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小说网 > 刘瑞明文史述林 > 皋陶“解离”神话是由语言谐音生发的

皋陶“解离”神话是由语言谐音生发的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人人小说网 www.rrxs.net,最快更新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

    皋陶(一作“咎繇”)是舜的大理,即司法大臣。他的事迹有史事与神话两个系列。神话奇异而影响巨大,史事比较散乱。本文特别对神话说法作细致的考证,对散见的史事及有关的地名数据作系列汇集并将二者联系起来。

    皋陶的神话说法非常复杂而神异,细作考释,就知道都集中于对他判案公正作曲折的歌颂。有四个分支。

    首先,说他是母亲与虎交合而生。

    《春秋纬.元命包》:“尧为天子,季秋下旬,梦白虎遗吾马喙子。其母曰扶始,升高丘,睹白虎,上有云,感已生皋陶。按扶始问之,如尧言,明于刑法,罪此始终。故立皋陶为大理。”说他是母亲与虎交而生的孩子,这又是“圣人无父”的神话类型,折射着远古“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历史真实。把普遍性的“不知有父”转化为圣人的父亲不是人,而是天神。趣说的逻辑是:凡人所生的孩子仍是纯粹的凡人,而母亲与天神(或又转化为星座、龙虎等神兽)所生的孩子自然就有了神异性。即把神异的才能用神话来趣说。

    古人对许多圣人的歌颂说法,都是这种类型。如许慎《五经异义》引《公羊传》:“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按,今本无此句)《中候敕省图》:“感五帝星座者称帝。”《春秋纬.元命包》:“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子。人面龙颜,好耕,是谓神农。”按,即神农氏。又,“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而生白帝朱宣。”按,指少昊氏。《河图.帝命验》:“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照郊野,而孕。二十五日而生轩辕于寿丘。”《诗纬.含升雾》:“摇光如虹,贯月正白,感女枢,生颛顼。”又,“女登感大虹,生大舜于姚墟。”又,“(神人)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因而有母亲受虎孕而生皋陶的神话。

    其次,皋陶相貌奇特。与“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相应的说法,便是“圣人异相”:有奇异的长相。汉代王充《论衡.骨相》对圣人异相举了十二例:“传言黄帝龙颜,颛顼戴干,帝喾骈齿,尧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汤臂再肘,王文四乳,武王望阳,周公背倭,皋陶马口,孔子反羽。斯十二圣者,皆在帝王之位,或辅主忧世,世所共闻,儒所共说,在经传者较著可信。”

    其中的“皋陶马口”一例,从字面上是说皋陶的口大如马的口,实际只是说他的口大。虎、獅、牛的口也大,偏说马口,就不是比喻。皋陶是母亲与虎交而生,遗传了虎口而大的特征。本当说“虎口”,因为“马”字有“大”的意思,于是趣说“马口”。

    “马口”之意即大口,俗语“马”有“大”的意思。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马蓼》:“凡物之大者,皆以‘马’名之,俗呼‘大蓼’者是也。高四五尺,有大小二种。”又,《草三.马兰》:“其叶似兰而大……俗称物之大者为‘马’也。”章炳麟《新方言.释言》:“古人于大物辄冠‘马’字:马蓝、马蓼、马薤、马蜩、马炫是也。今淮南、山东谓大枣为马枣。”又今四月大豆通言蚕豆,广东说马豆。”俗语“马路”即指大路,“马勺”即较大的勺。“马口鱼”的口大。一种大蜻蜓叫“马大头”,“马”就是“大”。“马杌”是大方凳。“马船”是区别于私船而小的官船而大。所以“马口”之意即言大口。

    《白虎通.圣人》及《淮南子.修务训》都说“皋陶鸟喙”。“鸟”必是“马”字之误。鸟喙是凶相,用于说恶人、坏人。《艺文类聚》卷十七《口》:“相书曰:‘欲知人多口舌,当视其口如鸟喙,言语皆聚此,多舌人也。《史记.越世家》:“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处乐。,’

    《荀子.非相》:“皋陶之状,色如削瓜。”杨惊注:“如削皮之瓜青绿色。”但是,成熟的瓜果的瓤肉多数是红、黄、白色,青绿色的绝少。表达应有曲折。“色”即“颜”,但不是指颜色,而是谐音“严”,指“严谨”;“状”,不是指具体形象,而是指判案的情状。“瓜”谐音“诖”,指“诖误”。“色如削瓜”实际是说:严谨得要消除一切失误。仍然是说判案严谨而正确。

    再次,皋陶天生是哑子。《淮南子.主术训》:“待目而照见,待言而使令,其于为治难矣。蘧伯玉为相,子贡往观之,曰:‘何以治国?’曰:‘以弗治治之。’简子欲伐卫,使史黯往观焉。还报曰:‘蘧伯玉为相,未可以加兵。固塞险阻,何足以致之?’故皋陶喑(意思是哑)而为大理,天下无虐刑,有贵于言者也。师旷瞽而为太宰,晋无乱政,有贵于见者也。故不言之令,不视之见,此伏羲神农之所以为师也。”

    这一段话是对无为而治哲理的神异说法,皋陶哑恰恰适合这个要求,所以尧立他为狱官而严明。但皋陶哑必不是实际情况,应当另有曲折事理。

    现在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婴儿早语,古代却有一种相反的说法:婴儿早语早颖,便消耗心血而短命。孔子的高才弟子颜渊早夭,传说七岁为孔子师的相橐九岁而死,古人多有感叹。《三国志.杨卓传》注引《列女传》:“夫相橐、颜渊,岂复百年?”《抱朴子.内篇.微旨》:“愚人复以项托,伯年辈,谓天地之不能辨臧否。”又,《塞难》:“(天地不能使)项、杨无春雕之悲。”又,《外篇.自叙》:“故项子有含穗之叹,杨乌有夙折之哀。”《弘明集.正诬论》:“颜、项夙夭,夷、叔馁死。”《颜氏家训.归心》:“项橐、颜回之短折,伯夷、原宪之冻馁。”受此影响,再加上又有“大器晚成”、“大智若愚”的说法,于是人们便对迟语儿童作反向的“改彩”说法:迟语反而聪颖长命。所以,哑,也是对皋陶的誉赞,指大器晚成。

    第四个分支,便是著名的“解薦”神话。

    哑子自然是无法判案的,他却有天助的“解薦”神兽。《论衡.是应》:“儒者说云:鮭躺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斯盖天生一角神兽,助狱为验。故皋陶敬羊,起坐事之。”鮭触,或写成“解薦”,“解”、“獬豸”。

    为什么叫那一些奇怪的名字,为什么似羊而又独角?为什么它“性知有罪”?古书都没有相应的解释,很难知道究竟。我们对皋陶敬佩,都会对他的神话感兴趣,就应当追究这些为什么。自然不是实有的兽,而是想象假拟的,当然就要从名字和长相来考虑这些说法所隐约传示的此兽神知神觉的奇特性,下面便是笔者的揭迷探究。

    原来,所谓似“羊”是谐音“详”,指详知是非曲折。“羊”字通常谐音为“祥”。《说文》:“羊,祥也。”《春秋说题辞》:“羊者,祥也。”《春秋繁露.执贽》:“羊之为言,犹祥与。”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行守》:“骄洫(溢)好争,阴谋不羊。”是说“阴谋不祥”。《汉元嘉刀铭》:“宜侯王,大吉羊。”是说“大吉祥”。山西许多地方有“捏面羊”风俗,在婚丧、节日、生日时把饼捏成羊形,取“吉祥绵延”的祝愿。又通假“阳”,例略。这些与以“羊”谐音“祥”是类似的。因此,不是实有此神兽,而是从“详”的意思趣味谐音成“羊”。

    所谓“独角”实际是谐音“独觉”,即独有他知道有罪者。与此相应,“解薦”自然谐音“解知”。“解”也就是“知”。而且可以想见,最早应当是叫“解豸”:是知谁有罪的兽。《左传.宣公十七年》庶有豸乎?”就是“豸”通假“知”。由于神奇性,后来对“解豸”的“豸”字另造了“薦”字广解”字也增加了表示兽类的偏旁,另造作“獬”。《汉语大词典》:“薦:兽名。”这是不准确的,因为与所引《广韵.上纸》“薦,解薦”、《集韵.上纸》“解薦,兽名”不一致。即“解薦”是双字的名称,没有单说“薦”的。《说文》也是“薦:解薦兽也”。

    “解康”的写法,只见于宋代罗泌《路史.余论四》解象(解豸广条中引述《论衡.是应》的话,原文已见本文上面所引。《路史》把“鮭觥者,一角之羊也”写成:“解慶者,如羊而一角,青色四足。”把“故皋陶敬羊,起坐事之”,写成“皋陶跪事之”。但“康”字必定是“薦”字的讹误写法。即“薦”字的下部,本是“豸”字的省写,所以其中的四点,在篆体都是长撇形,于是因形体相近被讹成“豕”字。

    “鮭觝”的“鮭”字,是“獬”的通假用法(它本音hud,意思是有角的母羊),而“觝”字也音zhi,却是“薦”的另造新会意字。左旁的“角”指此兽有角,右旁的“虎”则指皋陶是母亲与虎相交而生。《汉语大词典》“觝:通‘豸’。神兽名。参见‘鮭觝’。”这个“通”的解释却是错误的,因为这个字并无什么本意,它的唯一意思正是作“薦”的异写字。“觝”与“豸”只能是异体字的关系,而不是通假字。

    专门系于皋陶的解薦神话又有泛化歧说。汉代杨孚《异物志》:“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楚王尝获此兽,因象其形,以制衣冠。”脱离了皋陶审案的特定情节。为了表示神奇而又真实,便假说此兽出在莫须有的“东北荒”中。

    晋代干宝《捜神记》卷二:“扶南王范寻养虎于山,有犯罪者,投于虎,不噬,乃宥之。故山名大虫,又名大灵。又养鳄鱼十头,若犯罪者,投与鳄鱼,不噬,乃赦之。故有鳄鱼池。”此说流传很广,《吴时外国传》、《异苑》、《南齐书》及《梁书》的《扶南传》、《南史.夷貊传》等多种书籍都有记载,却没有人作揭密解释。现在笔者让大家可以知道,这个神虎便是把皋陶之父的虎,与可知曲直的解豸结合而来。也就是说,是皋陶神话的浓缩,重迭着皋陶神话的全部曲折和主题。扶南是南海地区古国名,这里当然不是实说,而是从《异物志》所谓“东北荒”变来的。所谓神奇的“鳄鱼”,也是仿“解薦(解知)”的谐音关系而编造,即“鳄鱼”是“恶语”的谐音,而“恶语”又是“语恶”的倒转,即它以噬恶人的不言方式而奇特的“语”谁是恶人。

    古人又特意把这些认识凝固在“法”字的最早写法“灋”上。《说文.薦部》:“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薦,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薦、去。法,今文省。”所谓“平之如水”,即一碗水要端平。这是个简明形象的比喻,但人的私心和各种愚蔽会妨碍公正而难以实现,于是又创造了神异的“似羊”而名“解薦”的神兽。既警惕“私”的不公,即“偏”;又寓含应“解知”而“详”,即戒除认识之“蔽”的事理。原来复杂写法中,把“薦”的部分省去,就是通行的“法”字。

    “解薦冠”是古代御史大夫等法官带的帽子,饰有獬豸一角之形,象征公平执法。汉蔡邕《独断》:“法冠,楚冠也。……秦执法者服之。令御史廷尉监平服之。谓之解薦冠。”《后汉书.舆服志下》:“法冠,……执法者服之。侍御史、廷尉正监平也。或谓之解豸冠。解豸,神羊,能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新唐书.车服志》:“法冠者,御史大夫、中丞、御史之服也。一名解薦冠。”也作“獬豸冠”。

    “羊”可以知是非曲直的说法,最早见于《墨子.明鬼下》:“昔者齐庄君之臣,有所谓王国卑、中里徼者。此二子者,讼三年而狱不断。齐君由(按,通假‘欲’,下‘犹’字同)谦(按,通假‘兼’,下同)杀之,恐不辜,犹谦释之。恐释有罪,乃使之人共(按,通‘供’)一羊,盟齐之神社。二子许诺,于是诎洫(按,‘甫血’之讹),彳惡羊而漉其血。读王国卑之辞既已终矣,读中里徼之辞未半也,羊起而触之,折其脚祧神之(按,‘祧神之’当有误字),而槁之,殪之盟所。当是时,齐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齐之《春秋》。诸侯传而语之曰:‘请盟誓不以其情者,鬼神之诛至,若此其僭速也。’以若书之说而观之,鬼神之有,岂可疑哉?”(按,原句误字多,此从俞樾等人校正)

    此故事说的“羊”,也是“详”的谐音,指详知。并没有说它有独角,而是以羊被“剌血”后抵触有罪者,便是用“剌血”谐音“辞邪”:说谁是不正的人。这与“鳄鱼”谐音“语恶”又是一致的。趣说的此羊有“神异性”,于是后来便直接说成“神羊”。演变之迹是可以寻求到的。

    《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九引唐代李冗《独异志.齐讼者》,就是据此简写:“齐庄公时,有里征者,讼三年而狱不决。公乃使二人具一羊,诅于社。二子将羊而剌之,洒其血。羊起触二子,殪于盟所。”可见文字有重大错误,即把原来的人名“中里徼”误成“里征”,而丢失了另一人的名字“王国卑”。

    由神兽判狱又类化繁衍出神草知佞。

    《论衡.是应》:“儒者又言:‘太平之时,屈轶生于庭末,若草之状,主指佞人。佞人入朝,屈轶庭末以指之,圣人则知佞人所在。’”晋张华《博物志》卷三《异草木》:“尧时有屈佚草生于庭,佞人入朝,则屈而指之。一名指佞草。”清代《玉函山房辑佚书》卷27《田俅子》:“黄帝时有草生于庭阶。有佞人入朝,则草指之,名曰屈轶。是以佞人不敢进也。”此草本是子虚乌有,也是全靠谐音手段假拟的。“屈”谐音“曲”,指邪曲,即佞人;“轶”、“佚”都谐音“诣”的到达之义。名字的意思就是:指出不正直的人。由于“屈”的谐音,才趣说“佞人入朝,则屈而指之”:枝干屈到(佞人所在的方向)。

    人们从嫌的法律案件,对审判的绝对公正性和侦破的详慎性的困难有了深切的认识,才以解薦神话的方式来寄予希望。汉语单音同音词多,为谐音隐实示虚,设难成趣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由于解薦的神异性,还产生了离开本旨更远的说法。如:《广博物志》:“尧时有解薦,缉其毛为帝帐。”《田俅子》:“尧时有解薦,缉其皮毛为帐。”但是,神兽的解薦,只能独有其一,而不能有其二。把它的皮毛作帐篷,就是杀了它,岂不是再没有判案的神兽了吗?《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林赋》:“推蜚廉,弄解薦。”张揖注:“解薦似鹿而一角,人君刑罚得中则生于朝廷,主触不直者,可得而弄。”所谓“似鹿”是从“薦”字的鹿字头而编造的。扬雄《太玄经.难》:“上九角解薦,终以直。”把原来谐音“独觉”的“独角”变成九角,并没有什么意义。宋罗泌《路史.余论四.解薦》:“羊性自知曲直......大抵羊行多倒行而逆,豸虫豸(按,此‘虫豸’二字,当是给‘豸’字加虫字旁的一个异体字之误)亦然。”但,羊并没有自知曲直与倒行而逆之性,两种说法又是矛盾的。

本站推荐:误惹妖孽王爷:废材逆天四小姐我老婆是冰山女总裁总裁大人,要够了没!霸情恶少:调教小逃妻修仙高手混花都一号红人无相仙诀校园绝品狂神神级龙卫狼与兄弟

刘瑞明文史述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人人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刘瑞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刘瑞明并收藏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