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小说网 > 刘瑞明文史述林 > 禅家“不辞向汝道”与不立文字——“不辞”释义再辨

禅家“不辞向汝道”与不立文字——“不辞”释义再辨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人人小说网 www.rrxs.net,最快更新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

    朱自清先生《禅家的语言》中说:我们知道禅家是“离言说”的,他们要将嘴挂在墙上。但是禅家却最能够活用语言:正像道家及以後的清谈家一样,他们都否定语言,可是都能识得语言的弹性,把握着、理用着,达成他们活泼无碍的说教。不过道家以及清谈家只说到“得意忘言”、“言不尽意”,还只是部分的否定语言,禅家却彻底的否定了它。《古尊宿语录》卷二记百丈怀海禅师答僧问“祖宗密语”说:“无有密语,如来没有秘密藏。……但有语句,尽为法之尘垢。但有语句,尽为烦恼边收。但有语句,尽为不了义教。但有语句,尽不许也,了义教倶非也。更讨什么密语!”这里完全否定了语句,可是同卷又记着他的话:“但是一切言教只如治病,为病不同,药亦不同。所以有时说有佛,有时说无佛。实语治病,病若得瘥,个个是实语;病若不瘥,个个是虚妄语。实语是虚妄语,生见故。虚妄是实语,断众生颠倒故。为病是虚妄,只有虚妄药相治。”又说:“世间譬喻是顺喻,不了义教是顺喻。了义教是逆喻,会头目髓脑是逆喻,如今不爱佛菩提等法是逆喻。”虚实顺逆却都是活用语言。否定是站在语言的高头,活用是站在语言的中间;层次不同,说不到矛盾。明白了这个道理,才知道如何活用语言。”朱先生这个论述深入浅出,对我们准确理解禅僧的某些易误解的语录,很有启发作用。

    《五灯会元》卷一《释迦牟尼佛》:“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其中“不立文字”云云一意,便是否定言语,人们熟知。其他的相似而更明白的说法,又如六祖慧能所言“诸佛妙理,非关文字”,黄檗希运禅师所言“形于纸墨,何有吾宗?”因此,每当僧徒向老师就佛理的具体问题请求给以详解时,老师会以种种说法表示不应、不需、不用解释,因而始终不作解释。例如:《五灯会元》卷七《德山宣鉴禅师》:“僧问:‘如何是菩提?’师打曰:‘出去!莫向这里屙。’问:‘如何是佛?’师曰:‘佛是西天老比丘。’雪峰问:‘从上宗乘,学人还有分也无?’师打一棒曰:‘道甚麽?’曰:‘不会。’至明日请益,师曰:‘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打提问者,寓示本不该问。以“西天老比丘”作答,等于“佛就是佛”,答而未答,表示不愿作答。“我宗无语句”便是明白告诉不立文字,要靠自悟。

    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五代居遁禅师的语录:“待石乌龟解语,即向汝道。”表示永远也不解说。他的另一著名答言:“此一问最苦。”五代云门文偃以“不可雪上加霜”拒斥请益。唐灵鹫闲禅师一上法堂就堵众僧之口:“是汝诸人本分事。若教老僧道,即是与蛇画足。”北宋保宁仁勇禅师甚至以“老僧入拔舌地狱去也”的骇人听闻的话,表述答言的恶果。

    灯语中这种情况另有一种习见的表述格式,是“我不辞向汝道,恐……”,也应是不能、不向求问者讲的意思,“恐”句领起申述原因。这原因本都是即性成佛因而不立文字这个道理,禅僧却有意说成各种相关的不同情况。

    《五灯会元》卷八《天竺子仪禅师》:“上堂:‘久立,大众聚更待甚麽?不辞展拓,却恐误于禅德,转迷归路。时寒,珍重!”不辞展拓,即不能解说得清楚明白。原因却是以自己水平低下,不当的理解会贻误求问者来作谦说,这是第一种。又如:

    同书卷八《招庆道匡禅师》:“问:‘如何是南泉一线道?’师曰:‘不乱向汝道,恐较中更较去。”’据文意,“不乱”当是“不辞”成误,《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一正作“不辞”。“较”用为不足、差次义。句言:你接受了我的错误理解,会成低等中更低等的。

    同书卷三《盐官齐安国师》:“师一日唤侍者曰:‘将犀牛扇子来。’者曰:‘破也。’师曰:‘扇子既破,还我犀牛儿来。’者无对。(投子代云:‘不辞将出,恐头角不全。’)”这不是直接问禅,是随机而言,故无“不辞与汝解锐”之类的话,而是“我无需回答”的隐说。“头角不全”寓不成熟,低能。

    同书卷三《百丈怀海禅师):“山曰:‘却请和尚道。’师曰:‘不辞向汝道,恐已後丧我儿孙。’”丧儿孙,指断绝法嗣。即言:我一说解便暴露低能,门徒离去,再也无有。这同上一类稍有不同。

    《祖堂集》卷十四《百丈和尚》:“有人云:‘学人道不得,却请师道。’师曰:‘我不辞向汝道,恐後欺我儿孙。”此言“欺”,指对低水平的嘲笑、讽剌、轻视之类。

    《五灯会元.卷十四.大阳警玄禅师》:“山曰:‘何不道取一句?’师曰:‘道即不辞,恐上纸笔。”所谓“道即不辞”也是:你要我说,我却不能说。“恐上纸笔”即留下承担错误的笔据,成为人们耻笑的把炳。

    同书卷五《青原行思禅师》:“曰:‘和尚也须道取一半,莫全靠学人。’师曰:‘不辞向汝道,恐已後无人承当。”是退一步说说:我一说便错,你也跟着而错,便有人指误于你。你自然说是我讲的,那时我会否认这样错讲而不承当责任。所以我现在索性一句也不说。这又是一种故作调侃的趣说。

    《祖堂集》卷十六《南泉和尚》:“师持锡到韶州,剌史问:‘十二种头陀,和尚是第几种?’师乃振锡一下。剌史再问;师云:‘太钝生。’师敲绳床,谓众云:‘大众共他语话。’对云:‘却请和尚共他语话。’师云:‘我不共他语话。’僧云:‘和尚为为什摩不共他语话?’师云:‘不辞共他语话,恐他不解语。’”前言“太纯生”,後言“不解语”,便是以“朽木不可雕也”做拒不示教的理由,这又是一种。

    《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括》:“佛法难思,非君所会,不辞与汝解脱(说)。似顽石安在水中,水体性本润,顽石无由得入。”

    同上:“汝欲见吾之鼓(教),不辞对答往来。鹪鹩共鹏鸟,如同(何)飞对?”这两例情况同请问灯语相似。

    《五灯会元》卷九《仰山慧寂禅师》:“师曰:‘何不现神通?’曰:‘不辞现神通,只恐和尚收作教。”此例却是老师问学生为什麽不现示自己高水平,学生回答:只怕老师采用了我的高见再教授别的人。也是风趣活泼的说法。这同老师自说高明而嫌学生低能一样,实际上都不是在倡说自我,主旨仍是基于一落言诠便成执着僵化,而要启迪他人明心自悟。

    总之,不论从禅宗理论,传灯示教的大局,还是从上述各例的具题文意来说,“不辞解说”都是不能做解说的意思。因此,“不辞”之义,必然落实为“不能”。这在学界却所见不一。这是由研究敦煌变文中“不辞”之义而涉及禅籍的。情况如下所叙。

    《秋胡变文》叙秋胡要出外进学,母亲用“父母在堂,子不得远游”之语婉劝止息此念。儿子再次请求,“其母闻儿此语,泣泪重报儿曰:‘吾与汝母子,恩口义重,吾不辞放汝游学。今在家习学。何愁伎艺不成?纵放汝寻师口,起(岂)即立成官宦,汝不如忍意在家,深耕浅种,广作蚕功,三余读书,岂不得达?好与娘团圆,又与少年新妇常相见。”’例中详细的语境也充分限定了“不辞”是“不能”义。但此义未经揭示,所以《华东师大学报》1958年第1期徐震谔《敦煌变文集校纪补正》言:“‘辞’字与上下文意不属,似误。”不属,即“不推辞”的常义在此不通。这是对的,但“辞”字不误。这个锐敏的发疑引起了讨论。

    《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项楚《敦煌变文词语校释商兑》却说:“‘辞’即‘推辞’之‘辞’,‘不辞’即不推辞、不拒绝,亦即愿意。《韩朋赋》(明按,当是《秋胡变文》)例句大意是说,我本来也愿意放你去游学,只是在家自学也可成才,出外游学亦未必有成。言下之意仍是不愿放儿游学,但语气十分委婉,细腻地表达了母亲的复杂心理。”应当说这样解释是完全讲反了文意;母亲本来不愿儿子游学。项文又示证了以下五例,以为都是不推辞的常义。其实都是“不能”的意思。

    《唐太宗入冥记》:“我不辞便道注得‘口口(十年)天子’,即得,忽若皇帝不遂我心中所求之事,不可却口口三年伍年,且须少道。”先已注了十年,转想不便,就是不能如此注。因而后文叙改成仅加五年命录。若是言不推辞增加十年,这特意叙言的改成五年就不成跌宕。

    《八相变》:“奉旨回而不辛(辞),虑王妃之勿信。空将白马,由恐狐疑。车匿鄙词,难为的实。”其实是说不能这样返回,因而下文申述了原因。这是因果句,不宜改说成转折句。

    《大唐新语.持法》:“故人或遗以数两黄连,固辞不受,曰:‘不辞受此归,恐母妻诘问从何而得,不知所以对也。”’已明言“固辞不受”,若又说不推辞,便大为矛盾。

    白居易《酬思黯相公见遇弊居戏赠》:“访我入穷巷,引君登小台。台前多竹树,池上无尘埃。贫家何所有?新酒三两杯。停杯款曲语,上马复迟回。留守不外宿,日斜宫漏催。但留金刀赠,未接玉山颓。家酝不敢惜,待君来即开;村妓不辞出,恐君冁然咍。”诗必是言,于自酝之酒自负故欲奉欲,而于家妓自嫌,憾而不能献丑,有情趣。这次待客,有赏景、品酒,并无侍妓,也可佐证。项文例仅引後一韵,失去对比性。

    《开天传信记》:“唐裴宽子諝复为河南尹,諝素好诙谐,尝有投牒,误书纸背,諝判云:‘这畔似那畔,那畔似这畔,我也不辞与你判,笑杀门外著靴汉。’”按,此例中是“不推辞’的表层义双关“不能”的深层意。误书纸背,不合格式,除了赤脚的种田人,一般有公文常识的人,都会讥笑,因而是不应作判的。但我毕竟写有这首判诗,这便是不拒绝判的一层。所判的只是取笑语,将更使人耻笑,对你申叙的事情,我仍只字不及如何处理,不能作判。如仅作“不推辞”解,便泯失了那深层之意,冲淡了“诙谐”之味。

    也许有感项文所释不确,江蓝生于《语言研究》1985年第1期著文《敦煌变文词语琐记》,首条即“不辞”:“寻绎其义,为‘不可’也,‘不能’也。所谓‘不可’‘不能’,非谓能力不及,而是主观上认为不适宜而不愿作。”这是首次揭示新义而确。所示例句为。

    《敦煌语言文学论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有袁宾《变文词语考释录》文,对“不辞”再言:“项说极确。”又有张涌泉文《敦煌变文校札》也说:“‘不辞’是推辞不得、不得已的意思。”这同“不推辞”却是大同小异。

    1990年,郭在贻等《敦煌变变文集校议》却对例另言:“‘不辞’除‘不推辞’义外,尚可做让步复句关联词,义同‘即使’、‘纵然’。”但是,试把此用于例中:我即使注得十年天子,他即得延生,或者不能满足我心中之事。显然语不顺畅,也不直接。即令有此义,也不会只见于个别孤例。

    看来,江蓝生的确释未被学者们接受。《汉语大词典》“不辞”仍释为“不辞让;不推辞”、“不向人告别”、“文词不顺,不成文”的三项常义。没有采纳“不能”的释义是显然的。但也未采纳“即使、纵然”义。在“不推辞”义下全然也不及应释成“不能”义的例句,也就是说新发现的疑难还未解决,需要再作讨论。因此本文对各种意见评述如上,并从禅宗不立文字的观点说明“不能”释义的合宜。

    江先生“不能”的释义未曾对“辞”字做出解释,也就不能明白常义“推辞”的不适宜。本文以为这个“辞”字是“称说”义,“不辞”即不说(做什麽),以指不能做、不用做。今口语仍如此。例如:“我这麽忙,你闲坐着,不说把我帮一下。”“你没说想法去借些钱来”,也就是:不能帮我一下、不能想法借钱。还可对比,宋元时的“不道”一词就是不会、不能义,“道”也正就是道说义。《朱子语类》卷九十八《张子之书一》:“‘继之者善’便是公共底,‘成之者性’便是自家得底。只是一个道理,不道是这个是,那个不是。”是说不可能这个对那个不对而有差别。《河南程氏遗书.二上》:“又如抱石沉河,以其重愈沉,终不道放下石头,惟嫌重也。”王实甫《破窑记》第四折:“则今日写本申朝,不道的饶了你哩也。”《金瓶梅》第五回:“我笑你只会扯我,不道咬下他左边的来。”各例的“不道”都是“不能”的意思。正因为“不辞”有“不能”之义,所以禅僧用它来表达“不能(向你讲)”的意思。但“不能”义不限于这种固定意思的表述,具有词义使用的普遍性。前引变文及其他诗文例句已足以可见,下面再示一些例句,更可见词义的必然。

    《五灯会元》卷十三《洞山良价禅师》:“师曰:‘何不且住?’曰:‘某甲不辞住西天,有人不肯。”’言不能住在西天。

    《伍子胥变文》:“不辞骸骨掩长波,父兄之仇终不断。”我不能盲目渡江而死,因父兄之仇未报。就是定要安全渡江以谋报仇,不能死。讲成不拒绝死,同原意相反。郭在贻等把此例讲成:纵使我死于江波,父兄之仇也不忘记。也与语句原意有隔。

    《维摩诘经讲经文》:“我今还同鸣布鼓,维摩直似振春雷。不辞便往传尊旨,必被他家挫辱回。幸有光严童子在,不教伊去唱将来?”文中另处又言“不堪问疾”,与“不辞”同指。

    《敦煌歌辞总编》第一〇八二首:“声闻弟子如来告,汝往维摩问疾因,出来皆说无词报。”第一?八三首:“有何遇,无词报?”这“无词”同于“不辞”。言不能报命,即不能去问疾。正因为“辞”是述说义,所以可换为为同义的“词”。这也可足证“辞”不是推辞义。

    《王梵志诗一百一十首》的第一百首是:“我不畏恶名,恶名不须畏。四大亦无主,任你痛镑诽。你自之(置)于我,于我何所费?不辞应对你,至到无气昧。”是说:直到我死,都不用理会你的诽镑。

    敦煌斯三八七七卷背《戊戌年洪洞乡百姓令狐安定请地牒》:“其地主今缘年来不辞承料。”伯二卷背《咸通六年敦煌乡百姓张祗三状》:“其地不办承料。”都是说分得该地的主人未耕种,也未能交纳税赋,他人可申请自种。“不辞”“不辨”都言未能。

    杜甫《赤霄行》:“孔雀未知牛有角,渴饮寒泉逢抵触。赤霄玄圃须来往,翠尾金华不辞辱。”如果孔雀不到地面来饮水,尾巴就不会被牛角触辱。

    杜甫《雨四首》之二:“江雨旧无时,天晴忽散丝。暮秋霜物冷,今日遇云迟。上马回休出,看鸥坐不辞。高轩当潲澦,润色静书帷。”仇注回马、看鸥,避雨之事。”本在江畔观景,下起大雨来。只好上马回去,也不能坐着看鸥鸟了。“不辞”一作“不移”,大违事理。因为不知词有“不能”一义,用常义又不合宜,浅人于是妄改为“不移”。

    杜甫《江头五咏.鷄鶸》:“故使笼宽织,须知动损毛。看云犹恨望,失水任呼天。六翮曾经翦,孤飞卒未高。且无鹰隼虑,留滞莫辞劳。”是劝鸟儿安心笼居。仇注言“留此可免搏击”是对的,但他避言了“不拒绝劳苦”的常义于此不安。“莫辞劳”即不用劳苦觅食。

    杜甫《长江二首》之二:“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深。聚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色借潇湘阔,声驱潲澦沉。未辞添雾雨,接上过衣襟。”诗人由聚流汇海而喻“万国奉君心”,因而自叹未能为国君尽绵薄之力,犹如即令雾雨也可增江流。王道俊《杜诗博议》言:“江流之大,不辞雾雨。”便是不知句实是诗人自言。而江流不拒雾雨却是笨拙之句,岂诗人所措。《读杜心解》:“此不特江流腾跃,即再以雾雨,亦所不辞矣。”误与王道俊相同。

    高骈《残春遣兴》:“画舸轻橈柳色新,摩珂池上醉青春。不辞不为青春醉,只恐莺花也怪人。”言不能不为春光而一醉。“不拒绝”的表述不能形成双重否定说法。

    李商隐《昨夜》:“不辞韙鴂妒年芳,但惜流尘暗烛房。”只宜是说不能嫉妒,决不会言不推辞嫉妒。

    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宾。不辞封缄寄郡斋,砖井铜炉损标格。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欲知花乳清味冷,须是眠云歧石人。”趣言此茶只宜山泉之水等情,不能寄赠城中友人。

    陈亮《桂枝香.观木樨有感寄吕郎中》:“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趣说此花只宜在仙乡,不能散在凡俗之地,以免群花自卑。

    看来,“不能”的释义是完全应当成立的。

    前叙的袁宾文章在主“不推辞”义时又说:“关于‘不辞’,尚可进一步申说之,变文中的‘不辞’常置于转折复句的副句(前分句)里。……更加引人注意的是,据我们通检《祖堂集》和《五灯会元》,两书共有‘不辞’十五例,竟全部使用在转折复句的副句中。”“此外,我们捜集到的全部这类句例,均系第一人称口吻,恐怕也是这种复句在使用埸合方面的一个特点。”

    其实,所言的这些语法问题并非如此。首先,从道理上来说,不论是“不推辞”还是“不能”的词义,绝不会涉及而制约到语法,就如同一般的动词不会限于在单句、复句、复句的主句或副句,不会限于某一人称一样。其次,从例句事实言,应当说大部分是复句,用在叙结果的分句,分句的前後则无一定。如例就在後一分句中。也不限于因果句,如例。又如《五灯会元》卷十一《叶县归省禅师》:“僧精益‘柏树子’话,师曰:‘我不辞与汝说,还信么?’”甚至不是复句。至于人称,如例宜是(他们)出来皆说无词报”“有何遇,(你们)无词报?”例中主语也都是代言的第三人称。

    (原载《文史》第四十七辑,1999年)

    附言

    我后来在苏州大学王继如先生馈赠的《敦煌问学从稿》(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中读到他在《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三卷(1998年)发表的《〈秋胡变文〉校释补正》。其中对“吾不辞放汝游学”的“不辞”一词,历举徐震谔认为“辞”字误、潘重规、张涌泉等解释为:不得已、愿意、级然、即使等说法,而另认为“不辞”是不可、不愿、不堪的意思。因为“辞”在这里是“言语”的意思。“不辞”犹如今语“不谈”,所以“不辞”就是不可以、不愿意的意思。王先生也引用一些禅僧灯语中的“不辞”来论证。王先生的见解与我不谋而合,但发表得早。这里补充说明,并表示敬意。

本站推荐:误惹妖孽王爷:废材逆天四小姐我老婆是冰山女总裁总裁大人,要够了没!霸情恶少:调教小逃妻修仙高手混花都一号红人无相仙诀校园绝品狂神神级龙卫狼与兄弟

刘瑞明文史述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人人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刘瑞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刘瑞明并收藏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