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小说网 > 刘瑞明文史述林 > 《世说新语》中的词尾“自”和“复”

《世说新语》中的词尾“自”和“复”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人人小说网 www.rrxs.net,最快更新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

    历来述及汉语词尾的著作,公认的词尾只有“儿”,“子”,“头”,“家”,“然”,“若”,“焉”,“尔”等,它们主要分布在名词、形容词两个区系之内。另外,“我家”“他家”“咱家”等少数表人的代词中“家”也是词尾。1980年出版的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论丛》第六辑中,收有蒋绍愚先生的大作《杜诗词语札记》,其中“自”字一条中首倡新说,以为“自”字有词尾性质。有关文字不长,先引录如下:

    自(一)副词(或助动词)词缀。常见者为“犹自”、“空白”、“本自”等。此外尚有“已自”、“终自”、“要自”等。一双白鱼不受钓,三寸黄柑犹自青。(《即事》)倶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进艇》)道州手札适复全,纸长要自三过读。《暮秋枉裴道州手札》)“要”即“须”。“三过”即“三遍”。高栋层轩已自凉,秋风此日洒衣裳。(《七月一日》)又如: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李白:《黄瓜台辞》)长檠八尺空自长,短檠二尺便且光。(韩愈:《短檠灯歌》)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柳宗元:《登柳州城楼》)

    蒋绍愚在文前小引中说:“这些词语大都是汉语中常用的词语,但它们有些意义和用法既不同于先秦两汉,又不同于现代汉语,是汉语发展史上某一历史时期特有的意义和用法。”蒋文只言所举词例中的“自”是词缀,但词缀有前缀、中缀、后缀之分,究其实,这种“自”应具体而准确地称为后缀,即词尾。蒋文对词尾的分布区域新拓出副词的一种,这对我们认识古汉语的词语形态,很有启发。蒋文就杜诗而言,可证词尾“自”在唐代已大盛,本文就可代表六朝书面语和口头语交融风格的《世说新语》继作前溯考察,统计各类词尾“自”的词例,附随少量书证,也从六朝前后其他文献中补充一二相同或相似例句。

    一、用作副词词尾

    (一)范围副词

    “咸自”,1例。《雅量》19(按,“1例”指有一条书证。篇名后的数字指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为该篇分段的标号,以便于读者检核。以下皆同。):“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按,《太平御览》卷八百六十引王隐《晋书》叙此事,句作“诸子皆饰容以待客”,可证“咸自”意仅为“咸”,“自”字不为意,实为词尾。又,陆云《与兄平原书》:“作《蝉赋》二千余言,《隐士赋》三千余言,既无造伟体,都自不似事。”“都自”意即都,与“咸自”的词义及构词全同,亦可证“自”为词尾。

    “正自”,5例。“正”有仅、止之义,《世说》中“正自”多为只是义。如,《言语》31:“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又,93:“郊邑正自飘瞥,林岫便已皓然。”

    (二)表连续和重复的副词

    “亦自”,1例。《方正》62:“题之丰殿何若?昔魏朝韦诞诸人,亦自为也。”言韦诞也曾为陵云阁题榜。李慈铭《晋书札记》卷四评议此事,叙为“言昔魏韦诞诸人亦为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中原唯洛阳居天地之中,语音最正,然谓弦为玄,谓玄为弦,谓犬为迁,谓迁为犬之类,亦自不少。”例同。

    “复自”,1例。《文学》55:“君一往奔诣,故复自佳耳。复自”为词。

    表连续和重复的副词而带词尾“自”的,见于他书或后世的,尚有:又自、仍自、也自、犹自、还自。

    (三)表肯定否定的副词

    “必自”,2例。《赏誉》97:“若遇七贤,必自把臂入林。”《雅量》39:“观其情貌,必自不凡。”

    “正自”,2例。《方正》61:“王右军与谢公诣阮公,至门语谢:‘故当共推主人。’谢曰:‘推人正自难。”又,《赏誉》148:“王子敬语谢公:‘公故萧洒。’谢曰:‘身不萧洒。君道身最得,身正自调畅。”两例言:推誉别人确实难;我确实调畅。

    “乃自”,3例。《文学》36:“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品藻》56:“人言江虨田舍,江乃自田宅屯。”《赏誉》151:“兄伯萧索寡会,遇酒则酣畅忘反,乃自可矜。”“乃”之意表强调肯定,“乃自”即确实义,“自”为词尾。王力主编《古代汉语》244页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谓语前面常用副词‘乃’来加强肯定”。“乃”是对谓语的肯定,“自”附缀于“乃”。

    “实自”,1例。《忿狷》6:“子敬实自清立。”又,陆云《与兄平原书》:“文章实自不当多。”“实自”即确实义。

    “故自”,8例。如,《言语》100:“太傅善其对,因举酒劝之日:‘故自佳!故自佳!”’言确实是佳对。《赏誉》109:“二贤故自有才情。”

    “固自”,2例。《容止》28:“大奴固自有凤毛。”言大奴确实才能似其父。又,32:“仁祖企脚北窗下弹琵琶,故自有天际真人想。”

    “信自”,1例。《简傲》10:“君侯信自痴。”

    (四)表示时间的副词

    “每自”,1例。《夙惠》7:“车骑每自目己坐曰:‘灵宝成人,当以此坐还之。”

    “常自”,4例。《赏誉》33:“见子嵩在其中,常自神王。”言常常是最有精神。《德行》36:“谢公夫人教儿,问大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规箴》25:“常自带绛绵绳著腰中。”试再比较梅尧臣《和孙瑞叟蚕具十五首.蚕女》:“草室常自温,云髻未暇整。”

    “恒自”,3例。《言语》84:“斋前种一株松,恒自手壅治之。”《雅量》15:“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

    “既自”,2例。《言语》83:“将别,既自凄惘。”《文学》55:“谢(安)后粗难,因自叙其意,作万余语,才峰秀逸。既自难干,加意气拟托,萧然自得,四坐莫不厌心。”言别人难以干预谢安。

    “方自”,1例。《文学》3:“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著泥中。”又,见于他书的时间副词,尚有已自、先自、早自、终自等。

    (五)表示程度的副词

    “深自”,1例。《言语》36:“叙情既毕,(温峤)便深自陈结,丞相亦厚相酬纳。”

    “殊自”,1例。《文学》36:“王本自一往隽气,殊自轻之。”言王逸少轻视支道林。

    “高自”,1例。《德行》4:“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

    “大自”,2例。《惑溺》4:“蒯氏大自悔责,请救于帝。”《轻诋》13:“近见高柔,大自敷奏,然未有所得。”

    “少自”,1例。《赏誉》90:“康伯少自标置,居然是出群器。”

    “盛自”,1例。《惑溺》5:“自是(贾)充觉女盛自拂拭。”

    类似的词见于他书的,又如:厚自、益自、更自。

    (六)表示情态的副词

    “本自”,2例。《文学》36:“王本自有一往隽气,”又,“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情态副词见于他书、他时的尚有元自、空自、徒自、浪自、虚自、唐自等等。

    二、用作连词词尾

    “便自”,5例。如《伤逝》17:“虽榻示惟新,便自有《黍离》之哀!”《雅量》17:“(庾)亮有大儿数岁,雅重之质,便自如此,人知是夭性。”

    连词缀有词尾“自”,六朝时似不多见。《捜神记》卷一“孙策”条:“天旱不雨,道路艰涩,不时得过,故自早出。”为因果连词例。唐宋以降,有虽自、乃自(同于“便自”)、遂自、却自、尚自等。

    “复”字构词时义虚,首由刘淇发现。《助字辨略》卷五“复”字条最后一个义项是:“《世说》:‘君出,临海便无复人。’又云:‘阿奴今日不复减向子期。’陶渊明诗:‘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此‘复’字,语助也。”第一例是说:任顒一出走,临海便没有人才了。第二例是说:王长史酒酣起舞之任率不减于向秀。第三例引自《形影神三首.形赠影》,是说:都说人是最灵智的,人偏偏不能像天地山川一样长存。其中的“复”字确实都是虚义语素。

    对“复”字虚义组词继作发明的,是蒋绍愚《唐诗词语札记》(载1980年第3期《北京大学学报》)。该文“复”字条共释两义,第一义是用为连词。第二项为语助词,文如下:

    2.语助词。放在形容词、副词后面,不再是“还”、“又”的意义,只起语助作用,常见的有空复、忽复、且复等。闲来垂钓溪水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挥涕且复去,恻矯何时平。(李白:古风二十二)道行少吉日,时节空复度。(杜甫:奉济驿)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杜甫:垂老别)寂寂首阳山,白云空复多。(李颀:首阳山)此外还有虽复、始复、已复等。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郭震:宝剑篇)山蝉号枯桑,始复知天秋。(李白:江上秋怀)青春已复过,白日忽相催。(李白:寄远)

    刘书和蒋文所言“复”字义虚,诚为的论,但定为语助词,却不精当。因助词,可助于词,也可助于结构,也可助于句子;可助于前,也可助于后。而“复”字却清一色地助于词根之后,显然是词尾性质,与词尾“自”的粘附特点相同,与公认的词尾“子”“儿”“头”等的粘附特点也相同。

    《世说》中的词尾“复”,例证甚多,使用频繁。主要是附缀于副词和连词两大类系。

    一、副词词尾

    (一)时间副词

    “时复”,2例。《文学》22:“昨夜听殷、王清言甚佳,仁祖亦不寂寞,我亦时复造心。”《品藻》36:“然以不才,时复托怀玄胜,远咏《老》、《庄》。”

    “已复”,为已经义,1例。《德行》2:“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辄复”,1例。《简傲》8:“桓舍入内,奕辄复随去。”

    (二)范围副词

    “皆复”,1例。《赏誉》127:“诸江皆复足自生活。”

    (三)肯定否定副词

    “自复”,1例。《言语》31:“羊叔子自复佳耳,然亦何与人事?”自复,自然义。

    “当复”,必定义,4例。如,《轻诋》33:“桓南郡每见人不快,辄嗔云:‘君得哀家梨,当复不蒸食不?”《品藻》79:“故知捶挞自难为人。冀小却,当复差耳。”

    “故复”,1例。《雅量》25:“卤簿中惊扰,太宰惶怖求下舆。顾看简文,穆然清恬。宣武语人曰:‘朝庭间故复有此贤。”故,通固,确实义。

    “诚复”,1例。《品藻》82:“道季诚复抄撮清悟,嘉宾故自上。”“诚复”与“故自”同义,“复,,与“自”均是词尾。

    “不复”,6例。如,《品藻》44:“阿奴今日不复减向子期。”《任诞》30:“监司见船小装狭,谓卒狂醉,都不复疑。”前例不仅不对比往日减于向子期,而且按事理要讳言这种对比。后例言一直不疑,非是由疑转为不疑。“复”字均不为意。《惑溺》1刘注引《世语》:“太祖下邺,文帝先入袁尚府,见妇人被发,垢面垂涕,立绍妻刘后。文帝问,知是熙妻,使令揽发,以袖拭面,姿貌绝伦。既过,刘谓甄曰:‘不复死矣’。遂纳之,有子。”

    “无复”,5例。如,《德行》27:“舫至狭小,而又大漏,殆无复坐处。”《轻诋》24:“今时有者,皆是先写,无复谢语。”言传世的《语林》,没有混入谢安后说的话。

    “非复”,3例。《赏誉》17:“(王)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黜免》8:“意似二三,非复往日。”《纰漏》5:“时道此,非复一过。”

    “勿复”,1例。《德行》35:“丘之祷久矣,勿复为烦。”

    (四)表连续的副词

    “亦复”,3例。如,《任诞》4:“卿辈意,亦复可败邪!”《轻诋》9:“(符)宏自以有才,多好上人,坐上无折之者。适王子猷来,太傅使共语。子猷直孰视良久,回语太傅云:‘亦复竟不异人!”

    (五)语气副词

    “乃复”,竟然义,8例。如,《方正》13:“杜元凯乃复连榻坐客!”《品藻》81:“理义所得,优劣乃复未辨。”言两人之义理,竟不能别优劣。

    “已复”,2例。《排调》4:“嵇、阮、山、刘在竹林酣饮,王戎后往。步兵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方正》58:“文度因言桓求己女婚。蓝田大怒……曰:恶见!文度已复痴,畏桓温面?兵,那可嫁女与之?”按,此二例中“已”不是已经义,至明。《晋书.王述传》:“汝竟痴耶!讵可畏温面,而以女妻兵也?”则“已复”当为“竟”之义。“已”有甚义,故可引申为竟然。

    “岂复”,1例。《政事》1:“不忠不孝,其罪莫大。考求众奸,岂复过此?”

    “聊复”,2例。《任诞》4:“未能免俗,聊复尔耳。”《排调》37:“聊复放一曲。”

    二、连词词尾

    “虽复”,2例。《方正》6:“虽复刑余之人,未敢闻命。”《容止》16:“虽复终日调畅,若不堪罗绮。”按,《品藻》12,刘注引沈约《晋书》:“周沮、王敦素惮之,见辄面热,虽复腊月,亦扇面不休,其惮如此。”又,庚信《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虽复千年一圣,终是百世同宗。”“况复”,1例。《黜免》4:“同盘尚不相助,况复危难乎?”

    带词尾“复”的连词,见于他书、他时的,还有纵复、若复、且复、遂复等。

    以上共辑《世说新语》中词尾“自”构成的各类词共25个,词尾“复”构成的词共19个。《文学》36:“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王本自有一往隽气,殊自轻之。”一连用三个带词尾“自”的词。旧题晋王嘉撰(或题梁代萧绮撰)的《拾遗记》翔风故事中,有五言诗云:“春华谁不美,卒伤秋落时。突烟还自低,鄙退岂所期。桂芳徒自蠢,失爱在蛾眉。坐见芳自歇,憔悴空自嗤。”诗中也是连用三个带词尾“自”的词。这都可看出词尾“自”在当时的习用情况。

    词尾“自”和“复”,往往形成对应的同义词。如:咸自、都自与皆复;亦自与亦复;必自与当复;实自、必自、正自与诚复、故复;常自与辄复;既自与已复。如果不限于《世说》一书,还有空自与空复,虽自与虽复,方自与方复、不自与不复等等。单就某一个词尾而言,同义词也较多,如空自、浪自、徒自、虚自、枉自、唐自、漫自;自复、当复、故复、诚复。这都是一种类化构词的明显趋势,与突然、忽然、倏然之类一样,具有一定程度的形态标志。这两个词尾都可构成大量的副词和连词,“自”还可构成助动词。词尾与虚词相联系的大量词例,使得我们不能不改变往日词尾只同实词相联系的旧认识。

    此外,对这两个词尾的历史发展继作深入研究,对于汉语词缀的产生历史时代的认识也将有益。王力《汉语史稿》认为最早的词头是“阿”,产生于汉代,词尾“子”产生于晋代,词尾“头”产生于六朝,词头“老”、词尾“儿”产生于唐代。本文所叙的是南朝宋刘义庆《世说》中的词尾“自”和“复”的构词大观,已经可以证明六朝时词尾的活跃性。其中涉及的少量例证却表明两个词尾在晋代已存在,即与词尾“子”的历史相一致。然而它们的起源是否还会提前呢?下面是汉代的几例书证,谨供参考。

    《礼记.学记》“蛾子时术之”句,郑玄注言:“蛾,蚍蜉也。蚍蜉之子,微虫耳,时术蚍蜉之所为,其功乃复成大埴。”

    《汉书.叙传》:“永平中为郎,典校秘书,专笃志于博学,以著述为业。或讥以无功。又感东方朔、杨雄自谕以不遭苏、张、范、蔡之时,曾不折之以正道,明君子之所守,故聊复应焉。”《说文解字叙》:“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

    《国语.晋语一》“吾岂知纣之善否哉”句,韦注:“先自亡之,故无知者。”应是“先自”为词,“自”义虚,不是“自亡”为结构。试比较,上官婉儿《游长宁公主流杯池》:“沁水天园先自多,齐城楼观更无过。”范成大《菩萨蛮》:“江南如塞北,别后书难得。先自雁来稀,那堪春半时。”

    “自”本是代词,“复”本是副词,它们是怎样成为词尾的呢?这是耐人寻味而又百思莫解的。也许它们并非经由词义虚化转为词尾,而是语言中本有这样两个不载负意义的音节,可使词干成为双音节词,用汉字来记音,借用了“自”和“复”两个已有的同音字。

    “自”和“△复”,可以是同形异构因而异义,即其中的“自”仍为代词或形容词“自然”义,“复”仍为副词,表连续、重复,这时“△自”和复”不是词,而是结构。但是,二者的区别并无形式特征,完全由语言环境来制约“自”或“复”是实义语素,还是虚义语素。

    《贤媛》6:“许允妇……奇丑。交礼竟,允无复入理。”有“奇丑”的原因,后当言许允不会入新房,“复”字必是词尾。后文叙,经桓范巧劝,“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因为由入而欲出,所以此“无复人理”就是不会再进来,“复”字是副词。《颜氏家训.勉学》:“或因家世馀绪,得一官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是说“便自己以为满足了。”“自”,代词。《赏誉》:“羊公还洛,郭奕为野王令。羊至界,遣人要之,郭便自往。”确实是郭奕自己赴请,但不存在别人赴请或由别人代赴的对比事理,“自”应视为无义。试用现代语作比较:我自己去调查;我派助手去调查。前例的“自己”有对比强调的含义,应当有。我自己到学校去,不要人送;吃完饭我便到学校去。后例中无有相应的对比因素,如果说成“我便自己到学校去”,“自己”碍意应删。把“郭便自往”中理解为自己义,同样使句意滞拗。语法分析旨在显示语言的合理和优美,所以类似的“自”或“复”,应视为词尾。

    (原载《中国语文》1989年第3期)

本站推荐:误惹妖孽王爷:废材逆天四小姐我老婆是冰山女总裁总裁大人,要够了没!霸情恶少:调教小逃妻修仙高手混花都一号红人无相仙诀校园绝品狂神神级龙卫狼与兄弟

刘瑞明文史述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人人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刘瑞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刘瑞明并收藏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