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小说网 > 刘瑞明文史述林 > 指纹儿歌的趣侃

指纹儿歌的趣侃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人人小说网 www.rrxs.net,最快更新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

    法医学说指纹是有结构的,从分支、起终点等,大约有万余个细微特征,把这些特征组合起来,实在是个天文数字,世界上至今没有找到指纹相同的人。指纹与血型终生不变。外国对指纹的认识是在19世纪中叶,1892年阿根廷首次用指纹鉴定侦破了一起谋杀案,引起了轰动。世界各国对指纹开始重视,并把指纹鉴定作为判案的重要证据。

    由于每个人的指纹不一样,到了电脑时代,科学家就发明了指纹保险锁,指纹成了钥匙,只要把手指按在识别器上,电脑就能迅速识别指纹来确定该不该开门,如果你家中装上指纹门锁,只要把家中人的指纹都输入电脑,那就不用带钥匙,人人回家只要一摸就能开门,既保险,又不用提心丢失钥匙,这多好。

    我国民间给指纹赋予人为趣说,把指纹分为“斗纹”“箕纹”。斗纹又叫“箩纹”、“螺纹”、“脶纹”。箩纹的曲线是封闭性的,用箩箩面时能把外面的旋回到中间来,民间便趣说有箩纹的人勤俭守财,可以从外面挣钱进来。箕纹是有开口的,簸箕簸粮食时,把草屑、秕粒都从箕口扬弃出去。民间便趣说有箕纹的人守不住财。箩纹多,越能守财;箕纹多,越能破财。这只是一种趣侃,民俗却并不这样死认定。而是用儿歌对“箩富、箕贫”的简单说法加以补充,让人辩证的受到应有的教育。指纹儿歌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方法,使儿童从小就受到节俭教育和对事物不持僵化看法。各地儿歌互有同异。

    广东东莞:一螺巧,二螺丑,三螺拉屎落锅炒,四螺舂大礁,五螺等米来,六螺有米煮,七螺抬棺材,八螺去乞食,九螺谷围堆,十螺发大财。或:一箕穷,二箕富,三箕牵猪牯(养种公猪为别人家母猪配种),四箕磨豆腐,五箕满身丰,六箕作相公,七箕骑白马,八箕凉伞遮,九箕吹喇叭,十箕作叫化。歌中把人粗分穷富两类。“螺富”与“箕穷”是基本的区分。但奇怪的是:一螺已巧而好,二螺反而丑。又如“五螺要等米来”,而“六螺已有米煮”,“八螺去乞食”。又如“一箕穷”与“二箕富”是矛盾的。基调虽仍是“螺”与富,“箕”与穷相联系,但并非某一种越多越好或越少越好。以下各地儿歌都有这种矛盾而有趣的情况,不一一指明。

    武汉儿歌:一螺穷,二螺富,三螺四螺开当铺,五螺六螺架盐船,七螺八螺讨牢饭(:指讨饭的命是牢固不变的),九螺十螺当大官。扬州民俗说“脶”,不说“箕”,把它另叫成“破脶”或“散脶”。儿歌是:一脶巧,二脶拙,三脶四脶弄笔算,五脶六脶骑花马,七脶八脶有官做,九脶十脶敲糖锣(敲锣卖糖)。山东牟平县:十指九斗,到老不走(指乘马坐轿)。十指九簸,到老不坐(指一直劳累,没有坐下休息的时候)。十指九商(“商”指弓形纹),到老吃谷糠。

    山东有的地方是:一斗富,二斗穷,三斗做官,四斗敲梆子(:做巡更夫),五斗冒烟(:有炊烟,即有饭吃),六斗作贼,七斗端簸箕,八斗丧妻,九斗坐着吃,十斗有全富。浙江温州:一脶富,二脶平平锅(“锅”谐音“过”),三脶买豆腐,四脶扫猪恶(恶,粪便,以积肥指当农民),五脶背刀枪(:指当兵),六脶杀爷娘,七脶骑白马,八脶管天下,九脶九脶公(:指当官处理公事),十脶中状元。湖南娄底:一脶穷,二脶富,三脶四脶背棉布,五脶六脶起大屋,七脶八脶骑白马,九脶十脶中状元。长沙的儿歌:一脶穷,二脶富,三脶四脶开当铺,五脶六脶挑柴卖,七脶八脶贩狗崽,九脶一筲箕,骑马上阶级(:趣说上台阶进屋都不用下马)。

    江西萍乡:一脶穷,二脶富,三脶四脶作豆腐,五脶六脶,骑马过河,七脶八脶,讨米不奈何(:指无办法),九脶十脶,财主婆婆(:是男女财主)。江西于都:一脶穷,二脶富,三脶挑竹筒(:指讨饭),四脶骑白马,五脶坐天下,六脶凉伞遮,七脶打死人,八脶请中人,九脶久久长,十脶短命常(:短命是经常的)。

    广东雷州:一脶稳赘赘(“赘”在当地方言是无出息的意思),两个脶是走脚瘸(:奔波劳累而瘸),三个脶无米煮,四个脶米来随,五个脶塍庄发,六个脶塍庄全,七个脶坐红轿,八个脶骑白马,九个脶戴屎钵,十个脶共天平(:古语所言的堆金齐天)。安徽休宁:一螺贫,二螺富,三螺开当铺,四螺作豆卖,五螺卖豆作,六螺**,七螺做贼,八螺挖掘,九螺打死人,十螺卖老婆。浙江杭县:一螺贵,二螺富,三螺开当铺,四螺卖豆腐,五螺磨刀枪,六螺杀爹娘,七螺八螺,银子整夹箩,九螺十螺,讨饭没路。江苏浦江:一螺穷,二螺富,三螺开酒店,四螺卖豆腐,五螺骑白马,六螺磨刀枪,七螺杀爹娘,八螺反天下,九螺做太守,十螺买田起大屋。河北新昌:一螺富,二螺穷,三螺开当铺,四螺挨豆腐,五螺掇狗屎,六螺倒大路,七螺磨尖刀,八螺杀爹娘,九螺骑白马,十螺管天下。江苏淮安:一螺巧,二螺拙,三螺四螺不用说,五螺六螺骑红马,七螺八螺有官坐,九螺十螺开当铺。

    以上众多说法的共同性有:1,基调相同。都是从箩纹言勤俭,以箕纹作反比。以卖豆腐、骑白马等具体项目言贫富的不同。2,并非某一种纹越多越好或越少越好。不仅不同地方儿歌中有矛盾的说法,而且同一地方儿歌中也有同样的矛盾。如牟平说“十指九斗,到老不走”,而宁波却说“九脶一筲,讨饭趁早”(斗与脶相同,筲与箕相同)。牟平说“十指九簸,到老不坐”,而宁波却说“九筲一脶,做官请坐”。两种说法完全相反。南昌既说“十脶十脶,手揹(方言义为握)金砣”,又说“十箕十箕,手揹金包”,也是故意互相矛盾的,这有两方面的意义。单从互相矛盾来说,它巧妙的表示指纹预兆的说法并无根据,是乱言。实际情况是,有的人螺多而穷,有的人箕多而富。指纹不能决定贫富。这实质上是对以指纹看命相的否定。但,若抛开系列性中的这种矛盾不计,仅从两种指纹单独基本对比来说,它却另有自身的独立含义。如“九脶一筲,讨饭趁早”表示的是:你命再好,再有钱,只要有一只簸箕向外扬弃,挥霍浪费,也有坐吃山空的时候。而“九筲一脶”:只要有一点像箩向内旋的认识和习惯,继续发扬光大,也可以克服恶习而变为节约致富。它们都是艺术性、哲理性的表述,而与常言已不可同日而语。3,有些说法中有意加入了骇人听闻而绝对不可能的情况,而与整套说法矛盾。如东莞的“三螺拉屎落锅炒”,温州等地的“六脶杀爷娘”等等。它们是怎样来的呢?应当如同对自我矛盾的第一种情况一样,是对以指纹决定命运的说法做否定和讽剌,也就是逻辑学中的“归谬法”。举一个例子。甲并未摸到奖,乙却误听他摸到一百元的奖,向他祝贺。甲说:谢谢。我摸到一万元的奖,我的运气太好了。“杀爷娘”之类便是对箕纹决定了恶命的极度夸大而否定。4,这些都以儿歌的形式表述,即以儿童的话来说,是传示:不可当真,又不可当假。既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单从表面看,都不合理;从实质看,都有合理之处。因俗语既有“童言无假”,又有“童言不可当真”两说,各有各的适应性。这些儿歌便兼而取之。

    枣:民俗中多元因子

    民俗是一种历时共地的事为,是反映某种观念的。观念是抽象的,需要借助某种具体的物品,以便有操作性,从而也有情趣性。这种物品也就是民俗的载体。一个载体只承负一个观念,是单元的因子,一个载体能承负多个观念,是多元的因子。外国民俗由于文字是多音节,因此多数是单元的因子;我国由于汉字是单音节,同音字多而可以谐音,便多数是多元的因子。枣,就是民俗中的一个多元的因子,它是三种观念的共用载体。

    首先,用果品的枣谐音表示“早”的意思。

    《仪礼.士昏礼》:“质明,赞见妇于舅姑,执笄、枣、栗。”新妇在婚礼次日的清晨,要拿着笄(音同“烦”)装着的枣、栗,拜见公婆。枣、栗,各自谐音“早、慄(现在同音代替为:栗)。即用具体物品象征又兼谐音表示:一清早就战栗虔敬的来拜见。贾公彦疏:“枣、栗,取其早自谨敬。”《国语.鲁语上》:“夫妇贽不过枣、栗,以告虔也。”韦昭注:“枣,取早起;栗,取敬栗。”《白虎通.瑞贽》:“取其早起战栗自正也。”

    “枣”与“早”的谐音被用在许多方面。

    《魏书.悉康生传》:世宗赐枣、奈、果,并说:“果者,果如朕心;枣者,早遂朕意。”

    最著名的是“三更枣”典故。《坛经.行由品》说,禅宗六祖惠能求法于五祖弘忍。弘暗到碓房来,见他在碓米,便测验他的颖悟性,问:“米熟了吗?”回答:“米早已熟了,只是缺筛子。”弘忍以杖击打石碓三下而去。惠能就领悟到暗示的意思。便在夜间三更到弘忍卧室,弘忍给他传授了《金刚经》和衣钵。另一种说法:弘忍给惠能三颗粳米、一颗枣。《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张生看了莺莺约会的诗,高兴的唱:“原来那诗句儿里包笼着三更枣,简帖儿里伏着九里山。”

    唐张鷥《神仙窟》:“五嫂遂向果子上作机警曰:‘但问意如何,相知不在枣。”’

    宋代周密《癸辛杂识》记南宋太学除夕祭祀,“用枣子、荔枝、廖花三果,盖取‘早离了’之识。”如此表示想及早结束学习而当官。刘宗周《刘子全书.文编》卷五《光禄寺少卿周宁宇先生行状》:“有巡方使者,驻元氏候代。日久,先生以邑小,供应不堪,一日,馈进四果,曰:枣、梨、柿。巡方得之,悟曰:‘岂欲我早离元氏耶?”’

    元剧《百花亭》第三折:“这枣子要你早聚会,这梨条休着俺抛离,这柿饼要你事事都完备,这嘉庆(子)这场嘉乐喜,荔枝离也全在你,圆眼圆也全在你。”

    汪穰卿《庄谐选录》卷八记丁宴在淮安,听太平军入扬州,欲以枣、栗糕、灯笼、鸡子犒师,谐音:早立登基。《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亲友来送场,送状元糕、太史饼、枣儿、桂圆等物,无非预取高中占元之兆。”

    其次,用“枣子”谐音“早子”,而指早生子的意思。

    古代三月上巳日是个青年男女极热闹的节日,民俗有各种寄托。《太平御览.时序部十五》引《韩诗章句》:“三月桃花水之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于溱洧两水之上,执兰招魂续魄,拂除不祥。”妇女不育也是要拂除的不祥,载体就是在水中放枣而洗澡。桃花水本是说桃花开时的河水增多。但特意把“桃”谐音“套”而指**。把“花”别解成为指儿子所谓开花结子。后后汉杜笃《祓禊赋》:“浮枣绛水,市酒共川。若乃窈窕淑女,美媵艳姝。”南朝梁庾肩吾《三月三日侍兰亭曲水宴》:“踊跃損鱼出,参差绛枣浮。”梁萧子范《家园三月三日赋》:“洒玄醪于沼沚,浮绛枣于泱泱。”晋褚爽《禊赋》:“浮素卵以蔽水,洒玄醪于中河。”卵,更直接表示生育的寓含。

    北朝乐府民歌:“门前一棵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人,那得孙儿抱。”大龄的女儿向母亲催促自己的婚事。

    宋《梦梁录.育子》:“杭城人家育子,如孕妇入月期将届,外舅姑家以银盆或彩盆,盛粟杆一束,上以锦或纸盖之……并以彩画鸭蛋一百二十枚、膳食、羊、生枣、栗果,及孩儿绣绷彩衣,送至婿家,名催生礼。”《东京梦华录》卷五《育子》说,满月洗儿会“盆中枣子直立者,妇人争取食之,以为生子之征。”近当代各地民俗在订婚、铺床、送亲、撒帐、闹洞房等各个环节都用枣预祝早日生育。

    再次,把枣神异化,说成是成仙的食品。

    最早是大骗子李少君编造的说法。《史记.封禅书》:“是时李少君亦以祀灶、谷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他取得汉武帝的信任后,谎说:“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汉代铜镜铭文有:“商方作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甘泉饥食枣,浮游天下遨四海。寿如金石为国保。”

    这只是说巨枣,到后来就编造有各种神异性的枣。

    《贾子说林》:“昔人得安期生大枣,在大河之南。煮三日始熟,香闻十里。死者生,病者起。其人食之,白日上升。”

    《神异经》:“北方荒中有枣林焉,其高五十丈,敷张枝条数里余。疾风不能偃,雷电不能摧。其子长六七寸,围过其长。熟色如朱,干之不缩。气味甘润,殊于常枣。食之可以安躯益气。”

    《西京杂记》:“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亦有制为美名以标奇丽。”玉门枣、西王母枣就是编造的奇异名字。

    《汉武内传》说西王母七月七日下访汉武帝,“帝设玉门之枣,酌葡萄之醴”来招待。《真人关令尹喜内传》:“尹喜共劳资西游,省太真王母,共食玉门之枣,其实如瓶。”而玉门关地方并没有名枣。从葡萄之醴可知,所谓玉门之枣,实际是指从玉门关进口的西域之枣。自从张骞通西域,引进葡萄等产品之后,就把编造的神异物品谎说是从西域来的。

    《洽闻记》:“邺华林苑中有王母枣,冬夏有叶。九月生花,腊月乃熟。三子一尺。又有羊角枣,亦三子一尺。”所谓“王母枣”是谐音“王模枣”,模,是模样。犹如说枣王,指很大。很大的稀少。把“稀”再谐音成为“西”。于是就成为趣而虚假的西王母枣。

    《述异记》:“北方有七尺之枣,南方有三尺之梨。凡人不得见,或见而食之,即为地仙。”所谓七尺之枣,又是从《东方朔传》仿来的:“汉武帝时,上林献枣。上以枝击未央前殿槛,呼朔曰:‘叱来!叱来!先生知此箧中何物?’朔曰:‘上林献枣,四十九枚。’上曰:‘何以知之?’朔曰:‘呼朔者,上也。以枝击槛,两木林也。曰:朔来朔来者,枣也。叱叱者,四十九。’上大笑,赐帛十匹。”

    这是表现东方朔聪明机智的志怪小说,实际是作者借以买弄自己编谜语的聪明。以枝击槛,就是以木击木。两木挨在一起,就是“林”字。把“朔”的左旁勉强看成“朿”字,两个“朔”就是“枣”字。“叱”中有“七”,两个七相乘是四十九。由“叱”中有“七”而谐音趣说“七尺之枣”。

    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卷一《景林寺》:“景阳山南有百果园……有仙人枣,长五寸。把之两头倶出,核细如针。霜降乃熟,食之甚美。俗传云出昆仑山,一曰西王母枣。”《酉阳杂俎》:“晋时,太仓南有翟泉,西有华林园。园有仙人枣,长五寸。核细如针。”

    隋代杜宝《大业拾遗记》:“信都郡献仲思枣,枣长四五寸。紫色,皮皱细核。实肥有味。贤于青州枣。北齐时,有仙人仲思得此枣,种之。亦名仙枣。时海内唯有数树。”

    道教把所谓能使人成仙的丹药,诡秘的叫“交梨火枣”,是谐音“叫离火早”。暗含意思是:叫你早离开欲火燃烧的尘世。南朝梁陶弘景《真诰.运象二》:“玉醴金浆,交梨火枣,此则腾飞之药,不比于金丹也。”虚造的仙果。唐陆龟蒙《袭美以春橘见惠因次韵复酬谢》:“堪居汉苑霜梨上,合在仙家火枣前。”元徐再思《红绣鞋.道院》曲:“青猿藏火枣黑虎听黄经。”《西游记》第七十九回,孙悟空请得南极老人星即寿星下凡到比丘国捉拿了妖精白鹿,那国王求祛病延年之方。寿星笑道:“我这衣袖中,只有三个枣儿,是与东华帝君献茶的,我未曾吃,今送你罢。”《封神演义》第七十九回:“火枣琼浆原自异,马忠应得化微尘。”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六六:“仙枣亭,故址在(鄂州)南楼西。旧传亭前枣大,未尝实。一岁,忽有实如瓜,太守命人吏采而进,小吏辄啖之,遂仙去。”

    由吃枣成仙又变出枣树是能当大官的庭院风水的说法。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三:“石晋朝赵令公莹家,庭有襦枣树,婆娑异常,四远倶见。有望气者,访其邻里,问人云:此家合有登宰辅者。里叟曰:无之。然主人小字相儿,得非此乎?术士曰:王气方盛,不在其身,当在其子孙。其后莹由太原判官大拜,出将入相。”按,“襦”字音man。襦枣,又名君迁子。是现在柿属的一种原始载培种,俗名软枣。晋崔豹《古今注》:“糯枣,叶如柿,实似柿而小。味亦甘美。”这是个别性的说法,其实也是从“柿”与“仕”的谐音编造的,把“仕进”再分解成:仕而前进。就可以指当大官。迷信说法也是推陈出新,常常改变的,有的大有影响,有的也与这个说法一样,是昙花一现。

    枣再大也不能使人成仙,况且根本没有神仙。但迷信也是无风不起浪,要有个被附会的基点,所谓无巧不成书。枣,富有维生素,多营养,这与许多水果是相同的。但枣是干果,可以储存。当粮食饥荒的时候,有计划而控制的吃枣,就可以苟延性命到来年粮食收割。这当然也是有限的不死而延寿。迷信的创造者善于见缝插针,把此无限的夸大,就成为不死而成仙。

    《太平广记》卷四百一十有“神仙李”“仙人杏”“仙梨”等传说,却是从枣的神异说法仿来的,便没有丝毫的事理。最有影响的模仿说法是所谓王母仙桃。

    《汉武内传》说西王母下访汉武帝时带着自己的“天橱”,即天上的饮食。“王母自设天橱,真妙非常。丰珍上果,芳华百味。……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鸡卵,形园青色。以呈王母。母以四颗与帝,三颗自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辄收其核。王母问帝,思曰:欲种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帝乃止。”

    这段文章的文学性在于: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桃大如鸡卵,形园青色。不但并没有什么神异,倒是其貌不扬的所谓不可貌相。而《西游记》电视及动画片都把王母桃表现成为非常大而红艳。没有王母这样的神仙,自然也就没有她吃的桃。这个名字其实是从“王母枣”抄袭的,即也谐音成“王模”:模样大。枣的神异性从所谓安期生吃枣成仙而来。把“巨枣”按“王模枣”的意思谐音趣假说成“王母枣”,从而模仿成“王母桃”。

    “王母桃”又可以再变成“乳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入王母池之处第一》说来到王母池时,猴行者看见蟠桃树上蟠桃正熟,有三颗掉到王母池水中。便用金环杖敲打盘石三下,就有一个孩儿钻出水来。猴行者问他年龄,说是三千岁。又敲打盘石五下,又有一个孩儿钻出水来。猴行者问他年龄,说是五千岁。敲打盘石七下,还有一个孩儿钻出水来。猴行者问他年龄,说是七千岁。下面的文字是:“行者放下金环杖,叫取孩儿入手中。问:‘和尚,你吃否?’和尚闻语心敬,便走。被行者手中旋几下,孩儿化成一枝乳枣,当时吞入口中。后归东土唐朝,遂吐出于西川,至今此地生人参是也。”

    所谓“乳枣”,无非也是谐音“如枣”罢了。由此也可以看出枣的神异性是原始性即本题性的,桃的神异性是来后仿说的。所以说“乳(如)枣”。

本站推荐:误惹妖孽王爷:废材逆天四小姐我老婆是冰山女总裁总裁大人,要够了没!霸情恶少:调教小逃妻修仙高手混花都一号红人无相仙诀校园绝品狂神神级龙卫狼与兄弟

刘瑞明文史述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人人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刘瑞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刘瑞明并收藏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