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小说网 > 刘瑞明文史述林 > 方言俗语词中作假成趣的“鼠”

方言俗语词中作假成趣的“鼠”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人人小说网 www.rrxs.net,最快更新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

    老鼠是人们讨厌而希望灭种的,这并不妨碍语言对它也是“物尽其用”的。鼠目寸光、鼠辈、老鼠过街,人人喊打……除了这些进了普通话的词语之外,各地的方言还用“假”老鼠造词,产生了一大批含“鼠”字而假的隐实示虚趣难词。既哄人又启发人的智巧:写的是“鼠”字,但与词义又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假,对理解词义是极大的困难。假,在于用了谐音方法。如“循音求义”,则“鼠”字之音又提示了它所隐蔽的与词义相关的真实用字。这就如猜谜,难而有趣了。这证明汉语有隐实示虚、设难成趣的独特的谐音造词法。

    这类词是人民群众集体创造的,历史悠久。群众感到它们的趣难而流传使用,继续创造同类新的词语,这些如谜的词语的“谜底”却失传了。原因便在于古代的语言研究者是“高射炮”眼光,只注重研究圣人“经书”的语言,而不注重研究人们口头说、他们自己也在说的方言俗语。群众当初创造这类词语,开始流行时,许多人对那谜底是知道的。但当时的语言学家认为这不是“学问”,本是应该由他们把谜底记载下来却没有;后时的群众渐渐也不知谜底了,后时的语言研究又因同样的原因而没有补课。结果形成了词语的许多“千古之谜”。

    现在比较重视方言研究了,出版了许多方言词典,收载了许多这类趣难词,这是前所未有的成绩。但仍然对它们的特点未作研究,不知词中的“鼠”为假,自然也不知相应的“真”是什么。

    对个别的这类词语很难知道庐山真面目,如果把多量的同类词语汇辑起来,对比综合,就易于知假辨真,深悟它们的趣难。笔者已有几十篇文章对此作申说,本文专门汇集含“鼠”的趣难词,来集中辨析各自的谐音关系。

    把这些词语按所指称的实体,分为疾病、食品、其他等三类申说。为求行文简便,把词语出处的词典,仅以“《宁波》”等指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的41种地方分卷的某一种(均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编纂者、出版时间,恕一律不及。其他词典在首次引用时,仅交代编纂者。对于“鼠”字与谐音的字,用国际音标表示各自的读音,但略去音调。

    第一类,疾病类。

    《宁波》:“老鼠奶奶=老鼠手:皮肤上出现的跟正常肤色相同的小赘肉,多长在面部、颈部或手背等处。民间以为吃了老鼠吃过的食品才长此物。”

    按,即医学叫的“疣”,口语说的“瘊子”。该词典“老鼠”条言:“鼠”读,声韵特殊,限于本条及“黄鼠狼”等条。而此病名中读音正与“老鼠”“黄鼠狼”等条中全同而也特殊,即是变读。查词典“田鼠”等条注音为,未有变音交代,当是正常读音。则声韵都特殊的“鼠”读,就是谐音的趣假。

    “鼠”常读音,与“嘴”字韵母、声调相同而谐音,差别是“嘴”字声母不送气。嘴,指疣突出如嘴。或与“珠”(按,后文只以音标示读音异同,不再用文字重复交代)谐音,指瘊子的圆颗形状。而“鼠”变读音时,或与“剌”同音异调谐音,指突起。温州话把癞蛤蟆又叫“剌鼓”,即“剌”与“鼓”复说背部的疙瘩。或与“痣”谐音。该词典痣:皮肤上生的青色、红色或黑褐色的斑痕或小疙瘩。”可见“痣”可以指瘊子。温州话即叫:老鼠痣。此疣不会自行脱落,长得很“牢”,又用同音异调的“老”谐音。“手”是同音同调“首”的谐音,而“首”又是“头”的变说。“奶奶”即形容疣形状如奶头,与“嘴”“珠”“剌”复说。但“老鼠奶奶”又是故意让人歧解成老鼠的祖母。

    “老鼠奶奶”是从“牢嘴奶奶”、“牢珠奶奶”、“牢剌奶奶”、“牢痣奶奶”等的理据谐音趣说的。“老鼠手”是从“牢嘴头”、“牢珠头”、“牢剌头”、“牢痣头”等的理据谐音趣说的。是“牢嘴/珠/剌/痣/奶奶”的实际结构,即“牢”修饰“嘴/珠/剌/痣/奶奶”等,而“嘴/珠/剌/痣”与“奶奶”复说。“嘴”“珠”“剌”“痣”四种不同的理据,经谐音而寓于同一个“鼠”字,成为“老鼠、奶奶”的假结构。这是谐音趣难词特有的殊道同归类型。

    当是先有这两个趣名,以误趣作谎说而欣赏。后来老实人受“老鼠疮”词(详见后文)的影响,才有所谓吃了老鼠吃过的东西的病因说法。这实际是倒果为因的认假成真,即据虚假的字编造个说法。语言学上所称的“民间词源”,正是这种情况。

    《上海》:“老鼠奶:瘊子,症状是皮肤上出现跟正常皮肤颜色相同的突起,表面干燥而粗糙,不疼不痒,多长在面部、颈部或手背等部。”

    “鼠”也是“珠”的谐音。词典对“奶”字标同音代替号,不必而误,释者正是误以为是祖母义而认为不妥。“鼠”字风马牛不相及,按理也应标同音代替号,词典却以为合宜,自然是受了民间词源的影响。

    《杭州》:“老鼠奶奶:疣的通称,是一种皮肤病,皮肤上出现一粒突起,不痛不痒。”按,“珠”的谐音。

    《丹阳》:“老鼠奶奶:指人的皮肤上生的赘肉。”按,“珠”的谐音。

    《金华》:“老鼠收=老鼠收儿:疣瘊子。”按,“剌”的谐音。而“珠”则不能谐音。“收”、“首”同音同调谐音。而“老鼠收儿”字面意思是:老鼠收养的儿子,与“老鼠奶奶”相比,另成调侃之趣。

    可对比苏州方言把疣瘊叫“竖头肉”,崇明叫“多囊头”、“多头肉”,都是平实的用“头”来说,它与趣说的“嘴”“手”、“收”、“奶奶”对应。

    《温州》:“老鼠痣:疣,一种皮肤病。”

    温州话,“鼠”、“嘴”音相远,但“鼠”与“剌”同音异调而谐音。剌痣,高起如剌的痣。

    《厦门》:“鼠尼:赘疣。皮肤上的突起的小肉粒。”该词典“珠:指某些疾病:出珠(出天花)|出水珠(出水痘)|目珠生珠(眼睛长了胬肉)。”可证。而“剌”则与“鼠”不能谐音。“尼”字用得不当,本字为“痆”。《崇明》即作“痆子”。韩愈、孟郊《征蜀联句》:“念齿慰霉黧,视伤悼瘢痼。”汤显祖《牡丹亭.闺塾》:“剌了股,添疤痆。”言瘢痕。

    《福州》:“老鼠趼:瘊子。”

    “鼠”又是“嘴”字成趣,同音异调。

    多种方言词典对指同一种病的同义词语的共同的趣难特点都麻木不知。前三种用医学上的解释内容来代替语言学的研究。

    《上海》:“偷粪老鼠:旧指肛门结核。俗以为痨病病人如肛门结核,就无可救药。”

    《苏州》:“偷粪老鼠:肛门结核,指痔瘘一类疾病。”

    按,都由“透缝痨柱”隐实示虚。“透缝”即指“漏血”,是对“瘘管”的描述。“注”也指流血,夸大说法。“痨”是中医对结核病的统言。

    《南京》:“老鼠偷粪:俗指肛瘘,因肛管、直肠炎症在肛管或直肠与皮肤间形成瘘管,化脓后有脓水流出。”

    按,“老鼠偷粪”是“偷粪老鼠”的颠倒,恰好也是“痨注透缝”的理据。谐音对比如下:

    老鼠偷粪

    痨注透缝

    该典未有“注”字注音,而“主、住、柱、疰、苎、蛀”等字的音节都是,“注”字当相同。

    福建永定下洋称痔为:老鼠偷疮。“老鼠偷”当是类似的谐音,因没有同音字表,不好确说。

    以下对《汉语大词典》的几条释词作讨论。

    “鼠瘘:病名。即瘰疬。淋巴腺结核症。”引例为《灵枢经.寒热》:“黄帝问于岐伯曰:‘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何气使生。’岐伯曰:‘此皆鼠瘘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鼠病:指鼠瘘。汉王充《论衡.福虚》:‘狸之性食鼠,人有鼠病,吞狸自愈。物类相胜,方药相使也。’参见‘鼠瘘’。”解释回避了难点:为什么把瘰疬病叫“鼠瘘”,与鼠何关?汉代的一种错误说法,是由鼠咬人而致病。

    《淮南子.说山训》:“狸头愈鼠,鸡头已瘘。”高诱注:“鼠啮人疮,狸愈之。瘘,颈肿疾。鸡头,水中芡,幽州谓之雁头,亦愈之也。”老鼠咬人,人都是知道的。被咬过的并不患此病。那种误说因而不被人相信,于是转变为吃了老鼠吃过的东西。这却是不易知道,不易证误的,因而流传下来。由被老鼠咬,而再趣说吃狸猫肉就可以治好。

    《灵枢经》明言,此疮因“寒热之毒气”而致,完全排除了与老鼠的关系。医学书是相对科学的说法,鼠咬的说法是民俗从称名中有“老鼠”而作附会。

    瘰疬初起,淋巴节肿大鼓起,肌肉表面不平整。化脓外流后,疮口收敛病止,但留下长久疤痕,是“搐”的情状,被谐音为“鼠”。疤痕处发痒,口语叫“咬”。于是产生出鼠咬致病说法。

    “鼠乳:病名。即瘰疬。一种淋巴腺结核症。《北史.序传.李挺》:“〔李仲俊〕颈多鼠乳。而性通率,不持检度。”

    “鼠”可是“搐”的谐音趣说,“乳”指乳状突起。这也可证古时“鼠瘘”的“鼠”非字面义。“鼠乳”与吴语“老鼠奶奶”说法相同。汉代已有的这些词,因有趣意而流布成通语,但不知始源于何地方言,不排除吴语、闽语与“珠”等谐音的可能。“搐”的谐音大致从北方话而言。

    “鼠”字成趣,因而在今时方言的此病称名中承贯下来,一般叫老鼠疮,我们却都可从语音证明仍是“搐”或别的字的谐音为理据,而“鼠”是异路同归的趣假。

    《银川》:“老鼠疮:淋巴结核。”词中“鼠”轻声,与“搐”字同音。

    《牟平》:“老鼠疮:淋巴结核病。”搐,音。

    《洛阳》:“老鼠疮:瘰疬,颈部的一种疾病。”词典未见“搐”字音,但出出爽爽:小家子气,不大方。”按,“出”实当为“搐”,不平展、收缩,与“爽”复说。

    《太原》:“轂儿疮:鼠疮。年轻人多说‘老鼠疮,。”

    “轂”与“鼓”同音异调,指结核鼓起之状。又,太原话把“核”叫“栅”,也可以谐音。“轂”字,《玉篇》、《广韵》、《集韵》已有,本指鼬鼠。太原有个地名叫“老鼠窟窿”,又有“地老鼠”词指野鼠,“老鼠胡子”指人稀疏的胡子。可见本有“老鼠”的通名。太原人应是先以“轂”谐音趣称核状而鼓起的瘰疬疮,后来使得又成为老鼠的另名。

    《忻州》:“姑儿疮:淋巴结核。”

    当地把鼠叫“姑儿”,本字当与太原话同。“姑”、“鼓”同音同调。忻州话也把“核”叫“骨儿”,与“姑儿”同音异调,不带喉入声韵尾。也是因趣称老鼠疮,从而使老鼠有了此趣名。

    病名中“鼠”是虚假的,还有其他例证。

    《娄底》:“老鼠子钻洞:肛门旁长的恶疮。”

    娄底话“鼠”、“熟”同音同调。“钻”有“跳”义。“洞”、“动”同音异调。老熟跳动,指恶疮熟脓之时疼痛之状,俗语正说:疮熟脓了,一阵阵烧的跳着痛。而“钻洞”又明指将要溃口流脓。

    《东莞》:“生老鼠子=生口化:一种病,病者身上的肌肉一团团地烂。”

    按,那个有音无字的缺形字,与“剐”同音同调,应即本字,趣言像是把肉一团团、一片片剐掉。“鼠”字音,与广州话同音同调。苏翰舯《实用广州音字典y‘纾”与“鼠”同音异调。“纾”解除义。老纾,一直不断消减肌肉,正合谐音,趣谐成“老鼠”。东莞“鼠”与“输”同音异调,“输”的亏蚀义也可是词的理据,殊道同归。

    《厦门》:“老鼠(仔)症=粒子症:鼠疫。”

    鼠,与“珠”谐音,与“粒子”对应,指症状。参见前文已申说的“鼠尼”条。

    《南京》:“老鼠瘟:鼠疫。”

    鼠,与“珠”谐音,与厦门话同一机抒。该词典“偷针眼:麦粒肿”,“针”当然非实指,“疹”同音异调谐音求趣,麦粒肿之状。都是从症状谐音趣说。

    鼠疫自然是由鼠传染的,西医此名中“鼠”是字面常义,但这两个方言称名中却是从症状言的。鼠疫有多种,一种叫“腺鼠疫”。起病一、二天后,在鼠、蚤咬处出现丘疹或水疱。再过一、二天后,局部淋巴节开始肿大和压痛,而以腹股沟处淋巴节肿大为常见。这与颈淋巴节肿大的老鼠症症状一致,“鼠”也是趣假字。“老鼠症”、“老鼠疽”病名中的“鼠”不指病因,不能因“鼠”字而认为我国古代已知由老鼠传染。

    第二类,食品名。

    《东莞》:“老鼠扒泥:一种食品,把切成不规则颗粒状的番薯煮至将熟,然后放糖和糯米粉,有的还打个蛋花,使熟后如老鼠洞口扒成团的泥,故名。”

    蛋花熟后可如泥团,但既无鼠,也无鼠洞呀,释者对此却不作理会了。“鼠”,谐音同音异调的“薯”,而“老”谐音同音异调的“捞”,东莞话义为搅拌;混合。把薯块与米粉搅拌混合均匀。“捞薯”摇身一变成了“老鼠”。

    《广州》:“老鼠仔整条萝卜腌咸后压扁,作为小菜,口感很爽脆。”

    萝卜体圆,或勉强可说如鼠,压扁则一点也不像了。爽脆的口感与吃鼠肉大不相同。唯一可能附会的是从制作方法生发,恰是如此。腌咸要用盐水和酱,正与“卤”法同。“老”、“卤”同音同调,这是指处置方法。“处”、“鼠”同音异调。“仔”与“之”同音同调,与“置”、“治”同音异调。“卤处之(置、治)”谐音成“老鼠仔”。

    《建瓯》:“老鼠尾:一种条形油炸甜糕点,有的地方叫兰花根。”

    释义未言用什么粮食做,南方糕点都是用黏性糯米粉。该词典,“秫米:糯稻碾出的米,富于黏性,可以做糕点,也可以酿酒。”而“秫”正与“鼠”同音异调。条形只是指长形,此糕点更不必由粗到细如鼠尾,况与鼠本无关。“尾”、“末”同音异调。秫末,指秫粉。“老”是虚义的粘连,凑成假趣的“老鼠”。取名的理据:秫粉做成。

    《建瓯》:“老鼠仔:一种油炸食品,用地瓜丝或南瓜丝拌米浆,油炸而成。”

    “鼠”仍由:“秫”谐音,从用糯米浆而言。

    《梅县》:“老鼠饭:一种小吃,用大米粉制成,又叫水煬儿。”

    想是早时用糯米粉,后来用大米粉了。

    《福州》:“老鼠囝:江米条,用糯米浆做成的小条状甜糕点。”福州话“鼠”、“箠”同音异调。箠,竹条,指形状,与建瓯“老鼠尾”的“尾”相同。而“秫”与“鼠”不能谐音。又,此附言,“江”也是“浆”的谐音。从浆汁而黏性言,不是说江区所产的米。

    《崇明》:“面老鼠:面疙瘩。”

    该词典《崇明方言义类索引》的“面食”类有“面老鼠”,则不指干面粉受潮的疙瘩状,而指疙瘩状的熟面食。疙瘩状比面片、面条不易熟,要多煮一会。由“老煮”谐音。

    《温州》:“油老鼠:一种油炸的不规则的块形或小球状的糕点。是将面粉调成稠浆,舀入铁勺中,包以绿豆芽等馅料,放在油中炸成。”按,似当由“剌”谐音,指绿豆芽的茎杆难以被面粉稠浆裹住,会剌露出来。

    周作人《苦竹杂记.油炸鬼》:“小时曾见一种似麻花单股而细,名曰油龙,又以小块面油炸,任其自成奇形,名曰油老鼠,皆小儿食品。”笔者未见绍兴方言同音字资料,只好参照其他方言来讨论。以丹阳、宁波、金华、苏州、崇明、上海话言,“鼠”、“处”都谐音,油炸处理之意。

    《西宁》:“老鼠儿:饺子的一种,形似老鼠,故名。”

    此释苟简。饺子实难形似老鼠。在甘肃陇东一带一种包子捏成长形,边缝收在上部。不是把边缘平捏压合,而是捏成折皱形。春节祭神特如此做,一端两侧按上两粒小黑豆,说是像鼠眼,但名字叫“搐把子”或“zhui把子”。老人说是老鼠形,小孩总会反问:哪里像老鼠?因老鼠背部不会有这样一个突起而折皱的棱。按,《方言》卷八:“宛野谓鼠为‘雖’。”字音“隹”,是河南南阳方言。而甘肃陇东人并不知这个生僻古字。对于孩子们反问,老人无法回答,倒是思路活的年轻人有时笑着说:这包子上的花边“搐搐”的,不就是“鼠把子”吗?也只是从两个字同音同调趣侃说罢了,也不认为像老鼠。各地饺子边都有捏成折皱的,因下锅后不易开裂散馅。西宁“老鼠饺”会不会就是这一种呢?

    《南京》:“松鼠鱼:江苏名菜,以一斤多重的整体鱼为料,身上纵横交叉切成相连的小块,油炸后加作料烧成,一般用鳜鱼来做。”

    食品中没有松枝,也没有而更不应有松鼠或一般的鼠,却如此称名。菜肴品味著名,起名也奇特著名。人们一边品味佳肴,一边琢磨趣名的由来,既获营养,又练智力。可惜词典也不知而避言。说穿了,十分简单:“松处鱼”的谐趣。从纵横交叉切口的处理而:作宽松处理,便于入味。以前“宽松”的“松”另是一字,南京话同音同调,“鼠”、“处”也同音同调。

    第三类,其他。

    《梅县》“老鼠肉:上臂发达的肌肉。”

    “鼠”与“珠”谐音。从肌肉突起,滚圆如珠来形容。

    《素问.气府论》:“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灵枢经.本输》:“鱼际者,手鱼也。”鱼际、手鱼,是从“腴际”、“手腴”的谐音趣写。两种著作在秦汉时代,可见谐音隐实示虚方法时代之早。西宁方言把手臂上突起的肌肉叫“鱼儿肉”,一脉相承。上海话把腿肚子叫“黄鱼肚皮”,“旺、逾(或腴)”的谐音。山西万荣,甘肃陇东又另叫“猪娃子”,以如“珠”圆作谐音。理据与梅县同,趣说却异。

    《广州》:“老鼠仔:臂上突出来的腱子肉。”

    “薯”同音异调,以薯块为喻。

    《于都》:“老鼠子:指人的上臂鼓起的肌肉。”

    “薯”同音异调。梅县话“鼠”、“薯”不谐音,于是另找出路而从“珠”谐音为“鼠”。为了求趣,与其他方言趋同,总有自己的灵活办法。

    湖南永安说“老鼠囝”,具体谐音途径不详。

    《建瓯》:“老鼠仔:2粉线袋,旧时裁缝师父用来画衣样的粉包,两头扎紧,中通一粗线沾粉画样。”

    又:“老鼠溜:焰火的一个品种,样子像一个鞭炮拖一根竹签,点燃后直窜上天。”都是“出”字同音异调谐音。前者从线可不断从袋中拉出言。甘肃陇东直接叫“搐袋子”,从袋两头扎起和线可长可短言。建瓯话不知“搐”字可否谐音。指这种焰火,从象声词“出、出、出”的喷火和“出溜”的一下就上了天而言。不带竹签而点燃后在地面如此乱窜的焰火,不少方言叫“地老鼠”,也不是以像老鼠逃窜为充分必要理由的。

    《温州》:“白老鼠:称缺乏社会经验,容易上当受骟的人。”

    按,“赤”同音异调谐音。“赤手空拳”的“赤”,与“白”复说。

    《银川》:“鼠迷1〔舒不哈提〕,不幸,灾难。2(长相)丑陋。3丢人。ii(波)shum,凶兆。23两项汉民也通用。”

    按,首义是波斯语译音词,但有意选用了另有歧义的“鼠迷”写法。译音词也结合了谐音趣难的方法。此义不可能引申出另二义,另二义当是汉语词“鼠眉”的隐实示虚。迷、眉,同音异调。“眉眼”的省说,以鼠眉眼喻丑陋难看。丢人也即难看。

    《哈尔滨》:“鼠眯:因恐惧而不敢说、不敢动。也作“鼠迷。”

    “憷”或“怵”的谐音,恐惧义,与“鼠”音近。

    《忻州》:“眉鼠:容貌:这闺女哩眉鼠不赖,可多后生爱哩。”

    可见不是贬义词。“数”同音同调谐音,如“礼数、路数、形数、智数、情数、色数”等众多词中。长治方言,同词同义。

    徐世荣《北京土语辞典》鼠霉:1倒霉;不走运,不光彩。2指容貌猥琐。”

    首义时“鼠”谐音同音同调的“数”,指运数、气数。次义时“霉”谐音同音同调的“眉”,与银川话“鼠迷”、忻州话“眉鼠”同中有异。

    又,“鼠儿线:一种丝绒线,较松而粗,各色皆有,用于扎花、剌绣。”

    “鼠”谐音“束”。旧时这种线价贵,不常用,买的量少,以彩纸约成小束为单位销售,犹言“把把线”。

    马思周、姜光辉《东北方言词典》鼠shu迷:慑服。又作‘鼠匿’。不幸,灾气。”

    首义与哈尔滨话相同,即是“憷chu”或“怵chu”的谐音。慑服是恐惧的另一种表述。“鼠匿”即因怵而收敛。次义谐音“数迷”,运数不通不顺。

    这一组词语的词义差异较大,有“迷、眯、眉、霉”的异写,但虚假的“鼠”却是共同的,因为它奇特有趣。

    徐世荣《北京土语辞典》:“琉璃鼠儿:蜻蛉的俗称,如蜻蜓而小,青绿色。”

    即蜻蜓的一种。而琉璃可有各种颜色,“留离.倏儿”的谐音:来到和离开都倏忽而快。其中“倏儿”与建瓯话“老鼠溜(出溜)”指焰花的理据殊道同归。《广州》:“琉璃灯盏:一种蜻蜓。”也应是“留离等趱”谐音:来到和离开都赶而快。

    福建莆田,“批老鼠巡:儿童打水飘儿的游戏名”。

    “鼠”谐音象声词“处”,指薄片石“处儿,处儿”地在水面上向前窜起。

    福建永定下洋,“老鼠兔儿:每月繁殖的兔子。”按,似谐音“出”,指出产。老出,即(每月)接连而生的兔子。

    《太原》:“老鼠胡子:长在下巴上的稀疏的胡子。”鼠、疏,都音而谐音。词典不言比喻是对的。因为老虎、猫的胡子都是稀疏的。

    上述“鼠”字隐实示虚趣难词以时代明确的汉代“鼠瘘”为早,但时代仍可前推。下面对《汉语大词典》“鼠”字的义项及“鼠”部一些词语再作讨论。许多有“鼠”的词语实与鼠无关,它所隐蔽的理据是什么,词典不言,而这一些词语又是时代较古远的。有的词义与“鼠”有关,但不易看出,词典也未言,这里顺便作简说。

    《汉语大词典》“鼠”字有三个义项都不是字面之义,而应是假借义或谐音趣难说法。

    “鼠”第三义:“居处。《商君书.说民》:‘辩慧,乱之赞也。礼乐,淫佚之征也。慈仁,过之母也;任举,奸之鼠也。’蒋礼鸿锥指:‘则鼠亦可读处。处者,居也。奸之处也犹奸之宅也。’”词典应指明假借而未。

    第四义:“忧愤,忧闷。参见‘鼠思’。”

    “鼠思:忧思。《诗.小雅.雨无正》:‘鼠思泣血,无言不疾。’郑玄笺:‘鼠,忧也。’《花月痕》卷二:‘大抵青天碧海,不少娥眉见嫉之伤,谁知白袷蓝衫,亦多鼠思难言之痛,此双鸳祠所为立也。’”

    按,《小雅.正月》:“念我独兮,忧心京京。哀我小心,瘕忧以痒。”毛传:“瘕、痒,皆病名。”但不能指明何病而不确。《诗集传》:“鼠思,犹言瘕忧也”。其实“鼠”是“处”的临时假借趣写,犹“早”之为“蚤”。“瘕”又是对假借的“鼠”再假作偏旁,都不是独立的词。古代汉语中,也只有“鼠思”一种说法。《经籍纂诂》也仅补《管子.侈靡》“鼠应广之实,阴阳之数也”一例,旧注,“鼠,忧也”。其实“鼠思”即“处思”,与“处心积虑”中同。“鼠思泣血”因语境而指忧。《诗经》“鼠”字此趣假用法,启示了后世以“鼠”作谐音趣难造词。

    第五义,“给予。睡地虎秦墓竹简《为吏之道》:‘自古以来,叚门逆吕,赘婿后父,勿令为户,勿鼠田宇。’又《秦律.金布律》:‘都官佐、吏不盈十五人者,七人以上鼠车牛、仆;不盈七人者,三人以上鼠养一人。’”也仅有此二例,也只能是“处”的借字。《汉大》“处”有安排、承受、占有义,都与“给予”义相应。

    “鼠乡:碁石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石二.碁石》。”按,当征引其中:“〔时珍曰〕《西山经》云:‘皋涂之山,有白石,其名曰碁,可以毒鼠。’郭璞注云:‘鼠食则死,蚕食而肥。’则鼠乡之意以此。”仅“鼠”字可得解说,“乡”字则仍不知所指,或为“飨”字的记音趣写。

    “鼠姑”:牡丹的别名鼠妇的别名。

    都未及名义。按《本草纲本.草三.鼠姑》引《别录》:“主咳逆上气,寒热鼠瘘。”则指牡丹时“鼠”字有据,“姑”字有趣而未能排难。

    “鼠尾:草名,即陵苕。初秋开淡黄花。花及茎叶可以染皂,又入药可治痢。”

    “鼠尾草:草名。可入药。见《本草纲目.草二.鼠尾草》。参见“鼠尾”。

    按,“鼠”字理据不明。但《本草纲目》《鼠尾草》条已明言:“鼠尾以穗形命名。”

    “鼠负:虫名。又名鼠妇。”

    “鼠妇:古称伊威,又名鼠妇潮虫。(明按,“鼠妇”后当脱失顿号,本是二名)体形椭圆,胸部有环节七,每节有足一对,栖于阴湿壁角之间。参阅《本草纲目.虫三.鼠妇》。”

    《崇明》:“鼠步:学名鼠妇。有的方言叫‘潮虫’。”对“步”标同音代替号。

    此名甚趣,歧释也多。李时珍所引有陶弘景曰:“鼠多在坎中,背粘负之,故曰鼠负。今作妇字,殊似乖理”。韩保昇曰:多在瓮器底及土坎中,常惹着鼠背,故名。俗亦谓之鼠粘。陆佃《埤雅》:“鼠负,食之令人善淫,故有妇名。又名鼠姑,犹鼠妇也。鼠粘,犹如鼠负也。”李时珍据此而言,“然则,妇、负二义倶通矣”。

    《说文》先载“鼠妇”名、《尔雅》继作“鼠负”,都无解释。各种解释都是后起望文生义的曲解。郭璞只言“瓮器底虫”,不言生土坎中。取名的实际原因是虫因喜潮湿,又叫湿生虫。多见于水缸下,而水缸在厨房,厨间比较阴湿,此虫多有,不限缸底。从“厨伏”谐音趣说为“鼠妇”。因“妇”字无理,又变为“负”。老鼠洞深,无此虫,鼠因何可背负它呢?崇明此词的“鼠,当是“厨 ”的谐音。“步”当是“伏”同音同调谐音。

    “鼠李:木名。”引《神农本草经》卷三:“鼠李主寒热瘰疬疮。”南朝梁任防《述异记》卷下:“杜陵有金李,李大者谓夏李,尤小者呼为鼠李。”清李调元《困园杂咏》之十七:“李乃仙之木,云何鼠李多”释义有两个问题。一,任防所言“鼠李”当是另一物,即一般果品的李子。“夏”有“大”义,故大者叫夏李。尤小者叫鼠李,“鼠”当指小,参见后文“鼠梨”、“鼠韭”的申说。二,无论何种,为何以“鼠”系名。李调元诗即对此作问。

    《本草纲目.鼠李》言有异名楮李、鼠梓、山李子、牛李等。“〔时珍曰〕鼠李方音亦作楮李,未详名义。”又引言“木高七八尺,叶如李,但狭而不泽”,则是以“李”称的一种依据,也区别出不是果品可食的李。所以《本草纲目》入木部,而把果品的李入果部。寒热瘰疬,即鼠疮。则“鼠李”的真实理据是“处鼠疬”的药效。“处”即处治,隐含在同音或近音的“鼠”字中。是汉语语流音变独有的类型“同音兼并”类型。“疬”谐音为“李”。

    “鼠梨:即杨楂,又称山梨。陆玑云:实如梨,但小耳。一名鹿梨,一名鼠梨。”

    按,李时珍曰:山梨,野梨也,处处有之。梨大如杏。今议,“鼠”当由“搐”谐音趣言,收缩而小,方言俗语或把人小气吝啬叫“搐搐客”。

    “鼠韭:垣衣的别名。”

    按,《本草纲目.草十一.垣衣》引异名有“天韭”、“鼠韭”、“乌韭”,都未及名义。韭,当是比喻色绿而丛生。“鼠”当由“搐”谐音而言短小。“乌韭”当从指瓦上苔藓的“屋韭”而作趣。

    “鼠梓:1苦楸。楸的一种。2鼠李的别名。”

    按,《本草纲目.木二.楸》,言叶治瘰疬瘘疮,所以与鼠李同名。《尔雅》郭注,梓即楸也。

    “鼠腰兜:一种武士服饰。”引例《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纻丝袍,束腰衬体,鼠腰兜,奈口慢裆。”

    按,“鼠”字不可解。必不是字面意思。也可能是由“搐”谐音,与“束”复说。

    “鼠查:山楂的别名。”

    按,李时珍言,猴、鼠喜食,又有猴楂、鼠楂名。

    “鼠耳巾:隐士裹头用的头巾。”

    避释“鼠耳”。隐士巾又叫“角巾”,词书释为有棱角的巾。是怎样形成棱角的呢?未有言者。束晳《巾赋》:“老公戴合欢之帽,少年著蕞角之巾。”蕞,用为“撮”,扎结义。用布盖头须得扎角在耳部。“鼠”谐音“搐”而指约束。

    “鼠蹊:指大腿和腹部相连的部分。”

    鼠蹊,即今医学语:腹股沟。似由“(腹股)蹊处”的省说谐音而倒序,是源于“鼠、处”可谐音的方言。

    “鼠溪:中医称人腿斑中的**。”《医宗金鉴.剌灸心法要诀.胃府经文》:“胃经分寸歌”注:“从归来下行,在腿斑中有**,名曰鼠溪,直上一寸,动脉应手,亦旁开中行二寸,气街穴也。”

    按,“溪”是“蹊”的别写,指其间的沟如蹊。例句中的“腿斑”当做“腿畔”,指两大腿之间。“鼠”指**,当由南方音系“珠”的谐音。

    以上60多个词语中的“鼠”字,绝大多数是隐实示虚的趣难用法,说明谐音造词法的历史很早,造词数量很多,还会有系列性。而古今的语言研究却对它们大意疏忽,不能知晓庐山真面目,回避理据解释。

本站推荐:误惹妖孽王爷:废材逆天四小姐我老婆是冰山女总裁总裁大人,要够了没!霸情恶少:调教小逃妻修仙高手混花都一号红人无相仙诀校园绝品狂神神级龙卫狼与兄弟

刘瑞明文史述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人人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刘瑞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刘瑞明并收藏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