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小说网 > 刘瑞明文史述林 > “二百五”与“半吊子”词语家族及理据辨析

“二百五”与“半吊子”词语家族及理据辨析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人人小说网 www.rrxs.net,最快更新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

    《现代汉语词典》二百五:1〈口>讥称有些傻气,做事莽撞的人。2〈方>半瓶醋。”又,“半吊子:1不通事理,说话随便,举止不沉着的人。2知识不丰富或技术不熟练的人。3做事不仔细、有始无终的人。”又,“半彪子:〈方>不通事理,行动鲁莽的人。”又,“半瓶醋:〈口>比喻对某种知识不丰富或某种技术只略知一二的人。”

    《汉语大词典》:“二百五:方言。1不中用。2指傻气或鲁莽的人。半吊子:1旧时钱串一千叫一吊,半吊为五百,不能满串。因用以形容知识不丰富或技艺不熟练的人。2形容不通事理,说话随便,举止不沉稳的人。3形容不完全或有始无终的事物。半彪子:方言。不通事理,行事鲁莽缺心眼的人。半瓶醋:1比喻对某种知识或技术一知半解的人。元无名氏《司马相如题桥记》:‘如今那街市上常人,粗读几句书,咬文嚼字,人叫他半瓶醋。’2比喻一知半解的知识或技术。”

    “二百五”与“半吊子”词字面意思简单易懂,却与词义风马牛不相及。“半彪子”,连字面意思是什么都不知。对“半瓶醋”的“比喻”解释,也还没有说清楚。比如,为什么不用半瓶酒或酱等其他东西比喻呢?醋与词义的具体联系究竟在哪里?就是说,这几个极常用的口语词,连语言学家、因而连著名的辞书,都不知它的理据,不能透彻的解释。

    对“半吊子”用“五百钱不能满串”作比喻解释也是错误的。因为词中没有“钱”这个语素。即令指钱,为什么偏说五百文?也没有以一吊钱比喻知识丰富的对比。“半瓶醋”实际不是字面的偏正结构,而是隐曲的联合结构:半瓶而醋。俗语有“一瓶子不响,半瓶子咣当”、“满壶全不响,半壶响叮当”。把此意节缩为“半瓶”,指一知半解。明说的“响叮当”指这种人爱吹嘘卖弄那一知半解,传示讥剌情调。把此讥剌情调再用为“醋”即“酸”来表示。元代已用“穷酸”来讽剌贫寒而迂腐的读书人。武汉话说“半瓶水”,没有“醋一酸”的一层复说。也可见“半瓶醋”不是偏正结构。

    我们对许多极难的古汉语词语可以讲得文从字顺,对这些看来极为简单的词语却不能讲清楚明白,实在是小看了它们而没有用大气力。正如俗语所言:“平地载跟头”。看来方言俗语往往并不简单,自有它的不同的规律,即难而趣的“机关”,而为语言学家所不知。

    “二百五”、“半吊子”、“半彪子”都是方言词,从全面的方言词语调查得知,各地方言俗语中有不少大同小异的同义词,形成庞大家族,只有从它们的谱系才能明白各自的理据和源流。本文对众多词语分六个系列,详作理据讨论。

    第一个系列是含“二五”的词语。

    1-1.1“二五”。《南京》:“1二百五:讥称头脑不开窍或行为不知趣的人。2形容头脑不开窍或行为不知趣。”

    1-1.2“二五兮兮的”。《南京》:“形容不知好歹、不知分寸、散漫随便的样子。”

    1-1.3“二五搭煞的”。《南京》:“形容呆傻、不知趣、不得体的样子。”

    按,都避言理据解释。是说“二五”,就完全排除了“二百五”指二百五十文铜钱的可能。应按“三五明月夜”实际是三乘五的积,即指第十五(日)来解读。即“二五”指“二乘五”的积是十,而又谐音为谜底的“实”。南京话“十、实”同音同调。实,指头脑不开窍、不通灵。这是词的能指,不知趣、不得体等等,则是词分化出的所指意义。徐州话,二五中十:正在身强力壮的年龄。也是二与五相乘而“中十”,又“十、实”谐音,指身强力壮。

    1-1.4“二五不知”。《汉语方言大词典》:“昏昧无知。东北。”

    按,实际是指“实不知”。

    1-1.5“二五不敦”。《汉语方言大词典》:“笨拙。江苏东台。”

    按,“二五”同上。“敦、懂”谐音。

    1-1.6“二五子”。《汉语方言大词典》:“对某种知识或技能一知半解的人的讥称。东北。”按,也是“十、实”的曲折。“子”,指称人。

    1-1.7“二五团”。《建瓯》:“二百五,傻瓜。”

    按,字面意思是军队的第二十五团,自然与词义风马牛不相及,而是趣假。建瓯方言中“十、实”不能谐音,但“十、石”同音异调可谐音。“石”,也可指头脑不开窍,也就是不通灵。与“木头脑袋”说法相同。“团、炭”同音异调谐音,以“黑”指糊涂。

    1-1.8“二五眼”。《汉语方言大词典》:1质量差。辽宁本溪、沈阳。2外行。北京、天津、石家庄、淄博。3一知半解的人。东北、北京、山东西部、河北魏县。山东郯城。4视力不好的人。扬州。5一种用面粉、糖、芝麻酱制的糕点。北京。6次要。石家庄。7做客时只吃一热一冷的两个菜,吃得不好。山西平遥。又,徐世荣《北京土语辞典》:“妇女一种旧式发髻,把头发分成两绺、编辫子,盘成两个圆形,分盘在脑后左右。叫‘二五眼’。”

    按,此词能有如此多的不同的所指,更充分对比出“二五”不是数词语素的二十五。共有五种趣难情况。第一种是“五、伍”谐音:配伍、配对。“二”指两种东西,即5中指糖、芝麻酱。陈刚《北京方言词典》对那种糕点说:“现在叫双眼儿酥或双卷儿酥。”可见,是用“二”指双。“眼”指有孔的“卷”。7中是“二伍宴”的谐音:仅两个菜相配的宴。说发髻时,指配对的两个发髻。其中是“眼、沿”谐音:位在左右边沿。第二种,1的“二”,指第二;“伍”犹如“等”或“类”。第二等自然是质量较差的。第三种,234都是“十、实”的曲折,指糊涂、一知半解;不懂而外行;眼睛糊涂不明。犹如说:两眼墨黑。第四种,4也可以另外是“五、乌”谐音,犹如说:两眼墨黑。《汉语方言大词典》:“二乌眼:马虎;差劲。东北。”直接而平实的以“乌”指黑,都可以对比参证。第五种,6中是“五、务”谐音。“二”,指第二等,第二等事务自然是次要的。可以对比《汉语方言大词典》:“二屋眼:办事不怎么好,形容人不怎么好。北京。”其中另是“屋、伍”谐音。

    《忻州》:“二眼睛:旧时比喻只摆放着一个凉菜和一个热菜的宴席。”按,忻州话“眼、宴”近音谐音,后者带喉入声韵尾。“睛、挤”同音同调可谐音。该词典,“挤:(用细棒或筷子)夹:挤菜。”二:两种。同样的事物,说成“二五眼”和大不同的“二眼睛”,全在谐音的趣假。

    1-1.9“二马五”。《汉语方言大词典》:“不通事理的人。山西忻州。”

    按,“马、码”谐音:连接;堆积。二个五连接或堆积也是“十、实”曲折。

    1-2.1“二五蛇”。《汉语方言大词典》:“难清理。福建莆田。”

    1-2.2“二五圈”。《汉语方言大词典》:“性格颟顸的人。福建仙游。”

    1.3.1“二五”。《福州》:“指人狡猾、耍赖。”

    按,这三个词的词义与“马虎;差劲”或“傻”不同,因无同音字谱而难以考察具体理据。但可断言“二五”必假。“二五蛇”中依稀可见“五、伍”谐音指把事理混伍了。“二五圈”中似乎是“二乌全”的谐音,犹如:乌而又乌,一片乌黑。因为颟顸也就是糊涂、马虎。福州话“五、仵”同音同调谐音。二仵:仵而又仵。该词典“仵:狡猾,诡计多端。”可证。

    第二个系列就是“二百五”本身。

    有“二百五”词的方言很多,词义虽同,方言读音或不同,理据也不同。从上面对“二五”理据的辨析,也可知道“二五”不是二十五。“百”的隐曲奥妙,则有三种类型。

    2-1-1洛阳话“百、倍”同音异调谐音。二倍五为十,“十、实”的曲折。

    2-1-2西安话“百、倍”近音(声母送气与否)谐音。仍是“十、实”的曲折。

    1-3如哈尔滨“百、倍”不可谐音,另是“百、白”;“五、乌”谐音。白:空白;白痴。乌:黑、糊涂。二者联合复说。“二、而”谐音作连词。即把“白而乌”倒序成“而白乌”,再谐音成“二百五”。这是殊途同归。

    第三个系列是含“二八”的词语。

    11“二八货”。《汉语方言大词典》:“有傻气的人。山西忻州。”

    3-1.2“二八点”。同上。

    3-1-3“二八点儿”。《汉语方言大词典》:“半吊子。河北阳原。”

    3-1.4“二八糙”。《汉语方言大词典》:“半吊子。郑州。”

    3-1.5“二八愣(子)”。《哈尔滨》:“卤莽、冒失的人。也作‘二巴愣子’。”

    按,“裉”即“褙”:上衣腋下接缝部分,是比喻理据。“八、巴”谐音。二巴:两部连接。首 义中“裉、揹”谐音:阻挡。也是“二、八”的“十、实”谐音。全然无知而被阻挡住。徐州话,“二八主儿:他人。”也是“八、把”谐音:把守、主管,与“主”复说。言另一个主管的人。

    3-1.7“二步八”。《厦门》:“对某项工作虽知识不足,技术不高,但多少可以应付着。”

    按,字面不成意思。由“二补八”为理据:只有二成知识,可勉强应付,还应补八成。“步、 补”同音异调谐音。

    3-1’8“二路八”。《厦门》,词义同上。

    按,“路、落”同音同调谐音,指丢掉了八成。这两个词与“二把刀(二八倒)”不约而同。

    3-1.9“二把刀”。《汉语方言大词典》:“对某项工作知识不足,技术不高。东北、北京、天 津、山东茌平、平原、曲阜、沈阳、吐鲁番。”

    “二把刀”本指外科手术或厨师主刀者的副手,显然不会引申出这样的词义。应是“二把 到”的理据:只有二成把握到了。或者应是“二、八倒”:应该把握八成、却只有二成,恰好颠倒 了。

    3-2.1“二八差差”。马思周、姜光辉《东北方言词典》:“象声词,表狠狠实实。他打我二八 差差一个大嘴巴。”按,没有“二八差差”这样的象声词,解释纯误。“二、八”仍然是“十、实”曲。

    按,这些“二八”要解读为是表示“二、八”相加。和是十,谐音“实”。北京方言有“四六不一点不懂。”也是“四、六”合为十,而言确实什么都不懂。徐州话,“二八盅:(饮酒)正达酒”即“二、八”合为十。“盅、中”谐音,指合宜,与“十、实”谐音复说。

    3-16“二八裉子”。《哈尔滨》:“1称某项工作的知识不足、技术不高的人。2指城乡结合。“差差”是“扎扎”的音变。倒序为“扎扎实”。

    2.2“二八京腔”。《扬州》不纯正、夹有方言色彩的普通话。”

    按,“八”字有喉入声韵尾,“般”字无,近音谐音。二般即两样,指不纯正、夹有方言。以上两个词与“二百五”的词义不同,但“二八”的虚假则可互相参证。

    第四个系列是含“二五八”的词语。

    1.1“二五八气”。《汉语方言大词典》:“傻气。陕西绥德。山西太原。”

    按,“五、伍”谐音。“二伍八”即“二加八”。仍是“十、实”曲折。

    1.2“二五八”。《汉语方言大词典》:“北京:1外行。2大略。3不好,差得很。”

    按,指外行、差得很,便是“二伍八”的理据。指“大略”另是“二、五;八”的双层曲折。第一层“二、五”和成七,第二层“七、八”并列,指七八成的大略情况。

    第五个系列是含“半”字的词语。

    1“半倒数”、“半刀数”。《扬州》:“骂人的话,指智力低下,也指智力低下的人。||也有人写成‘半刀数’。”

    按,应是“到半数”谐音及倒序:知识只到一半,一知半解。

    2“半把刀”。《洛阳》:“技术上半会半不会的人。”

    按,“刀、到”谐音:只把握到半数。

    第六个系列是“半吊子”之类的词语。

    1.1“半吊子”。《南京》:“指不懂多少却喜欢自吹装懂的人,或自吹能办事却又办不到的人。||‘吊子’指烧水器皿。”又,“吊子:旧时烧水等用的陶制容器,较深,口较小。—吊子不响,半吊子晃荡(讽剌学问不大的人反喜欢卖弄)||《红楼梦》有‘吊子’、‘盅子’、‘铫子’等不同写法。”

    按,“半吊子”是“半铫子”的俗写,正是“半铫子(晃荡)”的简说。俗谚:“浅碟盖不住底。”“沉甸甸的谷穗低垂头,干瘪的谷穗高抬头。”都是同义的。

    6-1.2《扬州》:“半吊子:1不通事理,不讲信用;做事不彻底,有始无终,也指这种人。2对某种知识或技能一知半解,也指这种人。”

    按,词义的解释不得要领。“半吊子”三个字,不可能有那么多那么细致的意思。首义中不通事理即不懂理,与次义的一知半解相同。不讲信用,与有始无终同类。所以概括词义仅是一知半解、有始无终。理据应是“半掉子”:把一半掉了。扬州不把“铫子”写成“吊子”,因而词的理据不是“半铫子”。

    6-1.3《乌鲁木齐》:“半截子:知识不丰富或技术不高明,只是略只一二的人。”此词可以为“半掉子”理据作参证。

    有“半吊子”词的方言很多,大致可以区分为两类。词义偏重于自吹装懂,而本地就有“铫子”词的,理据是“半铫子”;偏重于一知半解,而本地无“铫子”词的,理据是“半掉子”。与“半瓶子”“半坛子醋”(南京话)对比,也可以知道“半吊子”中的“吊子”只能是容器。自然,也有其他复杂的情况,如下。

    6-1.4《上海》:“半吊子:1做事不彻底的人,无恒心的人。2两面三刀的人。”

    按,首义即“半掉子”。次义则另外谐音“搬挑”:搬弄、挑拨是非。“吊、挑”声母送气与否之别。《汉语方言大词典》:“半吊子:搬弄是非。上海。”可证。

    6-1.5“半铫子”。《武汉》性格乖僻的人。铫子(开水壶)没有装满,不够分量,故称。”又“铫子:1‘开水壶’=‘炊子’,烧开水的壶。2罐子。3‘半铫子’之省,性格乖僻的人。”

    按,如果是按“没有装满,不够分量,故称”,就不会省去“半”字。词义也应是一知半解,而不会是性格乖僻。实际情况应当是:“铫子”是正体,谐音理据是“刁子”。该词典,“刁巧:异样,奇特”可证。武汉话“刁、铫”同音异调可谐音。由于向别的方言趋同而也说“半铫子”。词典的解释恰好说反了事理关系。

    6-2.1“半彪子”。《现代汉语词典》:“半彪子:<方>不通事理,行动鲁莽的人。”

    按,彪是小虎。而“虎、糊”谐音:糊涂。可见俗语词刻意出奇,花样翻新。

    6-2.2“半膘子”。《汉语方言大词典》:“缺心眼。北京。”

    按,“膘、彪”谐音有趣味。字面趣假意思却另是半肥半瘦的肉。

    6--2.3“半标子”。《汉语方言大词典》:“缺心眼。河北卢龙。”

    按,“标、彪”虽谐音却没有趣味。应是不知“彪”的机制而成为一般的记音写别字。

    6-3.1“半担粪”。《汉语方言大词典》:“半瓶醋。福建建宁。”

    按,参照福州话猜测,或许“担、绽”同音异调谐音。意思是错。所知所说的一半为错。粪,指斥那种情况如粪之臭。这与“半瓶醋”的醋指酸,互为参证。

    6-3.2“半桶教”。《汉语方言大词典》:“半瓶醋。福建松溪。”

    6-3.3“半桶屎”。《厦门》:“比喻对某种知识或技术只略知一二的人,相当于‘半瓶醋’。”

    按,不是整体性比喻。否则,很有知识的人就成了“一桶屎”,显然不合理。“半通”的谐音。仅以“屎”斥其臭。“半通而屎”与“半瓶而醋”可互证内部结构。

    6-3.4“半路师”。《汉语方言大词典》:“半瓶醋。厦门。”

    按,字面的趣假意是:半路出家的比喻。而半路出家也有很有学问的,可见不是比喻。谐音理据另是:半落使。使用的知识少了一半。参见“二路八”词。

    《汉语大词典》对“半吊子”以五百铜钱作比喻解释。《南京》:“二百五:讥称呆傻、不知趣的人,旧时五百钱为一封,二百五指‘半封(疯)’。本地常用其简称‘二五’。”然而并没有五百钱为一封的说法。“半疯”与呆傻也大不相同。况且更没有以钱多少表示知识多少的事理。否则,“百万富翁”“腰缠万贯”与“一文不名”“穷光蛋”这两类词,岂不是各有了知识丰富和毫无知识的词义?可见以五百文铜钱解释半吊子的理据,恰是受了趣假的欺骗。“二百五”也不能简称为“二五”。

    《寻根》2000年第1期杨琳《“二百五”与“不管三七二十一”》对“二百五”介绍一种解释:牌九游戏中,“二板”指两个两点合成的四。“幺五”配对成六点。这两种花子合计是十个点,是最小的。本叫“二板五”,讹成“二百五”。文章评论说:这种解释比较勉强,因为最小的牌和傻里傻气、做事莽撞没有必然联系。这自然是对的。作者的新释是:歇后语:二百五十两银子一半疯子:半吊子的一半一半吊子。“二百五”是从“半吊子”产生的。把一个人称为“二百五”时,是说比“半吊子”还差。其实,并没有那两则歇后语,只是个别人的趣味说法。

    《民间文学》1993年第2期《“二百五”的由来》说:苏秦游说六国合纵抗秦被剌死,秦国悬赏千金。有四人都说自己是行剌者来领赏,又不能证明真假。只好让四人平分,各得二百五十两。从此人们把做蠢事的人叫“二百五”。按,这实际是以已有的“二百五”为题材进行再创作,而不是语言研究。

    由于“二百五”、“半吊子”把词的理据用谐音的方法隐蔽而形成趣难: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犹如谜语可启迪人的智巧。从而引发各处方言用同样的方法创造了大量的同义词,而在词形和谐音上是同中有异。不同层次、区系的词语汇合成一个庞大的家族。只有从家族整体才能领悟到隐实示虚、设难从趣的谐音机制,从而易于正确把握词语的理据。这与书面词语的见字明义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是语言研究的薄弱的地方,因而虽有一些解释却都格格不入。

    正由于语言学对趣难词无法解释的空白,才导致民间有这样或那样的解释。这些解释也是“盲人摸象”,都未知的实,语言学叫做“民间词源”或“流俗词源”。这类词语提示着应当另有机抒。

本站推荐:误惹妖孽王爷:废材逆天四小姐我老婆是冰山女总裁总裁大人,要够了没!霸情恶少:调教小逃妻修仙高手混花都一号红人无相仙诀校园绝品狂神神级龙卫狼与兄弟

刘瑞明文史述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人人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刘瑞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刘瑞明并收藏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