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小说网 > 刘瑞明文史述林 > 太原方言的词缀系统

太原方言的词缀系统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人人小说网 www.rrxs.net,最快更新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

    ——例说方言词缀系统研究的薄弱

    词缀涉及词的构成方法、语素意义的虚或实、用字的正误、准确简明的解释词义等多方面的问题。普通话词缀与方言词缀往往又有异同对比,可以互相参照。而词缀的研究又是比较薄弱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所有的分卷的一个共同优点,是比较注意收录附加式构词,既把它们纳入附录的《方言义类索引》的《附加成分》中,又在词条正文中明确指出是何种词缀。但是开创之功不易,这方面的研究仍然筚路蓝缕,问题与失误多有,代表了对词缀研究的混乱与薄弱。《太原方言词典》在这方面有代表性,值得再作细致准确的复核而纠误。

    《太原方言词典》附录的《方言义类索引》的《附加成分》共有71个,都不区分是哪一种附加成分。而在词条正文中相对定为词缀的共有24个。但有正确与错误两类。与普通话或别的方言相同的仅4个,是正确的词缀,但在论述方面也有不当之处。下面先引录词典的条文(数目字是该词条在词典中的页数),笔者再作申说。

    10第:表示次序。∽一,∽二,∽十

    128老:前缀,用于称人、排行次序、某些动植物名:∽王,∽三,∽虎,∽玉茭子。

    53家:后缀:a)用在某些名词后面,表示属于那一类人或那一类行当:女人∽,姑娘∽,交电∽,百货∽,副食∽。b)用在男人的姓名或排行后面,指他的妻:老张∽,秋生∽,老三∽

    按,“老”可以缀在某些植物名前,是其他方言与普通话所没有的,就应详细而具体。但举例却只有“老玉茭子”一词。而又没有“老玉茭子”词条,只有“玉茭子:玉米”词条。另有“老榆树:树的一种,叶子卵形,花有短梗”一个词条。其中的“老”很像没有意义,但词典却不说是前缀。这令人怀疑“老玉茭子”究竟是不是植物的专名,“老”是否可以缀在某“些”植物名前。如果仅是特殊的孤例,就必应该明确说明。

    “老张家”指他的妻子,也是与普通话不同的。“外路家:外地人。”“北路家:山西西北人。”“前家家:前妻所生子女亲家。”这几个词中的“家”也应是这样的后缀,也有方言特色。“百货家:以销售衣着、器皿和一般日用品为主的商店。”“副食家:调和店。”而词典中“家”可以表示“那一类行当”的词条仅此两个,而没有“交电家”词条。大量表示“那一类行当”的词条,如:绸布店、商店、车马大店、旅店、瓷器店、文具店,等等,都没有后缀“家”。可见也是个别性的例词,应该说明。

    八吼:形容词后缀,含厌恶的意思:傻∽,咸∽。

    这种格式中的“了”,在别的方言或写成“里”,即是中缀。而“八”的数目无所指,实际是词尾“巴”的别写。以北京方言来说,既有单用的后缀“巴”和“唧”,也有复合式的后缀“巴唧”。如:猴儿剌一:浮躁。水啦一:水分过多。困眼儿一:疲乏欲睡的样子。愣眼儿一:失神发呆的样子。可见,要么,太原话本来没有这样的词,是个别性的从别处方言仿说的;要么,太原话本来就有这样的词,但绝不会仅有此孤零零的两个。总之,没有把问题说清楚。

    可比较,“了咣当:形容液体状物很稀:稀饭熬得靭∽的,药熬得稀∽的。”其中的“了”,在别的方言多数写成“里”,即是中缀。“咣当”则是象声词,以通感的修辞而夸大说,稀得能起波浪而有咣当之声。所以对比出不能说“了八吼”整体是后缀,而仅是“八吼”是后缀。

    该词典所说与普通话,与别的方言不同的词缀是多数,共有20个。但这里有三方面的大问题。一、实际上它们都并不是词缀;二、所谓词缀的用字都另有具体的意思,都是实义语素。三,还有很多未认识而被遗漏的词缀。这些都反映了词缀研究的非常薄弱。

    一、被误认的词缀

    这里对被误认成的词缀逐条辨析。词条引录之后,另段是笔者的辨析,或以山西忻州、万荣及北京方言来对比。

    24伍烂:形容词后缀。表示程度,含厌恶义:黑死∽(颜色暗淡显得陈旧)

    但全词典也仅只有这一个词中含“伍烂”,就必然不是后缀。其中“伍”是“乌”的别写,意思就是:黑。可见正是理据本字。“烂”表示评价:是不好的。下面两条中相同。可比较,“黑漆烂板:形容屋内陈设简陋”,“烂”就指不好。

    ……烂伍:后缀,含有令人厌恶的意思。神经∽i黑潮∽

    但全词典也仅只有这两个词中含“烂伍”,就必然不是后缀。“黑潮烂伍”应与上条的“黑死伍烂”是同义词,即其中“伍”也是“乌”的别写,意思就是:黑。可见正是理据本字。词典中没有“神经烂伍”词条,而“神经烂乌”是主谓结构,其中的“神经”是名词,“烂乌”是形容词性,对“神经”进行述说。所以也不是后缀。

    176烂兴的:名词后缀,表示……的样子。含贬义。二不楞∽,二百五∽

    但全词典也仅只有这两个词中含“烂兴的”,就必然不是后缀。“兴”实际是“性”的别写字:秉性。

    41马爬:后缀。用在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后面,表示一种状态,多含有不舒服的意思:噎人∽(噎得人不舒服),日脏∽(脏得让人不舒服。)

    可比较《忻州方言词典》:马怕:后缀。用在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后面构成四字格,强调程度深。瞌睡∽,孑吊(性格别扭)∽,受罪、按,“马”都是“码,,的谐音:样子。“爬”是仿“马爬”词而虚义粘连的。《忻州方言词典》:“马爬地:面朝地(摔倒)。”而词的理据与字序本是“爬地码”:爬在地上的样子。但“瞌睡马怕”则是“瞌睡爬码”的谐音趣说。即把理据的“爬”故意别写成:怕。《太原方言词典》:“马趴:身体向前趺倒的姿势。”受了忻州方言“马爬”的影响而书写趋同。

    43打蛋:后缀。用在双音节动词、形容词后面,以增强感**彩或加深程度,含贬义。圪出∽(形容不平展),迷糊∽(形容不清醒)。

    但全词典也仅只有这两个词中含“打蛋”,就必然不是后缀。“圪出打蛋”中“出”是“搐”的记音别字。“打”是“搭”的记音别字,犹如“纠结”。“蛋”指疙瘩,所以词义是不平展。而“迷糊打蛋”中要把“蛋”解释成是“卵”的变说。而“卵”是“乱”的谐音。理据本字是“迷糊搭乱”,犹如迷糊加乱的复指,所以词义是不清醒。

    《忻州方言词典》:打蛋:后缀。用在双音节名词、动词、形容词后面,以增强感**彩或程度,含贬义。茶討∽(傻子),迷糊∽(瞌睡),鹘突∽(糊涂),背锅∽(驼背)。其实,指傻子、瞌睡、糊涂的三个词中与太原话相同,也是“蛋一卵一乱”的曲折。而指驼背的词中只是“打、搭”谐音。“背锅”恰好与“搭蛋”对偶而复说,脊背上搭个蛋,也就是对驼背的形象而趣侃说法。

    57刷:前缀,用在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深,有“很、十分”的意思。

    “刷”不可能有表示程度深的意思。“很、十分”的意思,是能与一切形容词结合的,却仅举了这四个词。而且,“刷白:色白而透青:他一听这话,脸变得∽。”却不是“很白”的意思。可见,词缀的解释是错误的。可比较普通话“好得很”“热闹十分”中也不是词尾。而“刷白”必应是“(脸)唰地(变)白”意思,“唰”是形容“快”的象声词。“刷新”“刷展”“刷平”的“刷”仍然是动词,“一刷而新”等意思的节缩说法。

    256煞:后缀,表示程度加深,相当于北京话的“……坏了”。吓∽|渴∽|累∽|热∽|气∽|恨∽

    这种意思的“煞”在古代与当代其他方言中多见,或作“杀”“死”,都表示程度甚,是程度补语,从没有说是后缀的。而“煞”与“死”也可以用在形容词前面。绝对不可能同一个字既能是刖缀,又能是后缀。

    82见:动词后缀。用在主观感受的动词(觉、想、听、闻)后面,表示“……到”:觉∽不对咧|闻∽香吃∽不香|找∽勺子

    这种“见”字实际是泛义动词,复指前面的动词。也不是只用于表示主观感受的动词之前,如举例的“找∽勺子”“吃∽不香”的“找”与“吃”就不是表示主观感受的动词,而是一般的动作动词。详见本书《泛义动词论集.论“见”的泛义动词性质及用法特点》。

    27住咧:动词后缀。表示由动作发出而造成的损伤。摔∽|碰∽|烧∽|扭∽

    “摔”“碰”等本身就是表示损伤的,并不是由“住”表示的。这样的“住”与普通话“拉住、拿住、看住、扭住”中是一样的。不是后缀。而“咧”只能是语气词,语气词则绝对不可能构成词缀。

    100来底:后缀,跟在动词后面,构成名词。站∽(用来站的器具或站立的人)|钓∽(用来钓鱼的工具或钓鱼的人)|坐∽(用来坐的器具或坐着的人)

    “站来底”等实际是在普通的“动词的”(的字结构)中加了助词“来”。普通话“站的”可以指用来站的器具或站立的人。“钓的”可以指用来钓鱼的工具或钓鱼的人。“坐的”可以指用来坐的器具或坐着的人。所以“来底”不是后缀。

    101……来来底:形容词后缀,表示程度加深,含有令人不舒服的意思。冻得∽|挤得∽|热得∽|累得∽

    并没有相反对比(程度不深、舒服)的格式,“冻”“挤”“热”“累”,这些本不是舒服的,无须另用后缀表示。“底”就是“的”,结构助词,绝对不可能构成词缀。是把趋向动词“来”重叠而表示加强语气。因而不是后缀。

    253塌咧:动词后缀,表示程度加深,有“……透了……很”的意思,通常表示情况糟糕。误∽|篓∽(糟糕透了)|累∽|饿∽

    但“……透了”、“……很”就不是后缀,可见“塌咧”也不是。“塌”也不能表示程度加深,应是把“塌”再换成同义词“倒”。累倒了,自然是非常累。“咧”是语气词。

    256擦:动词后缀,表示液态物四溅的样子。糊∽(糊得四处都是)|溅∽(溅得四处都是)

    抹∽(抹得四处都是)

    “擦”字标同音代替号,即不是本字。它应是对同音同调的“彻”字的写别字。彻,就是通,就可指四处都是。可见“表示液态物四溅的样子”的解释也是不妥当的。太原方言词带这种“擦”字的还有。如:烂零圪擦、冰凉不擦、冷冰不擦。都与四溅、四处都是的意思无关,而正是表示程度甚。

    268……不楞兴:形容词后缀,含有令人不舒服的意思。闷∽ 傻∽。

    但全词典也仅只有这两个词中含“不楞兴”,就必然不是后缀。应把“不”分开,它实际是中缀(参见后文)。“楞兴”实际是“愣性”的别写:秉性愣。因而与“闷”“傻”构成复合词。

    268……不悻悻:形容词后缀,含轻视厌恶义。傻∽ 呆∽

    应把“不”分开,它实际是中缀(参见后文)。“悻”实际也是“性”的别写,所以不是后缀。

    298忽:1前缀,用在动词前面,表示来回的意思。∽拌/∽颤/∽喘。2后缀,用在动词后面,表示稍微随便的意思。拌∽/晾∽/晒∽/洒∽。

    “忽”并不能表示来回的意思。拌”“∽颤”中应是动词,活动的意思。即与“∽老:晃动”、“∽抖:抖”、“∽口:专指人或动物多余的肉颤动”、“∽挑:挑拨”等词中相同。而“∽喘”中应是“呼”的别写。也不是后缀,“拌等词中应是表示短暂、少的意思。即“一丝一忽”的忽,所以表示稍微随便的意思。也绝对不可能同一个字既是前缀,又是后缀,而意思不同。

    《忻州方言词典》:忽:前缀。1只起表音作用,本身没有具体的词汇意义或语法意义。一般用在动词前面,构成动词、象声词和四字格成语。∽颤(颤动) ∽闪(闪动) ∽咚(形容重物落地的声音)。2带有副词性,常加在单音节动词前面,表示动作行为的反复性,含有“连续”的意思。∽搅(连续搅动)∽颠(连续颠簸) ∽悠(不停的悠动)。按,这些“忽”字都还是指活动、动荡。既不是只表音,也不是指连续,因为也可以说:∽搅一下。请看《现代汉语词典》:“忽闪:形容闪光。闪光弹∽一亮,又一亮。忽悠:<方>晃动:旗杆叫风吹得直∽ 渔船上的灯火∽∽的。”也请看《汉语大词典》“忽闪”“忽悠”“忽扇”条,此处例略。而“忽通”“忽隆”“忽搭”都是象声词,从没有说“忽”是前缀的。它们与“忽咚”中的“忽”,实际是“忽然”的省说,而与单音节的象声词“通”“隆搭”“咚”缩合成双音节词,一般只视为象声词。

    267不:词缀。和其他语素可以构成名词。 ∽篮(无梁的篮子) 肚∽脐(肚脐)但“不篮”中是记音别写字。各地方言此词中的“篮”字相同,而第一个字的读音往往不同而字也不同。《忻州方言词典》作“撂菜扑篮子”。《乌鲁木齐方言词典》《银川方言词典》作“笸篮子”。元曲中则有“薄篮、蒲篮、孛篮”等写法。陕西甘肃方言或也说“不篮”。而“肚不脐”中应是“脯”的音变。该词典“不洞:小坑”“不沓:量词,大片似乎也认为是前缀。但前者的“不”也应是“脯”的音变。以小而浅的肚脐比喻小坑。后者则是“铺沓”的别写。《万荣方言词典》:“一铺沓:许多。”

    《忻州方言词典》:不:前缀。只起表音作用,本身没有具体意义。可以构成动词、量词、象声词和四字格成语。∽淹(液体溢出来)|∽摊(把堆状物摊平)|∽(根)|∽溜(排)|一∽溜房i∽咚(磕头的声音)|∽铃∽来(来回摆动)|黑∽兴兴(黑糊糊)。按,“∽淹”实际是“潜衍”的理据。“一∽溜房”实际是“一铺溜房”的理据。“铺排、铺叙、铺展”的铺。“∽摊”就是铺摊。象声词budong、butong、pudong、putong之类,两个音节都是模拟自然声音。由于不同方言而有声母送气与否的差别,无所谓前缀。如果说太原话“不咚”中是前缀,那么一般写成“扑通”或“噗通”而载入《现代汉语词典》的,“扑”与“噗”也是前缀吗?

    说“∽铃∽来”中的“不”是前缀,即“铃”与“来”是词干,表示“摆动”的意思,但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其实“∽铃∽来”就是对“摆”字作类似反切分音,但又增加个声母。即由“摆”的声母l而变成“不”字,并且再重复一次。把增加的声母l变成“铃”。把增加的声母l与“摆”的韵母ai拼合成“来”。可以对比,该词典说“不烂”是“绊”或“拌”的分音词。显然“不”是从“绊”或“拌”的声母b而变来的。而给韵母an又增加声母l,而拼合成“烂”。至于“黑∽兴兴”中的“不”则是中缀。解释者竟然不考虑把第二音节的字说成是前缀是多么的出笑话。还剩下一个“摞根广,但这样的词义解释又是错误的。请比较该词典:“不摞子:木棒。”“不摞:量词,枝。专用于卷烟。”对“摞”字标同音代替号。试问:对“摞”字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该写哪个字,又怎么知道“不”字就是没有意义的前缀呢?笔者认为:“不摞”应该是“棒”的分音词。即由声母变成“不摞”,把增加的声母与韵母拼合成lang,因忻州话“浪”、“狼”都与“摞”字同音,而用了“摞”这个字。再说细致点,该词典并没有“摞”字词条,也再没有由它组成的词,是个生僻字,本不该用这个字。

    二、词典遗漏的词缀

    一方面上述那些被认定的词缀都是不能成立的,另一方面又对许多真正的词缀不知而被遗漏了。

    (一)动词、形容词前缀“曰”

    277日怪:奇怪。旧捣: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日脏:脏旧能:善于计算旧哄:欺骟旧噘:破口骂。

    可比较北京方言,日咕:乱扔乱放;瞎吃;摆弄旧嚼:诽镑|日弄:乱弄|松头日脑:无能。又如《忻州方言词典》:“日:前缀,用来构成动词或形容词,大多含有贬义。”动词有:日哄旧噘|日鬼旧迷捣鬼旧撩。形容词有:日死促活|日粗猴|日怪|日脏旧玄旧能旧凶旧恶旧出海怪。

    二、动词、形容词后缀“巴”

    48拉巴:1辛勤抚养。2扶助;提拔|17稀巴烂|257涩巴巴|290精八:精干利索i246红八八:红得可爱。因为不知是词尾而别写成“八”,《万荣方言词典》:“利巴:外行。”按,“利”是“戾”的别写。也有“涩巴”“急急巴巴”词。

    (三)动词后缀“拉”

    252耷拉|250拨拉|251摸拉=泼拉:摸挲|168划拉。

    《万荣方言词典》:“布拉:翻动;拨弄。”两字都标同音代替号

    北京方言的例词如:扒∽:拨动|别∽:瘸|拨∽:拨动|叉∽:叉开|搭∽:下垂|叨∽:唠叨|提∽:提起|塢∽:揽取;吃|客∽:腰弯曲|数∽:责备|划∽:划动|劐∽:劐开|和∽:搅和;捣乱|撇∽:嘴撇;脚撇。

    (四)名词、形容词后缀“道”

    说道:名堂|23妇道人家|75面刀刀:(食物)水分少而不脆。

    按,因为不知是词尾而别写成“刀”,反而标同音代替号。可对比普通话中人们最熟悉的这种构词是“味道”。北京话“道”还可以是形容词后缀:忙∽、忙忙∽∽:忙乱|筋∽:食品有韧性;老人身体结实;言语恰到好处|神∽:异乎寻常;精神伶俐|邪∽:奇特|磨∽:话烦琐|冲∽:有魄力,有创劲|魔魔∽∽:疯疯癫癫|外∽;见外|王∽:性剧烈;霸道|张∽:操心;浮躁|棍∽:服装挺脱。

    《万荣方言词典》:“虚虚叨叨:形容人虚假。”就因为不知是词尾而别写成“叨”字。虚假不完全是说话,行为做事也有虚假的。《忻州方言词典》:“顽道:1柔韧。2顽强。”对“道”字因为不知是词尾而误标同音代替号。

    (五)动词后缀“搭”(“打”)

    284趺打|293輔打:用手指点|258磕打|283諞打|264戳打|144敲打|210崩搭。这些词的词义与“搭配”或“打击”没有丝毫关系。只能是词尾。

    后缀“搭”常常被异写成“达”。如《忻州方言词典》:磕达、礅达、抖达、掴达、捣打、戳达。

    (六)指人的名词后缀“生”

    哭哭生:爱哭的人|146小后生:男娃娃|206双生生:孪生。按,可对比普通话中最熟悉的词如:学生、先生、医生。贵阳方言,“男生”、“女生”,各指男性、女性,不限于男女学生。是很典型的例词。

    (七)形容词后缀“乎”,是从文言文继承的

    92玄乎|248云乎:舒适;满意|208黄乎乎。又如279黑糊糊:1颜色发暗。例句是:修车子修得两手∽的。2看不清楚。例句是:前面∽的一片树林子|站着∽的一片人。按,因为不知是词尾,把“乎”别写成“糊”。黑糊糊:黑色糊状物。

    (八)动词后缀“当”

    215等当:1比照尺寸。位块地方看放下放不下位张桌子。2磨蹭。|273值当:值得。

    “当”在普通话中,还可以是形容词词尾,如:便∽|稳∽|停∽|顺∽|快∽|满满∽∽|了∽。《忻州方言词典》有:顺当、稳当。太原话未必没有这样的形容词。太原话“等当”在词义1是“相等”的意思,在词义2是“等待”的意思。“当”不能与二者都承应,所以是虚义的后缀。

    (九)名词词尾“头”

    9迷头:糊涂虫(骂人)154襤头:死心眼的人|265滑头:不老老实的人|157肉头:性子缓慢的人

    (十)形容词词尾“在”

    273直在在:太阳光直射。例句是:晒得∽的|82减债:爱惜而物件使用长久。

    按,“减债”自然没有这样的意思。是“俭在”的别写,指节俭使用。可比较《忻州方言词典》:“将在:形容对财物爱护。”对“将在”表同音代替号。而“将在”与“减债”同音。自然也就是“俭在”的别写。词义落实在词干上。“在”是形容词词尾。与普通话“实在”“自在”构词相同。无独有偶,北京方言,节在:节约。或别写成“戒在”。闲在:清闲。四在:清闲。“四”字绝对是谐音的趣说,本字或许就是各地共有的“自在”。

    (十一)中缀“不”

    前文所举有关词语,二不楞烂兴的、冰凉不擦、冷冰不擦、黑不兴兴、不楞兴、不悻悻(后二者是形容词后缀),其中的“不”都是没有词汇意义的,是中缀。

    (十二)中缀“圪”

    《太原方言词典》中的词条:软圪囊吼、清圪凌凌、脓挖圪吼、肉里圪耐、痩麻圪筋、牛筋圪韧、狗筋圪料、烂零圪擦、轻单圪漆、蓝圪茵茵、青圪茬茬、青圪森森。其中的“圪”或在第二、第三音节,而不在开头或结尾处,即只在词的中间。没有词汇意义。是晋语及山西许多方言特有的写法,其实是其他方言中缀“个”是一致的。

    三、可借鉴的经验

    误定的与不认识而遗漏的词缀都很多,反映了词缀研究非常薄弱,自然是理论认识与方法都有错误。总的来说,误定词缀是因为不从词缀的基本理论为据,而是以感觉即望文生义为据。仅因为词开头的或结尾的字的意思与词义无关,就断定它是没有意义的,因而是词缀。而不知方言词中的字往往不是本字,被掩盖的本字正是词义的理据。不认识词缀,主要是因为没有普通话与其他方言词缀的全局,没有极必要的这个参照。

    从《太原方言词典》与《忻州方言词典》对词缀的这些失误,应当有下面这样一些具体经验。

    虽然不同词缀的构词能力不同,因而所构词的数目不等,但必须有一定的数目,形成词群或系统。《太原方言词典》所误认定的词缀往往只有两三个,甚至于只有一个例词。不妨以“例不十,法不立”来作为初步的考虑。

    《太原方言词典》所误认定的词缀,往往是以属于表示“程度甚”或“程度的增加”为据,但是在普通话或其他方言已经公认的词缀中都没有这样的词缀。而“程度甚”或“程度的增加”一般是副词或状语来表达的。

    除复合词缀(如“了八吼”)与abb式形容词外,词缀都是单音节的。因为词缀产生的一个基本原因,也正是使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而复合词缀也是单音节词缀的复合。《太原方言词典》所认定的词缀往往背离了这个认识。

    象声词、结构助词,绝对不可能成为词缀用字。

    四字格式,绝对不可能有词缀。

    附言

    关于方言的词缀系统,参见本书《词义论集》中《北京方言的词缀系统》、《仪态万方的北京话后缀“巴”》二文。又,参见蒋宗许《汉语词缀研究》(巴萄书社,2009年)第五章《中缀、abb式构词及类词缀》。

    “∽应”、“伊等并非附加式双音词

    《中国语文》1999年第5期王云路《中古诗歌附加式双音词举例》新说词头有“伊”“於”“为试”;词尾有“应”“已”“云”“来”“其”“取”等,总共十个。这虽然是非常新人耳目的,却也是很让人有疑而难信从的。《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曾有文章对“取”词尾说否定。本文对王文的例句从宏观与微观结合作细致准确研究,结论是所认定的词头、词尾都不能成立。下面按王文的顺序申说。王文例句中的“渐应”等例词都有加重号,本文略去。

    一、附加式副词

    (1)应

    实际上王文全部例句中的“应”都是有实义的,即表示判断:应当、必应。下面按王文例句顺序辨析。

    鲍泉《秋日》:“旅情恒自苦,秋夜渐应长。”是“应渐长”的事理,“应”与“渐”是“长”的两层状语。为求对偶而变序。

    庾信《赋得荷》:“秋衣行欲制,风盖渐应欹。”同上,荷叶应渐渐凋零了。

    江淹《铜爵妓》:“瑶色行应罢,红芳几为乐。徒歌登舞台,终成蝼蚁郭。”是说:她的美色将必定不再,能欢乐几时呢?

    又《寄丘三公》:“菊秀空应夺,兰芳几时坚?长恐握手毕,黯如光绝天。”是说:菊花必应从繁盛改变成一空而无有。“空”应是形容词:空了;没有了。而不是副词。“应”更不是副词后缀。如果“空”是副词,句意成为:菊秀空夺。即菊秀不改变,与原意完全相反。

    释亡名《五苦.死苦》:“池台既已没,坟垅向应空。”是说:坟垅中必定将是空的,即连尸骨都朽化不存了。《汉语大词典》:“向:面临;将近。《后汉书.段類传》:‘馀寇残烬,将向殄灭。’晋陶潜《饮酒》诗之三:‘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旧唐书.颜真卿传》:‘吾今年向八十,官至太师。’茅盾《虹》四:‘十月向尽的时候,梅女士已经回复健康。’”可见这个“向”是时态助词,不是副词,也就无所谓附加式副词。诗的最后两句王文未引,是:“惟当松柏里,千年恒劲风。”只应是松柏林里,才是千年恒有劲风。这个“当”与“应”呼应。王文说:“向应”即向、渐渐。但“向,,没有“渐渐”的意思。

    鲍照《拟行路难》:“莫言草木委冬雪,会应苏息遇阳春。”但“会”是能愿动词。“会”绝对不可能是副词。因此“应”就绝对不可能是副词词尾。句是说:会苏息;应苏息。分成两次来说,递进的修辞。

    梁元帝《细草》:“漫生虽欲遍,人迹会应开。”此与上例同。是说:人的足迹会在丛草中开出道路;必应在丛草中开出道路。“会”与“应”复说。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其中“会”与“当”复说,可以比证。

    戴嵩《咏欲眠》:“拂枕熏红帊,回灯复解衣。傍边知夜永,不唤定应归。”是“必定归”与“应该归”复说。

    李白《永王东巡歌》:“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是说:扫清江汉才应当归还。即不扫清江汉就不应当归还。

    杜甫《雨不绝》:“舞石旋应将乳(明按,王文原误为:数)子,行云莫自湿仙衣。”是说:燕儿必定带着乳燕飞旋。“应”与“莫”对言。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对“应”字特注“平声”,就是说它是应该义的助动词。“旋”是飞旋,动词。而不是“旋即”,也就无所谓附加式副词。

    李贺《嘲雪》:“久别辽城鹤,毛衣已应故。”是说:雪色一定像那仙鹤的故色。

    孟郊《看花》:“芍药谁为婿,人人不敢来。唯应待诗老,日日殷勤开。”是说:只应等你的诗老练后,花才为诗而开放。

    可见所有的例句,“应”都是实义的。看成无义的后缀,不参加句子意思,仅只是句子意思通达,却不细致完全,泯失了强调“必定”的一层。比如“应该”词,你要说“该”字没有意义,是凑足音节的;或说“应”字没有意义,是凑足音节的。也都是句子意思不受影响,以此为根据而说“应”是词头,又说“该”是词尾。这当然是错误的。

    (2)已

    陶渊明《拟挽歌辞》:“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开。”王文:“一已”即“一”,是一时或一旦之义,“已”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按,“一已闭”是“一闭”与“已闭”的复说。即学者或论的“重床架屋”的“羡余”现象。其他“一已”例同此,不须倶说。

    《古诗.李陵录别诗》:“双凫相背飞,相远日已长。”按,“日已”是“日以”的别写借字。“以”是状语与谓语间的垫音助词。如“日以严重”“日以疏远”之类。“已”与“以”在上古就通用,成为一个强势,直到元明清小说中也还有通用的。《经传释词》赫赫在目有“吕、以、已”条说:“吕,或作‘以’,或作‘已’。郑注《礼记.檀弓》曰:‘以’与‘已’字本同。”《汉语大词典》“已”条都有“同‘以”’的解释。王文说:“‘日已’犹‘日’,谓渐渐。‘已’不表义,有人释‘日以’为‘一天一天已经’,把‘已’看作有实义的副词,是一种误解。‘日’在六朝诗歌中多作渐渐解,并与其同义词对应出现。”《宋诗》卷七鲍照《代蒿里行》:‘年代稍推远,怀抱日幽沦。’此以‘日’与‘稍’对文。《齐诗》卷四谢跳《和别沈右率诸君诗》:‘重树日芬蓖,芳洲转如积。’‘日’与‘转’均为渐渐义。‘日’还多与‘行’、‘向’等同义词相对应,表示渐渐之义,例略。”

    但是,这样的说法多有常识性错误。一则“日”从来没有“渐”的意思。“从此日强”是从此一天天强的意思。名词的“日”做状语。也可以表述成从此渐渐强。但绝不能说“日”是副词,是渐渐的意思。词义是普遍性即社会性的,“日”绝不可能只在六朝诗歌中多作渐渐解。二则《汉语大词典》“日:每天;一天一天地。晋陶潜《归去来辞》:‘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宋王安石《上运使孙司谏书》:‘公家日己窘,而民日己穷而怨。’清顾炎武《与人书一》:‘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鲁迅《二心集.〈野草〉英文译本序》:‘日在变化的时代,已不许这样的文章,甚而这样的感想存在。’参见‘日新’。”“日新:日日更新。”《现代汉语词典》“日:名词。每天;一天天。”王文说这样的解释是错误的,就是与大家的共识违背了。三则“对文”即“互文”只是意思相关,也可以是反义,而绝对不是都是同义。四则,名词“日”与稍、转、行、向等,绝对不是同义词。五则,说“日已”是一个独立的副词,但例句中却都只在诗句的第三与第四个字的位置上,两不相副。

    王文所言“日”与其同义词对应出现的例句是鲍照《代蒿里行》:“年代稍推远,怀抱曰幽沦。”谢腓《和别沈右率诸君诗》:“重树日芬蓋,芳洲转如积。”并说“日”与“转”均为渐渐义。但“曰”“稍”“转”却不是同义词,因此也没有“稍以”“转以”的所谓词尾构词。

    王文所举同类的后缀构词又如:“稍已”、“甫已”、“行已”、“纷已”、“定已”、“良已”、“渐已”、“忽已”、俄已”、“既已”。其实都是“已经”的意思。如陆龟蒙《初入太糊》:“才迎沙屿好,指顾俄已失。”俄而已经消失。而“既已”是同义不避复的联合结构,意思就是:已经。王文举孟郊《感怀》:“常恐今已失,须臾还复生。”说其中的“今已”也是同类的后缀构词,此也不确。同诗:“五情今已伤,安得自能老。”都是“已经”义。“已失”、“已伤”为意。“今”与“已”是两个状语。

    (3)∽云

    王文例句是谢灵运《入东道路》:“心胸既云披,意得咸在斯。”王文说:“既云”就是“既”。“云”不表义。按,《入东道路》中没有这两句诗,而是《酬从弟惠连》之二的首两句。诗是顶针体。第一首末句“开颜披心胸”,最后两字是“心胸”,所以第二首首句开头也就是“心胸即云披”。但“云,,是“说”的意思,与“披”复说。有“披陈”、“披情”、“披诚”、“披述”、“披肝胆”等系列词,都是开诚相见的述说。所以“云”不是词尾。还可对比谢灵运《命学士讲书》:“烁金既云刃,凝土亦能铡。”其中“既云”也是“既说”的意思。这又是承《周礼.冬官.考工记序》“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铡”而言的。等于说:古人已经说过。

    鲍照《松柏篇》:“祖葬既云及,圹隧亦已开。”是说:我已经吩咐把我的坟与祖葬相连,于是就开土动工了。本当说“既云及祖葬”,为求与“亦已开”对偶而变序。诗有《序》:“于危病中见长逝词,恻然酸怀抱。如此重病,弥时不差,呼吸乏喘,举目悲矣。火药间阙而拟之。”可见这个“云”字就是就“拟”而言,是指吩咐葬地,绝对不能说是虚义的。“既云”与“已开”是因果、先后关系。如果“云”字没有意义,那“亦”字就没有所承,而仅“祖葬既及,圹隧亦开”,就会误导读者,以为是把祖葬再挖开。

    刑邵《七夕》:“秋期忽云至,停梭理容色。”是说:秋天已经到七夕了。“云”是“运”的通假记写,犹如说时令运行。《诗经.小雅.正月》:“婚姻孔云。”毛传:“云,旋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晋不邻矣,其谁云之?”杜预注:“云,犹旋也。”《吕览.圜道》:“雲气西行云云然。”高诱注:“云,运也。周旋运布。”《管子.戒》:“故天不动,四时云下,而万物化。”注:“云,运动貌也。”都是通假“运”。“云”是“运”的通假,是很多见的。

    庾信《拟咏怀诗》:“吉士长为吉,善人终曰善。大道忽云乖,生民随事蹇。”是说:大道忽然运行得乖戾了。“云”是“运”的通假。

    陶渊明《杂志》:“我行未云远,回顾惨风凉。”是说:我行走得并不远。“云”通假“运”而指行。

    庾肩吾《岁尽应令》:“岁序已云殚,春心不自安。”是说:一年的节序运行已经要完了。“云”是“运”的通假。

    王俭《春日家园》:“徙倚未云暮,阳光忽已收。”是说时光还未运行到晚暮,而阳光已经收敛。“云”是“运”的通假。

    谢灵运《初往新安至桐庐口》:“感节良已深,怀古亦云思。”通假说“运思”,指想念的深切。“亦云”二字异文作“徒役”,而“役思”犹如“运思”。王文说此例“良已”“亦云”都是后缀构词。其实“已深”是强调“已经深”。

    谢腓《忝役湘州与宣城吏民别》:“疲马方云驱,铅刀安可操。”是说:正说让疲劳的马奔跑,而这把铅刀还能再用吗?“云”是说。是对“指令”的委婉说法。

    沈约《长歌行》:“衔恨岂云忘,天道无甄别。”按,“云”也是说:岂能说把衔恨忘记了。

    又《和左丞庾杲之移病》:“岁暮岂云聊,参差忧与疾。”是说:岂能说是快乐的。

    谢瞻《答谢康乐秋霁》:“独夜无物役,寝者亦云宁。”是说:也能说是安宁的。

    刘孝绰《酬陆长史倕》:“幽谷虽云阻,烦君计吏过。”是说:虽说道路阻碍。

    二、附加式名词与代词

    伊∽

    词例是:伊尔、伊余、伊予、伊我、伊谁、伊何。这是在代词前面用“伊”的。例句可略。

    对于说“伊”是名词与代词词头,可以先用学者已定论的句首助词来否定。杨树达《词诠》“伊:语首助词,无义。《尔雅.释诂》:‘伊,维也。’郭注云:‘发语词。’”引例有《诗经.小雅.正月》:“有皇上帝,伊谁云憎?”《诗经.小雅.何人斯》:“伊谁云从?惟暴之云。”《诗经.邶风.谷风》:“不念昔者,伊余来暨。”《楚辞.九思.守志》:“伊我后兮不聪,焉陈诚兮效忠。”

    对陆云《太尉王公以九锡命大将军让公将还京邑祖饯赠此“伊谁之飨”,王文说是源于《诗经.小雅.何人斯》“伊谁云从”。其实所有“伊∽”式都是源于先秦的。又如王文所举晋代程晓《赠傅休奕》:“厥客伊何?许由巢父。”其实也是有先源的。《诗经.小雅.小弁》:“何辜于天,我罪伊何?”《诗经.小雅.頡弁》:“有頡者弁,实维伊何?”而这种“伊何”不在句首。所以杨伯竣《古汉语虚词》把这样的“伊”,改称为“语词前的助词”。“伊”还有用为句中助词的(例略),二者有一致性。

    对这种曾被称为发语词、句首助词、语词前的助词的“伊”,还应另有细致而准确的解释。就是《经传释词》卷三“伊、繋”的第一义项:“伊,维也;常语也。字或作‘繋’。”例句是《左传.襄公十四年》:“王室之不怀,繋伯舅是赖。”《正义》:“王室之不怀者,维伯舅是赖也。”《左传.隐公元年》:“尔有母遗,繋我独无。”而“繋我”也就是《诗经》等的“伊我”。《小雅.正月》:“伊谁云憎?”郑笺:“伊读为繋,繋犹是也。”在后来通俗小说中一脉相传的,有“是你”“是我”,意思仅是:你;我。可见,古代的“繋”,近代的“是”都是表示肯定和强调语气的。

    王文所举名词例句,王融《大惭愧门》:“兰室改蓬心,旃崖变伊草。”卢谌《赠刘琨》:“伊谌陋宗,昔遘嘉会。”谌,即刘谌。《古诗.李陵录别诗》:“清凉伊夜没,微风动单葉。”谢灵运《答中书》:“伊昔昆弟,敦好闾里。”按,《诗经.召南.何彼穠矣》:“其钓维何?维丝伊缗。”《诗经.曹风.鳲鸠》:“其带伊丝,其弁伊骐。”《诗经.大雅.凫鵞》:“尔殽伊脯。”可见类型相同,即主体语素没有约定的封闭性而散乱不一,只能是临时的组合,而不是词缀的固定性构词。

    还可对比《诗经.大雅.召旻》:“维昔之富,不如时;维今之疚,不如兹。”而刘琨《扶风歌》:“维昔李骞期,寄在匈奴庭。忠信反获罪,汉武不见明。”可见“伊昔”与“维昔”相同。

    王文对何逊《答丘长史》“伊我念幽关,夫君思赞务”设注:“‘夫君’犹言你,为第二人称敬称,与‘伊我’为同类构词方式。”即认为“夫”也是前缀,显然也是不能成立的,由于仅举此孤证,本文不作多说。

    ∽来

    王文所举例词:“夜来”即夜晚、“今来”即现在、“昔来”即过去、“朝来”即清晨、“年来”即今年或近来、“比来”即以往、“昨来”即昨天、“小来”即小时,等等。王文说:“来”是一个极活跃的虚语素,与表示时间的单音节语素广泛结合,既可以与春、夏、秋、冬组合,又可与朝、暮、晨、昏组合,可与今、明、古、昔组合,还可与年、月、老、小组合,可与“比”、“顷”等特殊表示时间的语素结合。

    按王文思路,还可以补充“将来”、“后来早来”“晚来”“先来”等例词都是词尾构词。但考虑到“自来”“从来”“历来……以来”等,则王文所举这些词语中应当也是“……以来”的省说。可对比:“夜来”=夜晚,似乎“来”字没有词汇意义,但“小来v小;而=小时=从小以来。近来#近;而=近时=最近以来。又如“老来”老时候,老。因为“我老(你年轻广“我老了”都不能说成“我老来。”但可以说“我老来眼花了”,即年纪大以来,可见“夜来”实际应是入夜以来。严格说来,那些词语都是指时段的。

    刘淇《助字辨略》:“来:语助辞。”有《晋书.石勒载记》例:“吾幼来在家,恒闻如是。”结合“来”的其他助词用法,还是统一定性为“助词”为好。

    王文说:又有“聿来”词,值得讨论,有两例。王僧达《答颜延年》:“聿来岁序暄,轻云出东岑。”刘駿《游覆舟山》:“束发好怡衍,弱冠颇流薄。素想终勿倾,聿来果丘壑。”王文说:“聿来”词较少见,味其义当指近来。因“聿”有迅速、将要等义,如陆机《思亲赋》:“年岁俄其聿暮,明星烂而将清。”故“聿来”似乎也是词尾构词,与“比来”等相同。

    此说未确。此“聿”字一般认为是助词,准确来说,是从《诗经.唐风.蟋蟀》“蟋蟀在塘,岁聿其莫”仿说的。《思亲赋》“年岁俄其聿暮”就是明显的例句,其中的“聿”并不是迅速、将要等义,而是“律”的通假。《汉语大词典》:“岁律:岁时;节令。”例略。“云”就是“运”的通假。岁聿云莫:岁律运暮,岁时节令运转到年终。

    王文所引王僧达例苟简,难以看出曲折,把例句引足全,则是:“寒荣共偃曝,春酝时献斟。聿来岁序暄,轻云出东岑。”即从冬而说到春的岁时运行变迁。刘駿例是说从束发到弱冠,理想才实现,则“聿来”也应从“岁聿其莫”而化典,与《答颜延年》“聿来”同类,无非是一者指一年之内的时令变异,一者指历年之久的时令变异。陆机《顺东西门行》:“桑枢成,蟋蟀鸣。我今不乐岁聿征。迨未暮,及时平,置酒高堂宴友生。”沈约《晨征听晓鸿》:“怵春归之未几,惊此岁之云半。”这些都可参证“聿”并不是迅速、将要等义,而是“律”的通假。而且“聿”本身没有迅速、将要等义,而是“聿皇”“聿越”词整体是迅速的意思。详见《汉语大词典》。所以,认为“聿来”是词缀构词,涉及许多错误。

    三、附加式形容词

    王文所说的“而”与“如”自然是正确的,却是苟简的。笔者可补言的是:“而”与“如”本身无从成为词尾。是词尾时,“而”是“尔”的别写;“如”是“然”的音变。例如“镇定自然”或作“镇定自如”。

    但王文新说“其”“於”也是词尾则可商。所举“其”作词尾例,是郭遐叔《赠嵇康》:“思言君子,温其如玉。”曹摅《答赵景猷》:“嗟行伊久,慨其永叹。”

    对此应当对比《经传释词》:“其:状事之词也。有先言事而后言其状者:若‘击鼓其镗’,‘雨雪其雱’,‘零雨其濛’之属是也。有先言状而后言其事者:若‘灼灼其华’,‘殷其雷’,‘淒其以风’是也。”

    《汉语大词典》“其”的助词义项下列有五类。(1)用于定语之后或主谓之间,犹如“之”。(2)用于动词之后,相当于“着”“了”。(3)用于形容词后,相当于“然”。《诗经.郑风.溱洧》:“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唐吴筠《别刘叟》:“今日成远别,相对心淒其。”(4)用于疑问代词前后,起强调作用。(5)用于句中,无义。对用于形容词后,虽然说相当于“然”,但并不说是词尾,仍然说是助词。就是从各项统一考虑而确的。“然”虽然是词尾,但构词也是封闭性的,而用于形容词后的“其”的那些形容词却不是封闭性的,所以不是词尾。再从《离骚》看,“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纷总总其离合兮。”“路曼曼其修远兮。”“老冉冉其将至兮。其”字用得更是灵活。又如陆机《思亲赋》:“年岁俄其聿暮,明星烂而将清。”王文所举的“∽其”都是临时性的结合,用例极少,甚至是个别性的,不是凝固性的有独立性的词。

    王文所谓词头“於”的例句,班固《明堂》“於昭明堂”,又《辟雍》“於赫太上”。王文说:“於昭”与“昭昭”“昭然”义同,“於赫”与“赫赫”“赫然”义同。还有“於穆”“於明”也是前缀构词。但《诗经.商颂.那》“於赫汤孙”、《诗经.大雅.文王》“於昭于天”、《诗经.商颂.清庙》“於穆清庙”等,从来都说“於”是叹词。而《尚书.尧典》:“於!鲧载!”《诗经.周颂.赉》:“时周之命,於绎思。”即“於”单用也是叹词。汉魏而来的例句都是仿古措句。又如《诗经.小雅.伐木》“於粲洒扫”,而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於粲荔丹与焦黄。”更是迟后的仿古。这样的“於”实际上是“於乎”即“呜呼”的省略。

    关于所谓词头“载”,王文:“动词、形容词有时候可以有相同的附加成分。”孙拯《赠陆士龙》:“有宿重渊,载清其波。”王羲之《兰亭》:“欣此暮春,和气载柔。”阮彦《皇太子释奠会》:“永言念兹,旧章载焕。”陶渊明《命子》:“群川载导,众条载罗。”陶渊明《答庞参军》:“昔我云别,仓庚载鸣。”谢灵运《赠安成》:“明政敦化,衿恤载怀。”

    按,诸例“载”字实际是“始”之义,犹如“才”。或认为就是“才”的通假。《尔雅.释诂》首条即:“初、哉、首......始也。”而“哉”就是“载”的别写。王瑶编著《陶渊明集》对《命子》设注:“载,开始。群川导始于长源,众条罗列于洪柯。”对《答庞参军》“仓庚载鸣”设注:“载,始,仓庚始鸣于春日。”

    孙拯《赠陆士龙》共十首。第一首是“五龙戢号,云鸟纂纪。淳化既离,义风载始。轩冕垂容,文教乃理。奕奕洪族,圣德丰祀。”可见“义风载始”“文教乃理”就是“载清其波”的具体所指。兰亭会是三月三日,与初春的乍暖还寒比较,就是和气才柔。阮彦《皇太子释奠会》第二首:“五帝继作,三王代新。教蔼隆周,轨灭荒秦。兴之用博,替之斯堙。”是作历史对比的。引例的一首说:“睿机钦典,式夤昧旦。永言念兹,旧章载焕。习习胥壙,济济师赞。”所以是说:皇太子释奠会使得旧章才炳焕。

    王文此节又从“有”是名词前缀(如“有周”即指周朝)对比,而说:“汉魏六朝诗中‘有’还可以作形容词或动词的前附加式成分。”举例如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素景垂光,明星有烂。”潘尼《献长安君安仁》:“蛾蛾嵩岳,有严其峻。”潘岳《金谷集作》:“亲友各言迈,中心怅有违。”任防《奉和登景阳山》:“物色感神游,升高怅有阅。”

    《汉语大词典》“有”的义项“助词。无义。”又分成(1)“作名词词头”;(2)“作动词词头”;“作形容词词头”三类。形容词词头例句是,《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有賣其实。”《孟子.滕文公上》:“其颡有泚。”《文心雕龙.章表》:“辞令有斐。”严复《原强续篇》:“病乃有瘳。”《汉语大词典》有如:犹如,好像。”《诗经.大雅.召旻》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待曾家的子女,有如自己的骨肉。”又如鲁迅《药》:“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已经明确说是三种词头,却又统称为“助词”。细作斟酌。还是“助词”的定性准确,理由很简单,也就是主体语素没有约定的封闭性而散乱不一,只能是临时的组合,而不是词缀的固定性构词。

    王文说:“伊”也可以是名词、形容词共同的前缀。如摯虞《雍州》:“嘉生惟繁,庶类伊阜。”“阜”的意思是多。张率《短歌行》:“我酒既盈,我肴伊阜。”《诗经.小雅.頡弁》:“尔酒既旨,尔肴既阜。”又,孙绰《秋日》:“澹然古怀心,濠上岂伊遥。”孙拯《赠陆士龙》:“清徽伊烁,钻之弥坚。”“伊遥”“伊烁”是否属于附加式形容词,未敢确定。

    按,“伊铄”中应是叹词“於”的仿变。《诗经.周颂.酌》:“於铄王师,遵养时晦。”后来一般都继用此词,如曹操《度关山》:“於铄圣贤,总统邦域。”陶渊明《祭从弟远文》:“於铄吾第,有操有概。”“於”本音“呜”。但“yi”“wu”“yu”三个音节或可通转。后来“於铄”就便写成为“伊铄”。可比较,《诗经.周颂.武》:“於皇武王,无竟维烈。”而柳宗元《道州文宣王庙碑》:“庭燎伊煌,有焕其容。”而“伊遥”“伊阜”中应当是“繋”的通假,即是系词,表示判断。详见《经传释词》“伊、繫”条。《词诠》:“不完全内动词,是也。”《尚书.文侯之命》:“惟祖惟父,其伊恤朕躬?”类似的又如北齐郊庙歌辞《昭夏乐》(牲出入奏):“执从伊竦,刍饰惟慄。”

    《汉语大词典》“伊:且,又。”例句是唐柳宗元《平淮夷雅.皇武》:“蔡凶伊窘,悉起来聚。”章士钊《柳文指要.体要.平淮夷雅》:“伊,以也。《皇武》:‘蔡凶伊窘’,谓蔡凶且窘,伊字从中连及之也。与《方域》‘寇昏以狂’句法相类,伊以二文,直可互用。”说“伊”有并列连词的用法是错误的。句子是说蔡贼虽凶,但已经穷途末路。“凶”与“窘”不是同类并列的。也没有其他例句。仅从与“寇昏以狂”对比而认定“伊”与“以”相同,求词义的方法是错误的。

    四、附加式动词

    (6)为∽

    王文:“‘为’本是一个应用很广泛、含义较抽象的动词,当某些单音节动词需要构成双音词而苦于找不到同义词时,往往把‘为’字拉来作为附加成分。”但是,某个人在某个时候,可能有这种情况,难道古今所有作家遣词造句都这么低能?而这种低能的措辞竟然成为一种造词方法?

    无须具体引录王文的例句,仅列举例词,共有“为待”、“为照”、“为别”、“为忖”、“为断”、“为插”、“为叹”、“为戚”、“为陈”(以上是汉魏六朝例句中的)“为听”、“为凭”、“为拂”、“为照”、“为唤”(以上是唐宋例句中的)。但这些都是相对个别性的措辞。

    王文特别对“为报”、“为问”有多量的举例,但仍然是不符合词的独立性而不是词。例如苏轼《定风波》“为报倾城随太守”,皇甫冉《春思》“为问元戎窦车骑”之类,都是与宾语共同使用,而没有脱离宾语的。可以比较“木头女人家”这样的词尾构词就不是必定要与什么成分共同使用的。我有木头|木头太大|两节木头。诸如此类的说法中,“木头”就没有与什么成分共同使用。对“你有什么?”可以只回答“木头”。而“为待”等都不具备这样的独立性,就不是词。

    刘瑞明《论“作、为”的泛义动词性质及使用特点》、《论“为”字的泛义语法结构及相关误解》(各载《湖北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1993年第6期),《“为报”是多种意义的同形异构体》(载《贵州文史丛刊》1993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3年第7期转载)等文,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论证上述“为报”、“为问”及其他大量的词语,都是泛义动词前附于意思具体的动词而复说的联合结构。也还有泛义动词后附于意思具体的动词而复说的联合结构。而这样的前附与后附,又都是以泛义动词可以单独使用而指称意思具体的动词为基础的。仅从后附的局部来看,似乎是后缀,但不符合词缀的特征。

    试∽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王文说:“试问”即问,询问,“试”作为前缀附加成分,其姑且、尝试的意味已较虚化了。又举“试问”、“试听”、“试去”、“试望”、“试逐”、“试立”、“试将”。

    王文又说: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另外的情形。即“试”与“聊”对文,有姑且或尝试之义。有时候,“试”是前附加成分还是实词,很难截然划分,而且作为附加成分有些也还有一定的实义。

    按,这样的理论有两个不能自圆其说的破绽。一个是“作为附加成分有些也还有一定的实义”。词义都是单纯而确定的,即排他性的,没有含混的既此又彼的的词义。另一个是对非附加成分的“试∽”回避举例,因为一举例,就与所谓附加成分完全相同,而反证所谓附加成分是不能成立的。

    《汉语大词典》把“试问”解释成:“试着提出问题。”又分两种情况。(1)试探性地问。《晋书.孙小绰传》:“沙门支遁试问绰:‘君何如许?’”牛僧孺《玄怪录.张左》:“左甚异之,试问所从来,叟但笑而不答。”(2)用于质问对方或者表示不同意对方意见。苏轼《又和刘景文韵》:“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试举:试着举例。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故其一切条理,皆在于社会改良,今试举其特色者,略条论之。”这样解释是正确的。其实“试”都是试着的意思,表示委婉。“试”可以作所有动词的状语,这就排除了它是有封闭性的词尾。

    巴蜀书社1998年出版《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一辑有王云路《谈谈词缀在古汉语构词法中的地位》文,又收入200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朱庆之编《中古汉语研究》(二)。其中也论说“试中是附加成分,又有一层新的论述:有的诗句中常用“试”作为凑足音节的衬字,如陈阴铿《登武昌岸望》:“游人试游览,旧迹已丘墟。”又傅繂《采桑》:“罗敷试采桑,出入城南傍。”是说游人游览,罗敷采桑,“试”是衬字,凑足音节而已。在句子中是衬字,在词语中大概归于词缀或曰虚语素吧。因为它们既不属于复音词中的平列、偏正结构,也不属于重言或连绵词,更不属于短语的凝固。

    按,两例的“试”也是字面之义。与今“试问一下,看能成吗”中完全相同。时间已经久长了,那胜迹怕已不存,试去游览,果然旧迹已丘墟。桑叶可以采摘了吧,试去采。它们固然既不属于复音词中的平列、偏正结构,也不属于重言或连绵词,更不属于短语的凝固,却正是动宾结构。“试讲”、“试演”、“试问”、“试听”、“试去”等等,是同样的结构。“试”与所有的动词都可以结合,充分说明不是词头。

    ∽取

    王文所举词例:问取、迎取、招取、唤取、撩取、览取、识取、看取、呼取、吹取,等等,说“这些双音节动词中‘取’的含义都虚化了,只是一个构成双音节动词的虚语素而已。”但《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刘敬林《与论“取”字词缀说相反的事实》对王文此说异议。

    刘敬林文章列举从汉代起大量词语,论证说:“取”字有独立宽泛用法,即用“取”字代替众多表义更具体、准确、明快的动词,有极大的普遍性,长久性。又在此基础上形成“取”与表义具体的动词前或后复合。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第三章第三节《中古汉语特殊构词语素释例之一》,列举了如下一些“取∽”式词语:取别、取决、取著、取摘、取打、取杀、取遣、取害、取击、取会、取闹、取累。并且论言:“诸词里的‘取’也都不是表意所必须的语素,其作用同样是帮助单音节动词双音化。这类‘取’有时候好像有实在的意义……但就表意需要上说,仍然是羡余成分。”

    刘文的结论:不能只看到“∽取”式一种情况,而无视与它平行的“取∽”式,以及作为二者的基础的“取”字独立宽泛用法。只能高度概括,把“取”的所有“所指”用法作为一种动词的“宽泛用法”或动词的“泛义化”。

    王文在“附加式副词”部分开始说:“有与‘当’结合的双音词(唯当、终当、行当、定当、长当、还当、比当、要当、且当、宁当、甫当、但当、今当、会当、奈当、得当、方当等)。”但都没有例句,仅此一语带过。其实其中许多的“当”都是“应当”的意思。而“应当”就是同义词语素联合式构词。因为“当”就有“应”的意思。王文举例中特意不举“应当”,就是知道是复合式,而不是附加式,但没有拿这个标准来统一其他词语。笔者这里就几个词语的例句略说“当”字有实际意思,不是词尾。

    《世说.言语》:“韪曰:‘小时了了,大当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是说:必应了了。

    汉乐府《满歌行》:“命如凿石见火,居世竟能几时?但当欢乐自娱,尽心极所嬉怡。”是说:只应。

    陆云《与杨彦明书》:“戴会稽如是便发,分别怅然。一时名士唯当有此君耳。”是说:只应有此君是名士。

    晋代史宗《咏怀》:“方当毕尘累,栖志老山丘。”是说:正应。

    梁刘令娴《题甘蔗叶示人》:“唯当夜枕知,过此无人觉。”是说:只应夜枕才知。

    陶渊明《归田园居》:“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宅。”是说:终应。

    魏吴质《思慕》:“念蒙圣主恩,荣爵与众殊。自谓永终路,志气甫当舒。”是说:志气才应舒。

    王文总结附加成分的特点有:第一,有较强的黏附性。第二,有很大的活跃力,能与某一类或几类词语广泛结合。第三,虚语素的本来意义较有概括性,如“为”就是含义虚化,可以广泛应用。

    但所说的那些都是能拆分的。词缀必是封闭性的,构词都是有限的。说只能与某一类词语广泛结合,又能与几类词语广泛结合,这是矛盾的,因而是不可能的。“云”只是说的意思;“为”只是做的意思;“应”只是应该的意思;“已”只是已经的意思;“来”只是到来的意思。它们都不是虚语素,都无所谓意义较有概括性。“做”与“作”等几个词,都可以广泛应用,为什么没有形成附加式构词呢?总之,王文所说的都是各有自己的意思的,王文仅是从把它们看成没有意义可以把句子讲通来认定是词头或词尾。王文完全忘了王力先生所论的“通”不等于“确”。

    词义是由语素表示的,语素是由字表示的。词的用字与语素有一一致的,也有不一致的。虽然是一致的,却也有明显与否的区别。语素用字意思不明显的,不一致的,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即在词语的系统内,比照稽考。对于双音节或三音节词的最后一个字,无法解释它的意思时,许多研究者仅从位置在最后与不是它的字面意思,就轻开言议,说是词尾。同样,对于词开头的字无法解释它的意思时,许多研究者仅从位置在开头与不是它的字面意思,就轻开言议,说是词头。这都是仅就个别词或对系统来说仍然是少数的词思考,没有发现最关键的一环,仍然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得确解。

    本文把许多这种误说的词尾、词头汇集起来,可见错误的规律性。很值得研究者借鉴。

    一、白维国《金瓶梅词典》:“些娘:一点点儿。娘,词尾。”其误详见《谐音造词法论集.详释方言与元曲含“娘”字的系列谐音趣难词》。

    二、《语言研究》1995年第1期江蓝生《说“措大”》:“现代吴语里有憨大、呆大、木大等词,指称愚呆迟钝的人,含有轻慢意,在词的感**彩上跟‘措大’相同。‘大’的‘大’跟大小之‘大’无关,它的语法意义是:跟在名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具有某种特点的一类人,相当于表人的名词词尾,不过这种词尾的使用受到许多限制,缺乏能产性。跟、大相比,词尾‘∽老(佬)’使用比较自由,应用范围较广,比如:乡下老、庄稼老、山东老、阔老、外国老等。吴语舟山方言里有底佬(旧称徒弟)、户佬(丈夫的隐语)、大佬(称富室)、大好佬(大人物、大官僚)、赤佬(骂人为鬼)等(见方松熹《舟山方言研究》)。以上这些带‘老(佬)’的名词也多有轻慢意或不庄重意。‘老(佬)’和‘大’是近义形容词,它们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同样虚化为表示某一类人的名词词尾,这符合汉语同义词或近义词类同引申的规律。”“现代吴语如上海话中,憨大、呆大、木大等的‘大’白读音为合口呼,不读。”

    按,所谓“大”是指人的词尾的词,从古到今,总共只能举出四个,仅此一点都可以肯定“大”不是词尾。它仍然是表程度甚的形容词语素。憨大,犹如说憨得很。这四个词都应是“述补结构”的合成词。可以比较许宝华、陶寰《上海方言词典》:“木(太)太:1行为迟缓的老年妇女。2动作迟缓的人。”2中的“太”就是指程度甚,可以说正是“憨大”等的仿词。

    三、《词源》:“孛:方言词头。见‘孛老’、‘孛娄’、‘孛辘’、‘孛相’。”

    后三者是吴言词,但研究吴语的著作没有说“孛”是词头的。“孛相”意思是玩,异写成:白相、薄相。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首》自注:“炒糯谷以卜,俗名孛娄。北人号糯米花。”《姑苏志》:“孛娄,又曰‘卜流’,言卜流年也。”孛辘,是雷声。张永言《语源札记》说此词与藏语同义词读音对应,是同源词。即是译音词。

    四、《汉语大词典》:“丢搭:亦作‘丢答’、‘丢搭’。1抛弃;放弃。2犹言荒废。3形容词词尾。用以加强语势。清孔尚任《桃花扇.寄扇》:‘怕旁人呼号,舍着俺软丢答的魂灵没人招。’清蒋士铨《临川梦.想梦》:‘这一个软丢答手扶肩,支不住前合后偃。’”

    对12的解释自然是正确的,但是还可以提出问题来做深入讨论。“丢答”之义即“丢”,“答”字起什么作用?而且,许多动词之后都有缀“答、打、达”及其它同音字的情况,下面略举《大词典》的例词。跑搭:奔跑。跳搭:顿脚喧闹。跌跶:跌倒。跳挞、跳跶:蹦跳。跳蹋:顿脚。蹓跶、蹓搭:闲走。扭搭、扭挞、扭达:扭动、摆动。抽搭、抽答、抽达:一吸一顿低声哭。摔打:摆脱。它们应当是同类语言现象,应当作研究给以说明。其实,就是本书所论泛义动词“打”后附用法的别写字。3中既然是词尾,就必然有一批同样的构词,却只能举出“软丢答”一个词。此词涉及到一个很复杂的构词系统。简单来说,是“软丢丢”与“软搭搭”的缩合构词。而“软丢丢”是“软笃笃”的音变,指程度甚。一般把此类词称名为:形容词的生动形式。仍然是回避了结构解释。对它们的研究是很不够的。参见《北京方言的词缀系统》。

    五、《方言》2000年第4期汤志祥《粵语的常见的后缀》:“可以大致把粵语(包括广州和香港两个代表点)的后词缀分为三类。”即开放性、半开放性、封闭性三类。开放性的是:佬、婆、仔、妹、鬼。但后四个都不能成立。半开放性的是:哥、友、神、公、女、水、气。其中“公”的例子的误说见《谐音造词**集.方言词语中谐音趣假的“公”字》。

    所谓半开放性的“水”字,实际是从指货币的“货泉”的“泉”字拆出“水”字,而指钱。本书《词义论集》的许多文章都有说明。

    “哥”的例子有:

    鹩哥:八哥。按,“鹩”应是译音字,《新唐书.南蛮传下》言有“结辽鸟”,或作“结了”名义不详。唐代把陇西所产的鹦鹉仿而叫:秦吉了。“哥”是“歌”的谐音,指鹦鹉学人言动听如歌。成都、贵阳把猫头鹰叫鬼敦哥。谐音相同,指鸣声。厦门把青蛙叫田鸽子,也是谐音“ge”的鸣声。

    鼻哥:鼻子。

    膝头哥:膝盖。按,两词应是从“疙瘩”谐音的。

    白鼻哥:落第的人。按,是“白比”的谐音,指比赛的希望落空了。

    汤文说。封闭性的词尾构词能力很弱,成词数量比较稳定。其中即有“猫”和“鸡”。关于“猫”的例词有:醉猫、病猫、奸懒猫、花面猫。关于“鸡”的例词如:辣鸡(珞铁)、鸡(眼皮上疤痢)、二撇鸡、小学鸡、偷鸡(偷懒)、走机(失机)、叫鸡(**)。其错误详见《香港粵语谐音趣难词》。

    六、《福州方言词典》说“哥”是词尾,其误详见《福州方言隐实示虚趣难词续说》。

    七、《厦门方言词典》说“虎”、“鸟”、“仙”、“神”、“水”、“狗”、“舍”是词尾,“臭”是词头,其误详见《厦门方言隐实示虚趣难词例说》。

    八、《汉语方言大词典》:哥:8作为后缀,表示某种性格的人。厦门话,痊∽:调皮捣蛋的人。洽∽:纠缠不清的人。9作为后缀,表示阳性。潮州话,猪∽:公猪。按,《厦门》无“哥”字条目,但“洽哥”条并没有说“哥”字是后缀。“猴哥:奸夫。”“大哥:团伙里的头目。在特定场合里也指兄弟中排行最大的人。”都也没有说“哥”字是后缀。该词典再没有“-哥”结构而指表示某种性格的人的词。如果“哥”字是后缀,绝对不可能只有“洽哥”这样一个词。该词典没有“痊”字词条。厦门话“猪哥”指种公猪,“鸭哥”指种公鸭,“鸭角”指公鸭。“哥”字很不好理解,可以猜测为“膏”的谐音。该词典“膏:很稠的糊状物”,即可以指精液。至于潮州话,“猪哥”指公猪,也应如此。总之,没有用“哥”字指人或动物是雄性的。表示雄性的“阳、公、男、公、郎”等字,都没有作后缀的,为什么“哥”字单独能成为后缀呢?

    九、王云路《中古诗歌附加式双音词举例》新说词头有“伊於为试”;词尾有“应”“已”“云”“来”“其”“取”等,总共十个。其误详见《“应”“伊”等并非附加式双音词》。

本站推荐:误惹妖孽王爷:废材逆天四小姐我老婆是冰山女总裁总裁大人,要够了没!霸情恶少:调教小逃妻修仙高手混花都一号红人无相仙诀校园绝品狂神神级龙卫狼与兄弟

刘瑞明文史述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人人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刘瑞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刘瑞明并收藏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