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小说网 > 刘瑞明文史述林 > 汉代道教引度仪式的房中术内容详证

汉代道教引度仪式的房中术内容详证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人人小说网 www.rrxs.net,最快更新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

    道教对古代人们生活和文化的影响,还有不少不为人知道。东晋道安《二教论》或含气释罪,妄造《黄书》,咒癞万端。乃开命们,抱真人,婴儿回,龙虎戏,备如《黄书》所说。三五七九,天罗地网,士女溷漫,不异禽兽,用消灾祸,其可然乎?”北周甄銮《笑道论》:“《真人内朝律》云:‘真人日礼男女,至朔望日先斋三日,入私房,诣师所,立功德,阴阳并进,日夜六时。’此诸猥杂,不可闻说。又《道律》云:‘行气以次,不得任意排丑近好,抄截越次。’又《玄子》曰:‘不鬲戾,得度世;不嫉妒,世可度。阴阳合,乘龙去。’云云。臣笑曰:‘臣年二十之时,好道术,就观学。先教臣《黄书》合气、三五九七男女交接之道,四目两舌正对,行道在于丹田,有行者度厄延年。教夫易妇,唯色为初,父兄立前,不知羞耻,自称中气真术。今道士常行此法,以之求道,有所未净。”唐法琳《辨证论》:“淫欲猥浊,出自道家,外假清虚,内专浊泄,可耻之甚也!”佛教对道教这类揭露斥责,人们就不甚明白。

    北京大学李零先生《中国方术续考》(东方出版社,2000年10月)中《魏晋南北朝房中经典流派考》(下)一文首次论证,汉代道教吸收教徒的引度仪式中有**的一项内容。实在是大大出人意料的。因而,对于佛教对道教的这类揭露斥责,便知道是如实而言的。

    李先生文章说:“天师道的房中术主要保存于张陵《黄书》和《老子想尔注》……(《黄书》)主要是流行于公元三、四世纪左右。今《道藏》正一部阶字号有《上清黄书过度仪》,广字号有《洞真黄书》,是其遗说。二书虽不必为《黄书》之旧,但内容则相沿有自,仍可借以考见天师道房中术的许多重要细节。惜二书多舛,内容晦涩,这里只能略加订正,述其大义。”

    《上清黄书过度仪》是汉代道教吸收教徒的引度仪式著录,分为二十步。李先生对引度仪式全部内容作了基本解说。把第十三至第十九步归纳为“合气(行男女交接之事)”,从而揭明汉代道教吸收教徒的引度仪式中有**的一项内容。由于李先生文章仅是对第十三至第十九步的此项容作解说,本文再对引度仪式的全部此项内容做详细考证,从而可见天师道的房中术语言对后世的影响和传承。同时对李先生文章个别内容提出商榷管见。

    《上清黄书过度仪》文开篇说:“夫弟子在师治受道,不得过二十。不过度二十外受道。即过度,当沐浴禁戒、熏香也。”不吸收二十岁以外的人,显然也是与**联系的。汉代天师教发展很快,**的剌激自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是以前不知道的。但李先生文章说:“过度者年龄在二十以上。”应不确,恰巧说相反了。

    仪式的内容归纳起来有三。一,向神禀告意愿,请求解脱生死;二,吸受“四方生气”之类。三,求“合和生气”。对前二者的意思表述明白,对后者比较含糊隐蔽,往往隐含在第二类文字中,它们占仪式文字的绝大部分。

    第十三步共有八节,原名各是:“戏龙虎”、“转关”、“龙虎交”、“龙虎校”、“龙虎推”、“龙虎荡”、“龙虎张”、“揖真人”。但不明言是做什么事。李先生言:“这里是指男女按坛场八位做各种爱抚动作。”仍不够具体明白,实际应就是指**。这关系到对“龙虎”的解释。

    第一步的“入靖(静广说:“阳立寅上,阴立申上。”因而李先生言:“操作时,男于坛场居寅位,在东方,以青龙为代指;女于坛场居申位,在西方,以白虎为代指,故称‘龙虎’。”这个解释似不合宜,没有揭示出隐蔽的实质性原因。男东女西,各在一方,如何做各种爱抚动作,还不要说有**之事。十二支与十二属相的配伍,是龙辰、虎寅,而不是龙寅、虎申。

    仪式在“戏龙虎”名字后有“臣今过度男女生某甲共奉行道德,乞丐阴阳生气共生臣妾”的话。而在本节文字之后又言:“右解中元二十四气,皆言:‘今有甲乙乞丐过度奉行道德,乞丐阴阳生气共生臣妾身。”按,即言男女彼此求得对方的阴阳生气,这隐约暗示“戏龙虎”云云指**。

    实际上,“龙”、“虎”是房中术性隐语,各指男阴、女阴。典籍中并没有这样的解释,但后世民间性隐语是如此承用的,有许多例证可以证明。

    《道臧》纳字号《玄真灵应宝签》卷上“子时第六,亲好两同,上上”是说婚姻和谐。接着的一签是“子时第七,重叠有喜,上上”:“莲幕既初开,重登锦上台。庆他龙虎会,杰出间生才。”是说新婚之夜,就有孕,将来生下杰出儿子,又再次生下杰出女儿。即俗语所谓“叉花生儿和女”。“龙虎”就是“隆、户”谐音,指男阴、女阴。男在女上,故言“上台”。元剧以“上花台”指**承此。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酒肉场中三十载,花星整照二十年……自小上花台,做子弟。”李致远《还牢末》第二折:“哥哥,你当初上花台,做子弟,怎生受用快活,你说一遍,我试听听咱。”这说明民间性隐语是历时而承用的。

    现在来说为什么“龙虎”就是“隆、户”谐音,指男阴、女阴。隆,指男阴高起之状。北方许多方言叫“毬”(或有多种同音异写),即“丘”的谐音隐说。《说文》:“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户,是“**”的省说。“龙”也可以是“蛇”的变说。《中国性科学百科全书》:“白虎与青龙:阴毛阙如,谓无毛症。女性患无毛症,民间俗称‘白虎’;男性患无毛症,民间俗称‘青龙’。……一般女性无毛症大多是生理性,其体内没有重要病变,也不影响健康和生育。……但民间有认为‘白虎’或‘青龙’均为不祥之兆,有‘患女克夫v患男克妻’是说法。这是一种荒谬和迷信的认识。”按,“青龙”中是“清”的谐音,清白,指无毛。“白”即没有(毛)。都是直接从其处无毛而趣说。由于各种原因,傅会为不祥之兆。

    北朝乐府民歌:“黄花郁金色,绿蛇衔珠丹。辞谢床上女,还我十指环。”此诗因为第二句难解,向无解说。从性隐语可解读:蛇(即男阴)被女阴含着。绿,犹青。杨慎言他所得的汉代无名氏《杂事秘辛》:“私处坟起,为展两股,阴沟渥丹,火齐欲吐。此守礼谨严处女也。”以“火齐珠”形容女阴。

    湖南娄底方言“乌腮公”既指乌梢蛇,又指**。也就是以乌梢蛇指**。《缀百裘》卷六梆子腔《宿关》的情节:逃难的太子即未来的天子困乏睡着了,民俗说法,有金蛇从五窍出没。被巡路兵卒远看以为起火。后来看清楚了,就对在场的贴(女丑)开玩笑。“(贴)快打壳子,待我去救火。(忽见小生介)这是一个人,那里是什么火。(副看介)呀,大姑娘,一条蛇,一条蛇!(贴看介)蛇钻五窍,五霸诸侯;蛇钻七窍,帝王之主。(副)大姑娘,这蛇钻一窍呢?(贴)哓!”所谓蛇钻一窍就是指**,《金瓶梅》第六十八回,王婆要领潘金莲出去卖给人,潘金莲说她没有“为下什么非”,王婆说:“你休要稀里打哄,作聋装哑,自古蛇钻窟窿蛇知道,各人干的事儿各人心里明。”蛇钻窟窿蛇知道,也是从**说的。

    《民俗研究》1993年第二期,武文《“招夫养夫”的调查与研究》叙甘肃两当县旧时的“蛙蛇祭‘蛙蛇祭’并非祭神,而是祭人。他们认为‘蛙蛇祭’就是男女媾合的节日。蛙,就是女人的象征;蛇,是男人的象征。这一天,男人见到女人就说,‘掏出我的黑麻蛇,要咬你的癞蛤蟆。’这是两句暗话,黑麻蛇是指男根,癞蛤蟆是女具,‘咬’暗示**。这时,若女人点头不语,则可实施野合之要务。”

    伏洛伊德《梦的解析》:“男性性器最重要的特征则是蛇。”可见,域外也有同类说法。

    以“龙虎”指男女阴而言**,在被称为“万古丹经王”的《参同契》中也相同。第三段:“龙马就驾,明君御时。”言有节制的在一定时间**。马,指女,性隐语中习见,从女在下位比喻。“御女”说法即如此。第二十段“阳气造端,初九潜龙。”第二十一段:“九二见龙,和平有名。”第二十二段:“九三夕惕,亏折神符。”第二十三段:“九四或跃,进退道危。”第二十四段:“九五飞龙,天位加喜。”第二十五段:“上九龙亢,战德于野。”这六段借《乾卦》的六条阳爻生发,言有节制的在一定时间**,则和平、加喜;否则,则亏折神符、道危、野。第六十五段:“龙呼于虎,虎吸龙精。两相饮食,倶相贪并。”言人们贪于**。第六十九段:“刚柔迭兴,更历分部。龙西虎东,建纬卯酉。刑德并会,相见欢喜。”言节制的好处。古今都把《参同契》看为炼丹书,实际却是房中术书。限于篇幅,需专书详辨。

    第十四步“解结食”。有注:“师为弟子。告者亦解贤者结。”正文是:“食生吐死法。男左女右,两手相叉,倶向王(李先生指出是‘西’之误)伸两脚坐。头以鼻微微纳生气,低头咽之。倶卧瞑目,微微吐死气。三卧三坐止。”李先生说:“解”是解衣带广结”是结散发广食”是食生气,吐死气。从表面来说,自然是此意,笔者认为这种表面说法之后仍包含着指**。解衣带与**的关系至明。结散发,即从汉代婚礼仪式的夫妻结发隐言。如此,也就是言**了。“告者亦解贤者结”应是弟子为引度自己的师解衣带。而“食”在《诗经》中已经是**的隐语了。今俗语把婚外**叫“吃野食”承此。则引度中男女弟子间、师(或男或女)与弟子间都有此事。《真人内朝律》云:“真人日礼男女,至朔望日先斋三日,入私房,诣师所,立功德,阴阳并进,日夜六时。”与此可互证。

    第十五步“布九宫法”。李先生对九宫与八卦、五行的配合关系作了一般的解释。其实此项中的**比较明显。所谓“布九宫法”,从表面文字看是说:男女各伸左或右手或脚的几个指头,合为九宫的某个数和位。但又言男指要掩女指,借此隐说阴阳合的**。各次具体说法如下(略去较多的干扰遮掩性的话):

    第一次,“阳以左足二指,阴以右足五指,又以右手一指并足边。阳指掩阴足指为八,置丑上,共言艮八。”阴阳代指入道的男女弟子。所伸出手和脚的指头共八个,是故做遮掩来套九宫方位的“艮、八”。要注意的是,男左足要能掩住女右足指,或男右足要能掩住女左脚指,必须是女仰男覆的相合。这是作什么,已不言而明了。以下八次中或另言是男女手掩手、腰对腰,实质相同。以下只录实质性文字,一般不做解释。

    第二次阳右足手各三,合为六,掩阴左足上。置亥,言乾六。”

    第三次,“阳以左手一指,横掩阴右手二指,合置卯上,令对腰,言震三。”

    第四次,“阳以左手伸二指,横掩阴手上,致西南,对肩,言坤二。”

    第五次阴以左手伸四指,阳以右手三指,横掩阴指上。置西,对腰,言兑七。”

    第六次,“阳以左手三指,阴横(横阴)右手一指,置东南,对肩,言巽四。”

    第七次,“还思中宫五脏,阳思肝肾,阴思心肺脾。各窃言中宫五。”按,“中宫”隐指性器官在身体中部。“五”谐音“伍”的配伍,指**。

    第八次,“阳以右足注阴左足上六,阳以左足注阴右足上八。又命左三右七。阳以左手,阴以右手,共注阴左腰三;阳以右手,阴以左手,共注阴左腰七。”

    第九次,“又命戴九履一。阳取上元三,阴取上元六。下元,阴阳各半,一。又命五在中宫,主为腹实,共思五脏,阳肾肝,阴心脾肺,以心相摩五,九宫位成。”按,上元指头,下元指足。表面各指离位九、坎位一。实际是以“头与头,脚与脚对齐”指**。“阴阳各半,(合为)一”同指。“以心相摩”即两腹相摩。

    在本节文字之后,又说:“又言:‘三五纵横,齐等如一。’”表面上是说九宫数的纵、横、斜三行的数的和都是十五。实际上,“齐”在汉代的特殊意思是指**。房中术书《合阴阳》:“汤游于瑶台,陈□□于南宫,问男女之齐至相当,毋伤于身若何?”男女之齐至相当,即**频率的合宜度。《礼记.郊特牲》:“夫昏(婚)礼,万世之始也。……信,妇德也。壹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白虎通.嫁娶》:“妻者,齐也,与夫齐体。自天子下至庶人,其义一也。”《说文解字》:“妻,妇与己齐者也。”所谓“齐体”即“头与头,脚与脚对齐”指**。冯梦龙《山歌》卷四《姓》:“郎姓齐,姐姓齐,赠嫁个丫头也姓齐。齐家囡儿嫁来齐家去,半夜三更齐对齐。郎姓毛,姐姓毛,赠嫁个丫头也姓毛。毛家囡儿嫁来毛家去,半夜三更毛对毛。”所谓“姓”谐音而言男女“齐对”和长阴毛的天性。郑国轩《刘汉卿白蛇记》:“上山砍柴刀对刀,河里撑船蒿对蒿,田里插秧手对手,红罗帐里腰对腰。”

    第十六步“度甲首东卯,度乙首南午卧”。具体做法是:“第一阳蹑纪,下阴左边卧,乙(指阴)卧。戴右手第二指甲起,以左手第二第三指中间相叉持乙指。举左足于前,右足横后。因举左足,三摩乙心。咒曰:‘中央戊己,百节君吏,四事八节,千二百官君吏辅臣,过某三桥之下。’因举左足,从乙心度乙,南行西旋,北转至乙右协边,十一迹。”后面还有对应的“阴蹑纪”,文字基本相同,只是把“阳”换为“阴”之类的差异。第十七步中也有如此内容。“蹑纪”,即按北斗七星的曲折走步,又叫“步罡”,但与“卧”、“举左足,三摩乙心”矛盾。这里显然是另有**的寓含。

    “三桥”指什么?这里作些试探,它应当是女阴的隐语。冯梦龙《山歌》卷七《上桥》:“郎上桥,姐上桥,风吹裙带缠郎腰。好个阵头弗落得雨,青天龙挂惹人瞟。惹人瞟,惹人瞟,小阿姐儿再来红罗帐里造仙桥。若有村东头村西头南北两横头,二十后生连垂头,肯来小阿奴奴仙桥上过,怕郎君落水抱郎腰。”很显然,这是隐语的**诗。红罗帐里造仙桥即以“窍、桥”谐音暗指女阴。“垂头”即“锤头”而指男阴。“姐上桥”要解读为:姐献上窍。

    《抱朴子内篇.杂应》:“或问登峻涉险、远行不极之道。抱朴子曰:‘……若能乘躊者,可以周流天下,不拘山河。凡乘躊道有三法:一曰龙躊,二曰虎躊,三曰鹿卢躊。或服符精思,若欲行千里,则以一时思之。若昼夜十二时思之,则可以一日一夕行万二千里,亦不能过此,过此当更思之如前法。……此言出于仙人,而流传于世俗耳,实非凡人所知也。’”完全是讲以**炼内丹特效的无稽之言。应当是先把“乘三窍”讳说为谐音的“乘轿”,言多御女可成仙而升天,周流天下,不拘山河。后来讹变为“躊”。“龙躊”、“虎躊”各是“窿窍”、“户窍”的谐音隐语。辘轳是打水而转动的。民间性隐语把**叫种水地、打水井、钻洞之类。古井无水,因而指寡妇。孟郊《列女操》:“贞妇贵殉夫,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七回:“路上行人,都啧啧称羡,都说不料这个古井叫他淘着……后来问了傍人,才知道凡娶着不甚正路的妇人一如妓女、寡妇之类一做老婆,却带着银钱来的,叫做‘淘古井’。”《廿年繁华梦》第三十九回:“更有些风流子弟,当他是一个古井,志在兜结于他,希望淘得钱钞。”其实,“不甚正路”、“带着银钱”,与词义无关。不甚正路指不守寡;带着银钱,是娶她的原因。反映抗越自卫战的著名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中,战士们把长年不能过夫妻生活和短暂的探亲期,说为“旱死”和“涝死”。千百年来,是一脉相承的。《上清黄书过度仪》此言的“三桥”与《抱朴子》的“三躊”应同一实指。女言“某三桥”的“某”是自己,男言的“某三桥”则如“某人”中,指那位女弟子。

    这一步中特有“自导”一个名目,李先生说这是:“(男女)用左右手交替,分三条路线为对方按摩,一条是从左乳至左足,呼‘左无上’;一条是从右乳至右足,呼‘右玄老’;一条是从‘昆仑’(头,‘泥丸’所在)经绛宫(两乳间心区)到‘命门’(脐下),呼‘太上’。”所言确,唯“戏道”是**前的做诱发。

    仪式文在“以心相摩”意之后又说:“龙行上复,以右手摩下丹田三便(遍),诣生门;以右手开金门,左手挺玉龠,注生门上。又以左手扶昆仑,右手摩命门,纵横三,言:‘水东流,云西归。阴养阳,气微微。玄精滋液,上诣师门。’甲又咒:‘神男持关,玉女开户。配气从阴,以气施我。’乙咒:‘阴阳施化,万物滋生。天覆地载,愿以气施臣妾身。’”

    李先生言:“‘龙行上覆’即男上位。‘生门’即**。‘金门’指**。‘玉龠’即**。‘左手扶昆仑,右手摩命门,纵横三’是重复上述动作。‘持关’指男不泻精,‘开户’指女开**。其按摩动作重复多遍,每遍都是终于命门。”

    其实,这已是不言而喻的**了。所谓“水东流,云西归。阴养阳,气微微。玄精滋液,上诣师门”,也是言**。水,指精液。“东,,是“动,,或“洞,,的暗指。“云西归”是“运吸归”指互相吸收阴阳生气。此“上诣师门”又证明弟子与师的**。

    第十七步《甲乙咒法》。李先生引原文而以括号解释。“甲咒:‘吾欲秉天纲,入地纪。’乙咒:‘吾欲偃地承天,合阴阳。’”(示男上女下合阴阳)“男曰:‘天道行’,女曰:‘地道行’。便进入生门中,令半首。……各自坚径进渊底。……小退,还半首。”(则是进入交接)“男曰:‘天道毕。’女曰:‘地道毕。’……小退,……又小退……又退……出朱门,便龙倒。”李先生说:“则是退出交接。交接前后皆依三五七九之数(先三气,次五气,次七气,次九气)行二十四气(三、五、七、九相加为二十四)。‘朱门’即阴门。‘龙倒’是男女合练的一种导引动作。”解释得非常细致。

    此补言,这一步中又言:“阳……因举左足三摩乙心。咒曰:‘中胎真人,长三寸二分,填乙绛宫。……长守乙体,与乙倶仙。’”这“真人”指男阴。《金瓶梅》中武大郎的外号是“三寸丁谷树皮”,骂人语有“三寸货”,都是以男阴为骂。绛宫,一般是指心。但也可别解为指女阴。

    第二十步《儿回》:“婴儿回(阳屈左脚在右脚下,以右手持左脚大指引之,因右转。阴屈右脚在左脚下,以左手持右脚大指引之,因右回转。仍以两脚相距。)阳先以右足距阴左足;阴以右足距阳左足。次又阳以右足距阴左足;阴以右足距阳左足。一往一还。”

    李先生的解释:“‘婴儿回’(模仿婴儿嬉戏,作回旋状),动作是男女盘腿坐,各引下足令旋转(男引左足左旋,女引右足右旋),然后以双足相抵,一往一还如蹬车状。”但婴儿并无盘腿坐而回旋的嬉戏,大人也不可能自己盘腿坐着而拉住另一个盘腿坐着的人的脚,让他回旋。盘腿坐,绝对不可能男女以双足相抵,一往一还如蹬车状。原文只说“阳屈左脚在右脚下”“阴屈右脚在左脚下”,未言盘腿坐。也未言坐。所谓“距”,似以“对”的意思指男的右脚与女的左脚上下相对,即与前面所言“掩”相同,即是一仰一覆的相合式。

    对“断死”一节,李先生言:“即男女对坐,互望元元(头?),男以两手抚额至足,引足大指坐,历膝,称‘断死路’,经丹田、命门至‘玉父’(男阴),摩面,举手过头,下望‘玉室’(女阴);然后女卧,男双手后举(‘蝶翅’),下覆其上(‘腾天蹐地’)’对叉双手,作前滚翻,三遍,称‘龙倒’。”

    按,原有注:“阳两手按黄土名曰‘蹐地’,自长跪举手高头名曰‘腾天’,因下手著后名曰‘蝶翅而去’。”可见李先生的解释至少不够明白。据“阳两手按黄土名曰‘踖地’”,以及“踏”之义为跨越,地指女,则此处言男跨越女上,也就是“御女”。

    总之,《上清黄书过度仪》的多处文字在内丹炼气的表面意义之下隐含了**的实际所指,至于实际进行则不必也不可能是如此顺序,取其含义罢了。房中术与道教有密切关系,道教引度仪式特有**事为,因而后世有不出家即有妻子儿女的道士,所谓“火居道士”。《汉语大词典》:“火居道士:有妻室的道士。”不言“火居”的意思。实际就是指有妻子有**。因为房中术把**叫炼内丹,把女阴叫“鼎炉”,民间把**也有叫“烧火”的。所以叫火居道士。宋元时代把妓女叫“鼎老”,也是因此。

    《道藏》楹字号《三洞修道仪.初入道仪》:“凡初欲学道,男七岁号录生弟子;女十岁号南生弟子。始授训师门,性行稍淳,与授三戒五戒,渐止荤血。自此后不更婚嫁。如已成夫妇者,男称清真弟子,女称清信弟子。常依科斋戒,兼行黄赤交接之道;能断得,即为佳。”已成夫妇而“兼行黄赤交接之道”指的是什么?自然应指**。“黄”谐音“簧”,以锁等内隐的机关,指男女的精血。

    《上清黄书过度仪》的多处文字与后世**的隐语说法如此投合,证明了前后的影响承继。

    道教《黄书》等的房中术内容

    史载五斗米教即早期道教以治病发展教徒,数目迅增。其实“治病”是个掩饰性的说法,实际上是以房中术求长生,这是极有煽动性的。这方面的文献不为人注意,因而很少研究。有哪些资料,以怎样隐蔽的语言,记载了房中术的怎样的内容,这些具体情况,很不为人知道。南北朝与唐代的佛教论著在排挤道教时,正是抓住张道陵的《黄书》中明显的房中术内容而大肆攻击道教。

    本文就三篇文章中关于这样内容的段落,作详细注解,以供参考。

    《广弘明集》卷八东晋道安《二教论》:“或含气释罪1,妄造《黄书》2,咒癞万端。乃开命门3,抱真人4,婴儿回5,龙虎戏6,备如《黄书》所说。三五七九7,天罗地网8,士女溷漫,不异禽兽,用消灾祸,其可然乎?”

    注解

    含气:含,指吸收。男性吸收女性的元气,女性吸收男性的元气。即**的委婉说法。一般说成“合气”。《论衡.物势》:“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夫妇合气,非当时欲得生子,**动而合,合而生子矣。”《魏书.释老志》:“(寇谦之)整顿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也说“施气”。《论衡.命义》:“凡人受命,在父母施气之时,已得吉凶矣。”释罪:即后文的“用消灾祸”,指不得疾病而长生。

    非常诡秘的《黄书》之名是“潰澍”或“潰树”的谐音。潰:水池,但比喻女阴。澍:下雨,但指射精。树:种植,但指**。

    命门:婴儿生命之门,即**。

    真人:指男阴。“真”是“镇”的谐音,犹如“压”。“压人”:压女而孕育人。

    婴儿回:指房中术所说的“固精不泻”。把能孕育成婴儿的精液阻挡回去。

    龙虎戏:指**。“龙”是“隆”的谐音,指男阴。男阴隆起突出。“虎”是“户”的谐音,“**”的省说。《道藏》纳字号《玄真灵应宝签》卷上:“子时第六,亲好两同,上上。”是说抽到的最好的签,预兆婚姻和谐。接着的一签是“子时第七,重叠有喜,上上”。签诗是:“莲幕既初开,重登锦上台。庆他龙虎会,杰出间生才。”是说新婚之夜就有孕,将来生下杰出儿子,又再次生下杰出女儿。即俗语所谓“叉花生儿和女”。莲,指女阴。幕,指处女膜。男在女上,故言“上台”。元剧以“上花台”指**承此。民间性隐语把不长阴毛的男阴叫“青龙”,把不长阴毛的女阴叫“白虎”。“青”是“清”的谐音。清、白,都指没有。元剧《张天师》第三折《滚绣球》:“今日个风花雪月相逢日,抵多少龙虎风云聚会时。”是说桂花、荷花、桃花、菊花等花精思凡,勾引良家子弟。清《张三丰全集.阴阳交会曲》:“颠倒坎中离,龙虎风云会。妙玄一点包天地,毫厘大小人不知,返三回五透天机。”所谓“龙虎风云会”也指**。

    三五七九“参伍齐纠”的谐音,各指参互、配伍、齐对齐、纠结。都是对**的隐蔽说法。

    8.天罗地网:指**。天,指男。“罗”是“摞”的谐音。地,指女。网,犹如“套”:女阴套住男阴。

    《广弘明集》卷九北周甄銮《笑道论》:“《真人内朝律》云:‘真人日礼男女,至朔望曰先斋三日,入私房,诣师所,立功德,阴阳并进,日夜六时。’此诸猥杂,不可闻说。又《道律》云:‘行气以次,不得任意排丑近好,抄截越次。’又《玄子》曰:‘不鬲戾,得度世;不嫉妒,世可度。阴阳合,乘龙去。’云云。臣笑曰:‘臣年二十之时,好道术,就观学。先教臣《黄书》合气、三五九七男女交接之道,四目两舌正对,行道在于丹田,有行者度厄延年。教夫易妇,唯色为初,父兄立前,不知羞耻,自称中气真术。今道士常行此法,以之求道,有所未净。”

    注解

    真人:男阴。内:进到(**)里。“朝”是“赵”的谐音。《诗经.周颂.良耜》:“其鍀斯赵,以薅荼蓼。”毛传:“赵,刺也。”刺:指**男性的动作。《诗经.陈风.株林》:“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匪适株林,从夏南。驾我乘马,说于株林。乘我乘驹,朝食于株。”是说要到株林这个地方与夏姬**。《楚辞.天问》“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方,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之台桑?闵妃匹合,厥身是继,胡维嗜欲同味,而快朝饱?”闻一多《诗经通义.周南.汝坟》引此例子而言:“案上言‘通之(涂山女)于之台桑’,下言‘快朝饱’,语意一贯,故文释饱为饱情。《吕氏春秋.当务》篇曰:‘禹有淫湎之意’,盖犹《天问》曰‘快朝饱’矣。”而“调饥”指性饥饿。《诗经.周南.汝坟》:“未见君子,怒如调饥。”毛传:“调,朝也。”笺:“未见君子之时,如朝饥之思食。”《说文》心部引诗作“朝饥”。

    曰礼男女:是“男女理日”的谐音而倒序:男女作**。“日”不是白日、每日的意思,而是动词,即俗语指**。“礼”是“理”的谐音,动词:处理、作。

    师:“天师”的省说。本是五斗米教徒对教主张道陵的尊称。此指各地的五斗米教头目。

    功德:长生之功。

    阴阳并进:“进”是“精”的通假。阴阳并精,即阴阳合气,指**。

    行气:即“合气”。以次:按照先来后到的次序。

    排丑近好:排斥长得丑的,挑选美丽的。

    不鬲戾:即“行气以次”。“鬲ge”是“隔”的通假。“戾”:乖违。

    度世;行进在世上,指长生。

    不嫉妒:即不嫉妒别的人与美女**。

    乘龙:表面上指成仙升天,实际上“龙”是“隆”的谐音:高。指高寿。

    四目两舌正对:指**。“对”是“对齐”即“齐体”的省说。齐体,即头、脚上下互相对齐。隐指**。这与乘车一类说法相通。汉代《白虎通.嫁娶》:“妻者,齐也,与夫齐体。自天子下至庶人,其义一也。”《论衡.骨相》:“当邓通之幸文帝也,贵在公卿之上。赏赐亿万,与上齐体。”邓通是汉文帝的同性恋者,例中也是言**的。

    丹田:指女阴。房中术把**说成炼内丹。民间性隐语把女阴从耕种比喻为田。

    教夫易妇,唯色为初:教丈夫与别的妇女**,不论她美或丑,都如同结婚之初对待。

    未净:不是纯真的道理。

    《广弘明集》卷十四唐法琳《辨证论》:“寻汉安元年,岁在壬午,道士张陵分别《黄书》,云男女有和合之法,三五七九交接之道。其道真决,在于丹田。丹田,玉门也。唯以禁秘为急,不许泄地道路。道路,尿孔也,呼为师友、父母、臭根之名。又云:女儿未嫁者,十四以上有决明之道,故注《五千文》云:‘道可道者,谓朝食美也。非常道者,谓暮成屎也。两者同出而异名者,谓人根出尿,尿出精也。玄之又玄者,谓鼻与口也。’陵美此术,子孙三世继行之。《黄书》云:‘开命门,抱真人,婴儿回,龙虎戴,三五七九,天罗地网。开朱门,进玉柱。阳思阴母曰如玉,阴思阳父手摩足。’……既学长生,汝恒对妇。亲慕李氏,皆须养儿。但李耳李宗,人人娶妇;张陵张鲁,世世畜妻。故有男官女官两名,系师嗣师之别号。魏晋以来,观中生子;陈梁之日,靖内养儿。呼妇女为朱门,呼丈夫为玉柱。淫欲猥浊,出自道家,外假清虚,内专浊泄,可耻之甚也!”

    注解

    分别《黄书》:另写了《黄书》。就当时已有的其他房中术而言。这里明确提出《黄书》的时间。朱越利《道臧分类解题》(华夏出版社1996年出版)在“《洞真黄书》”题下言:“《女青鬼律》卷3、《太上洞渊神咒》卷20均提到天师道的《黄书》,知天师道的《黄书》为六朝古籍。”可见错误。

    决:“诀”的通假。

    玉门:女阴。

    禁秘:指“固精不泻”。“秘”是“密”的通假。

    地:指女阴。从**时在下位来说。

    决明之道:决定神明、达到神明的道路。房中术把长生叫神明。马王堆汉墓帛书《十问》:“食阴补阳,稽于神明。”《合阴阳》:“十已……,乃生神明。”《天下至道谈》:“十动产神明。”房中术的逻辑:生命在女阴中孕育,说明女阴中有生命的元气。处女的这种元气未经功用而最盛,所以采补处女的元气。

    朝食:“食朝”的倒装。食,指**。朝,指少女、处女。

    非常道:不是正常即不是最好的道路。暮:指已婚妇女。成屎:指已经没有生命的元气了。房中术书《彭祖经》:“夫男子欲得大益者……当御童女……若得十四五以上,十**以下,还甚益佳也。然高不过卅,虽未卅而已产者,为之不能益也。”

    人根出尿,尿出精:句当校勘为:人根出尿、出精。后“尿”字衍。

    玄之又玄:即《老子》:“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鼻,指男阴;口,指女阴。《柳宗元集.外集》卷上有《河间传》一文,大致内容是河间地方的一位妇女,是个**狂。“召长安无赖男子,晨夜交于门,犹不慊。又为酒垆西南隅,己居楼上,微观之,凿小门,以女侍饵焉。凡来饮酒,大鼻者,少且壮者,美颜色者,善为酒戏者,皆上与合。且合且窥,恐失一男子也,犹日呻呼懵懵以为不足。积十年,病髓竭而死。”“大鼻者”是河间妇择欢的一个标准或条件,何物“大鼻者”?即以“鼻”隐蔽的指男阴。这虽用语奇特,不见第二例,却是自有道理的。鼻子是脸面上高突的,因而可以借指器物隆起或突出的部分。如印纽、鞋面前端弓起处、铜镜背面的把手、壶嘴等。

    龙虎戴:指**。“戴”是“戏”的误字。

    玉柱:指男阴。

    如玉:“如”是“茹”的通假。犹如“食”。“玉”是“御”的通假。二者都指**。

    手摩足:“手摩”是“受磨”的通假。受:享受。磨:男女肚皮相磨,指**。《道藏》正一补阶字号《上清黄书过度仪》中“以心相摩”即指**。元曲说成“推磨”。

    李氏:即下文的“李耳”,指天师教头目。

    李宗:犹如说“李家”,指天师教头目。

    官:据下文“官观中生子”,知是“馆”的通假:道观。

    靖内养儿:“靖”是“圊”的通假:厕所。不守清规的女道士在厕所偷养胎儿。《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宋文》卷四八周朗《上书献讜言》:“自释师流教……束戒者月繁其过……延姝满室,置酒浃堂,寄夫托妻者不无,杀子乞儿者继有。”杀子,指道姑扼杀胎儿;乞儿,指丈夫不能孕育的妇女向僧人借种。

    假神假佛种种

    从总体说,神是人类集体创造的,早期的神都是从对客观自然界和人自身的不理解而逐渐形成的。神由人造,神也由人用。由于这种总体的观念,会有某些人无意或有意地创造出一些是个别地方的假神或假佛。

    汉代应劭《风俗通义》卷九《怪神》记叙了几个很有说明性的实例。

    例一,鲍君神。

    今河南新蔡县东北七十多里处,汉代时叫铜阳县。有人在田中设绳套捕住了一只麖,却还不知道,而未曾取。有一队商车经过,一位商人拣便宜,把麖拉去,又觉得对不起主人,便把一只鲍鱼放在绳套中,聊表谢意,其实是取笑打猎者。

    猎人来看是否套住野兽,却见到一只鲍鱼。鲍鱼又叫鳆鱼、石决明,是蚌类的软体动物,有椭圆形壳,只有沿海地区才有。猎人便觉得奇怪,以为是神灵所致。一传十,十传百,便有人向它祈祷求佑,并且又传说,此神佑人除病消灾很灵验。于是便有几十位巫者在附近搭起帐棚,设下神位香坛,专们为人求福。后来又修成了华丽的庙宇,被称为鲍君神。

    后来,那位商人又经过此地,看见众人拜神的盛况,又听了神的来历,便哈哈大笑,说:这个鲍鱼是我那一年放下的,哪里有什么神?他干脆进庙把供奉的鲍鱼拿走了。众人大为扫兴,传说出去,再也没有人来拜神求福了。

    南朝宋国的刘敬叔所著的《异苑》卷五的一条记载与此类似:

    浙江会稽石亭埭地方有一株年久的大枫树,树干已朽空,下雨后积水多时不干。一次有个商人路过,把一条鳝鱼放在朽树中。当地人发现了,不知朽树中为什么有鳝鱼活着,以为树与此鱼都有神灵,便紧靠树修起一座神庙,叫鳝父庙。人们又传说此神灵验。后来,那位商人又路过此地,说明真相,人们才知是自己欺骗了自己。

    例二,李树种。

    河南汝南的叫南顿的地方,有个农民叫张助,种地时看见一颗李子核,准备带回去种在院中。又见附近一株空朽的桑树干中有积土,便把李核埋在里面,并浇了水。不久他有事就外出他乡了。这颗李子核居然发芽,长成枝叶。有人说:“死桑树变成活李树,这不是神灵吗?”有一个人有眼病,用一只蒸熟的小猪娃,在树下设供求佑。他的眼病也渐渐好了。此事传开,远处的人骑马坐车也来祈祷。一年多以后,张助返回家乡,向乡人说明情况,并亲自砍掉那棵小李树,才破除了对此树的迷信。

    例二,石贤士神。

    河南汝阳地方有一处年久无主的彭氏墓,邻近路旁,墓前有石兽、石人。一位农家老妇到城中回来,夏日炎热,便在石人石兽的阴影处坐下休息歇凉。起身走时,无意间把一张饼掉在地下了。有在附近的一个人看清了这个情况,却另有一人也来歇凉,奇怪这荒凉的坟上为什么会有新烙的饼。那人便哄他说:这个石人有灵性,能治病,求它治好了病的人来谢神,以饼供神。

    这个开玩笑的话便当做真事传扬开来。最后加盐添醋,变成了:摸石人的头能治头痛,摸腹能治腹。哪里痛,就摸石人的哪里,没有不见效的。有的人的病本是不治而好的,为了谎说神保佑自己,也假说是摸了神才好的。于是这座本来荒凉无人知晓的墓,就热闹的成了庙会。

    晋代的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道意》中转引了这三则故事。又补充了类似的如下二则。

    其一,洛阳西面有一座古墓塌陷积水。古墓中本有多量石灰以防潮保护棺木,石灰有轻微的抑菌防腐作用,古代用来治疮。夏天时,行人经过墓旁,见积水发白,试着洗疮,自然也有使疮转好的。话传出去,各种病人都不远而来洗涤。也有饮服想治内病的。

    墓旁的住户便心生一计:修了庙,把坟围起来,独家专卖此“神水”。墓中积水卖完,便把井水灌入。不长时间便发了财。有人知情,报告官府,才被禁止。

    其二,贵州兴古郡(今普安县一带)一位姓马的太守,有远方亲戚来投奔,请求钱财帮助。吝啬的太守由此反而想出发财的骗术。他让此人住在他家附近,隐瞒亲戚关系;又派人四处扬言,说他是神人,治病立见效应,能让瞎子重明,跛子不跛。又对来治病的人说:必须说病已治好,才能治好。“人口中有毒,你说未治好,就永远治不好。求神必须先信神。”这样,穷亲戚成了富财神,太守也就“财帛固已山积矣”。

    《三国志.魏书.邴原传》裴松之注引《原别传》:邴原曾在路上拾到几枚铜钱,他把钱挂在树上,目的是便于丢失者来寻找。但是,不但没有人来取钱,反而有人把自己的钱也挂在树上。他问为什么?挂钱的人都盲目地说:这是神树。给树挂钱就是向神上供求福。分明是自己挂钱,却想不到前面也是别人挂的,以为树自己会生出钱来。

    宋代刘昌诗《芦蒲笔记卷七.草鞋大王》也有类似的记载:,蜀地某处大路旁一棵古树,枝叶覆盖甚宽。来往的人在下面乘凉,发现鞋已坏得不能再穿,换穿新鞋后,便把旧鞋抛挂在树枝上作玩。时间一长,积挂的破鞋很多。也有以抛鞋能被挂住作心事占卜的。树上的鞋越来越多,一个好事的读书人路过,乘四近无人,剥去树皮,刻上“草鞋大王某年月日降”一句话,自己上路而去。到他返回时,已有简陋的小庙。三年后再路过,又是富丽堂皇的庙殿了。

    俗语:张公吃酒李公醉。后来,就有并不信神的人造假神来骗人。

    唐代张鷥《朝野金载》卷三:延州有个叫白铁余的人,先把一座镀金佛像埋在山中柏树下。等到埋处草丛长好,没有破绽了,便对当地的人说:我每次夜间从这里经过,都见到佛光,我们这个地方该有真佛出世了。又举办素斋,占卜吉日准务挖土寻佛。到了所占的日子,又特意在别处挖土而不见佛。他说:看来,众人心不诚,没有布施,佛出世后连衣服都没有,当然不愿出来保佑众人。这样就骗得许多布施的钱财和彩绸,这才从埋处挖出佛像来。他以彩绸给佛缝了十多套衣服披上。别人来拜佛求佑时,他收一次布施,脱一层衣服,骟得许多钱财。后来此人又利用铜佛的影响,聚众作乱,自称“光王”,被将军程务挺斩死。

    清代时,有人把黄豆埋在屋中地下,上面放一佛像,再理上好土。过一段时间,豆子吸收水分而发芽,把佛像顶起,地面就逐渐鼓起。作假的人有意让邻居来看,惹得人们议论猜测,看的人也就越多。佛像顶破地面出土,轰动全城,这家人因此收拜佛的布施而发家。

    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九说:江南某县深山中有一所古寺,香火冷落,和尚生活苦,都不愿久留。有一天来了一个云游和尚,寺主与他说起这个情况,这位僧人要求把所有地方的佛像都看了一遍。说:你不要发愁了,我有惊人的办法,这座寺的香火很快就会兴旺了。

    他指着五百罗汉中的一个说;你看他像不像我?果然身长、肥痩、面貌都很像。他披了这位罗汉的衣服,戴了他的竹笠,拄着他的锡杖,到城中各热闹处走了走。最后选了一家理发店给自己剃头。剃头时他又故意晃动,致使头上被剃刀破伤出血。他又用自带的药敷上,解衣带扎了。又说忘了带钱,留下拐杖为质,约定明天请理发匠拿此锡杖到寺中,他将谢给理发师千钱。

    第二天,此理发师到寺找此和尚,谁也不知道。主持僧故作惊讶之后,说:我明白了,怕是哪一位佛显灵了吧。领他遍至各殿,让他辨认。到了罗汉堂,四周尘土,好像长时间没人来过。自然,那位罗汉佛又披上了自己的衣服,戴上自己的竹笠。只是手中没有锡杖,头上多了衣带包扎的刀伤,解开看,有血迹和敷药。把锡杖归回手中,也正合宜。像前有古钱一千,贯绳已朽。那位剃头师傅自然不敢拿这钱。从此,这座古寺自然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他们慷慨的舍钱布施,和尚们生活大为改善,而且卖地修房。骟人的伎俩天衣无缝,未引起人们怀疑。不料好景不长,和尚们分钱不均,引起内讧,从而泄漏了真相。

    唐代李肇《国史补》卷下:

    南中郡(今陕西南郑县)山中有一眼泉水,往往有桂树叶子流出,人称流桂泉。后来有人说“流桂”就是显示“刘贵”的意思,是汉高祖刘邦在这里显灵了。人们就修建了庙。塑了神像。

    迷信的人为了宣传神佛,费尽心机,居然能在蚌体中造出假佛像。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五.寺塔记上》说:人们传说隋帝爱吃蛤蜊即蚌,每顿饭必有,不知吃了多少只。有一次,一只蚌无论怎么敲打都打不开蚌壳。便把它放在几上,不料夜间蚌放出光芒来。到天亮时,蚌壳自开,蚌肉也脱出来,壳内有一佛、二菩萨像。皇帝感悟,再也不吃蚌。并把此蚌供奉在长安靖善坊的大兴善寺内。

    《杜阳杂编》一书另说这是唐文宗的事。

    宋代人洪迈《夷坚乙志卷十三.蚌中观音》叙俞集到泰州兴化具赴任,见淮河舟子爱吃蚌,他常买下放生到河中。有一次遇到一只很大的蚌,舟子一定要吃而不卖给他。不料蚌在锅中发出巨声和光芒,忽然开壳,内有观音像,旁还有两竿竹。众人连忙叩头悔罪,俞集带走了这个蚌壳。

    《夷坚丁志卷十四.慈感蚌珠》说湖州(今浙江吴兴县)人邵宗买到一只蚌,内有罗汉像,“偏袒右肩,矫首左顾,衣纹毕具”,便交给慈感寺供奉。

    1934年9月28日的上海《新闻报》载:绍兴方仙桥一农民捕到一只蚌,内有罗汉19个,拿到上海卖,有人愿出价千元,他不卖。到10月4日的《申报》有陈子展的《蚌壳生罗汉》一文再叙此事,又说元代学者杨瑀《山居新话》中说:“余于杭城故家,见蚌壳一扇,内有十八尊大阿罗汉像,纤粟悉备。后归之答里麻思的左丞。欲求其理,又不可强言曲解也。”也引录了洪迈《蚌中观音》一文。

    陈子展的文章说:“假如真有这回事,我们不得不希望高明的生物学家或动物学家给我们一个解释,只要他们能够解释的话。”

    陈子展在10月6日的同报上又有《跋蚌壳生罗汉》一文,补充说清代傭纳居士《咫闻录》卷三《蚌中珠佛》言:

    乾隆乙末年(1738年)五月时,巢湖旱得水浅不能行船,一渔夫捕到木盆大的蚌,内有珠佛一座,眉目身体,一毫不缺。他带回家中,每到夜里就会放光。他拿到珠宝店寄卖,有某个外国的使臣出价三万两银子,他贪心未卖。再也没有出高价的。几天后他只好去找那位使臣。使臣说,当时我再加一倍的价的话,也值得卖。蚌还活着,我可以养着再载培出新蚌珠。现在蚌已死了,只是一个欣赏品供人玩罢了,我不想要了。后来只卖得铜钱五百文。文章结尾说:“这当然又是一段神话。”以为所有这类事情都是说谎。

    同报10月15日,有后来成了著名的语言学家,是杭州大学教授的蒋札鸿的短文《蚌壳生罗汉科学的解释》,全文录于下:

    我们暂且丢开生物学与科学不谈,只要知道佛教徒喜欢放生,就可得到蚌壳生罗汉——陈子展君谈——的解释。

    三曰各报争载这样一段新闻:“吴凇海滨汆来乌龟一头,大如圆桌面,背甲镌有天启年号(明按,即明熹宗的年号,1621—1627年)及“彭某放生”字样。

    蚌壳生罗汉不过是同样的事,佛教徒们捉到蚌吃了怕罪过,白白地放生又觉不合算;于是多事寻开心,把铅铸些小罗汉,用锡粘在蚌壳内部,再放入水,蚌在水里继续生活,久而久之,蚌壳长厚,铅质的罗汗上也涂上一层蚌壳质;若是没破绽,猛然看来,当认为是天生成的。

    吕班路震旦大学(明按,今复旦大学的前身)博物馆,此等同样的蚌壳有两片。

    每片都具有十馀个罗汉。陈君既谓蚌壳生罗汉古已有之,而今又见之,就是这么一回事,那么又有什么稀奇呢?

    天下事无奇不有,处心积虑,未必能想到。心有灵犀一点通时,所作的假,老实人按常理极难识破。“蚌壳生罗汉”之类,如同镀金的假首饰一样,只不过是人工做成坯胎,再利用蚌壳在海水中天然地覆盖一层石灰质而已。那些聪明而能工巧匠的佛教徒,也基于他们对佛的虔敬,用此又作神效的迷信宣传。记载这类事情的作者,也会再添加些文学笔墨,什么很难敲开蚌壳,发巨声,放光芒之类就是。

    明代谈迁《北征录.纪闻下.蚌像》说,他听人说:有一只大五六寸的蚌壳内,有一座道教敬奉的真武神坐在椅子上。足下有一龟一蛇。上有云和星,旁有灵官等护卫。蚌壳上刻着“高丽国王进”,并且填金。本是皇宫中的受贡物,流传到民间。看来这种蚌壳中做假神假佛的技巧,也外传到朝鲜去了。

    蚌壳中的神佛还是“半真半假”的,或者先假后真的。影响所致,就有其他动物体内也有神佛像的百分之百的假话。

    《夷坚甲志卷十七.鱼腹佛头》:资州(今四川资阳县)一位姓范的妇人平时敬佛烧香,一次剖鱼准备做菜时,鱼腹肉中裹着什么很硬的东西。剔去肉洗净,原来是两颗佛头。便给它们补刻了木身供养。她的丈夫后来中举,任了资州太守。这是她丈夫给人说的。

    宋代晁补之《猪臼齿化佛赞》说崇宁二年三月一日卫州获嘉县一个姓职的人杀猪祭神,被弃掉的猪头被邻居的狗拉去。但狗一连四天只对猪头不断狂叫而不吃。把猪头打开,一枚臼齿中有一块肉如拇指大,细细看却是一座佛像。

    这两条显然是仿蚌中佛像而假说骗人的。如把猪头剖开置入铅像,猪必死;即令不死,铅佛像不会被什么石灰质之类牢固的包裹。猪头有许多肉,再富的人也不会抛掉。猪牙再粗也粗不过拇指,猪牙中不会长肉,怎会包着拇指大的肉块?狗又怎知其中有佛像?人又怎想会想到把猪牙砸开看呢?尽管编得有时间、地点、姓名,破绽仍有许多。有的人为了假说自己与神佛有缘而受福佑,因而要编造谎话;有的人(或者就是记载故事的作者)为了卖弄多知或宣传神佛而据说。

    清褚人获《坚瓠续集》卷一《物现佛像》:“鳖中有仙,前集载之备矣。”万历丁末,遂昌县民宋甲,剖鳖,中有比丘端坐,握摩尼珠,衫履斩然。”卷一《蚌珍》:“《异识资谐》:大观中,吴兴邵崇益,剖一大蚌,中有一罗汉像,偏袒右肩,矫首左顾,衣仗毕具。僧俗创见,遂奉以归孝感寺。寺临清流,游客传玩之馀,不觉跃入水中。亟祷佛,求之烟波渺茫之中,一索而获。叶少蕴、曾公拐有诗以记其异。公卿和者甚多。”

    也有从蚌中有佛像而仿编有其他东西的假记载。

    清褚人获《坚瓠续集》卷一又:郑龙如《俊区》载天启丙寅,乌程双林镇,蚌忽出珍。人剖一蚌,内有珍珠八仙及珍珠寿星,又一人持二蚌出水,将及岸,忽坠其一,再觅不得。取所存蚌视,有珍珠象棋十六枚,与坠水者必一副也。其人累岁求之,终不能得。《筠廊偶笔》载,归州香溪多五色石子。有宦其地者,于溪中得一石子,大如斗,内隐然有物。剖之得石鸳鸯雌者一枚。三年后又渡此溪,随手取一石,与前石子略相似。剖之,则雄鸳鸯在焉。因琢为双杯,实用之。”对于这些故事,作家猎奇记载的多;像蒋礼鸿先生那样认真研究,说破奥秘,破除迷信而又介绍科学知识的人,实在难能可贵。

    “晻嘛呢叭瞇哞”的来龙去脉

    《西游记》第七回是写孙猴子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用五指化成金、木、水、火、土五座大山,把孙猴子压在山下。玉帝大摆宴席,多送礼物。如来赴宴之后,正要回西天之时:

    只见个巡视灵官来报道:“那大圣伸出头来了。”佛祖道:“不妨,不妨。”袖中只取出一张帖子,上有六个金字:“崦嘛呢叭畦吽”。递与阿傩,叫贴在那山顶上。这尊者即领帖子,拿出天门,到那五行山顶上,紧紧的贴在一块四方石上。那座山即生根合缝,可运用呼吸之气,手儿爬出,可以摇挣摇挣。阿傩回报道:“已将帖子贴了。”

    第14回叙唐僧收孙猴子为徒:

    “只行到那极巅之处,果然见金光万道,瑞气千条,有块四方大石,石上贴着一封皮,却是‘崦嘛呢叭畦吽’六个金字。”

    人民文学出版社《西游记》第七回有注:“晻嘛呢队随牛一梵语莲花珠的译音。我国明代民间把这句话说成‘俺把你哄了’,是当时对迷信佛教的讽剌。”

    这个解释太简单,把那六个字说成仅是“莲花珠”之意,也不完全正确。

    这六个字是印度佛教所说的,观音菩萨给人指示通向未来极乐世界之路时所唱的一句话。在梵文中原来是由四个词组成的;用英语语音对释,便是早期汉语音译,或作:唵嘛尼钵头迷牛。或作:喳么抳钵讷铭牛。字下每一横线对应原文一个词的音节,比较准确。后来省说而统一成《西游记》的这六个字。

    原文各词的意思:

    晻一对(相信而归命于佛的)赞叹;嘛呢一即另外多见的译音词“摩尼”或“牟尼”,意为“灵珠”。佛教书中或叫成“摩尼珠”。

    口八随一莲花,佛教用莲花比喻佛法。如很重要的一种佛经叫《妙法莲花经》。

    吽据日本高僧空海大师《牛字义》一文的研究,原梵文对应的词,是“贺”、“阿”、“污”、“么”四个字合成的。大意是“举此四种,摄彼诸法,无所不活。”即对佛法的称赞。

    简单说来,观音菩萨所说这一句话的实际意思,只是:我有救苦救难的灵应的佛法。可见这本是一句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话,并没有什么奥妙和神秘。

    佛教另有“六字法”之说,有两种。一种是“六字章句陀罗尼”,指人有苦难时,念观音之名,可脱离六道轮回之苦果,得六妙门,证六根之相。所谓“六妙门”和“六根之相”,也就是获得平安、幸福、甚至成佛升天。这也与“脱六道之苦果”是同一回事,即“转危”与“达安”复说。因“六道苦果”、“六妙门”、“六根之相”三者中都有“六”字,于是概括起来说:称观音名号就是“六字法”。不是指有六个字的一种佛法。即它与“晻嘛呢牛”不是一回事。

    另一种“六字法”是“文殊六字法”,又叫“六字神咒”。是说人有苦难时,口中默念“晻(或作‘闇’)婆髻驮那莫”这六个字,文殊菩萨就会来救苦救难。很显然,这是由观世音救苦救难说法的仿造、衍增。这与“晻嘛呢吽”六字也不是一回事。

    由于上述后一种又叫“六字神咒”,又由于佛教还有其他的六字咒,于是一般对佛教经典并不十分熟悉的佛教徒,便把“晻嘛呢叭吽”六字也混说为“六字法”、“六字神咒”、“六字真言”之类,从而把它神秘化,说它本身就有无穷的法力。民间一些作家在宣扬迷信、报应的故事中也就把这种混淆加以利用,“六字真言”之名便广为通行。这是民俗转化的“鹊巢鸠占”、“喧宾夺主”、“后来居上”的类型。

    中国的佛教分为好几派。流行于西藏的一派,叫藏传佛教,又叫“黄教”,俗称“喇嘛教”。此派佛教的迷信和神秘化色彩更为浓烈,佛教研究中特称“密宗”一派。它们盛行众多的咒语,因而更把“晻嘛呢叭吽”等六字称为咒语。除了口诵心念之外,又写在长布上成为旗幡。写在经筒中,称为法轮。门户、法器、碑塔上也都有此六个字。现在藏族聚居区旅游景点的小工艺品中,就有一种玩具类的,一节小竹筒,安柄可转动,上烙印此“六字真言”字样,便是仿“法轮”而成的,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

    我国群众把这六字真言谐音为“俺们把你哄了”,倒是深刻而又通俗的揭露了它的欺骟性,而且表现了群众的创造智慧、幽默风趣。

    话说仙人及长生不死

    一、仙人是从火葬编造的谎言

    说人的灵魂不死,而且万物有灵,因而有神鬼及各种妖魔邪怪,这是世界各民族共同的;人可成仙不死,这却是中国古代独特的神秘观念。但后来,“仙”的观念与“神”的观念合而为一,混合为“神仙”,人可成仙不死的观念就大大削弱而淡化了,“仙”也就没有独立的意义了’这意味着成仙的迷信基本上不被人相信。

    相信,甚至希望可以成仙的社会基础,是统治阶级和依附于他们的富裕人士,他们活着就是享受,自然希望无限期的延长。生不如死的穷苦群众,一般说虽不排除延寿的希望,但只能想想或说说而已。正是统治阶级梦寐以求,通过术士和道教“研究”而编造了许多成仙理论与方法,在秦汉魏晋时代把长生和成仙的骗术推向**。

    在《诗经》的《颂》诗,周代及以前的铜器铭文中,有多量的王公大人“祈眉寿”的祝愿,《洪范》所言“五福”的首项便是寿。而《古诗十九首》中说:“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忧的正是不能长命百岁、千岁。

    在中原地区,死后讲究墓葬,死人的墓常常引发想长生的人的感叹绝望。汉代乐府诗《蒿里》:“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躇。”只有极富的人才会有这种死亡路上无穷富的感叹。

    同样是死,古代西方少数民族实行火葬,火葬却为中原地区的人想不死的欲念开导了第一步。《墨子.节葬下》:“秦之西有义渠之国,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

    《吕氏春.义赏》:“羌氐之民,其虏也,不忧其系累,而忧其死不焚也。”是说这两种少数民族的人,与汉人作战当俘虏后不怕包括处死的各种对待,只愁处死后不焚尸。

    义渠是西戎的一支,分布在今甘肃庆阳、泾川一带。它们的火葬是源于更西的氐族、羌族(今藏族的前身)的。他们火葬的目的只是灵魂随火焰上天,这只是一般的迷信,与内地灵魂不死的说法的不同,是在于给灵魂一个可以升天的路子,可以登上高远的天空,这叫“登遐”。

    这种习俗传说到内地,术士们深知火葬的具体办法不可被接受,便大力宣扬西方地势高,距天近,易于升天;西方有仙人。并且把升天之处具体说为昆仑山,这里是仙境,有闻名天下的仙人西王母。古典文学中作为天上、天境、仙居等代名词的“悬圃”“增城”、“瑶池”等地名,都是昆仑山的虚泛地名。

    《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史记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始皇……喜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闻一多《神仙考》正确指出:“收兵器与铸金人为二事。盖先收天下兵器,其作用为政治的,后销兵器以铸金人,其作用为宗教的。旧多混为一谈,失之。”所谓“大人”指仙人,“皆夷狄服”说明仙人都是从少数民族来的。

    仙人是没有的,是不能用身边的实际来验证的,于是从遥远的西部少数民族焚尸使灵魂升天,编造出那里是仙境、有仙人的谎言,来作理论根据,从事宣传,这是第一步。这主要是春秋战国时居住在燕、齐两国的方士进行的。《史记.封禅书》说,从齐威王、齐宣主时,“宋无忌、正伯侨、充尚、义门高最后皆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这几位术士也被说成仙人,可知他们是最早而又最出名的世有仙人的编造者,应都是方士之类。

    紧接的第二步宣传,就是在当时的中国境内“创造”也有仙境和仙人的骟人神话。燕齐地区在山东半岛,东面海中多有水雾迷蒙、人迹不到的海岛,海中又有“海市蜃楼”。于是聪明的术上们据此编造了著名的三神山神话。

    《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赢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之。”

    寻求的结果如何呢?文中说:在秦始皇之前,就传说曾经有到过三神山的人说,山并不远。山上真有许多仙人和不死之药。上面的禽兽及各种东西都是白色,宫殿都是用金银修筑的。令人不解的是,船眼看要到三神山时,风突然改变方向,把船吹得不见了。有时候,三种山远望如云,等船到近前时,三神山反转到水下去了。船再向前行,总是被风吹到旁边。再也没有能到三神山的。但是许多国君总不甘心,非要寻不死之药不可。

    《封禅书》中又说,秦始皇几次南巡,都到海上去,“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临死的一年,“(寻药)不得,还至沙丘崩”。《秦始皇本纪》说:“方士徐福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当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倶,见则以连弩射之。”始皇虽然又给专造了捕巨鱼的弩船,但徐福却逃得不知音信,民间传说他达到了日本。

    由于三神山未能到达,仙药、仙人都未找到,又另编造境内汉族的仙人故事。汉代刘向《列仙传》一书**叙赤松子、宁封子等四十八位上古仙人。但是,奇怪的是没有一位住在三神山的,也没有一位是吃了三神山或其他地方的不死之药成仙的。

    晋代的葛洪《神仙传》又编造了广成子等二十八位仙人。汉代刘向不知的仙人,晋代人却知道,这岂不是怪事?无非是把古书的某些内容,牵强附会为仙人事迹。

    例如《庄子.在有》中虚构了一个称为广成子的人住在空同山,黄帝曾向他请教治天下之道。《神仙传》把他补为第一名仙人,把《庄子》的文字加以压缩,开头加上一句:“广成子者,古之仙人也。”《庄子》中为了说明某个内容,往往虚拟一个或两个人名,用对话方式便于叙述内容。书中也说到仙人的特异处,但只是泛说成真人、至人、神人、大人。没有说成“仙人”的。《庄子》都未言广成子是仙人之类,葛洪从何而知他是仙人?

    二、剖析长生不死的三大办法

    无论编造仙境或上古神仙,虽能起一定的宣传欺骟作用,也容易暴露欺骟性。对迷信而急欲成仙的人没有现实的操作性,他们需要具体的实践办法。术士们绞尽脑汁费尽心机,设计了不少的方法。概括起来不外乎是,不食五谷和善于**,服用仙丹三大办法。

    术士们说,仙人要升天,自然是身体轻巧的,凡人吃五谷粮食,重浊秽臭,肉身凡胎。要去浊存清,就得不食人间烟火,即五谷粮肉,这叫“辟谷”。他们自然知道,不吃饭要饿死,于是又说可以用其他东西代替食物。

    代替之一,是“服气”,即呼吸新鲜空气。

    《大戴礼记.易本命》比较了人与各种动物因食物不同,而各有特点:鱼虾食的是水,善游耐寒。蚯蚓食土,虽无智力却能不停地打洞而吃土。吃草木的牛马等多力可远行,却愚蠢,受人使役。吃桑叶的蚕可以吐丝,最后变成蛾儿而死。食肉类的虎豹勇猛强悍,吃粮食的人智慧而机巧。食气的龟有预知未来的神明而长寿。什么都不吃的的人,长生不死而为神。

    以上的有些说法是不科学的。例如蚯蚓不是吃一般的土,而是吃含有有机体(植物、动物的腐植质)的土,吸收了有机质而把纯土排泄出来。鱼也不是吃水,而是吃水中的小生物。俗语即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龟并非食气,而是吃小动物和小草。既然人因吃粮食而智慧机巧,又说人什么不吃还能长生当神仙,这岂不是互相矛盾的吗?

    然而术士们正是从所谓食气的龟长寿来宣传人以“服气”来代替吃粮食,而可以长寿。

    《史记.龟策列传》:“余至江南,观其行事,问其长老,云龟千岁乃游莲叶之上……江旁家人常畜龟饮食之,以为能导引致气,有益于助衰养老,岂不信哉?”“老南方老人用龟支床足,行二十余岁,老人死,移床。龟尚生不死。龟能行气导引。”这就是所谓“服气”可以代替吃粮食而长寿的根据。

    然而,前者是司马迁的原文,却是用龟长寿来解释为什么用龟占卜。其中分明说“江旁家人常畜龟饮食之”,正是说还要给龟喂养食物。而“以为能导引致气,有益于助衰养老”则说的是老人仿效龟的清淡饮食与导引身体,呼吸新鲜空气。并没有说不吃粮食。后者是褚少孙补加的话,也没有说人不吃粮食。龟是冷血动物。新陈代谢慢,食量小。长久不食也如蛇、蛙的冬眠状态一样,不会饿死。龟腹背有坚固的外壳,头足都可缩入而保护,很难受到其他动物的伤害,自然生命就可相对地延长。龟离开它的正常生活环境,没有植物、小动物为食,可以较长时间不饿死。但不可能不食而活二十年,那是极度夸大的说法。术士便说人服气也可长生。人高六尺,一百几十斤,还有许多活动。怎么能同一只小小的乌龟相比而以服气求长寿呢?

    术士们把所服的“气”又神秘的分为好几种。《抱朴子内篇.杂应》:“或食十二时气,从夜半始,从九九至七七六六五五而止。或春向东食岁星青气,使入肝;夏食荧惑赤气,使入心;四季之日食镇星黄气,使入脾;秋食太白白气,使入肺;冬服辰星黑气,使入肾。”

    岁星就是木星,荣惑就是火星,镇星就是土星,大白就是金星,辰星就是水星。但是,这五大行星并不是各在某个季节才出现,也并没有什么特殊的青、赤、黄、白、黑之气。人体呼吸新鲜空气的作用是要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而氧气与五星没有什么关系。植物白天在阳光的光合作用化下,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夜间时这种光合作用基本停止,因而空气中二氧化碳多,氧气少。术士们却要人们在夜间服气,完全不合科学道理,纯粹是以标新立异来骟人。

    古代由传奇小说影响到民间传说,都说蛇、蛙、鱼、猴等一些动物,经长久的服日月星辰之气,就能修炼而化为人形。白蛇传故事也是如此。这又是术士为推广服气成仙而作的谎言广告。

    《抱朴子内篇.杂应》:“欲得长生,肠中当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这就是所谓服气的理论根据。按此根据,无食的穷民自然都成了仙;粮食歉收而挨饿的灾年,成仙的人更多。饱暧而死的成鬼,冻饿而死的成仙。仙比鬼不知多了多少倍。

    服气又有一种高级的方法,叫“胎息”,却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后汉书.方术传下.王真》:“年且五百岁,视之面有光泽,似未五十者。自云:‘周流登五岳名山,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嗽舌下泉咽之。’”唐代李贤引《汉武内传》作注:“习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习嗽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另一种解释如《抱朴子内篇.释滞》:“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坐胞胎之中,则道成矣。”即以肚脐呼吸。

    第一种解释实际是指只吸气,把要呼出的气关闭住,再从口咽下。这是玩弄了偷换概念的骗术。

    道家和中医都把人的精神状态、身体好的素质,笼统的叫“精、气、神”,说不能让它们散发、耗掉,而要保护营养,这相对是对的。术士们便把这个特指而抽象的“气”换成人体呼出的一般的而具体的“气”,不能散发出去,要再咽了。而人们实际呼出是有害的二氧化碳气,如果把它再咽到胃中肠中总是有害而无益的。

    与第一种胎息类似的“胎食”上面已涉及,它或叫“咽唾”。认为唾液是食物消化后的精华之液,所以不能唾掉,而且要让舌在口腔中多活动,分泌较多的唾液再咽下去。实际上唾液就是水分,在吃食物时唾液有一定的分解淀粉的作用,有助消化。方术和道家故作神秘是没有丝毫道理的。

    至于用肚脐呼吸,完全不可能。“脐”音qi。肚脐,有的方言叫脯脐眼,方音或读为puqiyan,故意把它讹变说成“出气眼”。方士由此而言:既能出气,自然也就能吸气。有“童真”之语,指儿童是天真的。古时又把仙人叫“真人”。术士从而说能用肚脐呼吸就是新生如胎儿,就能长寿成仙。这是以语言游戏糊弄人,如果真是如此,胎儿岂不都是仙人吗?胎儿的一部分呼吸虽靠脐带,但生命极其微弱,无所作为。纵使成人可用肚脐呼吸,岂能维持生命?

    与服气相仿的还有“饮露”。说饮夜间水气凝结的露水也能长寿不死,露水被说成“仙人甘露”。汉武帝是雄才大略的,也是非常迷信的。他听信了方士的话,在建章宫用铜造了二十丈高柱,大七围,上有一位仙人像,伸掌承接夜露,叫“仙人承露盘”。他又吃了不少长生不老药,也没有活到七十岁。

    想长生不老的都是达官贵人,要永远享受衣食声色之乐。长生术倡导辟谷、服气,却扫了他们口腹之欲的兴。便又用纵欲来做补偿,这就是以善于**为中心的“房中术”。

    一切长生不老术都是为男子设想的,这在房中术尤为明显。**本是夫妻、男女平等共同的乐事,房中术却强调男子用行气等各种方法,务必不排精,美其名叫“还精补脑”。《抱朴子内篇.释滞》:“房中之法十馀家,或以补救伤损,或以攻治百病,或以采阴益阳,或以增年延寿。其大要还在于还精补脑之一事耳。此法乃真人口口相传,本不书也。虽服名药,而不知此要,亦不得长生也。”还精补脑,被誉为神奇的“仙经”。

    **而排精本是自然而然的。道家和要长生成仙的人都是极端自私自利者,要把宝贵的精液再被自己脑子吸收,又是十分的无知。已排出的精液无法倒回于精囊,只是用手指压迫,转向流入膀胱,自然又随尿液排出体外了。哪里能补脑?

    房中术还有用行气之法来吸收女阴中生命之源的内容,即所谓“采阴益阳”,又叫“采补”、“采战”。这实际上是古老的生殖崇拜转为生殖迷信,又加上大男子对妇女的蹂躏。女阴受孕而成胎儿,在子宫中发育成长,女人有乳汁哺育幼儿。迷信的人误以为女阴中含有什么神秘的生命之源,是女性特殊的“元阴”。术士们便胡说,女人的“元阴”可以通过**而被**吸收而壮大男人的“元阳”,所以叫“采阴益阳”。影响所致,唐代的术士骗子专门从处女的首次月经提炼仙丹,献给皇帝、王公人臣,骟得高官钱财。也有用童女、童男的小便提炼的。明代甚至有拐骗、抢夺幼儿,取脑提炼的。婴儿才是生命之初,来日方长,便妄说他们未来的生命之力可移植给服用此仙丹的人。

    既然可采阴,自然采的越多越好,而一位妇女的元阴有限。房中术便又有多御妇女,多多愈善的荒谬内容。《玉房秘诀》:“欲行阴阳取气养生之道理,不可以一女为之,得三若九若十一,多多益善。采取其精气,上鸿泉还精,肌肤悦泽,身轻目明,气力强盛,能服众敌,老人如桐时,若年少,势力百倍。”又说御女欲一动辄易女,易女可长生。若故还御一女者,女阴气转微,为益变少也。”又说:“数数易女则益多,一夕易十人以上尤佳。”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说:“但能御十二女而不复者,令人老有美色,若御九十三女而不泄者,年万岁。”这不仅是天大的谎言,而且在客观效果上更是教唆、引诱犯罪。在法律上的一夫一妻制度下,要如此只有诱奸、强奸幼女。20世纪80年代,报载破获的一个强奸幼女的犯罪团伙,其成员就持过“百女关”即与一百女人**可长寿的愚蠢观念。

    方士为了兜售采补论,编造了长寿八百的著名仙人彭祖。《神仙传》说他“丧四十九妻,失五十四子”就是从四十九个女人采补,从而使她们都受损而死亡的讳说。又说殷王、黄帝都向他请教采补之道,便把他的多多御女之道透泄出来。采了四十九女的阴气,他的阳气充盛四十九倍,而他的儿子却都早死,岂不正是他的种非常劣弱?

    《玉房指要》还假借彭祖编造了“黄帝御千二百女而登省仙”的谎言。

    在古代虽也有娶妾的习俗,但正妻对丈夫与妾的**是尽力限制的。能采补而长生不老的虚假效果却是被极少数人所羡求的,于是有了以“吃泡枣”而代替多御幼女的奇怪办法。

    在西北偏僻地方的地主老财,有个别的人蓄买几个、十几个穷家达婚龄的女子。名义上是奴仆,实际上做采补之用。把若干枚红枣塞在她们的女阴中,经若干昼夜之后取出再泡茶喝。而由妻子认真主管此事。长篇小说《白鹿原》有此详叙。

    辟谷与服气是同一歪理的两个方面,但除了少数智力短欠如傻子一样的人以外,没有人停食五谷。在正常进食的情况下,服气的人自不会少,就是不能成仙,也饿不死。至于补采,为绝大多数人在道义上批判,也无经济力量,那些古仙人只能是广告宣传品。术士与道家尤为倡扬,更有迷信影响的是自然的或人工的长生不老仙药。

    《抱朴子内篇.仙药》:“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次则诸芝,次则五玉,次则云母,次则雄黄,次则太乙禹馀粮,次则石中黄子,次则石桂,次则石英,次则石脑,次则石流黄,次则石枱,次则曾青,次则松柏脂,茯苓……”

    这些又分为上、中、下三品。“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役使万灵,体生毛羽,行厨立至。”

    这些上品药中,丹砂是硫化汞,而黄金、白银不是实指。黄金是指把硫化汞抽去汞以后用硫镀在其他药物表面,或以硫和其他物质生成黄色氧化物,是故意神奇誉说来骗人的说法。白银指水银即汞。五玉指石芝,即石钟乳。石灰岩经分解而溶化在水中的碳酸钙,从岩石上流下时,水分蒸发,碳酸钙又附着积累如奶头状。实际上也同于壶或锅中的水锈、水垢。曾青是铜矿砂。太乙禹馀粮是一种褐铁矿。民间传说故事:大禹治水后把剩余的粮食抛入江,结果长成了麦门冬、筛草两种中草药,人们以禹馀粮之名纪念。术士们又把作仙药用的此种铁矿石称为此名,暗中寓含着大禹当年吃它而成仙人的。

    石英、石脑等,指玉石。所谓长生药中还有炼丹用的雄黄、雌黄,都是含砷的矿物质。

    这些矿物质都是自然存在的,其中所含的某种元素,在特殊情况和适量时,可能有一定的某种健身、治病作用,但不具备普遍性、安全性。术士显然不能科学的把握。所谓“黄金“白银”,术士们并不单用,而是与其他物质炼成所谓金丹,仙丹,即经过某种化学反应的人工合成物,它们在多数情况下是有毒的。迷信它的长生之效的人,中毒甚至丧命的,古书中记载的不少。

    例如魏晋时有一种很著名的“五石散”,由丹砂、雄黄、曾青、磁石(磁铁矿)、碁yh石等合成。最后一种石料就是硫砒铁矿,含热,有毒,含砒霜成分,民间俗名叫“毒砂”,一般用来杀鼠。文人争相服用五石散,短期内有体强、步轻快、**高之效。但同时身热难耐,在室内只好**,卧于地上;出户外,穿轻薄宽大的衣服,或卧于凉石上。因为服用此药时,其他食物都要寒凉,所以也叫寒食散。

    一代名医的皇甫谧也服用它,受尽各种苦楚。《晋书》本传说他:“初服寒食散,而性与之仵,每萎顿不伦,常悲恚叩刃欲自杀,叔母谏之而止。”

    晋武帝下诏书让他当官,他上书婉言谢绝:“服寒食药,违错节度,辛苦荼毒,于今七年。隆冬裸袒食冰,当暑烦闷,加以咳逆,或若温疟,或类伤寒。浮气流肿四肢酸重。于今困劣,救命呼嗡,父兄见出,妻息长诀。仰迫天威,扶舆就道,所苦加焉。不任进路,委身待罪,伏枕叹息。”为求长生反而弄得如此狼狈可怜,父亲、哥哥、妻子、儿女都弃他而去。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卷六引皇甫谧语:

    “寒食散者……御之至难,将之甚苦。近世尚书何晏,耽好声色,始服此药,心加开朗,体力转强。京师翕然,传以相授,历岁之困,皆不终朝而愈。众人喜于近利者,不睹后患。晏死之后,服者弥繁,于时不綴。余亦豫焉(按,指参与服用)。或暴发不常,夭害年命。是以族弟长互,舌缩入喉;东海王良夫,痈疽陷背;陇西辛长绪,脊肉烂溃;蜀郡赵公烈,中表六丧:悉寒食散之所为也。远者数十岁,近者五六岁。余虽视息,犹溺人之笑耳(按,意思是:我虽还活着,但也要被人们耻笑)。而世人之患病者,犹不能以斯为戒。失节之人,多来问余,乃喟然叹曰:今之医官,精方不及华佗,审治莫如仲景,而竞服至难之药,以招甚苦之患,其夭死者焉可胜计哉。”这是名医用自己、亲友及各地受害的事实对仙药的揭露、控诉。

    《晋书》、《宋书》、《南史》中所记文人、大官、皇帝等服五石散的痛苦、死亡,例证甚多。

    魏晋文人服五石散是为了长生,而长生又是为了纵肆**。也就是说,没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只为了纵欲享受而求长生,必然对长生药没有慎重的态度,而术士又正是从一时快乐的剌激来投其所好。

    五石散的毒性还不是很大的。道士、术士特别烧炼的所谓“九转金丹”,原料有雄黄等,生成砒霜,是要人命的,因所含的汞、铅是有毒的。

    服食长生金丹,到唐代为皇帝所好,达到极盛,同时因死亡多也就开始引起人们的警觉,逐渐衰退。

    《古诗十九首》已言:“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但方士把中毒死亡反而讳称为“白日升夭”,以所谓成仙来掩盖死亡。

    《晋书.哀帝纪》:“帝雅好黄老,断谷,饵长生药,服食过多遂中毒,不识万机。”

    《还丹金液歌序》:“张果先生云:昔有二人,契为兄弟,各将水银一斤,入阳城山中烧。烧三年,水银伏火如红玻璃色。光彩可爱,呼为大丹。各服二两。行履之间,须人扶持,不逾百曰而死。”所谓如红玻璃色,是汞经燃烧变成了氧化汞,有毒。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九《唐诸帝多饵丹药》考证,唐太宗、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都因服金丹而死。

    白居易《思旧》诗感慨四位旧友求长生反而早死:“退之服流黄,一病讫不痊。微之炼秋石,来老身溘然。杜子得丹诀,终日断腥膻。崔君夸药力,终冬不衣棉。或疾或暴夭,悉不过中年。推余不服食,老命反迟延。”

    但是,术士又把中毒死亡,巧说成是神仙试凡人的求仙志向是否真诚坚定,或者说成是体中“三尸”换骨成仙之兆。愚蠢的迷信者于是也相信谎言,至死无怨。

    三、葛洪金丹保长生论的荒谬

    有人会问:术士们对长生金丹,总要讲出个道理才会让人和信,他们是怎样讲的呢?

    因为没有真实可靠的道理或根据,大量的炼丹书籍都避言。一般术士们或信口乱说,或以天机不可泄漏,祖传秘方等作遁词。关键在于服用者求长生心切,“人在事中迷”,利令智昏,正是他们的心理状态。现在有许多特大诈骟案,本来有许多破绽,但上当人见利忘弊,情况是一样的。

    葛洪是道教的大理论家,也是金丹的鼓吹者,他老老实实地在《抱朴子内篇》的一些文章中说明了他自己的认识。

    《金丹》:“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销;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又对比说:“凡草木烧之即烬,而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草木亦远矣。故能令人长生,神仙独见此理矣,其去俗人,亦何渺邈之无限乎?”

    这是从物质不灭的一般道理来诡辩的。丹砂即硫化汞,经加热,一部分汞升华成水银。硫,冷却后又转成硫化汞。这既是物质不灭,又是回返本初。物质不灭就是长寿,回返本初就是返老还童。这里没有丝毫的药理作用,纯粹是牵强附会。可仿他另作个相同的推理:钢铁锡也是炼而不变,埋而不朽的,人吃了会长生吗?今时用矿石制的水泥坚固如石,会使人长寿吗?蒸气和冰都是水变成的,实际成分只是水,吃冰喝水气能使人长寿吗?

    《对俗》:“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盐卤沾于肌髓,则脯腊为之不烂,况于以宜身益命之物纳于已,何怪其令人长生乎?”

    古代葬俗有在尸体口或肛门中含珠、玉、米、贝、金、银、钱币之类、叫做“含殓”。此种设计的意义是“象生执也”、“反生术也”(《荀子.礼论》)。即:象征死者仍如活着时吃饭与用钱,希望死者再生。所谓“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到汉魏之时,从迷信的角度妄说给死者口中含钱、贝、金、玉等,是为了辟邪。甚或说成金玉可以使尸体不朽。被盗的帝王陵墓,葬时口中所含巨大的宝珠存在,但尸体都已朽坏。这就是所谓“金玉在九窍”。这个解释或比喻本身就不符合事实。第二个比喻是用盐撒在鲜肉上防腐坏,但时间有限,而且防腐与长生又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

    《仙药》:“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又:“魏伯阳《周易参同契》:‘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术士服食之,寿命得长久。”金是坚固的,服金的人便得到了金的性质。这完全是一点道理都不讲的胡说。何况丹药中所说的金,不是黄金,而是镀上硫化物的黄色或各色的氧化物。这些物质多很疏松、不坚固、不稳定。可见“金丹”的称名本身都是欺骗性的。

    四、仙人是自私自利的人

    最后再说仙人的称名是从什么方面说的。

    “仙”字是后来的写法。最初的写法,并没有立人旁,只是繁体“迁”字的推车上面的那个部件,它的意思是升高,是动词。名同做动词用,指升高的人;特指仙人时,才又加了立人旁。戎、羌等少数民族的观念,焚烧尸体可以使灵魂升天,与天最近的是昆仑山。中原人用升昆仑山表示升天。于是这个字又产生了简单而易认写的“仙”字,一直通行下来。还有一个异体字形,是“仚”。但未流行。《释名》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也就是说,从文字上也可看出“仙”的观念,是从西方少数民族火葬使灵魂升天演化出来的。仙人是后起的说法,所谓上古仙人纯是后来编造的。

    《抱朴子.论仙》是葛洪对人不可能不死,不会有仙人的反驳论证。例如:

    有人说:有始必有终,有生必有死。为什么上古之时没听说有仙人?为什么三王五霸、孔丘、周公等圣人都死而不存?为什么我们见不到一个仙人?

    葛洪的答辩:天下事物,多种多样。人的经历见闻有限,没有听过、见过的,不等于没有。聋子听不到雷声,瞎子看不到日月星,然而它们都是实有的。你未见到仙人,不等于没有仙人。按,这纯是狡辩。一个人见闻经历有限,但众人都未见到就是另一种情况。瞎子、聋子因自己的经验仍然知道而不否认日月星的存在。

    在反复的辩论中,逼得葛洪说仙人有三种:

    “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

    这是说,只有一部分仙人才能不死而升夭,一部分仙人死后升天,一部分仙人永远活在地上。永远不能升天,实际上最后一种才是上品的仙人。这可以说是对仙人谎言的修改,但矛盾之处仍多有。

    从游于名山的地仙来说,人岂不能见到?他的亲友岂能不知道?仙人游名山又有什么意义?游完之后又干什么?从这里可对比出儒、佛、道三派的不同。

    儒家是紧密从现实和人生的意义出发,讨论怎样作一个有价值的充实的人,是“入世”的。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对生的许多实际问题都研究不清,哪有必要管死后如何。因而孔子不说“乱、力、神、怪”的事。儒家思想培养了许多名人伟人,儒家的许多基本思想今时及未来永远对人以教益。

    佛教把人生说成全是痛苦,生、老、病、死,都是苦。世上的一切都与己无关,都不实在,是空、是幻。要用修行达到脱离现实,死后升天享受极乐世界。在对现实的态度及未来的目的上,说的是老实话。他们是出世,是以虚假的未来幸福骗人出世。

    道家是贪恋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要尽量延长享受,也从不考虑家庭、集体、社会、国家的利益,不考虑正面的有价值的作为。这也是“出世”。但道家同时又是“入世”,追求世俗享受,是极端个人自私的入世。在虚假的出世名义下掩盖着奢欲的入世。上中下三品仙人之说,上品是广告性骗人的,他们自己也不相信人活着可以升天成仙。下品的所谓尸解成仙,是对仙人不能免死的掩饰巧辩。遍游名山的中品仙人,才是他们的真实追求。

    对传统观念的神,人们也赋予人道主义思想,即除恶助善,拯济贫弱;而道家的仙人全然没有这个内容。而在文人咏羡仙人仙境的诗文中,往往是羡慕享受的内容。

    《抱朴子内篇.对俗》:“得仙道……位可以不求自致,膳可以咀茹华琼,势可以总摄罗丰,威可以咤叱梁成。”前两句说得高官位,吃美味,是用来真正引诱人的内容,后两句说指挥地狱的鬼,是搭配的幌子。

    皇甫堤《出世篇》:“旨饮食兮照庖厨,食之不祆祆不尽。……旦旦呷玉皇,夜夜御天妹。当御者几人?百千为番,宛宛舒舒……浩漫为欢娱。’李白《游太山》:“玉女四五人,飘摇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这些充分说明了,仙人是与衣食**的极度满足相联系的,是只谋求自私自利的人。

本站推荐:误惹妖孽王爷:废材逆天四小姐我老婆是冰山女总裁总裁大人,要够了没!霸情恶少:调教小逃妻修仙高手混花都一号红人无相仙诀校园绝品狂神神级龙卫狼与兄弟

刘瑞明文史述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人人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刘瑞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刘瑞明并收藏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