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小说网 > 刘瑞明文史述林 > 论“持”、“迟”应是古汉语词尾(上)

论“持”、“迟”应是古汉语词尾(上)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人人小说网 www.rrxs.net,最快更新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

    古汉语的词尾研究是很薄弱的一环。薄弱的主要方面就是词尾的全貌或数量不清。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42年)“词尾”一节仅言“文言里却有明显的形容词词尾,就是‘然’,‘焉’,‘乎’、‘尔’、‘如’等字”,未及其他。王力先生《中国语法理论》(1943年)主要论近代汉语,上册第三章第二十节“记号”,实际是分析词头词尾的,所言词尾有“儿”,“么”,“子”,“们”,“头”、“了”,“着”。王先生1980年出版的《汉语史稿》.在古汉语构词方面特别注意词的形态,注意词的屈折作用,所承认的词尾,在名词有“子”,“儿”、“头”,在动词有“得”、“了”、“着”,在形容词或副词有“若”、“然”、“尔”,“而”,在形容词有“的”,“底”,“地”。这些都是语言学界公认的。古汉语词尾是否就寥寥这么几个?蒋绍愚先生在《杜诗词语札记》(载北京大学中文系编《语言学论丛》第六辑,1980年出版)提出“自”有词缀之用,缀附于副词、助动词之后,蒋先生又在《唐诗词语札记》(载《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中首议“复”有语助词一用,“放在形容词,副同后面,不再是‘还、又’的意义,只起语助作用。”笔者认为蒋先生所议的词缀“语助词”,实际就是词尾。笔者多年来进行古汉语词缀的探索,并续写成文章申述词尾“自”和“复”早在汉代至六朝时已多见著录于又献,有关文章已由或将由有关刊物发表以请教于学界。本文再新议“持”和“迟”也有词尾之用,幸得本刊编者大德惠施篇幅披露,以期展开讨论。

    词尾性质的判定,自然取决于对词尾定义的确定。目前语法学界对词缀、词头、词尾,特别是对构词法的词尾和构形法的词尾的见解尚不完全一致,这有多种原因。各家所提出的具体词尾不多,概括面小;过来过去总在上述或稍稍多几个具体词尾上做文章,我认为这是认识不能前进不能统一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妨多提出一些具体词尾字,接触的语言事实多一些,才易于由此及彼,弃伪存真。

    从总的趋向看,各家共同认为词尾应同时具有以下四个条件:1.虚义,2.粘附于后,3.不独立使用,4.词例稍多。“持”和“迟”正是如此。

    《说文》:“持,握也。从手;寺声。”段玉裁于词义无注。自古及今,未有言“持”在文句中为虚义的;然而有大量的双音节动词中第二语素“持”的意义实在是子虚乌有。《后汉书.仲长统传》:“明版籍以相数阅,审什伍以相连持。”其中“连持”义仅是“连”,即联系。宋梵才大师绍德慧询等译《菩萨本生鬟论》:“筋骨连持,甚可厌恶。”言人的筋骨相连。二例中与“持”之握义全然无涉。陆游《老学庵笔记》:“抵河北镇州城东滹沱河小院住持,名临济。”是作者言庄宿。姚合《谢(一作“遇”)韬光上人》:“上方清静无因住,唯愿他生得住持。”言今生不能住佛寺,望他生可住。单音节的“住”与双音节的“住持”义全同,可证“持”字无义,纯为形式语素。《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活》:“但贫道从雁门而来,时(特)投此山住持修道。”又,“但贫道若得一寺舍伽蓝住持,以免风霜,便是贫道所愿。”又,“若要寺舍住持,浑当小事。”各例均仅为“居住”义。文中有树神向山神报告的话:“适来问他,并不要诸事,言道只要一寺舍伽蓝居止。”可证“住持”词义只止于“住”,而不及“持”。上述词义的“连持”、“住持”可以单说“连”、“住”,却不能单独言“持”,也不能倒序为“持连”、“持住”。这种词例下文中还要举出许多。这些情况应可证明“持”有动词词尾之用。由于不明“持”字词尾之性,辞书对这种“持”字或强为作解而画蛇添足的,下文亦作辨析。

    劫持。《汉书.赵广汉传》:“司直萧望之劾奏:‘广汉摧辱大臣,欲以劫持奉公,逆节伤化,不道。”劫,强迫、威胁义。句言广汉以权胁迫奉公的魏相,“持”字不参加意义。

    胁持。《汉书.王莽传上》:“太后不得已遣(王)立就国,莽之所以胁持上下,皆此类也。”试比较《苟子.富国》:“强胁弱也,知惧愚也。”“胁”与“胁持”义同。

    拘持。《汉书.韩延寿传》:“(萧)望之自奏,职在总领天下,闻事不敢不问,而为延寿所拘持。”拘持,即限制。

    守持。《后汉书.窦融传》:“假历将帅,守持一隅。”守持即守。守与持不同,持不入词义。

    援持。《三国志.魏书.曹仁传》:“长史陈矫倶在城上,望见金等垂没……(曹仁)谓左右取马来;矫等共援持之。”句言援助,“持”字不为义。

    保持。王符《潜夫论.本政》:“今世得位之徒,依女妹之宠以骄士,藉亢龙之势以陵贤……然后乃保持之。”指保护(地位),即“保’之义。《晋书.山涛传》:“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又《石鉴传》:“时大司马汝南王亮为太傅杨駿所疑,有告亮欲举兵讨駿,鉴以为不然,保持之。”均为保护义。《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忽失保持,身染疾患。”义《维摩诘经讲经文》:“是以诸佛与记,众圣保持,成佛向未来世界中,度脱于龙华会里。”也是保护义。今语于保护人不受危害,虽不用“保持”词,但保持清洁、保持现状,保持荣誉之类说法,实仍为保护之义。郭在贻言:“‘保持’一词,在六朝人文字中有保护之意,与今义迥乎不同。《三国志》卷二一《魏书.阮籍传》注引《魏氏春秋》曰:‘籍口不论人过,而自然高迈,故为礼法之士何曾等深所仇疾。大将军司马文王常保持之,卒以寿终。’细玩文意,此保持,犹言保护也。”(见郭著《训诂丛稿.读书识小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今按,“保持”之义是古今一贯的,所不同者仅是适用的对象今比古缩小。又,从王符书可知其义在汉代即如此。更早的书证似不见,则为其本义。新《辞源》释其词为“保护扶持”义,即把“持”宇落实为“扶持”,视词为联合式。但王符例之的“扶持地位”说法是不妥的。而且,“扶持”可省言为“扶”。却不能省言为“持”。故所释不妥。而把“持”作为词尾无义,则不碍句意。

    护持。《新唐书.刘禹锡传》:“(白)居易以诗自名者,尝推禹锡为‘诗豪’。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敦煌变文集.父母恿重经讲经文》:“念佛求神乞护持,寻医卜问希痊瘥。”《降魔变文》:“每恐声闻道力弱,伏愿如来为护持。”诸例均为保护义。《五灯会元》卷十四“投子义青禅师”:“代吾续其宗风,无久滞此。善宜护持。”言你别后要护顾自己。《隋唐演义》第六八回:“魏征问道,‘陛下到阴司可曾会见崔子玉?’太宗点头道:‘亏他护持。’”《红楼梦》第三三回:“平昔教训他一番,又有众人护持。”保持与护持实为同义词。

    攀持。《三国志.吴书.张昭传》;“虎常突前攀持马鞍。”句言攀着马鞍。

    密持。《佛本行集经》卷四九:“汝等知时,密于是事:仍能为说。’彼等报言:‘我等实浯,闻是事已,皆悉密持。’”密,形容词用为动词。“密于是事”为对此事保密。“皆悉密持”:都能保密。“密”同于“密待”。

    滥持。王勃《上武侍御启》:“龙文已远,转图扩兕之功,鱼目滥持,自拟灵龟之色。”义即泛滥,混杂。

    拥持。高启《我昔》异乡寡俦侣,童仆相拥持。”言童仆围拥着自己。

    奉持。《喻世明言.张古老种瓜娶文女》:“有个谏议大夫姓韦名恕,因谏萧梁武帝奉持释教得罪。”词为尊奉、奉行之义。

    行持。《水浒传》七十回:“都是阴云密布,黑雾遮天,马步军兵回头看时,你我对面不见。此是公孙胜行持道法。”言施行法术。

    禁持。秦观《阮郎归》:“早被禁持,那堪更别离。”辛弃疾《鹧鸪天》:“一夜清霜变鬓丝;怕愁刚把酒禁持。”《争报恩》二折《么篇》:“这般苦禁持,恶抢白,怎生宁奈?”此为摆布义。《五侯宴》一折:“我可也受禁持吃打骂敢无重数。”《酷寒亭》二折《么篇》:“带累的两个孩儿受尽禁持。”此为折磨义。《古今小说》卷二三:“说那女子被舜美撩弄,禁持不住,眼也花了,心也乱了,腿也苏了,脚也麻了。”《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三:“既已投降,就要随我使用,禁持苦楚,不得违慢。”“禁”有“受”义,双音词另有“禁受”。上例中“禁持”即为忍的意思。《雍熙乐府》卷四无名氏《翠裙腰》套《闺思》:“郁梦长萦系,鬼病厮禁持。”又卷五无名氐《点绛唇》套:“靠那壁,少禁持,骂你个泼东西。”此为纠缠义。其实各义都由“禁”的本义“限止、约束”而来,或为引申,或为换词表述,“持”与各义均无联系,在词中应无义。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于“摆布、磨折、虐害”义言:“按,禁,制也......又持,挟制也。《史记.酷吏传》:‘持吏长短。’合而言

    之,故云‘禁持’。”此释不妥。原文“持吏长短,出从数十骑。其使民威重于郡守。”言抓住官吏的短处(即错误、罪行)。在“禁持”中“持”不为“制”义。如“持”在词中确为制之义,则忍受义之“禁持”不得顺解,“连持”,“护持”,”住持”等更不可获释。

    控持。《董西厢》卷二《道宫.解红》:“到此怎惜我贞共孝,多被贼人控持了。”《西游记》第三本十出《尾》:“龙君跟着师父呵,把意马频频急控驰。”“控驰”即“控持”的别写,正因为词尾义虚,故多有异写的。《竹坞听琴》四折《折挂令》:“似这等难控难持,便待要相偎相傍,也顾不得人笑人嘲。”此“难控难持”中是将“控持”拆词而成四字句;三例均为控制义。陈允平《红林檎近》:“望帘寻酒市,看钓认渔乡。控持紫燕,芹泥未上雕梁。”《宋元戏文辑佚?唐伯亨因祸致福》:“扇频挥,汗如珠,控持损玉骨冰肌。”《小孙屠》十四出:“争奈你哥哥,与妻争闲气,杀死它,吃控持,到如今,禁在牢内。”元本《琵琶记》二十出:“糠!糟砻被舂杵,筛你簸扬你,吃尽控持。”即受折磨,上例都用引申义“折磨”、“苦难”。

    料持。《宋元戏文辑佚.王祥卧冰》:“料持下牛马三牲,早答赛取。”《西厢记》五本三折:“料持下酒者,今日他敢来也。”此为安排,准备义。《西天取经》十五出孙行者白:“想是个猪精,我去料持他。”又:“那魔军来时,你看他入房来,我料持他。”此为对付、处理义。

    啜持。“啜”在宋元俗语词有哄骗义。《水浒传》二五回的题目是:“王婆计啜西门庆,淫妇药鸩武大郎。”另有“啜赚”,“啜醋”等同义词。“啜持”义仍为哄骗。宋代罗烨《醉翁谈录》戊集卷二“烟花诗集”引严秀《樱栗》:“个中无限西施乳,一味啜持黄口儿。”《警世通言》卷三七:“万秀娘离不得是把个甜言蜜语啜持过来。”

    看持。宋沈端节《满庭芳.薄云轻阴》:“须信东君注意,花神会别有看持。”例中为照看义。

    携持。韩愈《荐侯喜状》:“去年愈从调选,本欲携持同行。”所携者为人,自与“持”无涉。

    解持。《敦煌变文集.妙法莲花经讲经文》:“不把花钿粉饰身,解持佛戒断贪嗔。”解持,理解,懂得义。

    传持。《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三藏教法……今则传持末代,利益众生。”又,“后代传持事不虚,从(总)教人众除疑虑。”《五灯会元》:“傍生地位为传持,万里山河布政威。”傍生即畜生(畜生背朝天而行,人行为不正,佛教称为旁行)句言把畜生的地位传下去。“传持”义即为传。但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传持:(术语)从他受法而保持于吾身也。”为了落实“持”之义而强为作解。上引传帝位一例已不是传佛法。除了“授受”“交接”这种反义语素的复词外,别的词是不可能把两方面都兼含为义的。

    受持。《法华经?提婆晶》:“诸佛所论甚深秘藏,悉能受持;”丰子凯《送阿宝出黄金时代》:“你受持了这赠品也表示喜欢。”《佛学大辞典》,“受持:(术语)受者领受,持者忆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是法华五种法师行之一也。《胜鬟宝窟》上本曰:“始则领受在心曰受,终则忆而不忘曰持!”按汉语构词规律,要表述领受的结果,须得是使成式或动补式,两个动词语素不能表述这种内容。从事理说,领受而记不住也是多见,或为常情,不会专为记住造“受持”之词。更不会专为领受佛理而特造“受持”一词。词尾“持”在汉代已多见,佛经之译也始于汉代,译者使用了“传持”“受持”之类缀词尾的普通词。但古代语言学家没有词尾的认识,未给以解释,因之后世文人书面文献中带词尾的词少见著录,令人陌生。佛教徒又欲把佛理佛事说得崇贵,不同非凡,因而便说“传持”之类词的意义不同一般,遂有上述解释。这与封建时代经学家在《诗经》的爱情诗中要发微后妃之德,与旧时语言学家利用“声训”的科学方法,却得出“妇者,服也,”“鬼者,归也”之类的误说一样,都是社会心理的一种珞印。丰子凯文一例,所受者为给儿童的礼品,非佛法,也不是始终忆而不忘的。可证明旧释实不足为凭。新《辞源》也承袭了旧注:“受持:佛教语。以道接受,久持不忘。隋,吉藏《胜鬟墅宝窟》上:“始则领受在心曰受,终则忆而不忘曰持。’唐.姚合《姚少监诗集》卷三一《寄灵一禅师》:‘梵书抄律千余纸,净院焚香独受持。’”

    对“受持”的这种解释,专就受持佛法来说已是添足而生硬,况且也有所受持的并非佛法,如丰子凯言的受礼品,难道也是“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吗?又如《妙法莲花经讲经文》:“佛道善男善女,供养受持无数。”是说供养僧佛,所领受的功德好处是无数的,受持的也并非佛法。所以把“受持”词专用于受佛理而释“持”之义为“忆持”,是完全违背词义的概括性的。

    提持。《五灯会元》卷二十《天王志清禅师》:“到这里三世诸佛向甚么处摸索?六代祖师向甚么处提持?天下衲僧向甚么处名邈?”

    修持。词常用为指佛家之修行,“持”已是无义之附缀而已。书证多见,此不赘例。词义实为“修养”义。《夷坚甲志》卷二《崔祖武》;“大醉大饱,最为伤气,经六十日修持,始复初。”此处“修持”指练气功术,绝房事。

    经持。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十四《户婚律》:“‘虽犯七出,有三不去’,三不去者,谓:一,经持舅姑之丧……”查《大戴礼记.本命》:”妇有三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又《公羊传.庄公二七年》“大归曰来归”何休注:“妇人有……三不去。尝更三年丧不去,不忘恩也。”“更”即“经持”之“经”,经历、经过义。“持”在词中不为义。

    抱持。《风俗通义》佚文:“母……又识左耳前赘,因出抱持”。此言搂抱。

    交持。《敬德不服老》三折:“理会得,今日领军马与尉迟交持去了。”此指交战;较量。

    牵持。《礼记.中庸》“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句,郑玄注“援谓牵持之也”,孔疏则

    言:“援,牵持也。若身处贫贱则安之,宜令自乐,不得援牵冨贵。若以援牵冨贵,是不行贫贱之道。”援、牵持、援牵,三词同义,则“持”之义虚。

    维持。《诗经.鄘风.干旄》“素丝纰之”句,郑笺:“素丝者以为绥,以缝纰旌旗之旒縿,或以维持之。”维持义为维系,即言将旒縿维系于旌旗,故“持”字不为义。《周礼.夏官.节服氏》:“维主之太常”句,郑玄注:“维,维之以缕。……郑司农云‘维持之’”。贾公彦疏云:“三人维六旒。”单言的“维”与双言的“维持”同义。“维”即“系”,“持”不为义。《史记.三王世家》:“齐王之国,左右维持以礼义。”此例也是维系之义。黄遵宪《送女弟》:“尺布尚可缝,亲手自维持。行行手中线,离离五色丝。”此指连缀布块成衣。“维持”也是连系义。

    刑持。《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布金买园无辞弹,外道捉我苦刑持。”刑,持即指文中所言的问罪。

    负持。张鷥《游仙窟》:“生前有日但为乐,死后无春更著人。只可倡佯一生意,何须负持百年身?”《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丈夫失制输狂虏,负特(持)皇天孤傅(负)土。”又:“负特(持)壮心,乖违本愿。”负持义即孤负,对不起。有几位中外学者都认定变文抄卷的“负特”是,《游仙窟》的“负持”误,却未能讲出一点理由。但“特”字无关词义是肯定的,再据词尾可证“持”字为确。“特”是“持”形近之误。《诗经.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郑玄笺言:“蒲卢取桑虫之子,负持而去。”负、负持,同义,“持”字实际已虚义。

    拜持。《太平广记》卷五十《裴航》(引自裴铡《传奇》):“航拜讫,女曰:‘裴郎相识耶?’航曰:‘昔非姻好,不醒拜持’。”拜持,义为拜见。

    忆持。《观无量寿经》:“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忆持义应即记忆。《佛学大辞典》释为“记忆受持而不忘也。”试看,把“受持”的“持”释为“忆持”,把“忆持”的“持”又解释为“受持”,同一个“持”字,既是“受持”,又是“忆持”,还有科学性吗?这种解释是没有辞典意义的,是没有语言的科学性的。

    诵持。《五灯会元》卷二《洪州德达禅师》:“师从此领旨,亦不缀诵持。”义即诵读。

    记持。《五灯会元》卷十五《雪门文偃禅师》:“更有一般底如等闲相似,聚头学得个古人话路,识性记持,妄想卜度,道我会佛法了也。”又,“没有三个两个狂学多问,记持话路,到处觅相似语句,印可老宿。”同卷《香林澄远禅师》:“若不知去处,向外道学得千般妙法,记持解会,口似悬河。”词为记忆义,与“忆持”同。

    《说文.手部》对一些单音动词释义,采用“x持也”的方式,对此值得讨论。

    “挈,县(悬)持也。”段注:“县者,系也。胡涓切。下文云:‘提、挈也’,则‘提’与‘挈’皆谓县而持之也。今俗语云‘挈带’。”段注以为“悬持”为偏正词组,“悬”为持的方式,词之义为系着而持。此释并不符合许慎之义,也不符合语言实际。《说文》:“提,挈也。”“携,提也;”并末用“x持也”的方式训义,如按段氏之解,则当作:“提:县持也”“携:悬持也”,始能将持的方式注明,但许慎并未如此,可证“x持也”并非一定是特注持的方式。又如《说文》言:拈,(段注:指取也);搤,捉也;捉;搤也;拾,掇也;掇,拾取也。如按段解,亦当作:“掇,拾持也”“拾,掇持也”之类。新《辞源》:“挈:悬持;提起。”悬持,是沿用许注,“提起”与“悬持”同义,“提”正是持的特殊方式,无论许慎或《辞源》均不言“持”,并无失误,这可证“悬持”的“持”不是动词持拿义。古语云“悬心”,今语言“提心”,以及“挈带”“挈领”,如混成“系心而持”,“系持而带”,“系领而持”,反而违事理,拗文句。这更可证明“悬持”的“持"非实意语素,乃是虚义。

    又如许慎注扪,抚持也。”本是说“扪”与“抚”是同义或近义。段氏特注抚持”为“安掮而持之”,但语言中并无这种用例。段注又引《诗经.大雅》“莫扪朕舌”毛传“扪,持也”为证,而言:“浑言不分也。”今按,“扪,持也”之训显然与许慎之训不一,不知何据,也难以把诗句讲顺。因此陈奂《诗毛氏传疏》只好再作迂回之释;“传训‘莫扪’为无持者,‘持’犹‘止持’也。《说文》:‘扪,抚持也,’‘抚持’即止持也。”这就奇怪了;“持”为“止持”义,平白多了一个“止”,此其不合理之一,“持”已为“止持”。“抚持”即止持,平白又少了一个“抚”。陈奂言:诗言“无有止持我之舌者,”“无”即“莫”,“止持”则即“扪”,同毛传“扪、持也”相比,又多了个“止”;同“扪、抚持”相比,又将“抚”换为“止”。真是不能让人理解。“莫扪朕舌”意即没有人按我的舌头(指无人堵我口不让说话)。扪,即按,即抚。扪心自问;群众口语即说按住心口想一想。这个意思无法说成“没人停止拿我的舌头,把“莫止持朕舌”说成肯定式,成为:人皆持我的舌头。恰与诗句意相反。为这一个小问题,我们不惜详为剖析,就是它反面证明了,对“扪,抚持也”恰好要把“持”的实意排除掉,而按“扪,抚也”来理解,诗意恰好是“莫按朕舌”,文从字顺。

    我们再看许慎其他“x持也”的训释。“柑,胁持也”,段注“胁制而持之也。”按,“柑”实即“钳”的异体字,《说文》:“钳:以铁有所劫束也。”并未用“持”来释。“胁持”即夹,“以铁有所劫束”即用铁夹住,谁也不说“胁制而拿”,可证“胁持”的“持”无义。“揲,阅持也”。段注:“阅者,具数也,更迭数之也。‘匹’下曰:‘四丈也……八揲一匹。’按,‘八揲一匹’,则五五数之也。五五者,由一五、二五数之,至于八五,则四丈矣……‘阅持’者,既得其数而持之。”可知“揲”之义即以某个数为单位而数,如今习惯一五、一十、十五、二十……这样来数,与“持”全无瓜葛。许慎“八揲一匹”即以五尺为单位而连数八次,与“拿”并无关系。新《辞源》释此义:“以着草卜卦,用蓍草五十,先取其一,余四十九分为两叠,然后四根一数,以定阳爻或阴爻。”新《辞海》释言:“用手抽点成批或成束的物品的数目。”都只说计数,并未说“计数而拿”,可证“阅持”之持不为义。

    “搏,索持也”,段注。“摸索而持之也。”“搏”即“捕”字,“索持”即捕捉,并非“寻找而拿”。今语虽言“捉拿”或单言“拿”,但都只是“捉”之义,并非拿在手里。“攫,爪持也。”即“爪”为同义词,并非“爪着拿”。段拄“覆手持之也,”虽合事理,却是累赘之说,覆手而拿不一定就是爪,爪也可是手心向上。“扪,扪持也”,段注:“扪按而持之也。金部‘铺’下云:‘著门柿首也。’柿首者,人所扪摸处也。”从段氏书证看,柿首即门上扪持之处,他也无法把“持”之义用在对‘扪持’的解释中。被拿的物体必是能离开原地的,扪首只供人们按,不能取下而拿在手中。“扪持”的“持”仍为虚义。

    上面讨论的挈、扪、揲、攫、搏、柿等宇,或者就是拿的近义、同义词;或者与手拿的动作有关,因当时有“x持”的奴音同义词,许慎便用以释义。“x持”的“持”应当一种类义,附缀在动词之后已虚化,不再是明确而具体的“拿”义;如用实义的“拿”去释义,就会有不合理,不合语言实际际的乖仵。这就是说“x持”的“持”应是动词词缀,与本文所,举《史记》、《汉书》等汉代文献中“x持”词的附缀构词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西汉之時,“持”已经是较多用的词尾。

    向前推溯,先秦文献已有词尾“持”的词例。

    扶持。《礼记.内则》:“以适父母舅姑之所……;出入则或先或后而敬扶持之。”此言搀扶。《孟子.滕文公上》:“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此为抽象引申义,指帮助。

    携持。《尚书.召浩》夫知保抱携厥妇子。”言携带妻子。

    以上所举“x持”的词四十余例,在“持”宇的虚义上有着极为明显的一致性。对少数词例中“持”字按实义作解释,或成冗赘,或致违理,又反证了“持”的虚义。所以我以为“持”字应是动词词尾。早期的“扶持”,“携持”,词干尚是携带,用手扶获义皋,与“持”的拿义不无关系,但“持”的词素义已经虚化。其后的“住持”、“连持”、“看持”、“禁持”等众多词例中’与“持”的意义全无牵涉,只是促成双音节而已。另有“矜持”、“凌持”、“坚持”等少数词为形容词,却与形容向词尾么“迟”有交叉关系,将在下篇文章结合“迟”宇讨论。

    (原载《北京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本站推荐:误惹妖孽王爷:废材逆天四小姐我老婆是冰山女总裁总裁大人,要够了没!霸情恶少:调教小逃妻修仙高手混花都一号红人无相仙诀校园绝品狂神神级龙卫狼与兄弟

刘瑞明文史述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人人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刘瑞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刘瑞明并收藏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