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小说网 > 刘瑞明文史述林 > 详释“两头蛇、三脚猫、乌眼鸡”等系列词语

详释“两头蛇、三脚猫、乌眼鸡”等系列词语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人人小说网 www.rrxs.net,最快更新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

    笔者近年来提出汉语有一种谐音造词法,特点是“隐实示虚,设难成趣”,已经发表了十多篇文章,用好几百个词语论证。本文再用“三脚猫”、“两头蛇”、“五眼鸡”、“杀鸡扯脖”等系列词来讨论。

    这些词语的源头是元张鸣善《水仙子.讥时》套曲:“铺眉苫眼早三公,裸袖揎拳享万钟。胡言乱语成时用,大纲来都是烘。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非(飞)熊。”是讥讽当权者和出名者都是无学问本领的人,“烘”是“哄”的借音字,点明各种人名实不符。铺眉苫眼即眼睛睁不开,但另指睁眼瞎,即没有文化知识。

    “两头蛇”一词时间很早。汉贾谊《新书.春秋》:“孙叔敖之为婴儿也,出游而还,忧而不食。其母问其故,泣而对曰;‘今日吾见两头蛇,恐去死无日矣。’其母曰:‘今蛇安在?’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见,吾已埋之也。’其母曰:‘无忧,汝不死。吾闻之,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闻一多《伏羲考》说:“谓之‘两头’者,无论是左右两头,或前后两头,不用讲,都是两蛇交尾状态的误解或曲折。”有详细的论证,是很有道理的。今萍乡话“两头狗”指正在交配的狗,是个参证。民间把蛇叫小龙,而龙是圣洁的,见到它居然也有交配的秽事,是对它的渎犯,所以趣说必死。

    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下:“两头蛇,岭外多此类。时有如小指大者,长尺馀,腹下鳞红皆锦文。一头有口眼,一头似蛇头而无口眼。云两头倶能进退,谬也。昔孙叔熬见之不祥,乃杀而埋之,南人见之以为常,其祸安在哉?”《汉语大词典》:“蛇之一种。无毒,尾圆钝,骤看颇像头,且有与头相同的行动习性,故名。古代传说见之者死。”

    但张鸣善说的“两头蛇”却大为不同,是“两头折”的谐音。折,犹如断绝。句言没有知识的人还被说成是如诸葛亮有谋略。《柳州方言词典》:“两头蛇:喻指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的人。”《广州方言词典》:“两头蛇:指在两方面之间挑拨是非、从中取利者。”但即令真有两个头的蛇,也不会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比喻的解释错误。“蛇”是“折”或“舌”的谐音。两头折犹如两面倒。两头舌即两舌而挑拨离间。可参证“两头蛇南阳卧龙”中谐音“折”,指没有知识的人。

    从“两头蛇”可见对这类谐音趣难词的释义不能简单地按字面,按个别例句,要从方言的大量词语作细致、深入的研究,而这正是语言研究的极大空白。

    《汉语大词典》:“三脚猫:(i)比喻对各种技艺略知皮毛的人。元张鸣善《水仙子?讥时》套曲:‘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非(飞)熊。’明郎瑛《七修类稿.奇谑四.三脚猫》:‘俗以事不尽善者,谓之三脚猫。嘉靖间,南京神乐观道士袁素居果有一枚,极善捕鼠而不成步。’清钱谦益《瞿元立传》:‘无论学儒、学佛、学道,苟得其真,不妨唤作一家货,否则为三脚猫,终无用处。’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但医生须得人,不可大意,随便令三脚猫郎中为之。’(2)比喻新奇罕见的事物。沈从文《边城》十:‘翠翠自言自语说:“人那么多,有什么三脚猫好看?”’

    说次义是比喻为确,因为实际没有三脚猫;如有,自然新奇罕见。所谓神乐观道士袁素居果有一枚,那是志怪故事的笔法:假说时间、地点、当事人等记事因素,让人误以为是真的。所谓“不成步”,则属真,但特意要由此透漏出所谓“极善捕鼠”则是假的,是开玩笑。这也是志怪故事的笔法。

    但说首义也是比喻就不妥,极明显的理由有四。一、仅三只脚而不成步的猫,捕鼠的本领必大大差逊,除非是如“瞎猫碰到死老鼠”,而不是“略逊”。二、任何缺一只手或脚的残疾动物,都必是本能大受影响,为什么偏用猫来比喻呢?这透漏出埋伏有检验人的智力的“机关”。

    三、如果是比喻,只能是直接比喻断了一只腿或腿跛的人走路和跳跃不如常人,怎么牛头不对马嘴的比喻“对各种技艺略知皮毛的人”?四、两腿正常,甚或健跑善跳的人,也多有对各种技艺略知皮毛的。不是正有“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俏皮话吗?相反,残疾人心灵手巧的也是多见。因为“心之官则思”,而不是“腿之官则思”。比喻,应是喻体的特点更明显直接,这个比喻恰相反。解释为比喻实在是常识性错误。

    这个词应是方言词,我们需要从方言词细作考察研究。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的地方分卷中有此词的不少,但词义及解释情况却相当分歧复杂。可分为五种情况。

    第一种,与《汉语大词典》第一义全同。如:

    《宁波》(按,《宁波方言词典》的简称,以下引及其他词典都如此简称,省言编者):“喻似乎什么都懂、实际样样不精通的人。”

    《广州》:“喻人,表面像个人材,实则差劲,像三脚猫走起路来就露短了。”《金华》相同。

    但,三脚猫站立时,也看得明显,不像跛子站时或看不出来。可见比喻的解释一经具体推敲就显得捉襟见肘,而不能自圆其说。而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三脚猫:指似乎什么都懂但样样不精通,或对某种知识、技术略知皮毛而不专的人。也作“三脚毛”。则“毛”正是指轻微、细小,如皮毛的知识。可见“猫”字不是实话实说。

    第二种,《扬州》《上海》、《苏州》基本释义相同,但又不言是“比喻”。

    第三种,此词还有另外的意思。

    《成都》:“比喻做事慌张、不谨慎的人。”

    《贵阳》:“(1)坐不住的人,没有明显贬义。(2)游泳的一种姿势,一只手或一条腿接触河底游动。”

    《柳州》:“(1)搁在火上烧煮食物的三脚铁架。(2)喻指喜欢到处跑而坐不下来的人。”

    《武汉》:“炉子、火盆等上面用的三脚架子。”

    《南宁》:“(1)三脚灶,由一个铁环和三只脚组成。(2)比喻整天坐不住、到处跑、没有耐心的人。”

    《柳州》《武汉》《南宁》都避言为什么“猫”能指铁架,却也都不说是比喻。就指灶具来说,“三脚”属真,因为几何学的定理:三点构成一个平面。所以三脚的支架是最稳当而省材料的。但也以“猫”为说,又是假的,透露出不是动物的猫。三只脚的猫不成步,怎么能比喻到处跑呢?三脚的支架是最稳当,又怎么能比喻做事慌张、不谨慎的人?可见比喻的解释都是不正确的。这一组词语的“猫”,也必然是假的。

    第四种,同义词的其它不同说法。

    《温州》:“三脚虾蟆儿:比喻对各种技艺略知皮毛,并不精通的人。”

    《汉语大词典》:“三脚虾蟆儿:歇后语,没处寻之意。”引清翟灏《通俗编.禽鱼》:“《五灯会元》杨大年与石霜圆参证。杨曰:‘三脚虾蟆跳上天。’圆曰:‘一任跳。’按:俗言虾蟆惟月中有者三脚,因有三脚虾蟆没处寻之谚。”

    所谓“三脚虾蟆跳上天”,是说正常的四脚虾蟆也跳不上天,何况三脚虾蟆。所谓“一任跳”,是说任它怎么跳,也跳不上天。因此,在禅僧灯语中有“虾蟆禅”的话头,指不高明的禅理修养。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虾蟆禅:(术语)虾蟆唯解一跳,不解他术。以喻认一知半解为是,而不通于他之不活脱不自由之死禅。”所以温州话的“三脚虾蟆儿”,才真正是那样的比喻说法。这可以充分对比出“三脚猫”不是比喻。而是从禅僧灯语“三脚虾蟆儿”趣变的仿词。第五种,其它含“三脚”而不同词义的词。

    《于都》:“三脚班=采茶班:指采茶戏戏班。”按,该词典“采茶戏:旧时采茶戏以唱爱情戏为主,因戏词不雅,曾被禁止在县城演出。”

    《柳州》“三脚凳:(1)三只腿的凳子。(2)喻指靠不住的人或物。(3)喻指让人上当的事。”《广州》:“(1)喻指靠不住的东西。(2)喻小陷阱。”

    《广州》:“三脚鸡:指摩托三轮车。”

    《东莞》:“三脚鸡:一种三个轮子的机动车。正式说法是‘三轮机动车’。”

    《雷州》:“三骹狗:三轮机动小货车。”

    《厦门》:“三骹马:三脚落地的支架。”

    所以,应当把这些同中有异的系列性词语作综合对比,具体研究各自的理据。

    以同义的温州话“三脚虾蟆”为标本,可证“三脚猫”不是字面的实际意思,笔者从大量的词例确知,此“三脚”实际是“山脚”的谐音,指偏僻地方。“猫”谐音“冒”,指冒失。如此,各地所说的指略知皮毛的“三脚猫”,则应是“山脚冒”的理据:山脚冒冒失失的人。金华话的“三”字两读,“三脚猫”中,正与“山”同音同调。而另读音便不能谐音。《忻州》:“山渣野冒=山猫儿夜头:形容年轻人言行粗野。”前一个词中平实的“冒”和“野”,正是后一个词中的趣假说法“猫”和“夜”的谜底。在俗语中,“粗野、愚昧、一知半解”的意思,都可与“山、乡、村、土、尘、沙、屯”等字相联系。这是城乡差别在语言中造词的一种机制。

    钱锺书《管锥编.毛诗正义.有女同车》对此有详论:

    “(宋)程大昌《演繁露》续集卷四:‘古无村名,今之村,即古之鄙也;凡地在国中邑中则名之为“都”,都,美也。’(按,所引之后的原文是:‘凡地在郊外,则名之曰鄙,言质朴无文也。隋世乃有村名。唐令在田野者为村,故世之鄙陋者,人因以“村”目之。’此续引以补文意)杨慎《升菴太史全集》卷四二、七八本此意说《诗》曰:‘山姬野妇,美而不都’,又据《左传》‘都鄙有章’等语申之曰:‘闲雅之态生,今谚云“京样”,即古之所谓“都”。……村陋之状出,今谚云“野样”,即古之所谓“鄙”。’赵翼《陔馀丛考》卷二二亦曰:‘都美本于国邑,鄙朴本于郊野。’窃有取焉。人之分‘都’、‘鄙’,亦即城乡、贵贱之判。”

    《汉语大词典》:“山:山野,村俗。多用作谦辞。山夯子:方言。山里的粗笨人。”城市中当然也有粗笨人,却没有形成专词。“山野:犹粗鄙。”“山吏:偏僻地区的小吏。山妻:自称其妻的谦称。”“山鄙:犹鄙陋。自谦之辞。”

    《汉语大词典》释“村”有“蠢,笨”;“粗俗”;“粗劣;恶劣”;“狠,凶”等意思。以“村”字起头的词,表示自谦和村俗的,下面按顺序援引几个。如:“村夫俗子”、“村牛”、“村末”、“村田眼“村囚”、“村老子”、“村行”、“村材”、“村村势势”、“村伴姐”、“村言”、“村弟子孩儿”、“村沙”、“村妓”“村拗”。多达八十几个,还不包括“村”字不在起头位置的词语。

    《汉语大词典》对“乡下人”、“乡下老”、“乡下气”、“乡下脑袋”、“乡下巴老”、“乡瓜子,,等词,都指出:含轻蔑语气。又如,“乡原:指乡里中貌似谨厚,而实与流俗合污的伪善者。”《论语.阳货》:“子曰:‘乡原,德之贼者也。”’朱熹注:“乡者,鄙俗之意。”可见历史悠久。

    《上海》:“阿乡=乡巴子:乡下人(表示轻蔑)。新词,新派多用。”

    用“山”字表示对人的品德和技能的鄙视,似乎不如用“村”字的多,也是一种假象。是因为受“三脚猫”词的影响,大量的词语都使用了把“山”谐音成“三”的趣难形式。以《上海》为例,除了已流行全国的“瘪三”词以外,还有以下几条:

    “垃圾瘪三:1拾垃圾为生的人。2骂语,骂人贱或做事不合情理。”

    “小瘪三:1年幼的乞丐。2骂语,骂小孩用,常为昵称。”

    “洋装瘪三:穿着仅有一套西装摆阔的人。”

    “垃三:1乱搞男女关系的女流氓。也指不务正业混迹社会的女青年。2骂语,骂女性用。,’

    “肮三:1令人不快或失望、糟糕。2品质差。”

    “呱三:1人品差。2事情变糟,秘密被发现。”

    “老鬼三=老鬼:1言谈双方心照不宣的人或物,也代称难以言表的事物。2‘月经’的讳称。三吓头:色厉内荏的人。”

    “烂污三鲜汤:比喻乱搞两性关系,淫荡成性的女人。”

    限于篇幅,其他方言以“三、山”谐音来贬称人的许多词语,不再举例。

    “三脚猫”还有其他的谐音类型。一种是谐音“三脚铆”,即在铁环上铆接三只脚,这便是《柳州》的“搁在火上烧煮食物的三脚铁架”和《南宁》的“三脚灶,由一个铁环和三只脚组成”。《汉语方言大词典》,“三脚马:三根竹子或棍子扎成的支架,用以横架晾竿。江苏镇江。木工镅木时用以搁木材的架子。上海松江。”这三种不同用途的三角支架,共同的都是要把三根用料码连起来。词的能指同而所指不同。所以“马”是“码”的谐音趣说。“三脚儿:蒸食物的用具。山西永济。”不说“猫”,便是平实说法,证明“猫”不是比喻。而指做事慌张、不谨慎的人、坐不住的人,另是“猫、冒”的谐音:冒出了第三只脚。比人多出一只脚,就比别人“善”走而坐不住,此与以“三只手”称小偷类似。指游泳姿势的“一只手或一条腿接触河底”,也是“猫、冒”谐音。“一只手或一条腿接触河底”,共是两只手和脚,另外的手和脚在从水面冒出来为人看到。把这两只手和脚统说,与那两只手和脚对比而趣说成“三”。

    《汉语方言大词典》:“三骹猪:比喻爱占便宜的人。福建漳平、永福。”这是闽语,参照《福州》,“三、性”;“猪、著”都同音异调谐音广骹、咬”近音谐音。性咬著:习性沾著人而吃。

    第五种情况也是对“三脚猫”作趣变的仿词,但情况各异。

    三只腿的凳子实际是最稳的,因三点只能定一个平面。却指靠不住的人或物、指让人上当的事,指陷阱,便是“散脚”谐音。指腿与凳面散开,不牢固。采茶戏被禁止在县城演出,只能出现在乡间即山间,在山脚平旷处演出,也就是“山脚”的谐音。《汉语方言大词典》“三脚班:流行与农村的小型地方戏剧或指演出这种戏剧的小剧团。江西宜春。三角班:采茶戏。江西莲花、瑞金、赣州。”这三个词中都没有“猫”字,可见不是说三只脚。“三脚鸡”中谐音“鸡、机”指机器。“三骹狗:三轮机动小货车。”其中“狗、苟”谐音,从小型来说,指不如大载重车好。“三骹马:三脚落地的支架。”其中也是“马、码”谐音,指做支架的三条腿要在中间码连起来。“马、码”正与“猫、铆”同样机抒。鸡、狗、马、猫,都是谐音趣假,互可参证。

    《汉语大词典》:“五眼鸡:即乌眼鸡。一种好斗的雄鸡。五为乌的借音字。喻强悍之人。”除张鸣善例外,还有元剧《神奴儿》第一折:“你那状本儿如瓶注水,俺亲兄弟看成做了五眼鸡。”如果把“三脚猫”解释成用缺一只腿比喻是正确的,则五眼鸡就应如“三头六臂”比喻本领高强。却不如此解释,也可反证那样解释不对。五为乌的借音字,这是对的。但乌眼鸡是皮、毛及骨头都黑的乌鸡,用做补药,从未有它好斗的说法。并没有把某种鸡叫“乌眼鸡”的专名。《汉语大词典》对“乌骨鸡”、“乌鸡”都解释成黑骨头的鸡,入药,却没有说是强悍的。那么,这个比喻的喻体又是什么呢?“乌眼鸡:乌眼鸡好斗,因以形容互相嫉恨,怒目而视的样子。”却变成了比喻互相嫉恨,怒目而视。但又没有说互相嫉恨,怒目而视的两个人都是乌眼鸡的例子。也回避而不解释“眼”字的意思。

    “五眼鸡”它应该是“乌眼极”的谐音:两眼墨黑,糊涂极了。这才与张鸣善全曲斥说当权者名不副实一致,曲中并没有说他们强悍、好斗、互相嫉恨,怒目而视等情况。《神奴儿》例是说弟弟要分家,把上诉的状子背得烂熟。哥哥说:我的亲弟弟看事真是糊涂极了。也不是说他强悍的意思。例句后面的话是:“你也须念着好门风祖上留遗,今日为他谁觅闹寻非。却不道湛湛青天不可欺。你就那般瞒心昧己,就这般生忿仵逆?”也是说他糊涂而听信人言。本应说“乌眼鸡”,因为与“两头蛇”、“三脚猫”看齐而虚假为“五”。

    《金瓶梅》中有“乌眼鸡”此词。第ii回:“如今把俺们也吃他活埋了。弄的汉子乌眼鸡一般,见了俺门便不待见。”孙雪娥说西门庆被潘金莲哄骟得糊涂到极点,看不到我们的一点好处,不愿意见我们。第35回:“他心肝胳蒂儿事(似)偏喜欢的这两个人,一个在里,一个在外,成日把魂恰似丢在他身上一般,见了说也有,笑也有。俺门是没时运的,行动就相乌眼鸡一般,通把心狐迷住了,更变的如今相他哩。”正是把“迷”与“乌”对应。第75回:“想着你和来旺儿媳妇子蜜调油也似的,把我来就不理了。落后李瓶儿生了孩子,见我如同乌眼鸡一般。”三例都是说别人对自己冷淡的原因在于只看某人好,看不到自己的好。

    姚灵犀《瓶外卮言》:“乌眼鸡,应作‘五眼鸡’,见张鸣善《水仙子》词曲中,与‘两头蛇’、‘三脚猫’并言,言其狠毒也。”看来是与寺庙中三只眼的凶恶神鬼对比而解释的。但这些例句都不是说狠毒,而对狠毒杀人者却不见“乌眼鸡”的用例。

    《红楼梦》第30回:“有这会子拉着手哭的,昨儿为什么又成了‘乌眼鸡’似的?”是说宝玉要砸玉,黛玉要剪玉穗都是糊涂极了。人民文字学出版社本注:“乌眼鸡一像斗鸡瞪着眼珠的神态来形容人意见不合时怒目相视的态度。”但怒目相视时,眼珠隐去,只露眼白。俗语叫“斜瞪眼”、“白瞪眼”,书面语叫“白眼”。“乌”又从何言起?与“白眼”相对的“青眼”、“垂青”却是表示亲切的。宝玉与黛玉虽也有矛盾和口角,但从没有怒目相视、狠毒、好斗的情况。

    第75回:“咱们倒是一家骨肉呢,一个个不像乌眼鸡似的?狠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此例很像是说好斗,大观园中也充满那样的斗。但探春此话是感慨一家骨肉因糊涂而斗。下文说:“我虽年轻,这话却不年轻。你们不看书,不识字,所以都是呆子,倒说我糊涂。”可见是从糊涂的根源上来说。第101回:“二叔为人是最啬刻的,比不得大舅大爷。他们各自家里还乌眼鸡似的。不么,昨儿大舅大爷没了,你瞧他是个兄弟,他还出了头儿揽了个事儿吗?”是说各家都有糊涂人,二叔的啬刻也是糊涂,但他对大舅大爷的丧事却不啬刻,不糊涂。

    陆谵安《小说词语汇释》:“善斗的鸡。比喻心怀不满,怒目而视。”白维国《金瓶梅词典》:“斗鸡。比喻发怒的人。”王利器《金瓶梅词典》:“发怒的鸡。”龚潜庵《宋元语言词典》:“五眼鸡:好斗的鸡。喻坏人。”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五眼鸡,本为好斗的雄鸡,引申为讨厌之物,比喻亲骨肉之间因闹矛盾而伤和气。”既是众口一辞,说是好斗的雄鸡,却不能举出用乌眼鸡或五眼鸡来指鸡的一个例子。而各家的具体解释却很不一样。说明都是仅从个别例句的宽泛事理来猜测,连例句的具体细致意思都不辨析。

    四

    《金瓶梅》中多见“杀鸡”和由它衍化的“杀鸡扯脖”“杀鸡扯腿”“杀鸡扯膝”等词,清代小说、戏曲中又有“杀鸡抹脖”“杀鸡扯嗦”“杀鸡为黍”的变体。这一系列词语引起研究者极大的兴趣,许多辞书都有解释。可惜由于不明它们的机制,即隐实示虚的趣味造词,而认虚为实,上了字面的当,一误皆误。本文即从此词的各种解释来讨论,它实在是一个有典型性的词例,讨论起来也很有趣。

    首先录“杀鸡”系列词的例句如下:

    1第21回:“那西门庆见月娘脸儿不瞧一面,折趺腿装矮子,跪在地下杀鸡扯脖,口里姐姐长姐姐短。”(此及以下不示书名的,都是《金瓶梅》的例句)

    2第33回:“才待用手去取,被金莲褪在袖内不与他,说道:‘你的钥匙儿怎落在我手里?’急得那小伙儿只是杀鸡扯膝。”

    3第86回:“经济见虔婆口硬不收钱,又向头上拔下一对金头银脚簪子,重五钱,杀鸡扯腿跪在地下。”

    4第54回叙韩金钊、吴银儿各给应伯爵斟了酒,应伯爵不想多饮。“伯爵道:‘我跪了杀鸡罢。’韩金钏道:‘都免礼,只请酒便了。’吴银儿道:‘怎的不向董家姐姐杀鸡,求他来了?”

    5第50回叙李瓶儿月经来身,不能行房事,西门庆因淫兴大发而告急:“我如今杀个鸡儿央及央及你。”

    6《燕子笺》卷上四:“文场入试,便去杀鸡为黍(半跪作割鸡介),拿两片厚脸皮道:‘大教全仗老兄。”是求给答题作弊。

    7《红楼梦》第21回:“一席话,说的贾琏脸都黄了,在凤姐身背后,只望着平儿‘杀鸡儿抹脖子’的使眼色儿,求他遮盖。”

    8《醒世姻缘传》第83回:“你就作揖唱诺,杀鸡扯嗦儿的,待央及我们出去哩么!”

    对上述词语最早作解释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1957年版对例7的设注:“杀鸡抹脖一打手式赌誓的急迫状态。”其中“打手式赌誓”是注释的第一部分:作了个杀鸡抹脖的手势,以表示赌誓。但是手中无鸡又无刀,突然之间,再高明的表演艺术家也无法仅以某种动作,让人一下明白是在杀鸡。而且,杀鸡又怎能表示赌誓?是赌什么誓,也是无从知道的。注释的第二部分是“急迫状态”,这是切合贾琏心情及神态的,但杀鸡又同告急全无关系。所以这个似乎详细具体的注释,比“杀鸡抹脖”本身更难理解,使人如坠云雾中。

    例句说的是贾琏同多姑娘在外间床上行奸,平儿收拾床铺时发现一束女人头发,故意问是怎么一回事,贾琏便要求她保密。正说着,凤姐进来,便问收拾床被时是否“多了”女人留下的戒指、汗巾之类。下文便是例句。“杀鸡儿抹脖子”是“使眼色”的状语,只能是一种着急的神态,“使眼色”是唯一的具体动作。并没有杀鸡、抹脖、打手式、赌誓,这些动作。如果打手式、赌誓,凤姐岂不是看见和听见?周汝昌主编《红楼梦辞典》只简释为“形容情急作态”,避言“杀鸡抹脖”字面义,倒是谨慎的。

    1987年香港出版梅节校点《金瓶梅》,所附《金瓶梅词语辞典》:“杀鸡扯脖(抹脖、扯嗦):叩头的谑词。杀鸡要掏出内脏,连着气管、食道,扯时鸡头一定弯起来。又简称‘杀鸡’、“杀个鸡儿吃。”更难使人相信。取内脏时鸡头才弯起来,为什么直接说成杀鸡扯脖?“鸡头弯”与“扯脖”又不一样,为什么又要把“扯脖”省而不说?或换成“扯腿”“为黍”?

    1988年王利器主编《金瓶梅词典》:“杀鸡:杀鸡时脖颈前伸,这里借以形容跪者腰弯低头之态,是下跪的诙谐说法。”袭用了梅节的解释。“杀鸡扯脖:义见杀鸡条,喻赌咒发誓的急迫状态。”又采用了《红楼梦》的注释。“杀鸡扯腿:伸长了头颈,是情急央告的样子。”又变成既非诙谐,也非比喻,而是具体实写,却又避言为什么说“扯腿”。如果真是对叩头或下跪的谑语,应该有其他情况谑说叩头、下跪的书证,为何只见于例136等示急的一种情况下?而只有例346中说到跪,其他例句分明都未跪。

    1990年《汉语大词典》(第六册):“杀鸡扯脖:亦作‘杀鸡儿抹脖’。伸长了脖子。形容情急作态。”

    1991年,黄霖主编《金瓶梅辞典》:“杀鸡扯膝:形容手忙脚乱的焦急样子。”

    同年,白维国《金瓶梅词典》:“杀鸡扯脖:用手在脖子上作切割状,表示害怕、告饶。又作‘杀鸡扯腿’。

    1992年,李申《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杀鸡:跪下、伸长脖子,做出准备挨刀的架势,以表示害怕告饶或恳求。”

    1980年台湾魏子云《金瓶梅词话注释》按回目前后共有四注。对例1是:“杀鸡扯脖:形容撒娇耍赖的情态。杀鸡时通常先要提起脖子,弯起来之后才能下刀。这时的西门庆如儿童向母亲有所求而撒娇,双手抱给起吴月娘的脖子,苦苦纠缠的情况。”对例8是:“杀个鸡儿央及央及你:此语的歇后,在‘央及’二字,‘央及’谐意‘养鸡’。此说‘杀个鸡儿’吃,则必须先‘养鸡’。所以说要先杀个鸡儿吃,则必须先“央及你’(养鸡)。”对例7是:“我跪了杀**:意为我宁可要你们扭脖子,实在不能喝酒了。”对例3是:“杀鸡扯脚跪在地下:撒娇求情之态也。”共十一家的解释相同处都是认为“杀鸡”是比喻,而所比喻的却分歧很大,也都非常勉强。其实“杀鸡”是“撒急”的谐音。“撒”是表现的意思。《汉语大词典》:“撒:故意施展,表现。”例词有:撒野、撒奸、撒顽、撒泼、撒酒风、撒迷怔、撒乖、撒拗、撒赖,以及其他。如:“撒极:着急。”有《醒世姻缘传》的例子。“极”是“急”的记音别写,元明清通俗文学作品中多见。而“扯脖”是“扯泼”的谐音。《汉语大词典》:“扯娇:撒娇。”“撒烂污”与“扯烂污”、“撒谎”与“扯谎”是同义词。“扯大”是表现自大。至于“抹脖”“扯膝”“扯嗉”“扯腿”等,则是作家的虚意仿说,没有实际含义。“杀鸡为黍”既是“撒急”的谐音,又双关指设食酬劳。语本《论语.子路》:“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至于例中科介语“半跪作割鸡介”,和例4我跪了杀鸡罢”,此“跪”却是另一个实际的具体动作,是另一个词,即用跪礼求助,不应把它混淆在“杀鸡(撒急、示急)”的词义中。

    如此,便把词义与理据的虚实讲解得清清楚楚,各得其宜。也证明词典的所有“比喻”的解释都是错误的。如果不作这样的谐音解释,便觉得词义难以理解,而知道了曲折,反而感到词的巧智妙趣,表现了人民群众语言的生动活泼。

    从“三脚猫”等系列词语来看,不同的方言区域可以隔开几千里,而词语却可以相同或相似,说明虽不相为谋,但刻意追求趣巧智难的匠心和机抒完全相同。这是人民群众的语言智慧创造,人民群众是语言大师。而专业的语言研究者,却因只在书面语言中兜圈子,对这类极有特色的词语的艺术性便格格不入。只能用在书面语言学课本中所学的简单的比喻知识来生搬硬套,面对内涵丰富而生动的这类趣难词语,就犹如“瞎子摸象”,摸到一点疑似之迹,就说是真实的整体。这类谐音隐实示虚的趣难词是很多的。其中涉及的文化内涵也是丰富的。方言口语中有许多语言学中还没有讲到的知识和道理。我们还应当从“民间语言学”学习,来改善和提高语言研究。

    词义之难是难于获得确解,而确解自然是清楚明白的。因为除陌生事物、科技术语、哲学概念、典故之类以外,一般词语的词义本身,都是简明的,而且会有一个或几个同义词、近义词可供释义对比。词义即令较复杂,也不会是要用一句甚至几句话还说不清楚,犹如对“杀鸡”系列词的上引释义一样。“撒急(求助),笔者这种释义便是简明的。

    总结这四组趣难词,最主要的认识应当是:一、方言俗语有谐音造词的特殊方法,追求的是字面与词义之间张冠李戴、指鹿为马、颠倒黑白、将无作有的奇巧趣难。二、研究疑难词语更要求解释细致准确,要求直接探索出词义的理据。不能按个别例句的宽泛事理猜测,满足于“仿佛”,不能不求甚解。三、对前有的解释认为不合宜,必须明确说出为什么,不能既指不出它的错误,而又另作解释。四、解释不能与基本常识违背。如说用稳当的三角凳比喻不可靠,违背科学常识;说三只脚的猫比喻不精通,违背以浅显比喻深奥的语言学知识。五、语言是有社会性的,词语是有系统性的,应当汇集相关的群体,才能看出端倪,理出脉络条理。

    (原载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第三辑,2005年)

本站推荐:误惹妖孽王爷:废材逆天四小姐我老婆是冰山女总裁总裁大人,要够了没!霸情恶少:调教小逃妻修仙高手混花都一号红人无相仙诀校园绝品狂神神级龙卫狼与兄弟

刘瑞明文史述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人人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刘瑞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刘瑞明并收藏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