聪慧,可堪重任,可以说是甲种的附及而一致。

    丙种,汤臂再肘实无积极寓含。

    丁种,帝喾骈齿,孔子反宇实为病态,恰与主题相反。

    也就是说在积极主题中混入了无支持性或有妨碍性的题材。而重瞳、四目等共六项实不可能如字面的异相却被人相信,与无支持性的题材又有了共同性,即称名的神异性掩盖了实际原型。而六种可能如字面意思的异形,也未用平实说法。如龙颜、马口、八采的隐实示虚,戴干、望阳的从字面难知确义。总之,十二异相除背倭外,称名的蒙蔽而神异性,有极大的轰动宣传效应。不问实际的“异相”与“异能”有了必然联系。

    3.2原型的声哑、背倭、反宇、一臂长于另臂,其所以混入圣人异相,实际上是把与“圣人异相”完全相反的另一命题“圣人不相”的题材混入了。

    《荀子.非相》:“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实际是否定圣人必有尊贵之相,承认也会有不好看或所谓不吉之相。

    《史记.蔡泽列传》,蔡泽请相面名家唐举看相。“唐举孰视而笑曰:“先生曷鼻,巨肩,魈颜,蹙齃,膝挛。吾闻圣人不相,殆先生乎。”对于鼻孔朝天,肩高于颈,面丑,两膝挛曲的八字腿的蔡泽,他只好说:圣人是从相貌上看不出来的。而孔子早就有“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感叹。

    可信民间对圣人也有不以形貌丑陋论的诸种平行说法,却被王充盲目视为正面性的异相了。

    3.3汉代以前典籍,对圣人之相,如《荀子.非相》言:“仲尼之相,面如蒙俱,皋陶之状,色如削瓜”。却是平实而言,属于圣人不相。仅《尸子》“舜重瞳子”、“文王四乳”是神异说法,但并非如字面实指。

    汉代及以前文籍相面记叙清一色是说恶人才有怪异长相,由此预测而知恶人凶事。《左传.文公元年》叙商臣“蜂目犲声,忍人也”。《宣公四年》叙越椒“熊虎之状而犲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战国策.齐策》:“过颐豕视,若是者信反。”《史记.赵世家》:“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处乐。”《始皇本纪》:“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膺豺声,少恩而狼虎心。”又如所谓周勃“纵理入口”必饿死。

    相反,纬书则大量补说圣人异相,从无例外。

    《春秋纬.合诚图》:“伏羲龙身牛首,渠肩达掖,山维曰角,奯目珠衡,駿毫翁鼠,龙唇龟齿。长九尺有一寸,望之广,视之专。”

    《孝经纬.援神契》:“神农长八尺有七寸,弘身而牛头,龙颜而大唇,怀成钤,戴玉理。”同上:“黄帝身逾九尺,附函,挺朵,修髯,花瘤,河目,龙颡,日角,龙颜。”

    《河图.握矩纪》:“颛顼渠头,并干,通眉,带干。”

    同上:“帝喾骈齿,方颐,庞额珠庭,仳齿戴干。”

    《洛书.灵准听》:“尧……丰上兑下,龙颜日角,八采三角,鸟庭荷胜。”

    《孝经纬.援神契》:“舜龙颜,重瞳,大口,手握褒。”

    可见是纬书作者编拟了一批褒义的异相名目,给所有圣人建造档案,任意性分配,堆砌异相,不惜重复。有的项目仅此一见,后世无有影响,从字面不知所云。

    异相具大全的是孔子。《春秋纬.演孔图》:“孔子身长十尺,海口,尼首方面,月角日准,河目龙颡。斗唇昌颜,均颐辅喉,骈齿龙形。包脊虎掌,胼肩修肱,参膺圩顶,山脉林背,翼臂注头,阜胶堤眉,地足谷窍,雷声泽腹,修上趋下,未倭后耳,面如蒙棋,手垂过膝,耳垂珠庭,眉十二采,目六十四理。立如风峙,坐如龙蹲,手握天文,足履度字,望之如朴,就之如升。视若营四海,躬履谦让。腰大十围,胸应规矩。舌理七重,钩文在掌。胸文曰:‘制作定世运符。’”虽然仍对其中有的项目不可晓解,却知道是说孔子从头到脚无处不异相。而且“地足谷窍”中似为“低”之误,与上句“阜”对言,句言直肠与肛门宽大。这实在是极度荒诞而又绝妙。从事理言为荒诞,从誉圣人言却又绝妙,匪夷所思。

    圣人诸多异相失之繁琐,渐次删除,佚失,王充于十二圣人各言一项以蔽之。但选择代表项首要的仍是称名的神异形,从而隐蔽了不能支持和矛盾的实际所指原型。

    3.4神异性称名的本初机制是以文心巧智求趣,如同制谜布疑。汉语同音近音字多而可谐音,为它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成为汉语民俗文化的普遍特点。从甲骨文开始的一般性文字通假转到难而成趣的谐音,主要是从汉代为滥觞的。

    隆颜而龙颜,光面八采经“面一貌一毛一眉”而曲折成眉八采,“麻一马一码”的失之毫厘,成了骈齿而相差万里的终局。皋陶“详觉”、“解知”狱讼,谐音物化为神兽“一角羊”、“獬豸”,推助了“马口”之说。利用“马”的义为大而把虎口说成马口。由“重明”、“明四目”、“目”、“瞬”、“瞽”等对比起意,有“重瞳”一说。由“耳”、“聃”到“重耳”、“耳三漏”。由乳养四方成“四乳”等等,都是利用语文手段求趣的。善于作假,不巧不成书。

    3.5荀子写《非相》,说明相面已很流行,那么多的圣人异相说法,说明是相面术暗中起了推助作用,相面术也利用了语文手段。而相面术附会的某些情况,如额高可能聪慧,也有一定道理,是群众经验之谈。只不过是把或然说成必然,再作类推繁衍,骗人钱财。

    语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其实也有相反的,所谓“张公吃酒李公醉”。用趣名隐蔽实际的圣人异相,无论文人显露才智或相士的参与,始作俑者都是心里明白的。没有人揭秘亮底,后世认假为真。如王充之类曲加论证为必然性,皇甫谧把故作歧解而含真的“四乳”添加成“胸有四乳”。一乳有四个**之类的各种曲解。项羽、李煜重瞳、唐太宗三乳之类,又是知假而仿假。圣人异相形成复杂格局。

    3.6圣人异相中混含着相面因素,自然推助了相面术的盛行。即以十二异相而言,都是如此,只是或直接传承,或作曲变罢了。下面从相面术著作所言作些对比。

    龙颜、戴干的影响。《神相全编》:“额大面方,到老吉昌。额角高耸,职位崇重。天中丰隆,仕宦有功。额阔面广,贵居人上。额方峻起,吉无不利。”

    皋陶马口的影响。《相理衡真》:“口大容拳,位至公侯。”“口如缩囊,饥饿无粮。口如撮聚,破产飘蓬。”俗谚有“男儿口大吃四方”。

    耳三漏的影响。因为没有直接承袭的可能,便改变出耳的多种福相。《玉管照神局》:“耳厚而坚者寿考,耸起过眉者主寿。轮廓分明者聪悟,垂珠朝口者主寿与财。贴肉而生者富足。耳内生毫者寿,耳门阔者智虑远。民间最为广知而相信的如《三国演义》所渲染的刘备“两耳垂肩”的福相。

    武王望阳的影响。陈抟《麻衣相法》:“上视高贵,下视阴毒。远视贤,近视愚。”《照胆经.白云歌》:“视远之人志必远,视高之人气必高。”

    周公背倭的影响。背倭本是病态,相面术也强词夺理曲解成福相。盛名的袁天纲就如此骟人。《旧唐书.袁天纲传》:“背若有负,贵验也。”《洞微玉鉴》把此作为一条:“前看如昂,后看如俯者,福相也。”有负即背倭,俗语叫“背锅子”,喻为背负着一口锅。本是直立,从后面看,却像是向前俯身之状。

    尧眉八彩的影响。《冰鉴》:“眉尚彩。彩者,杪处反光也。贵人有三层彩,有一、二层彩者,所谓文明气象。……倒竖者,上也。”

    汤臂再肘的影响。迷信职业者把“再肘”特意歧解为上下有两个肘关节,即有连续的两个下臂。这样就臂长过膝,于是有刘备两手过膝的民间说法。

    帝喾骄齿的影响。敦煌文献伯2572《相书一部.相齿部》:“齿三十八,相国;三十六,九卿;三十四,州县;三十二齿,大富;三十齿,自如;二十八,齿贫相。”《胆照经.杂论》:“齿如龙齿,养子多贵。……齿三十六及三十二者,贵。”所谓“龙齿”实谐音“拢齿”,牙齿不疏,合拢紧密,连成一片。又衍生出牙齿越多越富贵的骟人之谈。

    舜目重瞳实难继说,只好舍“双”而言瞳。前叙敦煌《相书.相眼部》:“眼中有瞳子人光或如星电,长寿。”至于由瞳而眼的贵贱说法更是繁多,不必叙及。

    唯有孔子反宇一种,因为相对来说,人们都知婴儿囟门口迟合与软骨病相联系,相面术无孔可钻,才罢而不及。

    圣人异相的问题涉及学术多个方面,成了三不管的死角,哪一种学科都不研究,结果成全了相面术利用它骗人并传播迷信。本文对它首次详作考释,迷雾散去,庐山真面得现,收获颇丰。神秘文化中这种疑难实在众多,只要一一研究,必会相反相成而多得新知。

    总之,圣人异相是一个多元性的内涵,是多层次内容的复合堆积。大致说来,是政治主题、历史题材、文学手段的民俗文化。圣人即国君及高层领导,借对他们的品德才能而表述人民的愿望。用历史传说颂誉历史圣人,是它的历史性及积极性。历史久远,传说难以稽考,使它复合了民俗的、迷信的因素。民俗、迷信内容又使用了语言文学手段。致使真假含混难辨。如今难辨而达可辨,不但主旨明显,曲折可知,而且对某些学术问题有所推助。例如一般说来,认为纬书是妄言天命而被否定的,而文王四乳等本是真实的趣说,可揭去迷信的外衣。又如从皋陶马口之辨,知汉代“马”有“码”义,提前了它的时代。又知道了所谓“一角羊”即“獬豸”等神兽说法的由来。即纬书中曲折地包含着一些真实内容,在深层上有研究价值。

    (原载《中华文史论丛》第七十七辑,2004年)

本站推荐:误惹妖孽王爷:废材逆天四小姐我老婆是冰山女总裁总裁大人,要够了没!霸情恶少:调教小逃妻修仙高手混花都一号红人无相仙诀校园绝品狂神神级龙卫狼与兄弟

刘瑞明文史述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人人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刘瑞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刘瑞明并收藏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